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1時光——對媒體的一些思考

21時光——對媒體的一些思考

【暑期加油站同行者的聲音】21時光——對媒體的一些思考

來源:點經堂(註:上海財經大學新聞系公號)

作者:小水

時間:2014年8月

Jessie:立秋已過,今年的夏天結束得好快,但關於21的記憶還恍如昨日。這次小編推出一篇原創小文——作者是來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小水同學,金融學專業,卻對媒體和文字有著特別的情懷。這是他在21財經夏令營結束後對媒體以及傳媒人的一些思考,在此與大家共同分享。

2001年,正是《南方周末》的鼎盛時期,四個年輕人,沈顥、劉洲偉、陳東陽和李戎毅然離開《南方周末》,在一切都是未知的情況下創辦《21世紀經濟報道》,這種精神令人感動。2002年,又創辦了《21世紀環球報道》,但因為各種複雜因素,報紙還未經營一年就停刊了,不免讓人惋惜。

或許我與21世紀傳媒有緣,偶然看到微博上的一則消息,那時剛好心向媒體,報了名,終於進入第四屆21世紀財經夏令營。24名營員、15所高校、7個城市、1個夢想,聽起來就覺得非常神奇,非常感動。兩周密集的課程里,我聽到了包括陳東陽和李戎在內的很多大V講師的思考。我主修金融學,對新聞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因此,這兩周接收的信息對我而言既新鮮又繁雜,我必須花時間好好消化吸收,整理出一條較為清晰的主線,然後在這條主線上生產我自己的想法。我試著去做,看了課堂筆記,也沉思了一番,試圖把它理清,但我深知這是不徹底的,或許得在以後的實際工作中才能慢慢有所感悟,不管了,先記下一些幼稚的想法吧,留給以後嘲笑自己。

(一)媒體是什麼

在這之前,我並沒有覺得媒體有什麼,只是覺得它是新聞的生產者,有時會對某個事件某個人物進行深度報道,僅此而已。當然,我還是挺關注新聞的,每天都看新聞,有時還買《南方周末》、《經濟觀察報》等報紙看,或許因為跟我們的實際生活真的沒有太多關係,也只是看看,並沒有深入思考,更不會去想媒體是什麼。

進入289大院,一棟90年代的建築物矗立眼前,「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呈一字排開,顯得古樸典雅,右邊樓頂的「南方周末」牌子不由讓人聯想起「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這句話,然後就是莫名的感動流淌在心中,久久不能釋懷。

我在想,這該是媒體的力量了吧!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媒體或許不僅僅充當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更讓我們了解到這個社會是什麼樣子的,什麼是公平和正義的,什麼應該是社會應該努力去做的,進而去引導和啟發社會和民眾吧!否則,當這個社會充溢著對金錢、權力和名利的渴望,太滿了,而沒有東西去沖淡和調和,去啟發人們對生活和社會的理解和認知,那麼公平和正義可能將蕩然無存。

我並沒有說媒體有多麼的偉大,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只是覺得媒體應該有這樣的責任。當然,在現實中,媒體大部分工作還是在做信息的生產和傳播,至於影響或改變,只能說針對某個很小的點,畢竟怎麼做還在於相關主體本身。因此,大談「新聞理想」確實沒多大意義,或者可以理解為胡扯,踏踏實實地去做,儘力去改變能改變的一些事情,並且媒體也不至於因為經營不下去而做不了事,有一些錢可以賺,這就很好了。

(二)媒體的盈利模式

媒體雖說有其特殊性,但畢竟是企業,也需要實現盈利,才能養活一群人,才能進行正常的經營活動。平面媒體有三大支柱——內容、經營和管理,內容由記者、編輯和美編等去生產,經營由發行、廣告和市場等去做,而管理由人力、財務和風控等負責。

據執行總裁陳東陽介紹,平面媒體主要有四個層面的銷售——發行、廣告、市場和數據深加工等。發行即賣報紙,因為報紙印刷等成本比較高,報紙賣的又便宜,這一塊是虧損的,報紙的訂閱用戶、零售和贈閱分別佔六成、兩成和兩成左右。目前國內報紙主要靠廣告生存,廣告收入佔70%以上,但因為紙媒的影響力在下降,而且讀者不喜歡太多的廣告,因此,應調整以廣告為主的盈利模式,更多傾向於市場和數據深加工。國外媒體,如英國的《金融時報》,廣告收入和市場活動分別佔45%和50%,市場活動可以體現媒體的影響力。數據深加工即根據公開的信息,做一些優質的行業報告,以高價賣給企業,這也是新的可以努力的方向。

市場瞬息萬變,是自由的,也是殘酷的。媒體作為企業,也必然要面對市場的風風雨雨,唯有如此,才能使媒體更加成熟,才能更加適應社會的變化,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三)傳統媒體的轉型

兩周的課程中,可能有八成以上都和媒體的轉型有關係,體現了媒體人對未來的憂慮和思索,以及對新媒體的關注和熱忱。21世紀傳媒新招進了一批工程師,然後旗下的報紙和雜誌去嘗試不同的領域,有以產品經理思維去做內容的,如新聞可視化等;有去優化現有渠道的,如APP、微信訂閱號等;有去探索新的渠道的,如唐學鵬老師的《21世紀商業評論》,利用漫畫,甚至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去重建新型渠道;有脫離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另闢蹊徑,做其他的事情,如21世紀網的21世紀財經搜索,《理財周報》的理財答應平台等。我曾分別問過《理財周報》的主編羅周老師和執行主編譚昊老師,去做理財答應,大蟲,阿門角等產品是否背離了媒體應該做的事情。兩位老師都保持著樂觀的態度,譚昊老師提到傳統媒體不僅應該守,而且應該攻;而羅周老師顯得更加自信,他沒有干預太多,放手讓年輕人去做,讓市場去決定這些產品的生死。

站在門外看,我會覺得這是傳統媒體人在面對移動互聯時代的一種迷茫狀態,沒有人知道未來的路在哪裡,因此什麼都去做。但執行總裁李戎卻很平靜從容,或許正如他所說,管理層不會對團隊干預細節,只關注結果,具體怎麼做讓市場決定,只要不會很浪費就好。也許,正是21世紀傳媒這種自由開放的態度,讓它一直保持著創新的活力,做了全面充分的準備,無論面臨怎樣的變數,有一種方案對了,就成功了。

傳統媒體,現在內容確實不錯,但傳播力在下降。而新媒體,如微信、APP,甚至自媒體,傳播成本低,輕輕一觸手機屏幕,便可以把任何圖片、文字和視頻等元素傳播出去,其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傳統媒體不會死,但傳統媒介會死。而要使傳統媒體不死,是要繼續堅守內容,或根據讀者的需求提供內容?還是要優化現有渠道?是要重建新型渠道?還是要脫離媒體,去做完全商業化的東西?這個問題,或許誰也解釋不了,只能交給市場和時間,檢驗過了,就知道了。

(四)財經記者的素質

《Fast Company》中文版主編柯志雄老師說,當了記者悔三年,不當記者悔終身。雖說這話並不是絕對的,但作為記者,確實是有其「肥沃的土壤」的,讓人開闊視野,讓人獨立思考,讓人終身學習。關於財經記者的素質,每位老師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表述。充滿哲學思維的羅周老師用「勇敢、尖銳、刺痛」來描述他選擇團隊成員的標準,並強調天分和特質的重要性;而《理財周報》編委丁青雲老師則以「激情、勤奮、專業、平和」來概括財經記者的素質。我不想羅列各位前輩的觀點,這樣沒有意義,我希望能夠寫下自己的想法,不論對錯。

我想有以下幾點吧:一是好奇心,記者一定要有狗一樣的嗅覺和鷹一樣的眼睛,很善於去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和問題,一旦發現了,就再也不放開了,直到「捕捉到獵物」為止;二是底線,永遠不為不可為之事,潔身自好,有自己的職業堅守;三是專業學識,因為財經記者的面不僅涉及經濟、金融、房地產等,還有科技、人文等等,因此,財經記者首先要非常熟悉財經的知識,而且還要多涉獵各領域的知識;四是獨立思考,無獨立思考不新聞,不必贅述;五是善於和人打交道,積累豐富的人脈資源,這是上了兩周的課後才深切體會到的,終於明白了信息源對一篇好的報道是多麼的重要;六是特質,我雖不能完全理解,甚至追問羅周老師特質指什麼,聽了之後還是不解,但冥冥之中卻相信了。

終於敲完了,想對自己和擁有財經記者夢的大家說兩句話。一、財經記者接觸的人都是「高大上」的,但自己不是,千萬不要喪氣,知足常樂,追夢不易,且行且珍惜。二、借用台灣攝影師阮義忠老師的一句話——永遠的愛便是信仰。

(我和沈顥)

Jessie:感謝小水同學的文章,也歡迎大家投稿,與我們共同分享對財經媒體的點滴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科技金融 的精彩文章:

TAG:水煮科技金融 |

您可能感興趣

一些關於媒體工作上的思考
一個普通群眾對大眾媒體的期待
因日本媒體一個4000年難得一見的美女,帶火了一個組合
對佛教新媒體傳播的一點思考
2017年視頻新媒體觀察:喧囂一時的直播為何「縮水」了?
僅24小時!媒體傳來消息:科比又搞出了1件大事
我讓10W+和200+的新媒體小編,進行了一場對話
那些2018轉型的媒體大佬,他們去哪兒了?
女子花45000兩年內手術4次,兩面臉頰不對稱,怒找媒體來曝光!
2698元的魅族16th到底香不香 看完這些媒體評價就知道了
俄媒體報道,24架蘇-35全部交付中國,幾個爭論也該塵埃落定了
2018兩會新媒體報道觀察
面向未來:2018年新聞媒體發展趨勢
S-400真的像西方媒體說的那樣不堪一擊嗎?專家道出了真理
2個故事20年:她在美國這樣做媒體
媒體放出女星無修照,29歲的楊穎眼紋竟與41歲的袁泉一樣多
媒體曬照發問:8號和24號,兩位科比誰更強?
兩個「迪麗熱巴」參加藝考?這個00後被媒體贊為「最美考生」
美國媒體盤點的最美的中國100張照片,每一張都能做屏保!
月入10000的新媒體人,都知道的這個底層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