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醫論:去濕氣,先健脾!如何有效健脾祛濕?

中醫論:去濕氣,先健脾!如何有效健脾祛濕?

  中醫養生一直都有一個原則就是「養生之前先祛濕」,只是真正知道的人真的不多。

  濕氣在外會有很多表症,如皮膚油膩,口乾口苦,嗓子干癢,長痘,濕疹,腰酸背痛等等。

  人們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和濕氣困擾密切相關,濕氣祛除了,很多小問題自然就沒有了。對一些慢性病的治療也應先祛濕,再採取其它方法調理,這樣吸收也會更好些。

  所以腎虛人群,婦科疾病人群,減肥人群,脫髮人群,長痘人群,一定要先檢查下自己是否有濕氣,有就一定要先祛濕。祛濕之後,你身上的那些煩惱才有消除的可能。

  有些朋友長期不注意,濕氣已經很重了,脾胃受傷,很多臟器都受到了影響,這個時候也意識到危害,可用了很多辦法:拔罐、針灸、艾灸、中藥,都見效甚微,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醫生沒開對葯,治療方案有出入。(或者說你遇到了庸醫)。

  二、你的脾胃不好平時食物都吸收不了別說藥物了。

  三、濕氣囤積很久已經是葯之不及。

  四、你用的祛濕方法不適合你的體質。比如:艾灸熱,較為猛烈,一般對寒症效果好些,如本身濕熱,猛烈的陽氣就會傷身。

  「濕」有內外之分。外界環境潮濕,叫「外濕」,人體內水濕停聚,叫「內濕」。

  外濕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中水汽比較多,比如氣候潮濕,雨天淋雨,工作或者居住環境潮濕,這種外來的水濕很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各種疾病,比如風濕性關節病和各種皮膚病。

  而內濕就是存在於體內的濕氣,它通常是一種病理產物,跟脾有密切關係。

  中醫裡面五臟六腑各司其職,都具有很重要的功能,而脾在西醫裡面只是一個免疫器官。我們先看一下脾從中醫角度來講都有哪些職能?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主運化、升清,主統血。

  主運化、升清

  脾主管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運輸。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兩方面。

  食物經脾消化、吸收後轉化為水谷精微,脾將水谷精微上輸歸肺、散佈於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及各組織器官。若脾失健運,則消化、吸收和轉輸營養物質的功能失常,引起食少、納呆、腹脹、消瘦等癥狀。

  脾運化水谷以升清為主,即所謂「脾主升清」。脾的升清,還能維持人體內臟相對恆定於一定位置而不下垂。若脾氣不升,不但影響水谷精微的輸布,使氣血生化無源、出現頭暈、神疲乏力、泄瀉等,嚴重者還可致脫肛,內臟下垂等。

  水液的吸收和輸布也是脾主運化的一個方面。脾將水谷精微中多餘的水分,轉輸於肺、腎,經過肺、腎的氣化作用,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脾運化水液功能減弱,會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形成痰飲、水腫。這些停滯的水液就是我們俗稱的內濕,它其實是一種垃圾。

  脾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而口是食物進入的門戶,故有「脾開竅於口」的說法。臨床上,脾病常可以出現口味的異常,如脾虛則口淡無味,脾有濕熱則口中有甜味等。

  主統血

  脾有統攝血液在脈管中運行,而不溢於脈外的功能。脾統血的作用是通過氣攝血來實現的。若脾失健運,氣虛不能攝血,則出現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從以上可以看出脾在身體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身負全身氣血糧食的運輸重任,也手握很多婦科疾病的生殺大權。內濕的產生根源也在於脾的功能受損,可以說濕氣和脾虛是相伴而行的,只要脾虛,就會有濕氣。只要脾虛,他的其他功能肯定也會受到影響。

  脾如此重要,我們卻在不斷傷害他,以至於脾一直處於虛弱狀態。

  那什麼情況會造成脾虛呢?

  脾喜溫惡涼,喜歡溫暖的食物討厭生冷。這下你知道為什麼大夫總是不讓你喝涼水,吃涼飯,吃冷飲,因為他們會深深的傷害脾。可是人們呢就是不聽,說我一直吃冷飲,喝涼水,沒覺得身體不好啊,只能說明你身體底子好,要是長此以往必定量變產生質變,鐵打的脾也是扛不住的。

  脾主憂思,長期憂慮,思考過多都會增加脾的負擔,從而造成脾虛

  脾主運化,暴飲暴食,也會增加他的工作量,次數一多,他也是要罷工的。

  除此之外還有勞逸失調和久病體虛都會造成脾虛。

  但是造成脾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活習慣不好,和情緒失調造成。

  所以說你想去體內濕氣,就要健脾,除了吃中藥,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是必須的,不然的話你一邊健脾,一邊傷害他,得不償失。

  那麼我們該怎麼判斷自己的身體是否有濕氣存在呢?

  1、看大便

  大便是我們身體的最終排泄物,一些健康的信號就會在大便上面顯示出來,體內的濕氣到底有沒有,可以看這些方面:

  顏色

  顏色發青,不成形,形似溏泥,長期便溏,必然體內有濕。

  氣味

  大便雖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後總會有一些粘在馬桶上,很難衝下去,臭味重,也意味著體內有濕。

  併發症

  若大便不成形的同時還伴有便秘,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了。一般來說上廁所大便結束之後兩三張手紙就差不多夠了,但是如果很反常,用了很多手紙都擦不幹凈的話,可能體內濕氣就很嚴重了。

  2、睡眠

  一般來說正常人的睡眠在時間足夠的情況下,起來之後都能保持精神,但是如果你早上起來後睏倦、頭昏、四肢沉重、不願起床,甚至覺得頭上有東西裹著、包著,讓人打不起精神,完全不想動彈,也是體內有濕氣的一大表現。

  3、舌苔

  舌苔是我們身體狀況的晴雨表,健康的舌頭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凈,乾濕適中,不滑不燥。若舌苔黃中帶膩,則是體內有濕的表現,黃得越厲害,或膩得越厲害,說明濕邪越嚴重。

  4、食慾

  除了那些外在的因素之外,看到食物完全沒有食慾,吃完東西總是習慣性胃脹等等,可能就是因為濕氣重,影響了胃功能。

  看這些信號,就知道你濕氣重不重,希望大家都能警惕起來。

  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後,往往出現頭昏頭重、睏倦、四肢酸痛、手腳冰冷、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欲吐、臉上黏膩、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癥狀。

  中醫認為濕氣是萬病之源,會惡化和誘發很多惡性疾病,絕非虛言。

  應該如何祛濕?

  1.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生冷食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平時可以選擇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2.不熬夜

  經常熬夜,濕邪過盛可致病,體內濕氣過重,主要的癥狀就是睏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等,有時候還可能出血腸胃炎症的癥狀,建議你首先注意糾正熬夜的習慣,注意多休息。

3、夏天不要貪涼睡地板

  盡量不要住地下室(潮氣重),熱天也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4、中醫方劑

  君(芡實)補脾祛濕、益腎固精、強身健體、除濕止帶

  臣(紅薏米)健脾燥濕、祛濕消腫、清熱排膿、美容養顏

  佐(懷菊花,枸杞、茯苓)清熱、解毒、祛風、清肝、明目

  使(梔子,甘草)瀉火除煩、清利濕熱、保肝利膽、涼血止血

  這七種材料組合在一起稱為中醫方劑的「君臣佐使」,既祛濕又健脾。

  去除濕氣的根本方式,是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果這些生活習慣不改,那麼濕氣雖然可以通過藥物去除,但是馬上就會復來,我們不能總是靠藥物維持體內的平衡,所以,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來說是特別重要的。《銘銘衛星z28155151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祛濕為什麼先健脾,哪些中成藥健脾祛濕效果好
脾胃是健康的「根」!要祛濕先健脾
濕氣重,渾身病!經常吃這碗除濕安神湯,祛濕健脾效果好
濕氣重,百病侵!健脾祛濕,7天排出體內濕氣,健康又漂亮!
這味中藥,能溫中健脾祛濕,治療脾虛水飲痰濕病症!
脾虛濕重,百病入侵?中醫健脾祛濕「良方」,輕鬆逼出一年濕氣
要想祛濕,先健脾胃!不是拔罐就能祛濕哦!
雨水節氣,乍暖還寒,艾灸疏肝健脾祛濕效果桿桿的!
濕氣不除,百病來!中醫教你兩個祛濕穴位,健脾祛濕,振奮陽氣!
濕氣重就是脾胃虛!要想祛濕先健脾,一個方子搞定
「食療葯膳」又是落雨濕濕時,來款好喝又良效的祛濕除困、健脾利水湯!
濕氣已無藥可救?老中醫給出4大飲食療法,健脾祛濕,見效快!
濕氣重有哪些表現?中醫推薦食療祛濕小妙方,健脾祛濕,清熱排膿
只祛濕、不健脾,濕氣永遠祛不完!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祛濕先健脾!
女人濕氣重炎症多,1碗「祛濕湯」祛濕健脾,告別濕氣和肥胖!
中醫認為,雨水時節要防濕健脾和助眠,具體怎麼做呢?
身體濕氣重,有五大徵兆!中醫食療方,可以用於排濕氣,健脾胃!
中樞穴:清熱解痛,健脾利濕
健脾祛濕的好陳皮如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