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三桂真的是一個大漢奸嗎?其實沒你想得那麼簡單

吳三桂真的是一個大漢奸嗎?其實沒你想得那麼簡單

吳三桂真是所謂中國漢奸史上關鍵時刻的關鍵人物。他既不是尋常所見貪生怕死、寡廉鮮恥的末流漢奸,也不是如詩人所想像,「衝冠一怒為紅顏」,全是為了一個女人才叛變。

吳三桂的一生幾乎全都是在馬背上度過。前半生到32歲在明末,是「舊朝之重鎮」;後半生在清初,是「新朝之勛臣」。這個人,事明背明,降清叛清,就連本階級視為寇讎的李自成,他也考慮過投降。以氣節論,似一無足取,從過程看,則震撼人心。榮也人所不及,辱亦人所不及。

李先生把吳三桂的一生他分為三段:「明末悍將」、「清初藩王」和獨樹一幟,正好是三部曲。其變形之跡耐人尋味。

作為「明末悍將」,三桂有點像漢隴西李氏。他出身遼東豪族、武功世家,不但弓馬嫻熟,以力戰名;還世受皇恩,幼承庭訓,滿腦子全是忠孝節義(他十六歲時曾闖圍救父,有忠孝之名)。手下的子弟兵也是明軍中的王牌,戰鬥力最強。可是當明清鼎革之際,官軍同流寇交攻,外患與內憂俱來,他所處環境太微妙。當時明、闖、滿成三角之勢,螳螂捕蟬,雀在其後,他非聯闖不足以抗清,非聯清不足以平闖。況以兵力計,闖兵號稱百萬,滿兵也有十萬,三桂之兵則僅四萬,無論與誰聯合,都勢必受制於人。三桂置身其間,實無兩全之策。再者,從名節講,他投闖則背主,降清則負明,也是橫豎當不成好人。這樣的困境,我想大概只有張學良、馬占山一類人才能體會得到。

在歷史是緊要關頭,三桂別無選擇又必須選擇。事實上,但凡人能想到的他都一一試過。最初,闖圍京師,崇禎決定棄寧遠而召吳入衛(「先安內而後攘外」),他卷甲赴關,事已後期,想救明而明已亡。接著,他也考慮過投降李自成,但農民軍窮瘋恨極,入城後到處抓捕拷打明降官,專以搶掠金帛女人為事,令他望而卻步。當他得知老父遭刑訊,愛妾被霸佔,親屬備受凌辱之後,只好斷息此念。然後,死他也想過,但被眾將吏勸阻。對道學家來講,自殺不但是保存名節之上策,還兼有正氣浩然的美感,但對一個統率三軍的將帥來說,卻往往是最不負責的表現。只是在所有的路都走不通,並且面臨李自成大軍叩關的千鈞一髮之際,他才決定接引清兵。

情況更複雜的是,據學者考證,即使吳三桂的接引清兵在初也並不是降清而只是聯清。現在我們知道,他在威遠台與滿人盟誓,完全是效申包胥救楚,實際上只是以明不能有的京畿地區換取清出兵平闖,達成分河而治的南北朝局面。這與南明弘光政權的立場其實完全一致,也是「階級仇」超過「民族恨」,「安內」勝於「攘外」。因此以王朝的正統觀念來看,非但無可指責,還受到普遍讚揚,以為「克複神京,功在唐郭(子儀)、李(光弼)之上」,是一位了不起的救國大英雄。

吳三桂作出其最後選擇,內心一定痛苦。因為我們知道,吳三桂早就是滿人物色已久,必欲得之的將材。在此之前,他的舅父、姨父、兄弟、朋友,很多人早已降清,皇太極本人和他的親友曾去信勸降,許以高官厚祿,他都沒有降。後來闖陷京師,他寧肯考慮降闖,也沒有打算降清。我推測,這中間固有利害之權衡,但也不乏名節的考慮。因為他的家屬,包括老父、繼母、弟妹共三十餘人,俱困北京,於明於闖都是人質,如果當初棄土降清,不但全家遇害,還落個「不忠不孝」。而現在情況有所不同。它的代價仍然很大,為此他不惜揮淚作書,與父訣別,忍看全家被殺,但至少名節無虧(為明平闖是「忠」,舍父討賊是「義」)。然而三桂的悲劇在於,雖然從願望上講,他本人想作申包胥,南明也把他視為申包胥,但多爾袞卻不是秦哀公。滿人奪取北京後並沒有打算就此罷手,而是長驅直入,席捲天下。多爾袞的主意很清楚:你吳三桂不是想報「君父大仇」嗎?好,我就讓你去報。正好讓他「為王前驅」。三桂既然選定了這條險道,「馬行在夾道內我難以回馬」,當然也就身不由己,越滑越遠,從剃髮為號到拒見南使,從追殺李闖到進軍西南,終於一步步變成最大的漢族降臣。闖是平了,仇是報了,但明也滅了,節也毀了。實際上當了個伍子胥。

對明朝的滅亡,吳三桂當然起了關鍵作用。但我們與其說它亡於清,不如說它亡於闖;與其說它亡於闖,不如說它亡於己。明朝上下,從廷吏到邊將,從流寇到遺臣叛服無定,內訌不已,乃自取滅亡。三桂本想救明卻導致覆明,正說明了它的不可救藥。

吳三桂的後半生約有三十年是屬於「清初藩王」,只有最後六年是屬於「獨樹一幟」,死後並有兩年是屬於「三藩之亂」的尾聲。康熙平定三藩,是效漢高祖誅韓信、彭越、英布,乃改朝換代的例行節目,「逼」有「逼」的道理,「反」有「反」的道理,我們可以不去管。問題是吳三桂替清朝賣了三十年的命,現在起兵造反,何以號召天下?在吳三桂的討清檄文中,我們可以讀到:

…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乾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定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遁逃,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幸而賊遁冰消,渠魁授首,政(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踞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誤。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託孤,宗社是賴。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幫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競惕者,蓋三十年矣。……

這段話,前半是真後半是假。吳三桂為把自己的破碎人生璧全圓滿,不惜編造離奇故事,但是他的解釋卻有個時間的麻煩:三十年的委屈心酸,三十年的卧薪嘗膽,現在還有人相信嗎?

當吳三桂舉事時,有個叫謝四新的人寫過一首詩,表示拒絕合作。詩云:

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卧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洞察大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史》讚譽明孝宗是個賢君?其實是個烏龍

TAG:洞察大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都說吳三桂降清是否為紅顏,那麼真實的歷史又是怎樣的呢?
「漢奸」這個詞真的適合吳三桂嗎,他的可憐遭遇你並不知道
三藩那麼強大,吳三桂為什麼還是輸給康熙?其實原因很簡單
三藩那麼強大,吳三桂為什麼還是輸給康熙?其實原因很簡單
吳三桂兵力幾乎是清軍的一倍,兩軍相戰,為何還是敗了?原因其實很簡單!
吳三桂降清是因為愛妾陳圓圓,真是這樣嗎?還是另有其他原因?
吳三桂真的是為了陳圓圓才投降清朝?真實歷史上,是另外一個原因
吳三桂為了陳圓圓降清這是康熙炮製的謊言,真實原因不是這樣的
吳三桂難道真的想造反當皇帝嗎?都是大清朝逼的,他不反都不行了
誰才是陳圓圓的第一個男人?都以為是吳三桂,其實,並不是他
吳三桂降清真是為了陳圓圓?這樣的鍋不應該讓這個弱女子來背
清朝都想留永曆帝一命,為何吳三桂非要追到緬甸去?原因很簡單
吳三桂為何叛明降清,真實原因竟是這樣,原來他也是有苦衷的
吳三桂做出這種事情,難怪康熙這樣對他了,確實有點殘忍!
吳三桂為什麼能三朝為侯?從這件事上就能看出一二!
吳三桂為何要反清?都是被康熙逼得,其實他壓根就不想反
吳三桂兵力幾乎是清軍的一倍,為何還是敗了?來看看
吳三桂起義失敗的二大原因:多了一些忠心,少了一些野心!
吳三桂真的是因為陳圓圓,引清軍入關的嗎?這個才是真相
陳圓圓身上有一樣寶貝,崇禎不識貨拋棄她,卻被吳三桂撿了個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