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美國總統背後的戰略大師,布熱津斯基與一個時代的終結

美國總統背後的戰略大師,布熱津斯基與一個時代的終結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本文為我局的第186篇觀察文章,今天我們講講布熱津斯基的故事

文字:隗知 | 製圖:孫綠 | 編輯:大綠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國恆亡。

—孟子

5月26日,美國著名的鷹派戰略大師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在美國弗吉尼亞州一家醫院去世,享年89歲。

隨著他的離去,為美國樹立全球霸權立下汗馬功勞的「國師」現在還在活躍乃至在世的已經寥寥無幾。

第五十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

已是暮年的布熱津斯基

十九世紀末,美國已成為世界上的頭號富國。自美西戰爭開始,美國開始走向世界,但是由於其門羅主義傳統,其對「國師」的需求一直缺乏學術圈之外的支持。

一個基於北美的全球帝國呼之欲出

奪取西班牙殖民地不過是第一步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同時期美國地緣政治學者斯派克曼完成了他的作品《美國在世界政治中的戰略》。

政府,尤其是軍方,以及洛克菲勒、福特等大資本建立的各個基金大力推動大學和民間智囊的對外政治、宣傳等方面的研究,加上戰後歐洲大量文化精英移民美國,美國的「國師」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大量湧現。

斯派克曼作品

《美國在世界政治中的戰略》

他從關切權力平衡的角度

說明美國企圖以海洋阻隔敵人的

孤立主義政策必敗。

壓制歐亞大陸的邊緣帝國(東亞、西歐)

是美國的長期戰略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一篇咨文,攻擊蘇聯是極權國家,標誌著冷戰正式開始。美國開始了對蘇聯的「遏制」政策,希望「在五至六年內」,蘇聯將「被內部解體的陰雲所籠罩」,所以要「一切可能的手段」引發其政權的不穩定。

此時的蘇聯帝國彷彿如日中天

布熱津斯基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的。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1928年生於華沙。1938年,他的父親擔任加拿大蒙特利爾總領事,他隨父來到加拿大。第二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後不久波蘭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布熱津斯基也就長久的留在了北美大陸上。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的父親

塔德烏什·布熱津斯基

波蘭或許會希望自己是一個島國?

1950年,他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

這一年的6月

也有一場名叫朝鮮戰爭的戰爭

爆發

1953年,曾在美國駐德佔領局工作的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弗里德里奇組織了一場關於極權主義的學術討論會。

之後,他與俄國研究中心的一位年輕成員,剛剛畢業留校的學生布熱津斯基進行了合作。他們的合作研究成果《極權專制與獨裁統治》是「一段時間內是研究極權主義最具影響力、最具權威的著作」。

包括布熱津斯基在內的

許多思想家都曾主張

蘇聯其實與納粹政權同屬極權主義

然而

我無法接受德國和斯拉夫人是同類!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

有理論自信,你不懂!

他們把蘇聯政權套入墨索里尼的極權主義理論里,認為「試圖征服世界……是極權主義的自然傾向」——儘管西班牙顯然沒有擴張的野心,蘇聯或者南斯拉夫對外政治也是十分的現實主義——並認為社會主義政權和法西斯政權有著六個共同特徵:

「一種官方意識系統」

「一個通常由單個人領導的大黨」

「一個恐怖的警察控制體系」

「對一切大眾傳媒渠道進行幾近完美的壟斷式政黨控制」

「對一切武裝鬥爭手段進行幾近完美的壟斷式政黨控制」和「對整個經濟進行中央計劃和調控。」

由於戰後美國的精力還在布局歐洲與第三世界,對蘇聯並無自信有著絕對優勢。意識形態戰爭主要爆發在歐美的學術界與大眾媒體之間。以俾斯麥為偶像,信奉19世紀均衡政策的基辛格等人在智囊圈子裡還是當時的主流。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ID:diqiuzhishiju

來自外交平衡大師俾斯麥的目光

有一次,布熱津斯基斯拜訪弗雷德里奇,年長他五歲的基辛格也來拜訪這位名教授,據在場的人回憶,兩人在會客室發生了一場不愉快。布熱津斯基後來對這件事打了個圓場,表示「亨利(基辛格)其實給我留下的不都是那種印象」,但是事實是沒等任職期滿他就離開哈佛。

如今已是94歲高齡的基辛格

1960年,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兩年後擔任哥大國際形勢研究所所長。

1968年,他離開大學步入政壇,在約翰遜政府中擔任國務院政策計劃委員會委員。

朝戰的平局,越戰的失利使美國在國際上的聲望大跌,在尼克松和基辛格班子的推動下,美國對外政策尋求轉型,一方面先暫時緩和與蘇聯的關係,一方面尋找極權主義以外的意識形態大棒。

1969年

尼克松宣誓就任第37任美國總統

美國在亞洲邊緣兩次失利的熱戰

這次布熱津斯基先基辛格一步,看到了打一場意識形態游擊戰的價值,「我強烈地感到,在美蘇競爭中,美國作為一個自由社會的吸引力可能成為一筆重要的財富,在人權問題上我們看到了把蘇聯置於思想上的防守地位的機會」。

1976年12月16日,卡特任命布熱津斯基正式執掌國家安全委員會,他大刀闊斧的削弱了基辛格建立的機構,引進了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主任塞繆爾·亨廷頓等知名學者。

他積極利用自己的地位推動對華約陣營的廣播。1977年3月,卡特要求國會給予「美國之音」3000萬美元的補充撥款,同時並增加「自由歐洲」電台的撥款。

1977這一年的布澤津斯基

不知東歐人民要不要感謝他對西方電台的補貼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上海公報》發表,中美兩國恢復了中斷二十多年的交往。在這一時期,美國政壇的主流聲音主張通過對中緩和來最終實現對蘇緩和,這種緩和更多是引蘇上鉤的餌料。共和黨政府並無意在關鍵問題上作出妥協來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

尼克松訪華

與周總理敬酒的尼克松

布熱津斯基親自從密歇根大學請來的助理奧克森伯格在1975年國會聽證會上曾說「我們與中國的聯繫越強,中蘇之間緩和可能性就越小。」

1978年初,在布熱津斯基的勸說下,卡特向法國表態,美國政府不會介意法國向中國出售武器。

在台灣新領導人蔣經國就任的5月20日,布熱津斯基克服了萬斯的阻力,得到了卡特的授權,率團訪華。

這其中其中包括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塞繆爾·亨廷頓,介紹有關美蘇力量對比的國際戰略問題;國防部的莫頓·阿布拉莫維獲,交流全球軍事戰略情報,並提出雙方派軍事代表團互訪的建議;國務院的理查德·霍爾布魯克,交流雙方文化與經濟合作問題;總統科技顧問弗蘭克·普雷斯的助手本·休伯曼,交談擴大科技合作問題。

離開北京後,布熱津斯基又去了東京,要求福田赳夫首相同意與中國聯合反霸,恢復中斷兩年多的預備性談判。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在北京簽字。

1978年,

鄧小平與布熱津斯基

1978年秋,越南試圖控制整個印度支那地區。河內一方面依靠莫斯科,一方面也向華盛頓扔出了橄欖枝,表示可以放棄越南戰爭對美賠款要求。

越南是很善於遠交近攻的

國務卿萬斯希望能夠儘早進行美越建交談判。布熱津斯基則推動卡特優先考慮中美建交!談判進程對包括國務卿、國會在內的人員保密。

12月15日,中美宣布了將於翌年1月1日正式建交的決定,台灣僅僅當日凌晨才得到了美國不再承認「中華民國」地位的通知。

1979年1月28日,鄧小平率團抵達華盛頓。

鄧小平訪美期間會見卡特

離京前,他對《時代》周刊記者表示,「我們在著手建立反對霸權主義的聯合戰線」。以北極為中心,華約集團已經被美國、加拿大、西歐、中國、日本團團包圍。

被團團包圍

當晚,鄧小平即對布熱津斯基表示希望與卡特談一談越南問題。

半個月後,國家安全委員會討論了美國在可能的中越之戰中的對策,並採納了布熱津斯基的建議,即批評中國對越南的軍事行動的同時也批評越南對柬埔寨的佔領,要求中越各自撤軍,並敦促蘇聯不要採取任何軍事行動。

4月16 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代表團時表示:在我們教訓越南的時候,我們對美國政府的立場和表明的態度是滿意的。

假如越南控制了柬埔寨寮國,會如何?

在小布希還沒有再次開始一次「新時代的十字軍東征」的2001年,布熱津斯基曾在一次訪談中說:「按照官方說法,中情局援助阿富汗聖戰者始於1980年,也就是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之後。……事實上,早在1979年7月3日,卡特總統就簽署命令,秘密援助反對喀布爾親蘇政權的游擊隊。同一天,我以個人名義給總統寫了一份報告,指出這一援助將引發蘇聯的軍事干預……這個主意棒極了……蘇軍進入阿富汗的當天,我又給總統寫了一份報告,大意是我們終於有機會讓蘇聯也嘗嘗越戰的滋味。」

踏進帝國墳場(阿富汗)的蘇聯

同時,阿富汗戰爭最終推動了中美軍事與安全合作, 1980年3月,國務院同意發出許可證,向中國出口30種後勤裝備,從防空雷達、無線電對流層通訊設備到運輸機、牽引車、電子干擾裝置等。

反蘇戰場上的拉登

在美國主要的智囊中,布熱津斯基一直是反蘇(俄)的急先鋒,這經常影響了他的判斷力。

輿論對布熱津斯基在白宮的四年評價每況愈下。

1979年頭大半年,美國政府的精力放在了與蘇聯的限制戰略武器談判(SALT II)、埃以和談及中美戰略合作問題上,輕視了山雨欲來的伊朗革命。

伊朗沙阿在1977年與美國政府官員會晤

與會者包括萬斯、卡特及布熱津斯基

力主不妥協立場的布熱津斯基壓下了國務院與駐伊朗大使沙利文要求與霍梅尼取得緩和的意見。

他先是力挺巴列維國王,後又推動軍方發動政變,喪失了與伊斯蘭共和國和解的機會,並主張在伊朗人質危機中開展軍事冒險,對這一行動不滿的萬斯在長期被架空之後最終遞交了辭呈。

營救行動以沙塵暴之中一場草木皆兵,機毀人亡的鬧劇收場。

營救行動中

相撞墜毀的EC-130E運輸機(前)

與RH-53D直升機(右)

缺乏主見的卡特最終只當了一屆總統,在選舉中敗給了主張和平解決人質危機的里根。1981年,里根宣誓就職的當日,伊朗釋放了53名人質,長達444天的伊朗人質危機宣告結束。

電影《逃離德黑蘭》

布熱津斯基永遠遠離了權力中樞,回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繼續當教授。

走上仕途之後,他的大部頭作品並不多。回歸學術圈之後,他便緊貼美國的選舉周期:

里根第一任期後期他出版了《實力與原則》(1983),第二任期過半又出版了《競賽方案》(1986);

老布希上任之後出版了《大失敗》;

柯林頓上任時期則是《失控》(1993),第二任期伊始是《大棋局》(1997);

為克里競選總統助陣時他寫了《大抉擇》(2004);

批判冷戰結束後三位總統政策的《第二次機遇》(2007);

以及奧巴馬連任之時的《戰略遠見》(2012)。

由於他的獨斷專行、欺上瞞下,再也沒有一位總統想啟用他。

布熱津斯基見證了美國智囊從鼎盛到衰落的七十年。

他在三十多年來的「戰略遠見」並無華府「伯樂」賞識,這標誌著美國乃至西方國家對於「敵國外患」的迷茫,對「法家拂士」的厭倦。

布熱津斯基的戰略思想中,有重視意識形態與民主權利構建的軟實力一面,但還以重視軍事和地緣政治等硬實力為重。他雖然性格有種種缺陷,實踐上有重大誤判,仍不愧是名副其實的「國師」。

東歐劇變即將滿三十年,如凱南、基辛格、布熱津斯基等可以影響美國數年甚至十幾年戰略規劃的傳統智囊仍難得一見,福山等鼓吹歷史終結、後人類未來這類宗教性預言的學術明星越來越多。

喬治·凱南

1904年2月16日-2005年3月17日

與周恩來、毛澤東會晤的基辛格

曾多次訪華的布熱津斯基

在全球化中得益的那些國家的知識分子們許多也開始做起了「國師」夢,或者用背信棄義的現實主義慫恿政治家們,或者用妄自尊大的理想主義鼓動群眾。

曾在美國國防部軍力轉型辦公室工作的戰略學者托馬斯·巴尼特敏銳的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在後冷戰時代,美國應該建立的是以政治為出發點的自由民主國家聯盟,還是為進一步全球化推動建立資本強權聯盟?

這也許不僅是美國需要回答的問題。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ID:diqiuzhishiju

END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下面

國家:美國 | 日本 | 英國 | 法國 | 俄國

省區:河南 | 山西 | 甘肅 | 西藏 | 東北

城市:南京 | 徐州 | 長春 | 大連 | 樓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地球圖片社 瑞典也有水?多了去了
地球圖片社 英國的山水,每次看都會有新意
為什麼索馬利亞海盜屢禁不絕?地球知識局
火遍全球的阿米爾汗到底憑藉什麼包攬眾多獎項?
地球知識月刊 | 五月刊—地球知識局半歲啦!

TAG:地球知識局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國二戰後最偉大的總統
老布希:最後一位參加過二戰的美國總統
為挑戰特朗普,前副總統拜登或將競逐下一屆美國總統寶座
美國總統畫像背後的「戰爭」
美國總統背後的女人
芭芭拉·布希:站在兩任美國總統背後的女人
關鍵時刻,美國國防部長對伊朗這樣表示,讓美總統尷尬了
定格歷屆美國總統搞笑的一瞬間,全是民眾面前的囧照
美國的地下總統,一個令8屆美國總統都恐懼的人
美國史上的歷任總統:最後一個是美國開國元勛之一!
世界盃結束後,美俄總統密談兩小時
美國總統前候選人怒罵特朗普:美國最糟糕的總統,騙子一個
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出了個大個子總統,敢打俄羅斯,最後國家很慘
美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朗普是「現代美國歷史上最不民主的總統」
巨石強森將競選美國總統,州長到總統,那些不務正業的好萊塢影星
各國總統和前總統的女兒大對比,奧巴馬女兒一看就親生的
美國總統背後的女人:前四美國總統夫人
由美國對俄羅斯總統大選的干預想到的
美國第二任總統,終於和第一任華盛頓的不一樣
俄羅斯總統大選在即,普京展現了強勢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