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李陵投降匈奴,引發的漢朝政治大爭鬥
自古艱難唯一死——制騎兵戰術大師李陵(14)
公元前99年,比霍去病還狂的漢將李陵,竟欲以五千步兵硬闖單于庭,營救好友蘇武;漢武帝大悅——他喜歡這樣的李陵,於是「壯而許之」。當然武帝也考慮到了風險,打算派強弩都尉路博德給予接應。
但問題是,路博德也不是安分的人,他也不想僅僅擔任一個接應者的角色。於是他向武帝上書,說秋季匈奴兵強馬壯,李陵率五千步卒出戰恐有不測,想等到春天再和李陵各領五千騎兵出擊匈奴——說到底,是也想自己率軍成為攻擊主力。
萬萬沒想到的是,武帝鬧了天大的烏龍——武帝認為是李陵不想出兵才唆使路博德上書的。於是「上大怒」,一紙詔令,讓李陵率五千強弩步兵,北出居延。李陵於是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深入大漠,也理所當然的遭遇了匈奴單于八萬主力騎兵的圍攻,好在漢軍發揮完美,一路殺敵數萬,且戰且退,一路撤退到了邊塞附近,眼看就要逃回中國,李陵手下一個叫管敢的軍侯突然叛變做了漢奸,將漢軍的底細全盤托出。單于大喜,於是對李陵軍發動了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漢軍兵盡矢窮,人無尺鐵,陷入絕境。李陵只得讓大家分路突圍,逃得一個是一個。
結果,李陵副將韓延年戰死。李陵力竭而降。
軍人分散,五千壯士,得歸塞內者,僅四百餘人。
奇怪的是:當時漢朝有包括李廣利、路博德、公孫敖等近十萬的軍隊都在河西,他們有沒有收到李陵兵敗南逃的消息?如果有收到,他們為何不去救援?當時匈奴單于的意志已近崩潰邊緣,不要多,只要漢軍有一支萬人精騎自居延出塞,虛張聲勢一番,匈奴必退。
事實上,如果漢軍膽子夠大,將河西十萬精騎全部壓上,在居延附近跟李陵鐵血兵團來個裡應外合,決一死戰,說不定能重演一次漠北大捷,將匈奴徹底打回原形,為國內再爭取十幾年的和平時光。當然前提是劉徹要有這樣的心胸和雅量。
我的看法,這個消息漢軍肯定早就收到了,漢長城擁有完備的烽燧警訊系統,通常是一處有警,則處處支援,以免胡騎長驅直入。匈奴十萬大軍在居延塞外百里處徘徊了數日,這怎麼可能不被漢邊防軍發現,我想當時長城的烽火應該早已燃遍了河西,但很顯然漢軍並沒有接到出塞救援李陵的命令,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漢武帝壓根就是想讓李陵「死戰」,或者說「戰死」。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李陵持此驕人戰績威風八面的殺回塞內,那麼當初漢武帝多次重用大舅子李廣利豈不成了一個大笑話,這對領導的英明決策簡直是種侮辱與挑釁,所以李陵必須死。不過作為雄才偉略又極好面子的漢武大帝,他當然不會像李廣那樣明目張胆的幹壞事兒,按兵不動借刀殺人,這才是厚黑政客之最高境界。
其實李陵就是漢武帝棋盤上殺入敵方九宮格中的一個卒子,有進無退,去了就別想回來。
「飛鳥盡,良弓藏」已經夠可悲了,可憐李陵,竟然連良弓都當不上,只能去做一支射出去的箭,射完拉倒!
但即便這樣,劉徹心裡還不放心,為此他又專門派人將李陵老母與妻小召來長安扣為人質,並特遣一相士去給她們看相,看看她們臉上是否有喪葬之氣,可見在武帝內心之急迫,我想他恐怕連號召全國軍民學習李陵烈士偉大精神的詔書腹稿都擬好了,可惜李陵偏偏不遂他願,竟然這樣都死不了,還從平地殺到山區,從沼澤殺到叢林,一氣轉戰千里殺敵萬餘,搞得漢匈兩大國主心神不寧,出盡風頭,最後又厚顏無恥的投降了異族,你說這該死的傢伙可恨不可恨!
於是漢武帝震怒了,一個擁有龐大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他千方百計要一個人死,這人竟然沒死成,而且還讓死敵匈奴因此白撿了一員虎將,這打擊對他來說實在太大。如果李陵再帶著匈奴的軍隊前來攻城略地,那武帝簡直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更糟糕的是,李陵戰敗投降震驚朝野,如此大事必須有人站出來負責!
按照我們現在的觀點,劉徹應該負有領導責任,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別說武帝不答應,滿朝的文武忠臣也絕不會答應!
所以負責的只能是李陵初入塞時派 回來報信並因此升官發財的陳步樂了,你之前不是還慷慨陳詞說李陵甚得士心忠勇蓋世嗎?他怎麼就辜負了陛下的深切期待而降敵了?他怎麼沒有跟韓延年一樣殺身成仁去好好去當個烈士呢?正是你的謊話連篇胡說八道,導致了我們偉大君主的錯誤決策,你說你該當何罪!
陳步樂口才雖好,但現在也只能百口莫辯了,於是他在心中罵了李陵一百遍,然後就像馬邑之謀中的王恢那樣,長嘆一聲,自殺謝罪了。
這就是人生,得到的不紮實,失去的也飛快。陳步樂貌似平步青雲,原來卻是樂極生悲,你瞧他這名字取的。
李陵這一投降還當真害死了好多人,陳步樂只不過是盤前菜而已,後面的犧牲品還將有如黃河之水綿延不絕。看來在那樣一個時代人要好好活著太難了,如果李陵選擇自殺,他死後必將英名永存,子孫後代富貴尊寵享之不盡;然而他選擇了偷生,於是悲劇一幕一幕上演,掀起無數波瀾,最後竟連悲劇的總導演武帝劉徹也深陷其中,搞得天下大亂眾叛親離,進而且使漢匈雙方的政治外交局勢都為之一大變,這就是歷史的蝴蝶效應,牽一髮而動全身也。
接下來倒霉的是李陵的堂弟李禹,以及與李家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的司馬遷。
李禹就是關內侯李敢的兒子,李敢因惹怒霍去病而被射殺後,衛青將他的一對兒女安排到衛太子劉據的府中,以化解兩家的仇怨。衛青此舉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奇效,三個年輕人因此關係甚好,李敢的女兒成為劉據最寵愛的小妾,李禹則成為了劉據最要好的親信。李禹這個人可以說是李家的一個異類,他勇力非凡,但偏偏貪財好利,當然這也是生長環境所致,李禹跟李陵不同,他有爵位有後台,只要武帝百年之後太子劉據能順利繼位,他鐵定會成為下一任的衛青。無疑這是一個前途光明的外戚,他無需像李陵那樣要死要活的打拚。
所以關內侯李禹平時為人處事,未免態度有些囂張,這樣就得罪了不少人,當然有太子護著他,誰也沒能把他怎麼樣,但現在李陵出事兒了,這下可就有了搞死他的最好借口。
當時因為李陵悖逆絕倫的投降,武帝劉徹因此食不甘味,聽朝不怡,總之老闆著一張臭臉,好像別人欠他多少錢一般。
常言道主憂臣辱,主上的痛苦,就是臣下最大的失職,因此在滿朝文武中,很快分成了四派,各自表明自己的態度與立場,為主上分憂,以效款款愚忠。
值此敏感時刻,表忠心是對的,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站錯隊,否則會死的很慘。
第一隊是察言觀色體迎聖意見風使舵落井下石派,這隊的人數是最多的。
當初陳步樂說李陵很好很強大,武帝因而很開心,所以大家當然也要跟著開心,不開心也要裝出開心的樣子來,將李陵誇到天上去,然後置酒祝賀,以示興奮。
現在李陵戰敗投降了,武帝因而很生氣,所以大家當然也要跟著生氣,不生氣也要裝出生氣的樣子來,將李陵打翻在地,然後再狠狠踩上兩腳,以示痛心。
你眉頭開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紅了,我的天灰了;你快樂所以我快樂;你悲傷我感同身受——這就叫做與領導保持高度一致,明哲保身升官發財之不二法門。
李陵叛國求榮,李陵辜負聖恩,李陵厚顏無恥,李陵喪心病狂,李陵罪大惡極,李陵怎麼不去死呢?
什麼叫做群起而攻之,這就叫群起而攻之,我想大家對於這種政治批鬥會,應該並不陌生,不用我過多描述,應該也很有畫面。
第二隊就是借題發揮打擊報復派,這隊人可比第一隊人高明多了。他們想這不就是政治清算的大好機會嗎?還等什麼?於是他們立刻發難,說李陵的堂弟李禹自恃受寵於太子驕恣橫行,並陰謀叛逃匈奴,跟李陵一起做漢奸,說不定這次軍事行動就是他們倆兄弟早就策劃好的,目的就是勾結匈奴欲行不軌之舉,陛下不可不防。
如此漏洞百出的告發,虧他們說的出口,再加上太子劉據力保,所以漢武帝將它放在一邊,不予取信。但內心已經有了警惕。
顯而易見,這幫人正是太子劉據的政敵,他們後來還導演了非常著名的巫蠱大案,再次誣陷李禹欲逃亡匈奴而將其冤殺,從而斬除了劉據的重要羽翼,逼得劉據不得不鋌而走險,最後身死家滅。
看來,李陵投降事件竟是一個導火索,其間隱藏的是宮廷中你死我活的爭儲鬥爭,武帝的老婆(衛子夫)、兒子(太子劉據,皇子劉旦、劉髆)、兒媳(史良娣)、孫子(史皇孫劉進)、女兒(陽石公主與諸邑公主)、大舅子(李廣利)、連襟(公孫賀)、外甥(公孫敬聲、侄子(衛伉)等人都將被牽涉於其中,可憐武帝竟然還沒有察覺,還認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第三隊就是緘口不言保持沉默派,這隊人就是李陵的好友霍光上官桀等人,他們雖然深知李陵的性情深明他的苦衷,但更知道裡面的水有多深。所以也只能不發表任何意見,這已是他們身為好友能做到的極限了,在這樣群情激昂共討叛逆的氣氛下,珍惜生命遠離李陵是為官者最好最明智的選擇。
第四隊人就是路見不平出嘴辯護派,這派人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的太史公司馬遷。
據太史公寫給好友任安的信中講,他跟李陵雖曾為宮中同事,但純屬面熟,並不像霍光等人那樣與李陵有多深的交情,但這時他卻獨自站出來給李陵辯護了,這是怎麼回事兒?
我只能說,太史公雖為一介文人,但其實滿身都是俠氣,文章里也滿都是俠風。一個文人有這樣的俠骨很好,一個史官有這樣的正氣更是古風浩浩,但是他對武帝說的話實在有欠斟酌。當然這也是他性子使然,他不這樣也就沒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史記》版本了,這是他的不幸,卻是歷史的大幸。
太史公是這樣說的:「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此國士之風,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第一段話,說滿朝罵李陵的高官重臣都是明哲保身之輩,還說這樣的行為令人很痛心。
第一隊人就這樣被太史公一棍子給打翻在地了。替李陵辯護就罷了,但也用不著得罪大家吧,太史公的耿耿俠骨當真令人心驚肉跳。不過我想太史公說這話其實還是留了餘地的,以他的性子,這種見風使舵、曲意逢迎的行為不僅令他痛心,簡直是令他寒心、噁心!
再看第二段話,太史公推言李陵苦戰之功,還說他跟老一輩的帝國「叛徒」韓信一樣都是國士,這樣的人就算投降,也應該是「欲得當以報漢」。
這樣第二隊人又被太史公一棍子打翻在地了。李陵的才幹既然超越古之名將,其戰績還「足暴於天下」,好嘛天下人都知道他厲害了,那比他軍銜高、仗卻沒他打的好的李廣利算什麼?還有,李陵投降是「欲得當以報漢」,那麼李禹被告是怎麼回事兒,難道告發他的人其實是在挾私報復、政治傾軋?
這世上可有律師在替罪犯辯護時,順道把法官、公訴人以及陪審團,全都埋汰一遍的?
所以說,太史公的這番話殺傷力太大,打擊面太廣,武帝就是想饒他都不行。何況劉徹本來就在氣頭上,太史公卻還要語帶譏諷,這樣要是他在史書里替叛徒李陵高唱讚歌,並大罵海西侯李廣利無能,諷刺天子用人偏頗,那還了得?
李廣利此次作戰,軍隊損失了六七成,還差點全軍覆沒,如果李陵有罪,那麼李廣利也應該有罪,這事兒其實大家都知道,但不能說啊,因為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大舅子嘛!可太史公卻明著暗著把這層窗戶紙給捅破了,這還是一個掌握千秋話語權的史官捅破的,你叫劉徹怎麼辦?
這就叫做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說,於是太史公的罪名就這樣定了:司馬遷妄自詆毀忠臣良將李廣利,為漢奸叛徒李陵開脫,這是欺君罔上罪,罪當處死。
好嘛現在司太史公也面臨跟李陵一樣的生死抉擇了:是屈辱的生,還是拋開一切去死。
我們知道,按照漢律,死罪是可以拿錢糧贖免的,這個小生在前文已多次提過。但問題是司馬遷官任太史令,秩不過六百石,怎麼湊也湊不出那免死的五十萬錢,不過漢律中還有一條「死罪欲腐者許之」的補充條款,即死刑犯如果不想死的話就必須去受一種更可怕的痛苦與屈辱:扒光衣服,綁起來用竹片抽打,然後割去生殖器。(詳見太史公《報任安書》)
當年賈誼、周亞夫都曾經說過類似「大臣不可辱」這樣的話,但太史公與李陵卻寧願受辱遭沮也要偷生惜死,為什麼?
李陵說他這是「欲有所為」也,同樣,太史公也是如此,他要是死了,已完成一半的《史記》怎麼辦?這可是他甚至他整個太史家族多年來的理想與志願啊!
從這個層面來說,李陵與太史公才是真正的知己,雖然他們之前或許連話都沒說過兩句,後來更是天各一方,全無交集。
於是太史公忍受著巨大的痛苦與屈辱活了下來,而且並沒有因此就害怕了就在史書中曲筆逢迎漢武帝,而是秉筆直書,勇敢無畏的大寫了當時的當代史,文風犀利更甚從前,且充滿了冷峻深刻的批判精神。他這種勇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惜《孝武本紀》之原文據《三國志》中魏臣王肅所言及後人考證已被劉徹給和諧了,現存之文為後人依《封禪書》補記。)
讀史至此,請大家跟我一起放下書本,張開雙臂,把最熱烈的掌聲,在送給勇於殉死的人同時,也送給勇敢活下來的人!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漢武帝劉徹對李陵事件開始反思與開脫了,或許是他覺得自己這樣的確有些過分,也或許是他還想在歷史中留一個好名聲,總之,他後悔了。
他後悔的說:「當日應俟李陵出塞,再詔強弩都尉路博德令迎軍;都由預先下詔,得令老將生奸詐。」
我們在漢武帝晚年這段歷史中會發現他動不動就後悔,這個遲暮老人,總是在做錯事後就悔之無及,然後再犯一個更大的錯誤去彌補,而且老是喜怒無常,老是搖擺不定,比較於他青年時代雷厲風行的豪邁氣魄,實在讓人嚴重懷疑漢武帝晚年是不是精神分裂了,要麼就是他為求長生而吃丹藥時吃錯藥了。
否則的話,我們怎麼解釋漢武帝在這麼久後才開始後悔,才發現路博德的上書原來另有門道,他這樣是否太遲鈍了一點。
不管真相是什麼,總之劉徹把路博德拉出來,為自己的這個歷史錯誤負責,實在是個讓人很無語的事情。
或許劉徹也覺得自己這樣有些離譜,所以也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因此就治路博德個留遲觀望罪,否則說不定路博德也會跟李廣一樣委屈的自殺了事。
不過,劉徹知道後悔畢竟是件好事,因為這樣一來李陵鐵血兵團僅存的四百名可憐將士就可以平反了,他們不再是投降將軍屬下的丟人敗兵了,他們是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戰士,我們最可愛的人。
於是劉徹派出使臣,帶著賞賜前去邊塞,慰勞了這些生還的將士,很多人在聽到詔書後,忍不住喜極而泣,只有他們知道自己這段苦難的歲月是怎麼熬過來的,大家又哭又笑的擁抱在一起,場面非常感人。
天漢二年是充滿了血淚的一年,將士們在流血流淚,李陵在流血流淚,太史公在流血流淚,歷史也在流血流淚。
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千古名將英雄夢jhxlesheng,未經本人同意,嚴禁轉載
※李陵投降匈奴,是因為貪生怕死?還是想暗舉大事,曲線報國?
※五千步卒遠征大漠,遭遇八萬騎兵追殺,眼看逃回,卻被一漢奸出賣
※八萬騎兵對五千步卒,圍追堵截,又埋伏火攻,卻每次都被對方逃掉
※五千步卒被八萬騎兵追殺,指揮官無奈把軍妓全部殺死,以提振士氣
※漢武帝派李陵攻打匈奴,為何只給五千步兵,沒有戰馬,也沒有後援
TAG:千古名將英雄夢 |
※簡單的殺人未遂案引發朝野大地震,司馬光王安石領銜「律敕之爭」
※重金求馬被拒絕,漢武帝大怒,引發漢軍歷史上罕見的屠城滅國之舉
※覬覦君位:嫡庶爭位引發後涼的國王自殺
※汗血寶馬引發的戰爭,漢武帝派貳師將軍血洗西域,各國紛紛嚇破膽
※最牛抗日名將,逼死日軍「戰爭之花」松井旅,引發國內外稱讚!
※漢帝國最大的叛徒,匈奴文明的啟蒙者,引發無邊烽火可憐復可恨
※一隻茶碗就能引發大名之間的戰爭?看唐宋製造引領的日本時尚風潮
※轉會流言滿天飛,義大利國腳引發英超四豪門爭奪!
※因曹操覬覦大小二喬而引發的赤壁之戰?
※丹麥王室執政權之爭眾說紛紜 引發熱議
※姜昆率曲藝明星澳洲巡演,洋弟子大山將披中國戰袍引發爭議!
※蝴蝶效應引發的戰爭,兩個婦女因為搶奪桑葉,而引發了兩國的大戰
※巴黎和會是否引發戰爭
※俄羅斯「叛徒」中毒身亡,英俄兩國爭執不斷,或將引發戰爭
※經濟蕭條、移民暴漲、社會割裂,示威四起恐引發「法蘭西之春」?
※《石壕吏》:一場大風引發的悲劇 安史之亂之唐軍兵敗鄴城
※她是不列顛偉大國王亞瑟的妻子,卻因與騎士的戀情引發王國戰爭,最終遁入空門
※歷史上的太平天國:洪秀全與楊秀清借神權引發的內鬥
※海賊王:禍水東引,山治引發兩位四皇大戰,狂死郎救下小紫
※乾隆皇帝晚年犯錯,引發一場大動亂,導致清朝徹底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