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出6個哈佛、耶魯高材生,只因他們有這樣一位母親
有一個美籍韓裔家庭,被美國媒體譽為「堪與肯尼迪家族媲美」。
父親高光林,前韓國駐美大使。母親全惠星在梨花女子大學英文繫念二年級時,以全額獎學金作交換生去美國留學,波士頓大學社會學博士,曾經在耶魯大學擔任教授。他們的六個子女,就讀的學校不是哈佛,就是耶魯,畢業後也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這位被韓國媒體譽為「首席媽媽」的母親,在說到和孩子的溝通竅門時,講了二兒子東柱的一個故事。
東柱在醫大做研究員的時候,有個財團提出了研究課題,東柱積極響應,提出了一整套企劃,但最後,研究費用卻被在他看來比自己的企劃案做得差的人得到了。
東柱覺得自己的方案非常優秀,心裡很不平衡,馬上打電話給母親,把他所經歷的事情和鬱悶的心情說給她聽。
聽到兒子的抱怨,全惠星沒有指責,也沒有隻停留在共情的階段,而是向他提出了有建設性的建議。她說:
「東柱,不要認為這件事是你跟這個財團的最後一件事,要把它當做這是你們之間合作的開始。畢竟,最終的結果還沒有定下來,你還有努力的機會。」
「如果你真的對自己的研究項目有信心,就接受結果吧。不要在背後不滿和抱怨,那樣無濟於事,別人也不會知道。」
「去聯絡評價你研究項目的人,問清楚你的研究項目為什麼被拒絕、不足在哪裡、為什麼沒有給你研究費用,藉此再次有條理地向那個人說明你研究項目的優點吧。」
在她的建議下,東柱特地從波士頓趕到華盛頓,去找那個負責人,並再次詳細向他說明自己研究項目的特點,最終得到了那個美國最大財團的研究費用,成功地開始了自己的第一個研究項目。
如果東柱當時沒有再做嘗試,只是一直在那裡抱怨的話,肯定就失去了一次推進研究項目的機會。東柱因此非常感謝她,而能夠給孩子的成長提供幫助,也讓她獲得了做父母的成就感。
而她之所以能夠給到兒子這樣的有效建議,得益於她的生活經驗——她也曾用這樣的方法去申請過研究費用,而且好幾次都取得了成功。
多麼睿智的一位母親!她想用她的經驗告訴所有的父母:「孩子都喜歡有力量的父母。」
這個有力量,不是說練就一身肌肉,可以扛好多袋大米;也不是說孩子從出生到結婚,父母可以為孩子規劃所有的事情,讓孩子生活無憂;更不是說父母在孩子面前要表現出絕對權威,讓孩子不能反駁。
這個有力量,是父母自我成長的一個目標,用全惠星的話說,就是「父母一定要讓自己成長,不斷想辦法提升自己的人生,解決自己人生中的問題。這樣,當孩子需要幫助時,我們才能擔當起一個有意義的角色,而不是陪著孩子一起發愁。」
2
也許,你會說,我們可能永遠也到達不了全惠星的那個高度——她是波士頓大學的博士,還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她有相似的爭取研究經費的經驗,所以才能給兒子東柱那樣的有效建議。那樣的力量不是每個父母都能有的。
但其實,做有力量的父母,並不需要我們達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有勇氣探索世界,在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去面對;或者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能夠及時伸出援手,引導和幫助到他,就是父母有力量的表現。
所以,父母有力量最基本的就是給孩子穩定和掌控的感覺——這剛好也是安全感的兩個要素。
比如,小雨在和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候,被欺負了——他的玩具被搶走了,小雨不知道怎麼辦,於是,哭著向媽媽求救。這時候,媽媽卻說,沒關係,不要這麼小氣,就讓哥哥玩一下。
這樣的事情其實經常會發生,通常情況下,如果孩子沒有情緒,沒有感覺到被欺負,大人確實不需要介入,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就可以。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明顯有了被欺負的情緒,他已經向父母求助,表明自己無法處理這個問題,那這個時候,父母當然不能坐視不管。這個時候,如果父母還說孩子小氣之類的話,那簡直就是火上澆油,無異於在孩子受傷的心上撒上一把鹽了——他會覺得,父母是不可靠的,不能帶給他安全感的;父母是懦弱的,沒有力量的。
這個時候,真正有力量的父母會怎麼做?
首先安撫孩子的情緒,跟孩子共情「玩具是你的,哥哥沒有經過你的同意就搶走了,你很傷心」「你的玩具被哥哥搶走了,你想要得到媽媽的幫助」。
這樣,孩子就知道,你理解他,守護他,當他遇到困哪的時候,你不會袖手旁觀。這無疑給了他一顆定心丸,而有了安全感的他才有更多的能量去自己探索和解決問題。
在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再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比如,跟孩子說「你想拿回自己的玩具,那我們一起想個辦法」。然後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哥哥,如「那個玩具是我的,你不經過我的允許就拿走了,我很傷心/生氣。」通常情況下,當搶玩具的小朋友聽到這樣的話都會很不好意思,然後把玩具還給主人,或者再發展出更多交換、輪流玩的交往方法。
當孩子自己解決了玩具被搶的問題之後,他的內心就有了掌控感,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他就不會慌,不會感到無助,而是會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切記直接代替孩子解決問題,從搶玩具的孩子手裡把玩具搶回來給自家孩子,甚至逼對方對自己孩子道歉。這些都不能給孩子好的榜樣作用,這樣強勢的父母反而讓孩子變得更弱。
同伴交往中的很多衝突,我們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處理——先共情,然後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不過,這個引導,需要父母有很多經驗的儲備,需要父母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3
父母有力量,還表現在對規則的把控上。
國外的一個很有名的心理學家,非常愛自己的女兒。他學了很多心理學的知識,想要把最好的愛給到女兒。陪伴女兒的每一天,他都努力去傾聽女兒說的每一句話,滿足女兒的每一個合理需求,甚至不曾對女兒大聲說過一個「不」字。
有一天,他回到家,卻看到他的寶貝閨女正在玩一個很危險的遊戲:從樓梯的扶手上往下滑。就在那一瞬間,他感覺怒火蹭蹭蹭往上躥。他氣憤他的女兒怎能做這樣危險的事情。於是,他喪失理智地衝到孩子面前給了她一巴掌。
當下,孩子嚇傻了,這位心理學家自己也愣住了。他自責,這麼愛女兒的他怎麼能做出這樣的粗暴行為。
然而,正在他滿懷內疚的時候,她的女兒說出了他完全沒有想到的話。
她說:「爸爸,今天我終於知道,你是愛我的了。」
這個故事從某個角度更加清晰地呈現了「規矩」一詞的深刻內涵。規則和自由從來不是對立的,規則和愛也不衝突。合適的規矩,並不意味限制孩子的自由。相反,它能起到保護作用,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危險的,又要如何遠離危險。
對於父母來說,安全是我們給孩子的一條規則底線,這條規則底線一定是要牢牢掌控父母手上的。所以,當女兒在玩危險的遊戲,觸碰了那條規則底線時,這位心理學家很嚴厲地給了她一巴掌。也正是這一巴掌,讓女兒知道了規則的底線,確定了爸爸對她的愛。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在有了一些育兒知識儲備後,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愛和教養。他們甚至認為,愛越多越好,越溫柔越好,因而不捨得輕易給孩子立規矩。
《媽媽是超人2》里的馬雅舒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不會給孩子立規則的媽媽。她允許孩子沒有節制地吃甜食;她無法拒絕孩子的過分要求,只要米雅一哭,她的規則就坍塌了;她甚至因為擔心傢具會影響孩子自由活動,可能會磕碰到孩子,把客廳里的所有傢具都撤走了……
然而,當孩子沒有了規則,其實也就沒有了安全感。他們會經常做出很壞的事情來挑戰規則底線,挑戰父母;他們甚至學會了用哭來要挾父母——孩子在內心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可能會傾向於通過控制別人來滿足自己。
相比起沒有限度的自由,那位心理學家的一巴掌,對孩子是更好的愛和保護——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多心理能量。
我這麼說,並不是建議用打孩子的方式來懲罰孩子。體罰有一個非常大的副作用:打孩子可以非常輕易地消除孩子的內疚,讓他認為,他已經為不良行為付出了代價,於是可以很隨意地再犯——反正做了壞事,大不了被打一頓嘛。
所以,即使父母偶爾打孩子是無法避免的,打孩子也不能成為懲罰孩子的常用手段。
說到這裡,你可能要問,那個規則的度怎麼把握呢?
有力量的父母一定對孩子的規則把控得當,大事情上/原則上的事情非常掌控,不讓步,小事情上可以隨意和商量。
換句話說,父母很多時候可以不干涉孩子,可是一旦要說話,就是堅定的,那個堅定感,那個對規則的把控,是孩子感覺穩定的基礎。
你看,做一個有力量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們並不需要身強力壯,也不需要有權有勢,或者富可敵國。
我們只需要保持學習和成長,做到內心穩定,不焦慮,不急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在孩子碰到問題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能夠及時伸出援手,並且對孩子的規則把握得當。
這樣,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力量,在一個穩定可控的環境裡面健康成長。
更多孩子成長問題,請看以下內容:
2歲孩子一本書要求講50遍,崩潰父母如何給孩子買書、講故事?
「玩具給弟弟玩一會兒吧」,父母這樣處理孩子社交,會讓他更小氣
男孩和女孩的大腦發育不同,教養策略也要有差異,父母須了解
※「拐小孩我們有的是招兒!」被抓人販子揭秘新騙術,看完膽戰心驚
TAG:積木育兒 |
※一門出了兩位皇帝12位宰相,只因在漢朝的祖宗,得了項羽一條腿
※這位上將40歲前不知親娘,至死不知生父是誰,一門出六將軍
※一門出2位國家元首、2位第一夫人,他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南朝一門出了三位史學家,第一位名垂青史,第三位說出了寫作秘笈
※一顆子彈留在體內十年不取,一門出了六將,他55年授中將
※一門出了三位將軍:父子、兄弟都是中將
※福州這個小漁村文風昌盛,一門出了21個進士
※清朝最牛皇貴妃,五年生四胎,一門出三個王爺,兩個皇帝!
※狐妖小紅娘:塗山實力有多強,背靠傲來國,一門出了4妖皇
※鴨農奮鬥史:一門出三督撫,100多位官員,打造中國民間第一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