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科學院陳玲玲:追尋未知是最幸福的事情

中國科學院陳玲玲:追尋未知是最幸福的事情

【知識人·強國夢】

追尋未知是最幸福的事情

——記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玲玲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

初見陳玲玲時,很難把眼前這個愛笑的大眼睛女子和「科學家」對應起來。「這是一個關於長非編碼RNA調控細胞核仁功能的故事……」她一開口,就把複雜的生命科學難題講得饒有興味。

身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的陳玲玲,長期從事長非編碼RNA(核糖核酸)領域的前沿研究,致力於發現分子家族,破解基因密碼。今年5月,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雜誌發表了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研究成果。陳玲玲帶領團隊發現一條全新長非編碼RNA,並命名為SLERT,這項成果有望為癌症等疾病的藥物設計和靶向治療提供潛在靶標和方向。

陳玲玲 郭紅松/光明圖片

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基因「暗物質」的長非編碼RNA,是近年來新崛起的「分子家族」。自2011年回國建立實驗室以來,陳玲玲在長非編碼RNA研究的前沿技術、新型長非編碼RNA家族、特異長非編碼RNA的功能機制等領域開展前沿性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由於在這個領域做出了諸多創新研究,《細胞》旗下的一份老牌期刊《生物化學科學前沿》在40周年慶時專訪了陳玲玲。

「RNA的世界真的很有趣,原來以為它們長得一個樣子,像一根長鏈;有一些RNA,甚至超出我們的想像,根本沒有編碼遺傳信息;後來發現除了線形竟然還有環形。」說起這些,陳玲玲的眼睛放光,露出富有感染力的笑容。

「小胖威利綜合征」是高發遺傳缺陷基因疾病,每一萬到兩萬個新生兒中,就可能存在一個「永遠吃不飽」的小胖娃娃。他們體內的飢餓蛋白較常人高出數倍,時常處於飢餓狀態。由於病理機制至今不詳,且臨床癥狀複雜,這類患者很容易被疏忽,從而錯失治療時機。2016年,陳玲玲研究組發現兩類新型長非編碼RNA,功能研究提示或與「小胖威利綜合征」發生髮展密切相關,其研究為及時干預疾病的發生提供了可能。

陳玲玲是不折不扣的「學霸」。「坦白講,一開始儘管我對生命科學特別感興趣,但是也不確定一定能夠成為科學家。所以在美國康涅狄格大學一邊讀生物醫學博士,一邊還讀了工商管理碩士。」陳玲玲說,讀完商科之後,發現自己還是屬意科學。本可以進入企業拿高薪的她,毅然選擇了寂寞的科學研究。

「生物是多變的,是基於想像力和研究對未知世界進行發掘,商科大多集中於對已有知識的轉化。相比而言,發現未知世界更有吸引力。」陳玲玲說,「長期追尋一個未解之謎時,當你發現別人看不到的規律,能把裡面的故事想通,那種快慰無法言說。」

2011年1月,陳玲玲和同樣從事科研工作的丈夫一起回國。不少人問她為什麼回來,她回答:想做中國自有知識產權的科研發現。而曾經的跨學科學習也讓陳玲玲受益匪淺。一家實驗室就像一家小企業,需要聚集想法,籌措資金,以及招募合適的團隊一起工作。作為一名研究組長,她將以前MBA課程中的知識和理念用來更科學、高效地管理團隊和運營實驗室。

陳玲玲經常早上5點就起床工作。平時,她每周工作6天,早上8點到實驗室,晚上6點離開。「在我們研究所,這樣的工作節奏很常見。因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倒也不覺得累。」在這位39歲的年輕女科學家看來,探索是極有意義的挑戰,驅動她的是科學研究中最樸素的「有趣」。

今年2月,陳玲玲等10位女性科學工作者獲得了全國婦聯和中國科協等聯合頒發的「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很幸運今生能夠從事科學研究,發現未知的東西特別有趣。」陳玲玲說,「當你喜歡它、熱愛它時,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04日 0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LIGO探測到第三次引力波 怎麼又來自雙黑洞?
歐蕙新「PHYTO VITAL」,源自自然本源的強韌生命力
LIGO第三次探測到引力波 再次驗證廣義相對論
重眼袋怎麼消除 5妙招去眼袋的好方法
各界紀念楊鍾健院士誕辰120周年

TAG:光明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追尋李敏鎬,韓國演員的中國情懷
胡國慶:追尋與摯愛攝影藝術的純粹
大美·中國女科學家 張彌曼:追尋「從魚到人」的證據
我們追尋中國奇蹟
大美·中國女科學家 | 張彌曼:追尋「從魚到人」的證據
追尋幸福和美好的職業
在日本追尋中國唐寺院——長崎興福寺
甘之如飴——中國人的「甜」味追尋史
黃家駒——永遠追尋心中理想
劉吉陽:用樸素的攝影情懷,追尋完美的藝術人生
楊振華:追尋心靈深處的鄉村
張忠煒:追尋實事求是之道
麥科勒姆:韋德是我的良師益友,向他提問以追尋成功之道
陸啟鏗:數學人生的追尋與堅守
尋根:他們用這些照片追尋非裔美國人的非洲文化
未來人類追尋的目標之一,科學家:永生有望
印度留學生:想追尋「美國夢」,卻遭美國「釣魚執法」
蒙氏芳華 彷徨與追尋
鄧倫:華麗蛻變,只為追尋無與「倫」比
張瑞敏:德育人文關懷的追尋、失落與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