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佛道問答3《明心見性、再論福報與法報》
幽夜月雨 (2008-03-15 17:47:18)
嗯,明白。
明心見性,心中有佛,所修者自是佛道;心中求利,雖有行善舉積德,卻非大乘之功德也,這樣理解對嗎?
呵呵,你上面的話,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如果你是知道明心見性的真諦的,那你說的話基本是對的,如果你並不知道明心見性的真實含義,那說的話基本是錯的。我並不知你真實的情況,所以只能泛泛地從兩個角度說一下。
「明心見性」,是明真心見本性,這句話只有初禪以上的人才有資格講,因為只有在初禪以上的定境中才能窺見本性。本性即佛,見性即見佛,所以「明心見性」即等於「心中有佛」,這兩者是一件事的兩種表達方式。沒有前者,後者也不存在,沒有後者,那說明也根本沒有前者。如果明了了本性了,那自然就是有正覺(正覺就是知道宇宙真正面目之後對宇宙產生的正確的認識,也可以說是正確的感知與正確的知見,我們的六根及心識所感覺的世界都是有很大誤差的,這個就是眾生迷執的原因,不過這個問題太大,這個不在這詳細論述。)了,自然許多事都可以自己辨別真假,其實也不是辨別真假。譬如我們戴上墨鏡,我們看到的就是看到的,並不是說我們還在分辨這個是墨鏡看到的那個不是墨鏡看到的,戴上墨鏡就全是戴上墨鏡看到的,沒戴就全是沒戴看到的,這中間並沒有什麼分辨,看到就是看到,一目了然,只是兩種狀態看到的世界的面目並不一樣。這個就是明心見性後看到的世界與我們凡人看到的世界的狀態的區別。凡人是「看山就是山」,明心見性後是「看山還是山」,一字之差,內涵天差地別。有了正覺了,當然在修行上就基本是不會出太大的偏差的。因為你見了性了,當然會一直修這個性,大方向那肯定是錯不了。用孔子的話講那就是「隨心所欲而不逾距」,隨時可修隨時在修,不拘形式不拘環境,那麼基本上可以說是「所修者自是佛道」了。但這「明心見性,心中有佛」,與「所修者自是佛道」並沒有真正的前因後果的關係,這其實是兩個並不相干的話題,只是被你的妄念鏈接在一起而已。這個世界就是因為這種妄鏈而產生的,我們的意識也可以說是靈魂也可以說是自我就是這種妄鏈而產生的,修性就是要斷掉這種妄鏈然後見到本來的真心。為什麼說這兩個話題並不相干呢?打個比方,你想到北京去,很好,你的目標就是北京,很明確。那麼,這個明確的目標能代表你選擇的路線及行進的方式正確嗎?顯然不能,這裡面完全沒有必然的聯繫。不然的話,世界上就基本沒有什麼車禍啊及南轅北轍之類的事了,因為絕大多數的人的目標都是明確的。又譬如釋迦成佛之前,修過許多外道,又都一一放棄了,難道是他的目標不對嗎?顯然不是,他的目標一直是很明確的,但你不能因為他目標的明確,就說他成佛之前修的都是佛道。外道就是外道,決定這個稱謂的是它的義理而不是誰修過它更不是誰修它時目的是否正確,釋迦成佛之後依然稱之為外道。我上篇說過,法門的選擇可以「不擇手段」,但不擇手段並不代表天下所有的手段都叫法門,都是佛法了。譬如,我爸是男人,但不代表男人就是我爸。對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特定的對象,某種手段可能成為法門,但過期作廢。過期之後,它是什麼,還得以一般化的情況下去下定義。你產生這樣的思維的原因用一個例子就可以比較形象地顯現出來。譬如一個盲人,他長年累月地在他的院子里活動,對院子的情況由剛開始的不熟悉而爛熟於胸,自然他的飲食起居可能都不用別人幫忙了。這個時候,在這個院子里,他是可以隨便行動,而不會失度而磕磕碰碰甚至跌倒了,照你的話講,那就是「所修的皆是佛道」了,因為不會出差錯啊,那都在佛道之中了。但是,如果叫他去滿村亂跑如何?叫他去全國走走如何?顯然,那就算是為難他了。同樣道理,無論是修佛也好還是人生沉浮也好,都有許多層次,明心見性也只不過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就象我們小學為了考初中。上了初中以後對於高中來說,我們還是小學。上了高中以後,對於大學來說,我們還是小學。所以老毛講「我們永遠都是小學生」。我們修到一個境界,在這個境界里如果功夫日深的話,那麼對這個境界及這個境界以下的境界可能會比較了解,那麼自然可以講「所修的皆是佛道」,但對於這個境界以上的狀況,我們依然一無所知,那麼所修的是不是佛道就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的了。當然,我們從大的方面從根本性上來講,釋迦成佛之前所修的外道都是他成佛的基礎,也就是說,「心中向佛,所修者皆是佛道」。而其實,無論心中向佛與不向佛,所有的眾生所修的也皆是佛道。因為眾生從佛來,亦將歸佛去。一切善惡對錯,都會成為過眼煙雲。惡也好善也罷,最後都是為了驚醒夢中人,讓苦難而令眾生有脫苦之心最後方得解脫。這個道理也就是「人間修一日,天上修千年」,正因為人間之苦方有脫苦之心與精進之志。不過,這是從根本性上講,正如,釋迦所修的外道現在依然是外道一樣,人世間的善惡依然是善惡,境界不同定義與現象各別,這個並不能整糊塗帳。上面是講明了明心見性真諦的情況下,你的第一句話的對錯。如果並不明了明性見性,這也就是絕大多現代人所在的狀態,他們說的「心中有佛」,真正的含義是「心中有向佛之意」,這又有兩解,一種是「心中有向佛(本性,即真正的佛)之意」,一種是「心中有向佛(佛陀、佛教、寺廟裡的那種塑像)之意」。這兩種狀態都是「心中無佛」的狀態,因為沒有明心見性,也就是連佛都沒見過,怎麼會「心中有佛」呢?就是有也只不過是自己妄念所成的一種虛像而已,這跟女人心中的那尊「白馬王子」沒有什麼區別。這個就象如果叫我們說黃帝長什麼樣一樣,估計13億人的心中有20多億的長相,因為有些人還要可能或許一下,如果把大家認為的長相都合起來,那黃帝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怪物。道理很簡單嘛,誰也沒見過黃帝,都是瞎猜嘛。沒自己見過「佛」的人,心中有的「佛」也就是這種狀態。而前一種無佛狀態的人還算是比較好的,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並不是真正地知道真正的佛是什麼,但至少在道理上知道真正的佛定義,知道佛大概可能或許要麼是某種狀態,也就是說因地起修上還算是正知見的,屬於入了修行這個門欄的。而第二種則屬於「若於音色見我,不得見如來」的那種,根本沒入修行之門欄,頂多可以說是佛教徒而不能稱之為僧或居士,基本上與佛法無關。可惜的是現在大部分談佛論道的都屬這種人。
那麼如果有心修佛,做的功德就是大乘功德,不懂修佛做的功德就不是大乘功德嗎?這個其實跟前面有心修佛所修的就是佛道的對錯是差不多的,但有一些差別。上一次說了,只求福報只不過求後世名利而已,與修行無關。但一沒說修行不必求福報,二沒說福報與修行無關。
福報與法報是名為福報與法報,只是為了表達容易而立了兩個名稱而已,但這兩者並沒有清晰的界限,且是可以互相促進與轉化的。如果看過一些佛經的人就會發現一個規律,大多數的佛成佛之前都是王子或皇帝。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法報與福報俱足。佛位是法報,王位是福報。法報好,可以多世明理,既然明理就做惡事少做善事多,這其中自然會增加福報。福報好,出生的家庭好,那麼就有機會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接觸的人也高級,一方面自己容易明理,一方面遇見善知識的機率增加,還有就是有精力與時間專心修行,也就是所謂的修行的資糧具足。所以,修行的人,法報與福報這兩種資糧都是要去落實的。其實功與德也一樣,是互相促進的,並不是孤立的,世間的事沒有一件是孤立的,每件事都跟整個宇宙有關。我們祖先用的是立體思維,什麼叫立體思維,說白了就是對立統一。一個桔子,我們把它剝開,各瓣與各瓣是分離的,瓤與皮是分離的,好,知道了,這些是分離的,但要重新回來,知道就是這些分離的各部分成就了一個桔子。這一個過程就是從上一層次向下剖再回歸到上一層次之中,使思維圓融起來。不單這一個小層次的圓融,還要把諸種層套層環套環的大小層次都能圓融起來,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核心內容。而目前的西方思維無論是自然科學上還是人文科學上都採取平面型甚至單線型的思維,搞得許多東西都被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譬如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立足在於貧,資本主義立足在於富,但就是不去想貧富是一組相對依存的現象與概念,任何社會都會有這兩種狀態的存在。結果呢,打了幾百年的仗,現在是共產主義在學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在學共產主義。而這些對立的東西的解決方法,中國老祖宗早就說得明明白白,尤其是老子的五千言,翻來覆去的說這個東西。總之,應該明白,任何一件事,一句話,在各層次中的含義、角色均有可能不相同。作為修行者,對於任何問題,要學會平觀、下觀、上觀、圓觀,也就是全方位去觀察與思考一個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能從本層次看,剖開本層次,進入下層次分看,又要向上進入更高的層次去定位本層次的位置,如能以整個宇宙的全局再作觀察,上中下所有大小層次通吃那是最好的。
不修佛的人的功德當然不是大乘功德。但如果有一天他開始修佛了呢?那他的功德就一下子沒了,或一下子就轉為大乘功德了?沒了當然不可能,那麼誰轉啊?當然也沒人去轉,絕不會是閻羅王或玉皇大帝或釋迦大筆一揮,嗯,我給你轉一哈帳。所以,功德就是功德,加不加大乘是多餘的。無論你叫它什麼,它就是它,那東西就是那東西,那玩意就是那玩意。萬事萬物有本相,但在常人眼裡,境變則利害變,所以名目也變,自己糊了自己的眼。懂不懂修佛,他積的功德都是功德,在一直未修佛之前這個好報來臨,就是福報,在修佛之後這個好報來臨,也是福報(當然你可以叫它大乘福報,但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好人有王候將相富貴貧賤之報,惡人也同樣有王候將相富貴貧賤之報,福報就是福報,對誰都一樣。如果說,上一段的問題是關於如果對一件事物的靜止狀態的所應有的認識要領,那麼這一個問題其實就是如何看待一件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的變與不變。照毛澤東的說法,就是「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如果用《周易》的說法,那就是易的三大要領「簡易、變易、不易」中的後兩者。要能分析一件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變易是何,不易的又是何。掌握這靜止與發展兩種狀態的思維方法,那麼,對於事物的理解就應該基本不偏不依,比較中肯了。這是理解佛理最需要的一種思維狀態。且可以這麼說,任何東方文化的典籍,都需要這種思維才能真正明白。
2008/03/29 16:37
※情感文章:煩躁之於憂傷
※易理:關於四柱預測時間的取用問題的探討
TAG:焱陽易堂 |
※簡單的禪修方法、知識和案例問答
※《純粹的凈土法門》之十四:往生問答:有疑心怎麼辦?
※傳喜法師問答選集(一):有關禪與修行
※馬信誠老師《認知行為療法》課堂實錄問答篇
※《法華經玄義》提要誦經的基本儀軌和順序天神夜訪佛陀請教問答!
※何新微博問答(2):論日本
※印祖問答如何正確理解《永明四料簡》的含義?
※修行問答:什麼才是清凈心?
※搜狗問答誠聘:問答演算法、深度學習、知識圖譜等研究員
※常見性病知識問答(四)
※陳益峰:《曾楊問答》之《地理辨惑》版本
※關於《漁樵問答》
※《控制》:開發者問答
※張羽翔:《中國書法史》——問答題、名詞解釋匯總
※《明史》里的「崇禎遺言」,是真的嗎? | 問答
※何新微博問答(3):公平與正義
※凈心講座|交流問答:《易經的奧秘》下
※何新微博問答(11):對《黃帝內經》怎麼看?
※佛學哲思特別版《問答》
※印祖問答為什麼無論何等根性,皆須以凈土法門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