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傾聽安龍手藝人和那些老店的故事……

傾聽安龍手藝人和那些老店的故事……

手藝傳承 匠人精神

安 龍 篇

文/圖 黔西南日報記者 趙漫漫 實習記者 何曉婭

編者按

一座城、一種小吃、一門手藝,史書文獻中獲取的城市記憶,永遠不如城市角落散落的小吃來得深刻、具體。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有一些隱藏在老街深處的傳統手工小吃店,彷彿時光停駐,靜默地見證過曾經的繁榮,也默默地融合進新時代,內斂綻放。如果沒人指引,你很容易錯過這些店鋪。有的毫不起眼,有的「深藏不露」,有的甚至為節省鋪租乾脆「移師」家中。所有精心製作的美食,最珍貴、最不能替代的,就只有一個字——「人」。本期讓我們走進安龍,探訪掌握傳統小吃技藝的手藝人,讓我們一起傾聽這些手藝人和老店及堅守的故事。

和剪粉一起走過

的年月

安龍小吃街街口那家「秀屏紅油涼剪粉」,相信去過吃過的人都稱讚不負盛名,是安龍涼剪粉的老字號了!這家粉店20多年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基本食材之剪粉。

老闆娘秀屏直言不諱:「我們的剪粉不是我們自己蒸的,都是出自一個作坊——王氏張剪粉,合作的時間和我們店的歷史一樣悠長!」經老闆娘的引薦,我們走過老城區狹窄而蜿蜒的石板路,來到這名聲在外的小作坊。

這家作坊平凡無奇,甚至說有些簡陋,連「房子」都算不上,但是全安龍最好吃的粉就出自這一平凡卻是奇妙的地方。一位老太太上前熱情的迎接,老闆張宜瓊也跟上來介紹說:「這是我婆婆,也是當年傳授我剪粉製作手藝的人!」

走進作坊,內部設施顯現出的是年代感與生活氣息的夾雜。當問到剪粉製作手藝是如何走到現在時,已是耄耋之年的王老太太精神抖擻的告訴我們:「當年是我的老婆婆,開始在家躲著做些米花糖、白糖糕、剪粉偷偷賣給從鄉下來趕場路過家門口的人,以貼補家用。後來政策開放,也不怕做生意被當做『搞資本主義那一套』了,老人家也過世了,我就接著最好賣的剪粉繼續做了。」

張宜瓊說,「我是1982年嫁到王家的,而婆婆是70年代末就開始製作手工剪粉的,並將如何古法製作手工剪粉的手藝傳授給了小姑子們,還沒結婚我就已經常來幫忙,嫁過來以後也順理成章地便與小姑子們一起製作剪粉、售賣,共同研究如何提高粉的質量與口感,不斷改進配方與改良手藝。後來小姑子們一個一個都嫁人了,就由我全權接手了。」

「自從1993年全權接手以來,到今天一直在堅守,從來沒有想過會放棄。二十一世紀初和丈夫辦企業搞煤窯、辦焦化廠身家幾百萬的時期,也沒有一天停止過製作。」張宜瓊直率地袒露,「人這一生的漫長,眼前的富貴不是一生的富貴,但是手藝,到老了永遠是澆築在手心的飯碗。果然人生起伏,後來經濟危機,企業相繼倒閉,6年前丈夫也去世了,留下一屁股的債。」「但是我始終慶幸,這門手藝,我堅守住了,傳承下來了,至今靠它養活這一家老小祖孫四代。」張宜瓊感慨說。

從事手工剪粉製作近40年,對每一道工序不斷精準地掌握,每種米製作出來的剪粉之間微妙的差異,每天蒸出來的剪粉靠手習慣性感知其綿軟度,這一點一滴,張宜瓊在幾十年的傳承與摸索間,皆瞭然於胸。聊天的間隙,附近的鄰居、因搬離老城仍踱步至此的退休老幹部、從外地回鄉探親的中年人等絡繹不絕登門買剪粉。

「我主要是做剪粉批發,供給縣城裡的剪粉店或者攤子,還有五家學校的早餐宵夜,但是經常都會有老熟客登門,也零散賣些……這些年也教出兩個像樣的徒弟,慢慢地還要把兒媳婦帶出來,不管是自家人還是外人,能好好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把我們安龍剪粉的名氣延續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沙糕的「安詳人生」

沙糕,通常將芝麻、麻油、熟油、白砂糖及精糯米粉炒熟後,置入大木格中壓製成寬扁型,再用格刀將其分割成均勻小塊。

據說,沙糕是逢年過節才會準備的食物,因為「糕」和「高」同音,取意「年年高」,企盼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而詹家在這裡,一經營已是30餘年。

69歲的詹老伯已是安龍沙糕的第二代傳人。

1985年,詹老伯從母親手中繼承沙糕手工技藝,就在北門坡街上,開起了沙糕店,沙糕一推出市面,就大受歡迎。就這樣,製作手工沙糕的手藝,在詹家人的手中,傳到了第二代。

北門坡的風景幾番輪換,如今只剩下這一間「詹氏沙糕」依然沒變。沒有店面,手工坊設在家裡,只是在街口安置了一張便攜小桌,沒有招牌,只是在放置沙糕的小桌上橫著一塊鐵牌,寫著「沙糕」兩字,以及店家的聯繫方式。沙糕用塑料膜和濕毛巾搭著,四四方方,比手掌心略小,一塊塊潔白如玉、軟糯甜香,沒有任何包裝,只是簡單地用蒸制的木板托著。

GIF/296K

糯米磨粉、炒制餡料、熬糖、塑形、填餡料、蒸熟。這是「詹氏沙糕」傳統手工沙糕的6道製作工序,即使一個熟練的手藝人,一天最多也只能製作出20籠沙糕。

詹老伯採用「限量版」營銷,每天只做五六籠沙糕,每籠36塊,賣完就收攤,遇到當天有事或是天氣不好,就掛牌休息,「我和老伴兒年紀都大了,每天也做不了那麼多,有時也會放放假,當年做這門手藝是為了養活家人,也為了手藝不失傳,但現在,老了老了也該退休了。」詹老伯笑著說

不少老街坊都會專程來買沙糕,更多的是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老顧客都會打電話訂購,往往是沙糕還沒開始製作就已經被訂購一空。詹老伯把整個手工作坊都設在家裡,沒有請專門的工人,就兩位老人互相配合,詹老伯說,這門手藝憑藉十多年的經驗和摸索,要保證沙糕的質量,就必須少而精。

早些年,單靠製作沙糕的手藝活,只能說養活家人。詹老伯稱,他也曾放棄這門手藝,上過班、進過廠還做過建築生意,年紀大了就想到回家鄉重新開始做沙糕,他和老伴負責製作,女兒和兒子負責經營,但是女兒、兒子都沒有完全學會這門技藝。

「學手藝,師傅教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勤學苦練,吃不了苦,學成時間長,最重要的是待遇不高,所以沒有什麼年輕人願意學。」詹老伯說。

對於手藝的傳承,詹老伯和老伴兒並不「糾結」,「兒子在城裡有固定工作,女兒現在在學,希望有人傳承這門手藝。」

瓦餌糕心裡的「結」

「你吃過瓦餌糕嗎?你知道最好吃的瓦餌糕在哪兒嗎?」談起瓦餌糕,身為安龍人的同事話匣子就打開了。小碗大小,淺紅棕色,聽人說在安龍還被稱為「碗兒糕」。

瓦餌糕,糯米磨粉加紅糖,揉成麵糰蒸制而成。瓦餌糕的製作用紅糖的最是正宗,如今,人們多選擇白糖,味道遠不及紅糖的濃厚,帶著微酸,傳統紅糖製作的堅守者寥寥。在安龍,街坊無人不知,有一家老店,專註瓦餌糕已41載。

老城區廣東街,沒有店名,沒有招牌,「店面」很簡陋,約60平方米的老住房,房門口放著一張舊木桌,桌上大簸箕里瓦餌糕疊成小山,隱隱冒著熱氣,這是記憶中老店的樣子。今年初,老店遷了新居,店門掛起棕紅的牌匾,用金漆寫上「瓦餌糕」三個大字,店裡也放置了幾張木桌椅,顧客可以坐下一邊吃著瓦餌糕,一邊慢悠悠的聊著天。

孫伯,全名孫朝訪,現年55歲,從小跟奶奶學習製作瓦餌糕,1976年,孫伯的奶奶在廣東街賣起了瓦餌糕。1998年,孫伯接過個這門手藝,支撐起這個小小的「店面」。歷經風雨,慢慢地,瓦餌糕走進了安龍人的心裡,成了安龍的特色傳統小吃之一,也成為了安龍人的思鄉情結,孫伯說,這也是他的情結。這個結,已將近19年,不願解開。

GIF/52K

瓦餌糕的製作過程說起來並不複雜:用糯米磨出米漿,放入陶罐中充分發酵,盛進用尼龍做成的模型中定型,最後放上蒸籠蒸制完成。工具也不過就是陶罐和蒸籠。但要精細地保持上好的口感和味道,工夫卻是考人的,孫伯幾十年的經驗練就一手絕活,用手觸摸米漿便能知道做出來的瓦餌糕好不好。

這門技藝是一代人的傳承,也是對一代人的紀念,孫伯對待每一個製作環節都用心至極。

早些年,孫伯的瓦餌糕生意還不錯,每個月能賣出五六百個,遇到逢年過節外地遊客蜂擁而至,收入很是不錯,「最好賣的時候是80年代,一個瓦餌糕兩毛錢,那時候的米也便宜,紅糖價格也不高,一個月有二三千的收入,比上班賺得都多」,孫伯樂呵呵地說。但現在,買瓦餌糕的人明顯比以前少,以老年人和小孩為主,物價也上漲了,生意比不上從前。

孫伯介紹,安龍縣內的瓦餌糕店也越來越少,現在在安龍縣城區只有他們一家還在堅守著,「倒是聽說有好多外地人跑到安龍來學做瓦餌糕,但都不精深,學點皮毛就去開店了,亂了市場,搞壞了技術,看著心疼。」孫伯很是擔憂。

當問到有把這門手藝傳給徒弟嗎?他坦言,現在,自家媳婦在學,因為女兒還小,而且雖然瓦餌糕店變少了,但終究不算什麼「獨門手藝」,「希望能和有關部門合作,辦瓦餌糕培訓基地,把這門手藝傳出去、傳下去。」

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清清 蘭蘭 利利

本期審稿:然然

值班總編:鄧伯祥

黔西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微博:@中國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國黔西南

APP:掌上黔西南

數字報:http://www.qxnrb.com

官網:http://www.zgqxn.com

郵箱:zgqxnw@163.com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黔西南 的精彩文章:

吃貨們躁起來!為宣傳金州美食「伸手動嘴」
周末去哪兒?黔西南州的這些美景等你來哈
「那」地名,「那文化」,背後隱藏著什麼文化密碼……
他們都說:在黔西南找到了「游之舒心」的感覺!

TAG:中國黔西南 |

您可能感興趣

銅陵的這幾碗拌面老店,你都去過嗎?
尋找上海人記憶里的本幫味,這些經典老店,儂都切過伐?
原來東郊有這麼多美味老店!幾代人都被它們征服!
城市記憶中的老街,廿十幾年的老店,我們這群人的回憶
馬雲也會驚呆?這種方法居然讓中小賣家的老店起死回生!
澎湖、白沙的無名關東煮,沒有名字的關東煮老店!
找聰明人接手!普拉托又一百年老店賣給華人,意網友炸了!
尋找梓園路上的美食味蕾,都在這十幾家老店裡了!
鼓樓老店搬遷!城南33年小吃店搬家、網紅麵館不做面了……這些吃了小半輩子的老味道都去哪了?
滿族的老店慕佳館子
扮靚土味蛋糕!這家曾經火遍武漢三鎮的老店,如今一言難盡……
這家百年老店也要涼?被網友們吐槽:這種價錢和服務還能不垮?
為什麼中國百年老店沒有回頭客?一句話揭秘真正原因!網友:扎心了!
瑞士蘇黎世,在這裡百年老店隨處可見,古老的現代之城
為何街頭巷尾有不少看似門庭冷清的茶葉店,卻是存活多年的老店?
美國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好,百年老店也因為顧客欺詐面臨窘境!
這家百年老店的粽子,我居然吃到吐……
實拍:美國第一家披薩老店,客人吃完直呼好吃,網友:光看著都饞人
這些天天排隊的南寧老店,沒座位沒空調還沒店面……
狗不理包子,全聚德烤鴨,百年老店為何回頭客很少?隱藏著什麼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