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國平:只會解題的數學教育,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吳國平:只會解題的數學教育,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雖然現代社會各方面都取得很大進步,人類文明進入一個新時期,但還是還有很多人對數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經常一些會問學數學到底有什麼用?面對這一問題,一些數學教育工作者只能用「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社會發展離不開數學」等話語來維護數學的尊嚴。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也體現數學鍛煉人思維的作用,但對數學的認識只停留在這裡,就顯得太理論化,對數學的應用性、數學的美、數學的科學性、數學的人文等等認識不夠。如會出現學數學有什麼用,說明沒有看到數學的應用性;說數學枯燥無聊,說明沒看到數學的美。

數學學習離不開解題,學好數學更離不開做題,但這不代表「數學=解題」,更何況你做大量題也不一定能學好數學。令人遺憾的是現實很多數學課堂,已經變成師生演練的陣地,講題解題成為課堂教學唯一目的,這種教育現象實在令人憂心忡忡。

為什麼會這樣說?數學能鍛煉人的思維,真正能學好數學更是少數人的遊戲,這就造成一個誤解,難道一個人沒學好數學就代表邏輯思維能力差嗎?就代表一個人不聰明嗎?這種對數學的偏見,進一步造成人們對數學的「恐懼」,甚至是厭學。數學能鍛煉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但能起到這樣功能學科不一定只是數學,如物理、化學、哲學、人文學科等等,都能很好的鍛煉人的思維能力發展。

任何一門學科都是人類對生活現象與經驗的提煉,它們既不相同,同時也有相同之處。如數學離開了文學修飾,就剩下一堆枯燥公式;數學離開了對稱美、簡潔美,剩下的就是抽象。這就像我們購買手機,很多人都不太關心裏面零部件具體用什麼,更多是受廣告宣傳、款式等因素所影響。當年諾基亞功能都不差,就是沒有認識到觸屏對用戶的吸引力,才失去手機霸主的地位。

同樣,如果我們的數學學習拋棄了應用性、美學、人文屬性等特點,就會失去生機,無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數學更多的是充當考試的工具,加上數學教育甚至整個教育界存在過多的目的性,使數學教育失去應有的光彩,變的「純粹性」。

數學教育首先要做好傳授知識、數學方法和科學的思維,這是最基本的數學教育工作,但學習數學不能這麼機械化。如我們學習數的概念,花很少時間就可以學完自然數、整數、分數、有理數、實數等等,但人類對這一過程的認識卻花上千年時間。因此,我們在學習一個數學概念,其實是在簡單回顧一個數學歷史過程。此時我們可以創設一定問題教學情境,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感受到數學教育充滿文化和生活氣息,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

現代文明對高素質人才提出三個品質要求: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數學教育不僅要讓一個人擁有淵博的知識,更要培養出擁有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的人才。也就是說數學教育除了傳授數學知識和方法以外,還應擔負起人格教化的目的。過去幾十年的數學教育已經證明,單純的知識化數學教育,只強調數學的科學性,忽視數學的應用、美學等等,其實是對數學教育的傷害,對學生高尚的情操形成只有消極的影響,數學有何用這樣問題產生就是最好的證明。

數學教育我們細緻化來講就是:數學教育=數學+教育。因此,我們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只有把數學知識、文化、人格三位一體統一於數學教育這一範疇中,才能真正使數學教育起到培養人才的目的。

音樂能激發或撫慰情懷,繪畫使人賞心悅目,詩歌能動人心弦,哲學使人獲得智慧,科學可改善物質生活,但數學能給予以上的一切。數學是人類最高的智力成就,也是人類心靈最獨特的創作。

數學是研究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我們在數學教育中,只重視數學的科學性,只會讓數學脫離生活,造成數學的空洞。這種空洞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如牛頓看到蘋果落地,不產生興趣,不產生好奇心,至少會讓萬有引力的出現推遲好幾年。興趣、好奇心等這些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它既是最重要的科學精神,也是一種人文精神。如果我們數學教育忽視了這些,甚至扼殺了好奇心和興趣,那真是對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開倒車。

數學是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被發現,同時又指導人類更好的去生活,可以說數學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因此,我們學習數學、研究數學,都不能離開實際生活,過於強調數學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必然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數學教育除了讓我們的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之外,同時更應該關注思維能力的發展,啟迪學生的思考,充分認識到數學與生活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要體現數學的實踐性,盡量使數學「生活化」、「情境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國平數學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吳國平數學教育 |

您可能感興趣

學會適應,讓你的環境變的明亮
轉戰國際學校,應試教育到國際教育,怎樣才能更快適應
建構適應時代的教育文化觀
外媒關註:中國的技術革命迅速發展,老年人如何適應?
學會忘卻,學會容忍,學會適應,學會平淡
研究表明足球流氓行為的主要動機是哥們義氣,與社會不適應症無關
為適應無現金社會,罪犯們在積極轉型
還沒斷奶,嬰兒就學會適應社會了
母親面臨的壓力,讓嬰兒學會適應社會
適應變化、聯盟共贏,才能更好地推動健康產業的發展
AI智適應教育峰會召開:中國首個接受全球人工智慧教育技術論文的會議
心理學:內向的人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這個社會?
經營好家庭這個「社會」,孩子未來才能「適應社會」
籃網總經理:球隊需要適應變化,主教練會做他該做的事情
如何面對留學時社會文化適應帶來的挑戰?
外媒:美國必須面對現實,接受並適應中國崛起的「新常態」
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對儒學教育的地方性適應
李光耀很早就說過: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逆轉的,要學會適應
人類為了適應未來的社會發展,將會進化成這樣子?
學會去微笑,學會去適應,學會去理解,學會去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