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知識型-人將被抹去,如沙灘上的一張臉福-EP91

知識型-人將被抹去,如沙灘上的一張臉福-EP91

置頂哲學園 好文不錯過

文末有往期鏈接

無睡意哲學課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學授權發布

知識型---人將被抹去,如沙灘上的一張臉福- EP91

傅柯與人之死

《詞與物》(法︰Les Mots et les choses / 英︰The Order of Things)是傅柯另一本重要著作,它的副標題為「人文科學考古學」。然而,傅柯所言的考古學不是要拿著泥鏟與放大鏡研究化石,而是指考察歷史上某個時期的某個社會領域,探察出歷史中的某個時期是由哪些深層次的知識形式所支配,而那個時期的知識形式的基本特徵是甚麼,在社會上又有甚麼知識領域相對應。傅柯把社會上的知識領域粗略地分為三個學科單位︰生命、經濟與語言。這種就是傅柯的宏大藍圖。

傅柯通過對歷史進行考古學式的考察後,得出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人」是新近發明的產物,將來亦有消亡的可能。這個就是傅柯著名而駭人聽聞的「人之死」,他在1966年出版的《詞與物》結尾寫道:「人將被抹去,如同海邊沙灘上的一張臉」。書中指出:人既不古老,因為「人」只是一個半世紀前新近的發明;也不永恆,因為「人」行將消亡,只要變動建構「人」的條件配置,知識形式和學科的配置就可以把由它們所組建的對象「人」抹去。

知識型

傅柯在《詞與物》一書中的開首,傅柯引用了一套中國百科全書的分類,這個分類原則,在那時甚至現在仍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看來,確實很荒唐,例如此書就把「屬於皇帝的」、「溫順的」、「離群的狗」當作分類的準則。這個所謂的百科全書,其實是來自文學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他在作品中提及「某部中國百科全書」的分類法,共有十四種奇特的分法。而傅柯又誤引了這個分類作為論據。儘管如此,傅柯想要指出的概念是,西方人長期習慣亞里士多德的科學分類原則,覺得自己的分類原則是唯一合理的分類原則。

然而,傅柯指出這個百科全書的啟示是:原來世界上存在眾多不同類型的分類方法,根本不存在唯一的分類原則。由此如果說分類原則從根本上是偶然、甚至是任意的,只是基於不同的人類族群的生活經驗而產生,那麼由這些分類原則所製造出來的知識對象,也是可以變易和移易的,只要變動製造知識對象的分類原則和知識領域就可以。

但傅柯的目的不是探討中西分類模式的差異,而是要查探出西方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知識型(episteme)的特徵。知識型的意思是指決定那個時期的知識形式和方法的框架和真假的標準,而傅柯把西方歷史分成四個不同的知識型。

文藝復興的神秘主義與神學

第一個時期是文藝復興,這個時期的知識型的基本特徵是「相似性」,人們普遍不自覺地遵照這套認識方法進行各種社會實踐。那時的人們以四種「相似性」模式進行實踐︰接近、仿效、模擬和感應,這四種模式的運作邏輯都是基於「相似性」。接近指空間上的相似,如日月星辰都是相似的;仿效和模擬都要依賴相似的關係;感應是把所有相似者都連結為一體,上述三種相似性都是基於感應來運作。既然人們在那時普遍運用「相似性」來實踐,相應地,在知識領域上,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知識形式就是神秘科學,即巫術和比喻等方式,它們也是基於相似的形式運作。傅柯指出在文藝復興時代流行的哲學形式是神學。

古典時期的自然科學

第二個時期是古典時期,時間約為17至19世紀,那時知識型的基本特徵是「表象」。「表象」意指在人類心靈中出現的圖象。表象又可以為被動表象和主動表象,被動表象包括感覺;主動表象包括想像、回憶、思考等。傅柯對這一個時期的分析,落在分析西班牙畫家維拉斯奎茲(Diego Velazquez)的畫作《侍女》。這幅畫的詭異之處在於,這畫作的被畫對象本來是國王和王后,但國王和王后只能在畫作中的一個鏡子里被反映出來,換言之,整個畫作就是國王和王后眼中所看到的情景。傅柯認為這畫作表達了如下的意思︰表象主體可以表象客體,但不能表象自身,若要表象自身,只能通過其他非主體以外的東西,即通過客體的表象來間接表象自己。

實然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B版)的〈先驗演繹〉部分,已經對這個問題有所關注,而康德所身處的時代正屬於傅柯所指的古典時期的知識型中。康德認為知識得以成立邏輯上的一個必要條件是純粹統覺(transcendental apperception),即自我意識的同一性。但康德不同於笛卡兒,他認為如果把「我思」的所有附加的思維內容都抽去,只會造成「我思」的神秘化和實體化,即把「我思」看作是一個實在的東西,但康德認為「我」只是一種功能,即綜合和鏈接不同表象的功能而已,所以對於康德而言,「我思」必然伴隨我的一切表象,即「我思」一定是我思甚麼、我想甚麼等等,你不可能單獨思考純粹的「我」自身,這就是表象主體只能表象對象,但主體一旦試圖直接表象自身,就會發現自身原來是一個空洞,甚麼也沒有。

雖然「我思」只有伴隨住它的所有表象時,才能為人所察覺到,例如你在思考特定內容的時候,除了你的思考內容,你不可能不同時察覺到「我」的相伴在場,但儘管如此,康德認為人們只能以這個方式察覺到,或思考到「我」自身,但察覺到和思考到「我」是一回事,對「我」的認識又是另一回事,「我」只能被察覺和思考,但不能被認識。

所以在古典時期,人們主要把焦點放在認識自然界,因為主體表象自己很困難,但表象外物卻得心應手。相應地,這個時期的知識領域就是︰自然史、財富分析與普通語法。上述三者是典型自然科學的實踐,因為自然科學上本質上是對外部世界的研究。所以在這個時期的知識形式就是自然科學。而流行於這個時期的哲學形式,就是以笛卡兒和康德等人所代表的理性主義。

現代的人文科學與經驗科學

第三個時期是現代,時間約為19世紀至1950年代,知識型的基本特徵是「自我表象」。由於科學發達,現代的各種學科都不同程度上都突破了前一個知識型那表象主體只能表象自然、但不能表象自身的困境。在現代,由於各種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直接研究主體自身,例如有醫學、心理學等等直接對人自身進行內在研究。而且,在經濟學方面,人們開始把由人所製造出來的產物直接視作為等同於主體自身。例如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是貨幣,無產階級被剝削所有的生產數據,他們只能直接地認同由自己所造出來的東西,例如工人的價值只是他的工資。所以這一時期,特徵是直接以「人」為認識對象。

傅柯指出,「人」的概念就是被這些各門學科所構造出來的對象,「人」根本上是心理人、社會人、經濟人等組合而成的東西。相應地,在現代所流行的知識形式是經濟科學和人文科學。由於現代以「人」為中心展開各門學科,所以在這個時期,有些哲學家批評現代的哲學形式,為一種人類中心主義。這指控不是無中生有的,這是因為「人」作為現代知識型的產物,正式走上前台了。

當今的反人文學科學

第四個亦是最後一個知識型,是當今,時間由1950年至當今。這時知識型的基本特徵是「下意識」,其實也就是傅柯和我們所身處的年代。這個時期興起了精神分析、人類學和語言學的研究。這三個學科最具顛覆性的地方在於它們都是研究在人以外而構成人的可能條件的學科,例如精神分析研究從無意識到意識的生成和過渡,語言學研究人如何被植入一套語言結構和規則等等。人根本上是被結構所決定和被語言所言說,因此人的優越性消失了。而流行於當今的哲學形式是甚麼呢﹖其實就是指傅柯自己的考古學,所流行的知識形式就是反人文科學。

傅柯通過對不同知識型的考察,指出人只是近來新近發明的產物,並正在走向消亡,人就像是沙灘上的肖像,可以被抹去。這個結論表明了傅柯和結構主義的旨趣一致,就是反人道主義、反人類中心主義。

《槍炮、病菌與鋼鐵》

《人類簡史》之後

又一本講述人類進化史的有趣著作!

著名人類進化學家

哈佛大學人類進化生物學教授

丹尼爾?利伯曼

重磅新書

《人體的故事:進化、健康與疾病》

The Story of the Human Body:

Evolution,Health,and Disease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叔本華 論判斷、批評和名聲
本書是針對誰編寫的?
本雅明:巴黎,19世紀的首都
福柯:古典時期瘋狂史-EP90
叔本華 論思考

TAG:哲學園 |

您可能感興趣

魔都28歲硬核知識型金融女生:癌症後我是如何面對人生艱難
10部硬核知識型動畫,看完讓你學渣變學霸!
3萬+調研數據:知識型90後員工最不喜歡的八種管理行為
清朝的「知識型皇帝」:康熙,竟然摸索出了地震理論
這6部硬核知識型動畫,看完讓你從此學渣變學霸!
搜狗王小川:聚焦C端市場 向知識型服務平台發力
走進實踐 看人工智慧如何賦能知識型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