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等了好久的故宮大展千年秘瓷終於來了

等了好久的故宮大展千年秘瓷終於來了

早在唐代,詩人陸龜蒙就曾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來形容秘色瓷之美。及至北宋,趙令畤也在《侯鯖錄》中記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此外,《吳越備史》《十國春秋》《宋史》中也都有關於秘色瓷的記載。然而宋以後,曾經盛極一時的秘色瓷卻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甚至後人再看到唐宋文獻對「秘色瓷」的記載竟然不知其為何物,秘色瓷成為了一個傳說。直到1987年法門寺地宮被打開,千年「秘色瓷」之謎才終於具象化,被人們認識。那麼」秘色「究竟是什麼顏色?這種沉浮浪潮中的「秘瓷」又有何過人之處?

故宮博物院「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發現與再進宮」大展

「秘色重光」聚集了多家博物館的187件秘色瓷收藏,是國內最高規格的秘色瓷展覽

2017年5月23日,「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發現與再進宮」在故宮博物院齋宮開幕,故宮博物院聯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法門寺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臨安市博物館、蘇州博物館 9 家機構與單位彙集187 件(組)文物,並以「判斷秘色瓷的標準」、「皇帝的瓷器」和「秘色瓷的生產」三個單元為脈絡展現了目前國內對秘色瓷認識、發掘、保護的多個方面的最高水準。展覽將持續至7月2日。

「秘色重光」展覽現場

解開秘色瓷的「千年之謎」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個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術上難度極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幾乎全靠窯爐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氣氛,釉色可以相去甚遠。要想使釉色青翠、勻凈,而且穩定地燒出同樣的釉色,那種高難技術一定是秘不示人的。秘色瓷在晚唐時期燒製成功,不久之後,五代錢氏吳越國就把燒造秘色瓷的窯口劃歸官辦,命它專燒貢瓷,的確是「臣庶不得使用」,它當然遠離百姓,高高在上了。

至於它的名稱,偏偏不明說是青瓷,也不像宋代那樣,取些豆青、梅子青一類形象的叫法,卻用了一個「秘」字,著實逗弄得後人傷了一千多年的腦筋。

在從唐代晚期到北宋初年的近二百年間里,越窯燒造的秘色瓷一直都是專供皇家使用的珍寶。除唐、宋兩朝皇帝外,使用過這些瓷器的還有遼、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郭、柴兩姓以及吳越國的帝王)。不僅有唐代陸龜蒙《貢余秘色茶盞》詩明確說明秘色瓷是為皇帝燒造的貢品,而且《吳越備史》、《十國春秋》、《宋史》等書都有吳越國錢氏向中原王朝進貢秘色瓷器的記載。但宋代以後,關於秘色瓷器的記載越來越模糊,秘色瓷終成懸案。

陝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塔基地宮出土有明確記載的13件秘色瓷之一——越窯秘色瓷葵口盤,也是目前秘色瓷的標準器。

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遺址的重大考古發掘成為解開秘色之迷的重要轉機。法門寺地宮不僅出土了13件越窯青瓷,同時出土的《監送真身時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碑明確表明這種越窯青瓷就是大名鼎鼎的「秘色瓷」,千古之謎終於有了答案。地宮還出土一件越窯青釉八棱凈瓶,與衣物賬碑記載的13件秘色瓷特徵一致,因此,也被認為是秘色瓷。由此,秘色瓷有了可資參考的標準器。

法門寺地宮出土越窯秘色瓷葵口碗

出土自法門寺地宮的越窯青釉八棱凈瓶,與衣物賬碑記載的13件秘色瓷特徵一致,也被認為是秘色瓷。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兩件秘色瓷八棱凈瓶(左一、左二),與上林湖後司嶴窯址出土的八棱凈瓶同台展出,彰顯出秘色瓷獨特的魅力。

(唐,618-907)秘色瓷八棱瓶,故宮博物院藏

(唐)秘色瓷八棱瓶,故宮博物院藏

(唐)秘色瓷八棱瓶,後司嶴窯址出土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標準器確立之後,與之相同的青瓷得以認定為秘色瓷。從考古發現來看,出土秘色瓷的遺址均等級較高,如五代吳越國錢氏家族墓葬、宋太宗元德李後陵、北宋周王趙祐墓、遼陳國公主墓、遼聖宗貴妃墓等,都是皇室或王室成員墓葬。這顯示出秘色瓷是跨越民族和族群使用的瓷器,也證明了秘色瓷進貢宮廷的「貢瓷」性質。就這樣,大批的秘色瓷「 復活 」了。

浙江省博物館所藏的唐代秘色瓷八棱瓶與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唐代秘色瓷凈瓶對比呈現

「秘色重光」的第一部分展示了秘色瓷豐富的器型

(北宋,960-1127)越窯青釉刻花盒和(五代-北宋,907-1127)越窯青釉刻花罐

(北宋)越窯青釉蓮花瓣紋缸,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907-960)越窯青釉雙系執壺,故宮博物院藏

「皇帝的瓷器」

大量王室陵寢墓葬中的發現明確表達著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結合文獻記載,可知秘色瓷確實是進貢給皇帝使用的瓷器。

唐、五代時期中央政府實行土貢制度,各州將本地物進貢給皇帝。《新唐書·地理志》載,進貢瓷器的州府有邢州、越州和河南府等三處。文學家柳宗元等著文《代人進瓷器狀》,寫得就是他替友人饒州刺史向皇帝進貢瓷器一事。唐代詩人徐夤《貢余秘色茶盞》詩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所指亦是貢越窯青瓷之事。徐夤《貢余秘色茶盞》明確說明了秘色瓷就是貢瓷。

徐夤《貢余秘色茶盞》明確說明了秘色瓷就是貢瓷。

(五代)越窯青釉褐彩器蓋,浙江博物館藏

後司嶴窯址出土(唐)越窯青釉鳥形塤(前排)、越窯青釉執壺式硯滴(左上)、越窯青釉葫蘆(右上)

在唐、五代的土貢制度下,是否存在生產貢瓷的窯廠呢?浙江慈溪上林湖吳家溪唐代凌倜墓出土墓誌罐記載,「光啟三年(887年)歲在丁未二月五日,殯於當保貢窯之北山」。志文證實了唐代貢窯的存在。與民窯不同,貢窯是特定生產貢瓷的窯場,其產品的一部分須用於進貢。貢窯與宋代專門生產宮廷用瓷的官窯也不通,仍保留有一定的生產自主權,可以燒造普通瓷器。

值得關注的是,蘇州博物館的國寶級藏品——秘色瓷蓮花碗也在展覽中展出,這件碗於1956年在蘇州虎丘雲岩寺塔發現,後入藏蘇州博物館,自此從未離開過蘇州。

秘色瓷蓮花碗是蘇州博物館三件國寶文物之一。蓮花碗由碗和盞托兩部分組成。碗為直口深腹,外壁飾浮雕蓮花三組,盞托的形狀如豆,上部為翻口盤,刻畫雙鉤仰蓮兩組,下部為向外撇的圈足,飾浮雕覆蓮二組。該碗共由7組各種形態的蓮花組成。瓷胎呈灰白色,胎質細膩緻密,顆粒均勻純凈,托心平整,正中鏤有一小圓孔直通器底,孔邊刻「項記」窯工(作者)二字,施青釉,釉層厚且通體一致,光潔如玉,如寧靜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綠,正如唐陸龜蒙《秘色瓷器詩》中描繪的「九秋風露越窯開,奪目千峰翠色來」,稱得上「秘色瓷」中的稀有作品,精美絕倫,出類拔萃。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仿製的秘色瓷八棱凈瓶

秘色瓷八棱凈瓶局部

後司嶴窯址出土的兩件(唐)越窯青釉瓜棱執壺

秘色瓷的生產時間從晚唐直到宋初,唐、遼、宋皇家均使用,五代時期除吳越國外,文獻記載前蜀曾向中央進貢秘色瓷,考古發現廣州、長沙均出土有五代時期的秘色瓷器,說明當時前蜀、楚、南漢均曾得到並使用秘色瓷。毫不誇張地說,秘色瓷器在九至十一世紀是一種「國際性」的高品質瓷器。

內蒙古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遼)「官」字款越窯青釉菊花紋盤,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2015年10月到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浙江慈溪上林湖中心區域的後司嶴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揭露出了龍窯窯爐、房址、貯泥池等作坊遺迹。同時,出土了豐富的晚唐五代時期越窯瓷器精品,其中相當一部分器物與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相同。這意味著後司嶴窯址就是秘色瓷的產地之一。

大量王室陵寢墓葬中的發現明確表達著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結合文獻記載,可知秘色瓷確實是進貢給皇帝使用的瓷器。

1977年在上林湖吳家溪出土的(唐)青釉墓誌罐,其上有「光啟三年(887年)歲在丁未二月五日,殯於當保貢窯之北山」,說明上林湖地區存在貢窯

生產地的發現不僅代表著結果,更展現出過程:這個過程包括秘色瓷的生產過程,也涵蓋整個窯址的發展過程。後司嶴的發現,極大豐富了我們對已有秘色瓷器種類的認知、告訴了我們部分秘色瓷可能的燒造地點以及燒造方式。同時,普通越窯瓷器的同步出土,也使我們對包括秘色瓷在內的越窯瓷器生產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秘色重光」展覽現場

浙江省杭州市錢元瓘墓出土(五代)越窯秘色瓷浮雕盤龍紋罌,浙江省博物館

越窯秘色瓷浮雕盤龍紋罌局部

錢元瓘墓出土(五代)越窯秘色瓷方形罍(上)和浙江省臨安市康陵出土的(五代)越窯秘色瓷方形罍(下)

河南省鞏義市元德李後陵出土的一組刻紋器

河南省鞏義市元德李後陵出土(北宋)越窯秘色瓷刻雲鶴紋器

後司嶴窯址出土的(唐)越窯秘色瓷罐蓋和盒蓋

因其成果意義重大,後司嶴窯址被評為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今年正值法門寺地宮發現30周年。與此同時,秘色瓷產地——後司嶴窯址的確立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大發現。「秘色重光」展覽,正是對這兩大重要學術事件的紀念和總結。

秘色瓷的生產

「秘色重光」的第三部分展出了後司嶴窯址出土器物所呈現秘色瓷生產流程

後司嶴窯址出土(晚唐五代,836-960年)越窯瓷質缽形匣缽和匣缽蓋,呈現了秘色瓷封釉技巧

後司嶴窯址出土的(晚唐五代)越窯匣缽裝標本

隨著越來越多參照系的明確,秘色瓷的特點和生產工藝也逐漸浮現而出,尤其是從裝燒工藝上解釋了秘色瓷特殊地位原因。秘色瓷的裝燒工藝極為講究,從與秘色瓷器同出的大量瓷質匣缽可以看出,這些匣缽與瓷器的胎體基本一致,燒成時匣缽之間用釉封口,且在地層中瓷質匣缽與秘色瓷器的數量同步消長。因此可以推斷秘色瓷器的燒成與瓷質匣缽的使用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釉封瓷質匣缽的使用才燒出了秘色瓷器。如此嚴苛的裝燒工藝,也體現出了秘色瓷燒制的高昂成本。

通過研究發現,使用瓷質匣缽並用釉密封,使瓷器在強還原氣氛中燒成,並在冷卻時阻止了匣缽外氧氣的進入,避免了瓷器的二次氧化,釉色還原得好,所以顏色特別青綠。這反過來說明,「青綠色」正是秘色瓷器追求的目標,用這種特殊工藝燒造出來的產品才是真正的秘色瓷。

由於秘色瓷對技藝要求苛刻,因此每代秘色瓷的色澤也因工藝而有所不同

後司嶴窯址出土的(五代)越窯秘色瓷執壺

後司嶴窯址出土的(唐)越窯秘色瓷葫蘆瓶

天青色為主要追求的秘色瓷中,還混入了一些色彩偏黃的秘色瓷,如這件葵口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沈岳明介紹:燒制瓷器的時候,匣缽內部原本應該是密封的,但是因為各種情況,有時會漏氣進去,一進去空氣,釉色就會氧化,會變成黃色。

後司嶴窯址出土的(唐)越窯秘色瓷花口盤

總之,秘色瓷從燒制初期就與越窯普品與眾不同、更加精細,其胎更白、更細密;釉更加均勻、呈瑩潤的天青色、基本都是滿釉;裝燒工藝使用瓷質匣缽、單件裝燒、不能重複利用。因此秘色瓷器也絕不是普通人能夠用得起的。

而在後司嶴窯址中發現的秘色瓷,在窯址堆積中發現了帶有唐代「大中」、「咸通」等年款窯具的地層。根據地層判斷,後司嶴窯場在唐大中年間前後開始生產秘色瓷,一直持續至五代中期左右,五代後期質量下降。

至於秘邑瓷器生產的下限,文獻有跡可尋。入宋,吳越國於開寶二年(969年)、開寶六年(973年)分別進責「秘色瓷(窯)器」但太平興國元年(976年)以後所貢瓷器多記為越器或瓷器,己不使用秘色瓷(窯)器的概念。熙寧元年(1068年)所記越州貢物中又有「秘色瓷器」。這為認識秘色釉生產的年代下限提供了方向。

「秘色重光」展覽現場

浙江省臨安市錢氏家族墓出土(五代)「官」字款越窯青釉雙系罐

唐代到北宋時期的定窯、耀州窯、越窯等瓷器上,有刻「官」或者「新官」銘文,這表示了該瓷器的使用人群多為皇室成員、貴族等上層階級,少數平民墓亦有出土。

對於「官」字的認識主要有以下觀點:「官」字款瓷器是官府徵收實物稅的標準器物;「官」是光祿寺下屬機構太官署的簡稱,官字款瓷器是太官署定燒的器物;官是象徵貴族品味、宮廷樣式的所謂「官樣」。

後司嶴窯址出土(唐)越窯秘色瓷海棠式杯

後司嶴窯址出土(唐)越窯秘色瓷盞托

後司嶴窯址出土(唐)秘色瓷獸頭狀足

後司嶴窯址出土的(唐)越窯秘色瓷罐蓋和盒蓋

來源: 雅昌藝術網專稿

註:文章源自網路 版權屬原作者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

更多古玩收藏資訊 添加微信公眾號HWH6252專業古玩鑒定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文化交流 的精彩文章:

500萬人民幣該買什麼藝術品
「最貴的錢幣」價格超1000萬美元,但不是中國的

TAG:古文化交流 |

您可能感興趣

新房裝修瓷磚怎麼買?8大瓷磚優缺點數給你看,揭秘瓷磚那些事!
神秘瓷釉,獨特地理,特殊匣缽,燒出秘色瓷,專家卻說:復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