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隸書嗎?當代名家王增軍帶給我們的思考
王增軍,男,字秋元,1960年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書協培訓中心教授、導師工作室導師,中書協「翰墨薪傳」全國中小學師資培訓「專家教師團」成員,北蘭亭教授,河北省書協隸書委員會主任。創作以隸書、篆刻和篆書為主。
書法作品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始獲獎,其中,2011年獲中國書法年度佳作獎。2008年參加中國美術館第二屆當代書法名家提名展,2015年參加「翰墨承傳」中國美術館當代書法51人臨創邀請展,作品並被收藏。
著作出版:《中小學書法教師 隸書指導》(合著,中書協主編)。論文:《蠶頭雁尾》《論隸書的書寫性》。提出漢隸蠶頭雁尾基本筆法說,以及書法的書寫性對於行為能力的程度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書法傳承中自身形成的文化體系、藝術理念、技法規律,以及與其相關聯的文化、思想和情感的承載提升的能力,特別是這種能力的品質要求才是其核心訴求。
關於隸書幾點認識
——王增軍帶給我們的思考
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將原有概念強加於對某帖或某碑的認知上,甚至將多人總結出來的某碑的特點強加於自己的審美角度上。這樣的認知在書法審美中很是普遍,我總結這樣的審美觀點為「習慣性思維認知」。所謂「習慣性」就是對某碑有一定的了解之後,將第一感官認知再賦予理論性的闡述上,理論性闡述多出於他人對此碑的理解。
這樣的審美觀點稱之為「習慣性思維」,這種審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大我們對原來認知的碑帖有深入的理解,但是「慣用思維」的運用可能會將原來的審美認知距離拉得越來越遠。比如我們欣賞一塊碑刻,自己理解是泛泛的,在此基礎上又閱讀了某人對此碑的見解,那麼有與自己認知重合的觀點,自然就強化了,那麼自己理解不到的觀點通過他人的闡述明白了,這就強化了某些觀點,此後,這種「習慣性思維」就固頂了,以至於每次看到這碑刻就會總結自己的審美觀點,「慣性」多了必定會讓自己對認知的理解越來越有依賴性,從而可能找尋不到原本應該的某些觀念。
欣賞隸書作品其實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比如我們欣賞漢《禮器碑》,只要是對隸書有所了解的人都會對該碑的特點道出個一二三,點畫方圓並用、線質剛勁峭拔、結體扁中寓整……這是《禮器碑》給我們最直觀的特點,也是區別於其它漢碑或者唐碑的特點,然而這只是泛泛的對《禮器碑》的認知,除此之外我們還能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出來。但是習慣於「規律總結」的我們,更多的是對這固有的概念深入,而沒有進行橫向或者縱向極其更寬領域的分析,所以對《禮器碑》的認知局限於某一點的不斷挖掘,挖掘到無法再深入的底部卻無從下手。「習慣性思維」蘊含著「習慣性規律總結」、「習慣性概念套用」、「習慣性個人分析」等等,因此,我們應該警惕「習慣性思維」,可以有這樣的認知,但是拋去這些固有概念是否有自己確實獨到的見解?這對於我們認知來說應該是大有裨益。
我不得不說在當今學習隸書的書家中,能夠有自己面貌出現的越來越多。隸書的時代跨越領域之大給學習者提供了足夠的學習範本,也為書家提供了所有能夠賦予隸書表現的元素,從鼎盛的漢代到復興的唐代,甚至之後的宋代及清代民國,一個有一個巔峰時期的出現,將隸書的演繹更加豐富多彩,這是縱向的歷史跨越。
從橫向跨越來說,僅僅一個漢代隸書時代,我們又能分出出廟堂、摩崖及簡書等風格,唐代的棺蓋隸書,宋代的捲軸隸書,清末及民國間的碑版隸書,種類繁多,難以一一列舉。我們所總結出的隸書形態給我們提供的是源源不斷的學習養分。所以在當今書寫隸書的書家中,都能以一種面貌進行演繹,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語言,水平較高的書家則能游刃於隸書大體系中進行相互轉化學習,從而形成的隸書面貌更加獨樹一幟。
毋庸置疑,王增軍是隸書書家中極具代表性的書家之一,他所呈現出來的隸書面目是新的,這種新並非簡單的概念化演繹,也絕非表面化的結體變異。如果說隸書的結體進行多方面的變化,這是很容易的,隸書本來就是在整飭中突破平淡,這是隸書給予它本身具有特色的表現手段,所以說結體變化我們在古代碑刻中看到的太多太多。然而我說的王增軍的新,卻是在隸書體系中賦予了獨具匠心的表現空間。
王增軍對於隸書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表面,我們從他的作品中能夠感覺到他其實在有意無意中盡量避開一些隸書的固有形態上的表現力,這一點就是我在文首提到的「習慣性思維」的觀點,不敢說王增軍不會出現「習慣性思維」,但是他在「習慣性」的思考中還賦予另一種認知,這種認知便是他在他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更多的語言。結體豐富只是其中一點,但這一點卻是他對於古典的那種皈依式的「叛逆」,我們看王增軍的作品,不能類化與量化,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單一地將他的作品歸類到某一時代甚至是某一特定碑刻,他的作品呈現出來的元素很多,你能看到《張遷碑》的造型特徵,但是又不乏《祀三公山碑》的雄渾開張筆勢,仔細欣賞後又能讀出《禮器碑》的細膩點畫關係,如此複雜,卻是王增軍的藝術特色表現,這種複雜是他對隸書的體系有很清晰的認識,又有對某一碑刻進行深入研究的角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更能以自己的獨特認識去表現碑刻,無論點畫、線質、還是空間組合,這就是王增軍在「習慣性思維」之外賦予人們的那種觸動。
王增軍的隸書作品表現風格很多,有雄渾開張的表現,也有廟堂中和的表現,更有蒼茫古樸的表現,種種表現方式集中突出了他對於隸書體系的總體把握,他能駕馭碑版給予他的那種最深刻的記憶。很多初學書法的朋友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那就是臨摹與創作的轉化,從臨摹走向創作永遠是有一條鴻溝,難以跨越。進行很細緻的點畫研究、結體分析等種種功課之後,到了創作環節還是難以盡如人意。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對碑刻的理解有些片面化或者表面化,「化」是臨摹與創作最好的解決方式,只有對碑刻進行量化學習之後進行風格、體系、空間等元素進行「質化」才會使得創作遊刃有餘。王增軍的學習方式我想就是這樣,面對他的作品我們能深刻感受到他對於隸書的任何碑刻把握的都很到位,張旭光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味道與到位」,其實就很好地說明了臨摹創作的關係,只有對碑帖進行到位學習,自己呈現出來的作品才會有味道,王增軍的作品表現其實就是到位的表現。從用筆以至於到空間,他都表現的很到位,所以他的作品就是有味道的。面對數不勝數的隸書風格,他都有最佳的表現。
曾有朋友問我這樣一個問題,教初學書法的人,應該以什麼書體入手?按照書法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來說,很多人都贊同先學楷書,但是也有很多人贊成先學隸書。我認為應該以興趣點來決定,對於初學書法的人來說,可能莊嚴的楷書給他們的感覺是難以觸及,但是天資爛漫的隸書卻很是喜歡,那麼這樣的話就先寫隸書,從興趣點展開對書法學習的系統認知。
人們對於隸書的理解總是從淺入深,《曹全碑》、《史晨碑》的飄逸讓人賞心悅目,但是接觸到《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石門頌》之後就感覺到遙不可及,對於隸書的認知從近及遠,再循環往複,樂在其中。但是,對於系統學習隸書的人來說,只有對經典進行深入的挖掘,才會呈現出獨到的表現力,「深」與「化」永遠是隸書學習的重要元素,我們應該從王增軍的身上學到更多對於隸書的深入挖掘的意義。
☆
☆
☆
☆
☆
6月11日 10:00
馮錯 特邀 當代隸書大家王增軍老師
聯合執教
《漢隸解析——以張遷碑為例》
你期待嗎
?
※ 第一節1元試聽 ※
【報名方式】
掃碼直接進入墨池公眾號獲取報名鏈接
{墨池學院 還有覆蓋 真草篆隸行 共60餘套課程}
※林散之:談用墨
※信札尺牘書寫格式,寫書法必須知道的!
※有一種秀美,叫做曹全
※嘚瑟?風騷?老米寫的有味道!
※筆墨生動,朱寒光老師帶你體驗中國畫的筆墨與境界!
TAG:書法屋 |
※他們的隸書,真耐看!
※他們的隸書,真耐看
※清代這幾位書家的隸書,你更喜歡哪種?
※清代隸書大家輩出,其中他的隸書更討人喜愛
※隸書在當代,為何寫俗了?
※他用隸書寫的《百家姓》,你喜歡嗎?
※在尚法的唐代,隸書是最不被看好的書體嗎?
※你寫的是「假隸書」嗎?
※清代「隸書四大家」,你最鍾情誰?
※講解「隸書」,懂了嗎?
※你的隸書結體寫對了嗎?
※隸書這樣寫,讓你愛上隸書!
※你認為陳鴻壽的隸書具有哪些特徵?
※他以正大氣象的清代隸書入選蘭亭,告訴你如何寫好清代隸書
※當代隸書,為什麼越寫越俗?
※這些隸書沒寫錯,是你不認識罷了!
※隸書寫這麼甜,你喜歡嗎?
※唐代歐楷和漢代隸書哪個美?這6點讓你一看就懂!
※尚法的唐代,隸書是這個樣子滴!
※什麼是隸書?隸書學習需要了解什麼背景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