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周和周日的歷史演進

周和周日的歷史演進

作者:俞金堯,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周的概念

時間是秩序的一種表現形式,人類社會的有序運轉離不開時間。不同跨度的時間度量單位適合人類多樣化的生產和生活節奏,「世紀」「年」「月」「周」就是這樣一些表示不同長度的時間度量單位。世紀是一個較長的時間周期,它超越了絕大多數人的生命,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較少用到「世紀」這種長周期概念。常用的時間單位則是年、月、日,以及我們現在稱之為星期的周。

年、月、日是根據不同星球的運行規律而確定的,是自然形成的時間周期,地球繞日一周為一年,自轉一周為一天。但「周」有長短,完全是人為的劃分。歷史上,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中,曾有以八日、十日為一個周期的時間單位,也有以四日、五日或六日為一個周期。所有這些時間長度不一的「周」,大多與生產、市場和生活節奏相關,比如古代羅馬,曾以八日為一周,羅馬人在地里幹活七天,到第八天就進城,把他們的產品賣到集市上,然後又開始新的生活周期。古代猶太人的周則與上帝創世的故事有關,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他們的周由七天組成,造物主在前六天創造了宇宙萬物,第七日休息,稱為「安息日」。穆罕默德時代的阿拉伯人也有七天周期這種時間觀念,其中有一天,相當於星期五,用於宗教活動。古代波斯人的周與月吻合,由兩個七日周和兩個八日周組成。不過,由若干日子組成的周並不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時間概念,比如在印度,受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大約到公元2世紀才出現七天周。

大體上說,對時間度量和劃分,服務於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需要,而「周」作為人為設立的時間單位,比其他任何一種時間單位更加體現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的節奏。

星期的形成

周的形成有一個歷史的過程,是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和影響的結果。三種因素的結合,造就了我們所熟悉的星期的概念:一是七天一周;二是以七顆行星命名一周各日;三是星期日為休息或安息日。

古代猶太人根據上帝創世的故事,創立了七日周。那時,七日一周並不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星期,因為日子不是根據行星的名字來定,而是按順序從第一日到第七日來計算。造物主在前六日創造了世界萬物,到第七日,便停止一切的工作,安息了。安息日不僅僅是使人們放鬆身體,更是獲得精神上的休息,是思索、讚美、歡樂的一天,這一天是聖日,適合去會堂做禮拜。

公元1世紀時,從猶太教內部的一種民眾運動,發展出了基督教。初期的基督教並未改變猶太教的周的觀念和尊第七日為安息日的規定。但是,基督教在公元頭幾個世紀在羅馬世界傳播過程中,逐漸改變了古猶太人七日周的一些重要特徵,並使羅馬人放棄了原來習慣的八日周而改用七日周。

首先是按順序計算日子的周,變成了以不同的行星命名每一天的行星周,即星期。儘管一周七天不變,但以不同的行星指稱每一天卻是一個重要的變化。行星周的形成與占星術有關,占星術最初產生於古巴比倫,在希臘化時代作為希臘文明的一部分而進入西方世界。占星家認為,根據從土星到月亮的內在順序,每天的每個小時都處在某一行星的支配之下。而且,每一天都受當天第一個小時支配的那顆行星的主宰。這樣,古人就用太陽、月亮和他們所知的五大行星,即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分別給一周各日命名,形成了稱為「星期」的周。行星周向東傳至印度和中國,向西傳到羅馬。到公元紀年前後,在奧古斯都進行獨裁統治的時期,當時的羅馬人已有崇拜土星的記載。石刻上也出現了與八日集市周並置的關於行星周的信息。經過公元前兩個世紀的流傳,占星術和行星周在羅馬帝國內的私人生活中已廣泛應用。

其次,星期制的確立,改變了禮拜的意義和習慣。早期基督徒仍接受猶太人以數字計算每一天的七日周。但是到3世紀末,行星周開始取代七日周。由於古代埃及人的太陽崇拜,及其對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巨大影響,在行星周中,太陽日(即星期日)具有特殊的意義。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改信基督教。321年,君士坦丁大帝在羅馬歷中正式引進了七天一周的星期制度,並把太陽日定為行星周的第一天。在這一天,除農業生產以外,人們不得從事其他勞作。這樣,原來第七日的休息和禮拜活動改到了一周的第一天,太陽日就變成安息日。禮拜的意義也有了變化,猶太人的安息日原是根據《聖經》中上帝創世的故事而立,而太陽日(星期日)被基督教奉為主日,為的是紀念耶穌基督被害後於次周的第一日復活。

近代早期西歐的鄉村集市,各地根據自己的習俗在每周固定的日子開集。

最後,羅馬人傳統的八日集市周,逐漸地並最終以法律的形式為七日行星周所取代。

綜上所述,行星周的形成和確立是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和影響的過程,特別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征服北非、西亞、中亞和希臘各城邦,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在這個過程中,兩河流域文明對西方的影響顯而易見。星期制的確立也反映了羅馬帝國內部正在經歷的深刻變化,是基督教會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表現。當基督教以一周起始日的太陽日,取代猶太人周期中的第七日(安息日)作為休息日、禮拜日的時候,基督教也就進一步疏離了與猶太教的關係。

休息日

除卻信仰上的差別,休息日無論是在一周的第七日,還是第一日,並無根本區別。作為猶太人周第七日的安息日,與作為星期中第一日的太陽日,都強調的是休息和禮拜。

安息日禁止一切工作,戒律上的規定最早見於《聖經·舊約》中的摩西十戒。古代猶太人嚴守安息日不工作的規定,極端的事例發生在公元前2世紀,猶太人在安息日聽任敵人殘殺也不拿起武器自衛。321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了關於星期日停止工作,以便人們有時間從事禮拜活動的法令,這是最早的官方律法,成為後世類似各項規定的先聲。中世紀英國的法律曾規定,驅使農奴在星期日幹活的領主要處以罰金,自由民在這一天幹活也要受罰。有條件獲得自由的自由民,在無領主許可的情況下從事勞作就要喪失自由。農奴未經領主同意在星期日勞動,受鞭笞懲處。11世紀時,英國法律甚至禁止人們在星期日聚會、狩獵,以及從事其他世俗活動。

宗教改革以後,在基督教會中,依然有一些派別堅持把星期日當安息日,尊為聖日,禁止一切工作。新教反對羅馬教會的腐敗和權威,把《聖經》視為基督徒的信仰和宗教活動的唯一權威。就安息日而言,新教各派別堅持摩西戒律,把太陽日(星期日)當作休息和禮拜的時間。加爾文把摩西戒律看成是虔誠、神聖生活的永恆規則,應當永遠遵循而不能改變。路德反對那些要求廢除摩西戒律的言論。英國國教、美國聖公教會、浸禮會、衛理公會均持這種立場。

以星期日為安息日是對上帝的敬畏和對基督徒的一種內在要求。破壞這一規定,則是對教會的挑戰。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革命者制定和實行新的曆法,以十天為一旬的時間周期,取代了七天為一周的星期,以往視星期日為安息日不再工作的節奏被打破,革命者以此表達了對宗教的蔑視。不過,這只是歷史的插曲,拿破崙最終廢除了革命的曆法,星期製得以恢復,也算是教會的勝利。

現實中的周和周日

星期制及安息日規則能長期而廣泛存在,並非僅僅因為它們有宗教和文化上的意義。事實上,周的概念和生活節奏存在於不同的文明中,就其基本意義而言,周所體現的乃是人類經濟和社會活動的慣常節律。在行星周盛行之前,羅馬社會已存在集市周,便是最好的證明。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宣布星期日停止一切工作的法令時,也為農業勞動者留出了活動的餘地,畢竟,農業生產具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性。不過,宗教和政治的權威的確強化了這一節律,使休息具有神聖和強制的雙重特性,凸顯了西方歷史上長達千餘年的信仰時代。

近代以來,歐洲社會越來越世俗化,儘管周的宗教意義從未消失,但是在把時間看作金錢的時代,星期日越來越受到商品化的侵蝕,從休息向休閑的轉變,體現了商品經濟在時間中的「殖民」過程。

18、19世紀以來,休息和禮拜依然是人們在星期日的重要生活內容。休息使身體得到放鬆,以便在下一個周期有充沛的體力和活力從事勞動。無所事事的周日怠惰是休息的一種方式,娛樂、玩耍、聚會等活動,則是另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然而,在傳統的休息方式之外,休息也出現了商品化的趨向,吃喝玩樂發展成為一種產業。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日復一日圍著機器忙碌的人們也有了遠離城市和工廠環境的需求,郊遊和旅遊業得到發展,甚至逛街購物也成為人們在周末的一種休息方式。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05日 1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科學院陳玲玲:追尋未知是最幸福的事情
LIGO探測到第三次引力波 怎麼又來自雙黑洞?
歐蕙新「PHYTO VITAL」,源自自然本源的強韌生命力
LIGO第三次探測到引力波 再次驗證廣義相對論
重眼袋怎麼消除 5妙招去眼袋的好方法

TAG:光明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浮世繪的演進:從漢代中國到現代日本
史睿:唐代前期銓選制度的演進
張榮強:「小」「大」之間——戰國至西晉課役身分的演進
Intel中國研究院宋繼強:智能時代的晶元技術演進|紀念集成電路發明60周年
深度學習之基礎網路演進、分類與定位的權衡
王玉貴: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人才觀的演進及啟示
張傑演唱會巡演進行中,蔡徐坤趙麗穎等人助陣,半個娛樂圈都來了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由表及裡,把握歷史演進的大勢
中國女籃周五戰澳大利亞 8強賽時間對陣出爐 直播預告 演進圖
區塊鏈中的密碼學演進史
畢玄:阿里十年,從分散式到雲時代的架構演進之路
每日動態:未來戰鬥機/海岸警衛隊研發中心/「空戰演進」項目
今日頭條架構演進之路,高壓下的架構演進專題
西漢前中後期政治的演進
胡喜:螞蟻金服十五年技術架構演進之路
網路行業的演進趨勢雜談
滄海桑田,看風險評估在這十五年間的變化與演進
七牛雲許式偉:二十年的演進,互聯網的下個時代是什麼?
歷代硯台收藏展將登陸歐洲,向世界展示硯台演進脈絡
劉世錦 等:後發與先發經濟體終端產品演進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