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特別迷戀的那個髒兮兮、臭烘烘的玩具,為什麼不能扔不能洗?

孩子特別迷戀的那個髒兮兮、臭烘烘的玩具,為什麼不能扔不能洗?

孩子特別迷戀的那個髒兮兮、臭烘烘的玩具,為什麼不能扔不能洗?

嘟嘟已經4歲了,他還有一個讓媽媽特別頭疼的「壞」習慣——對媽媽的一套舊睡衣特別著迷。

只要在家,就會時不時拿著這套睡衣聞一聞,看電視的時候則會把睡衣抱著手裡。睡覺的時候當然更不用說,要緊緊地摟著這套睡衣才能睡得安穩。如果爸媽帶他出去旅遊,別的什麼玩具都可以不帶,這套睡衣必須帶。拿不到睡衣,嘟嘟就會大哭大鬧。

他甚至要求把睡衣帶去幼兒園,奶奶說睡衣帶去幼兒園萬一丟了就麻煩了。他才依依不捨的放下。

最讓人頭疼的,是這套睡衣他也不讓洗。睡衣被抱得又臟又舊又臭又皺,不管怎麼說,他也不同意洗。

有一次奶奶實在看不過去了,趁他去上幼兒園,悄悄地幫他把睡衣洗得乾乾淨淨,疊放在小床上。

晚上回到家他拿到睡衣就開始狂哭,說不是自己的衣服,怎麼哄都沒效果。哭了足足一個小時,媽媽給了他另一套正在穿的睡衣,他才逐漸安靜下來。以後不管睡衣多臟,大家都不敢碰。

這個狀況從嘟嘟1歲多就開始了,曾經嘟嘟媽嗎以為孩子大了自然會好,眼看嘟嘟都4歲多了,居然還對這套睡衣特別著迷,嘟嘟媽媽不僅有點著急。再這樣發展下去,嘟嘟會不會變成戀物癖?以後專門收集睡衣?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孩子都有類似嘟嘟的癥狀,會對某一樣特定的物品表現出過分的親熱和依戀。

有些孩子依戀的是媽媽的乳房,每天要摸著乳房入睡,有些孩子則會對媽媽的耳朵、下巴著迷;有些孩子對媽媽的身體不感興趣,但是他們會對某一樣物品表現出特別的依戀。媽媽的睡衣、玩過的玩具娃娃,安撫奶嘴、用過的枕頭,被子等都是他們痴迷的對象。

很多媽媽在孩子出現類似問題的時候,會與嘟嘟媽媽一樣,認為孩子這樣的行為是戀物癖,還擔心是不是有偏執症等心理方面的問題。其實孩子的這種戀物行為與大人的戀物癖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如果用心理學的名詞來稱呼,這個孩子特別依戀的物品我們稱呼他為「過渡性客體」。

這個被孩子特別依戀的物品不再是它原先的功能,而是對孩子充滿情感的東西。也就是說在孩子眼裡,乳房不是乳房,睡衣不是睡衣,玩具也不是玩具,而是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一個中間地帶。

當孩子有這個舉動時,也是意味著孩子從內心意識到自己與媽媽不再是一體的了。

孩子出生後,最初是完全依賴媽媽的,他們以為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媽媽高興孩子也高興,媽媽憂傷孩子也憂傷。

隨著孩子一點一點的長大,尤其是當孩子能夠站立、行走的時候,他們的心理上也開始要求離開媽媽走向獨立。

但一方面他們有獨立的願望,另一方面他們又會害怕陌生的環境,這時孩子就需要一個中間地帶來緩解衝突。這個中間地帶不是真正的媽媽,同時它又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當孩子處於新的環境中,面對內心的衝突時,這個中間地帶的就能陪伴他,給他情感上的支持,幫助他去適應新的環境。這就是孩子依戀的特定物品對他心靈上的安慰和支持。

這是嬰幼兒時期很重要的心理需求。它的表現之一,就是能滿足對皮膚和身體接觸的需要。所以大家仔細看就會發現,孩子依戀的物品,大多數相對柔軟、溫暖的物品。在舒適的身體接觸中,孩子會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放鬆。

因為孩子是用它進行過渡的,我們知道小寶寶以前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當他逐步意識到媽媽和自己是不同的兩個客體,媽媽不受自己意志控制時。孩子就需要過渡客體來滿足他的控制欲。

所以小寶寶對自己的依賴物要求特別大。他覺得對這個依賴物,自己有全部的支配權,想要就隨時能要,它完全聽從自己的指揮。對依賴物好的時候,它要在。對它不好,拉扯、摔倒、狠命抓的時候,它也對自己不離不棄。這樣的感覺都是孩子本能的愛與恨,其中摻雜了部分孩子對爸媽的情感投注。但是也是孩子與世界接觸的一個新開始。

當依賴物完全聽從指揮的時候,孩子內心就能建立一個穩定的客體。他對世界也就更有安全感了。這是孩子用積極方式走向獨立的表現。

正因為有「穩定」的需要,所以這個依戀物是不能改變的。它髒了、臭了、舊了、爛了,都必須固定保持這個樣子。除了孩子自己可以去撕咬、敲打、愛撫,其他人都不能去碰觸,更不能不經允許去改變它的樣子。因為孩子要對它保持百分百的主導權。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絕對不允許大人清洗他的依戀物的原因(身體除外)。也因此,父母千萬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依戀物,更不要嫌棄它。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明白了,孩子對某個物品的特別依戀不是戀物癖,而是孩子心靈成長的一部分。它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如果它丟了,孩子內心就有一部分找不到了,孩子自然會非常難過和焦慮,甚至會睡不著覺。

而孩子通過依戀物逐漸建立起安全感、穩定性後,孩子慢慢的、自然的就會放下對這個依戀物的需求,而對這個世界充滿信心了。

對於依戀物依戀時間的長短每個孩子的表現不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際關係的拓展與生活作息正常化,多數孩子是不會對這些替代性的安全物產生依戀心理的,長大後自然對嬰幼兒期所依附的物品慢慢轉移,而不再強烈需求。

所以有的孩子依戀時間比較短,有的孩子則可能維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是正常的。

也有媽媽可能會發現,孩子好像不需要依戀物。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因為媽媽或其他照管人經常在身邊,不需要替代性的安全物;一種是孩子用其他方法來安慰自己,比如吮吸大拇指、安撫奶嘴等。

也有媽媽擔心,孩子有了依戀物,有了媽媽的替代品,孩子會不會就跟媽媽不親了?答案是不會。在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這個依戀物是中間過渡,孩子知道依戀物不是媽媽,所以依戀物取代不了孩子對媽媽的依戀。

現在我們知道了,孩子戀物是一種心理需求的體現,是孩子健康成長的表現,所以我們要轉變態度,對待孩子那些執著的依戀物。

首先要認可孩子的行為。有些父母會把這種行為當成不好的習慣,會把東西扔掉或藏起來強迫孩子改掉。這樣會讓孩子心靈受傷。在孩子心裡,他認為依戀的對象和自己是一體的,這個物品能帶給他安全感。如果父母強迫糾正,就會讓孩子感到恐懼。

媽媽可以通過與孩子遊戲互動或身體接觸,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關心,這樣也能減輕孩子對特定物品的關注。

經常無條件地擁抱孩子。就算孩子做錯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擁抱他。經常性的擁抱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有我呢;失敗了不要緊;你很安全……經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絕不會將小包被或玩具熊當做他的精神保險帶。

對於孩子的依戀,爸爸媽媽一定要耐心地處理。有些父母會使用一些過激的方式,如把辣椒塗在奶嘴上,塗辣椒具有懲罰的意味,甚至會讓孩子產生恐懼,這種影響值得深思。懲罰或給予孩子太大壓力,可能會令孩子養成其他更不好的習慣。

一般來說,這種戀物的行為會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而慢慢消失,如果孩子到了五六歲還有這種行為,媽媽就要反省,孩子與父母是否很好地形成了依戀關係。

——END——

想要讀到更多60分媽媽月華寫的好文章,可以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60分媽媽月華 的精彩文章:

六一送這份禮物給孩子,價值百萬!
淚崩,熊孩子那些讓你疲勞到崩潰的瞬間,在他眼裡竟然是……
打孩子,留給孩子的是一輩子的陰影和自卑
這位明星,你帶孩子不遵守規則、撒潑吵鬧的樣子,真丑!
放棄兩所知名幼兒園,我,後悔了!

TAG:60分媽媽月華 |

您可能感興趣

錢不能白花,房子不能瞎買!這種房子你真的敢要?
那什麼樣的零食不能吃啊?
那些不能空腹吃的食物真的不能吃嗎?
一把好的刀劍可以幹什麼?吹毛斷髮,無所不能!還能劈子彈!
這不能吃,那不能吃,糖尿病患者到底怎麼吃?
糖尿病人真的不能喝粥嗎?這幾個
泡麵真的不能吃么?
苦瓜清熱去火還能降血糖,但遺憾的是,這些人卻一口也不能吃!
為什麼不能嫁給那個追了你很久的人?
尿酸高不能吃什麼,能吃什麼,你都知道了嗎?
打死也不能給孩子吃的食物,到底有哪些?
黑芝麻不但能夠美容養顏,還能補腎黑髮,但這3種人不能吃!
為什麼你的糖尿病不能康復?最後一種沒救了
孩子有這3種壞毛病,當媽的可不能慣,你別不以為然!
襪子丑,不能忍。沒什麼比一雙騷襪更能表達情緒了
不能錯過的熊孩子的精彩瞬間,太搞笑了…
常吃紅薯能防癌,但不能和它一起搭配吃,特別傷腸胃!
它是肝臟的「保護神」,還能美容養顏抗感冒,但切忌不能和它一起吃!
吃紅薯能去斑抗癌,但不能和它一起吃,特別傷腸胃!
胃不好為什麼能喝紅茶卻不能喝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