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代建築 | 2017年第3期 | 主題文章 | 王澍 | 將實驗進行到底

時代建築 | 2017年第3期 | 主題文章 | 王澍 | 將實驗進行到底

共識與差異——面對時代變化的建築教學改革

在訪談文章中,王建國談到了對當代中國建築教育在應對時代變化時的發展走向和相關問題,如:教學與科研、標準化與多元性、教育的社會責任等。顧大慶撰文經由「我們今天有機會成為楊廷寶嗎?」的問題,提出了對「布扎」建築教育本質的新認識,並討論了當前中國建築教育所面臨的危機以及解決問題的可能策略。王澍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的實驗教學展,展覽呈現了該院在10年教學中對創造性能力培養乃至「重建一種當代中國的本土建築學」的「不斷實驗」,這些「實驗」充分融入具體的課程與線索。劉克成的文章著墨介紹了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以確立生活與想像、空間與形態、材料與建構和場所與文脈為四條教學主線,以「自在具足,心意呈現」為目標的建築設計課改革。徐衛國認為建築學教育應該持續反映人類對自然及社會的最新認識,他從六個方面闡述了「在建築教育的同時,創造建築學新知識」的觀點。張建龍、徐甘認為建築基礎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對建築本體問題的把握,強調對日常生活的感知和體驗以及對文化、社會、環境等要素的重視。葛明通過教學案例分析了一種建築群的基礎設計教學方法。王凱和李彥伯結合教學撰文提出對建築學基礎入門教案設計的思考:結合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回歸建築學基本問題和注重現場。魯安東分析了「設計研究」在建築教育中的興起,認為當代的建築教育需要將設計理解為一種以整合性、不確定性和創造性為特徵的思考形式和論證過程。江嘉瑋認為自沃爾夫林始,沿維特科爾至柯林·羅,再到埃森曼,潛伏一條從藝術史到建築學、從德語原境到英語世界的形式分析脈絡,或可言之為「建築形式教學法」。邁克爾·斯皮克斯和王飛撰文介紹了美國雪城大學針對專門性、靈活性和適應性而做的教學變革。

本期主題文章

[1] 王建國,張曉春. 對當代中國建築教育走向與問題的思考:王建國院士訪談 [J]. 時代建築,2017(3):6-9.

[2] 顧大慶. 我們今天有機會成為楊廷寶嗎?一個關於當今中國建築教育的質疑[J]. 時代建築,2017(3):10-16.

[3] 王澍. 將實驗進行到底:寫在「不斷實驗——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實驗教學展」之前 [J]. 時代建築,2017(3):17-23.

[4] 劉克成. 自在具足,心意呈現 以建築學認知規律為線索的設計課改革 [J]. 時代建築,2017(3):24-30.

[5] 徐衛國.創造建築學新知識[J]. 時代建築,2017(3):31-33.

[6] 張建龍,徐甘. 基於日常生活感知的建築設計基礎教學[J]. 時代建築,2017(3):34-40.

[7] 葛明. 建築群的基礎設計教學法述略 [J]. 時代建築,2017(3):41-45.

[8] 魯安東. 「設計研究」在建築教育中的興起及其當代因應 [J]. 時代建築,2017(3):46-49.

[9] 王凱,李彥伯. 從現場開始 一次建築學入門教學的實驗 [J]. 時代建築,2017(3):50-55.

[10][美] 邁克爾·斯皮克斯,王飛. 雪城建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J]. 時代建築,2017(3):56-59.

[11]江嘉瑋. 從沃爾夫林到埃森曼的形式分析法演變 [J]. 時代建築,2017(3):60-69.

將實驗進行到底

寫在「不斷實驗——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實驗教學展」之前

Never Stop Experimenting

Words Written Before the "Re-experiment: Live Exhibition of C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王澍WANG Shu

Abstract

一個新辦建築學院迎來它的建院十周年,辦一個展覽,算不上什麼大事,但一個立志要「重建一種當代中國的本土建築學」的學院,一個試圖對中國建築教育的痼疾做徹底變革的學院,它的10年展就值得一探究竟。況且,這個展覽的名字,「不斷實驗」還有一層旁人容易忽略的意思:這不是10年的優秀本科作業展,而是以從2016年10月到現在的各年級作業為主體的展覽,或者說,這個學院任何一學年都可以隨時從課堂上拉出一個有著威尼斯雙年展狀態的展覽,這就是實驗的真實性,創造性發生的真實性,這就是當下教育最難培養出來的那種能力。而且這種能力不是一些空洞含糊的概念,而是已經細化到一系列的課程與線索中,它們已經發生,還在繼續生長。

在線閱讀

如果要問,什麼是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最突出的學術特徵?我想,應該是它一直堅定推動的「實驗建築」教學改革運動;如果要問,這個教學探索的根本特點是不是它所強調的批判性的地方性?我想,當然是,但更重要的是,這種批判面對現實的實驗性、開放性和徹底性,歸根結底,是思想的獨立性,沒有實驗性和徹底性,這種批判就毫無意義;如果要問,在藝術學院辦建築教育,是不是為了彌補中國固有建築教育藝術訓練的不足,或者,是作為理工科建築教育的一種補充?我想,長期的事實已經證明,認為建築教育是工程與藝術的簡單相加的想法註定沒有出路,今天建築教學的挑戰在於,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現實,建築如何不迷失自己的本體,建築如何意識到它天然具有的當代實驗藝術的使命,建築學教育與其說缺藝術,不如說缺思想,而美術學院多少更自由一些的空氣,使得一種完全不同的建築教育的可能性可能在這裡發生。

1. 展覽入口及部分「椅房」作品

本次展覽是對建築學院「實驗建築」教學探索的一次全面展示。展覽使用策展人制,策展人以教學的實驗性為唯一標準選擇參展教師和課程。課程範圍涉及五年制全部教學課程與四年制的局部。儘管展覽以建築學院成立十周年為契機,但這條實驗建築的教學線索實際上開始於2002年,建築藝術專業四年制第一屆的第一個專業設計課程。作為唯一的教師,我邀請一個當代藝術家和我共同授課,如今回頭看,這個課程幾乎決定了這所學校實驗建築課程的全部性質:1)不認為建築學教育應該以知識為基礎,而是應該以生存本能為基礎,所以第一次課程不從畫圖開始,而是直接從動手建造開始;2)不僅是讓學生直接接觸材料,更是要讓學生明白材料包含著觀念,所以學生必須選擇一種非建築材料入手;3)老師不教,只和學生討論,問題必須由學生自己解決;4)老師不選擇方案,由學生通過足尺實驗與試錯,經過幾輪投票決定;5)一旦作出決定,所有學生都變成為這個方案的實現而奮鬥的勞動者;6)每一個學生都經歷了從方案到1:1足尺建成的全過程;7)幾年後,所有學生都是見證者,見證了這個由塑料可樂瓶子建造的抽象立方體在風吹雨打之後炸裂成一個如花朵般的解構之物。

2.開幕式現場,部分「椅房」作品

另一個節點是2003年,那一年,我和陸文宇老師共同起草了第一份「實驗建築」本科五年制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包括:對培養一種能勞作的思想性建築師的展望,從動手開始的四種材料建造課程,三年制現象素描課程,一年制書法課程,強調現場性的「水墨空間渲染」,以「園宅二元論」為出發點的二年級建築基礎課程,以「城鄉對立」為對象的三年級建築學批判課程,以「自然建造」為主題的四年級建構課程,以山水畫研究為觀法的「如畫建築」觀,五年級畢業設計的開放教學工作坊,對多線索編織型教學與教師結構的期待。這個大綱幾乎所有內容都得到實施,覆蓋了建築系五年制全部課程,並從局部開始推動了城市、景觀和環藝系的教學改革。如果說十幾年來有什麼變化?我想有三點:1)從只有一個教師可以教課到有23個教師有能力執行這個大綱;2)如畫、材料、建構、批判,至少有四條教學線索和教師團隊研究隱隱形成;3)美術學院第一個可以做「實驗」的建造實驗室建成與運行。

如果要問,在這種探索中什麼最難?我想,是如何不讓探索的銳氣被磨損,如何不讓自己在現實的妥協中變質,這就是我為什麼會說:實驗建築當然是一種挑戰正統的努力,但卻是不想變成新的正統的努力!也就是為什麼,我將這個展覽命名為「不斷實驗」的原因。

這些教學線索,也是我在這次展覽中命名的八個主題。

1 如畫

在這個學院的建築教學中,如何回到本土的建築觀念?我相信會有若干路徑,其中「如畫」是我提的,這裡的畫主要指傳統山水畫,但「如畫觀法」不是我提的,直接一步跳到具體的方法,從來不是我的作風。如畫,畫是有高低標準的,所以我基本上談宋元。建築如畫,意味著對建築有更苟刻的標準,不是效果圖,而是指真實存在的狀態。如畫,不是指把建築畫得像山水畫,而是要走進畫中,使建築成為一種特別有中國意味的空間境況的身體經驗。

2003年,當我和陸文宇老師初擬「空間渲染」這門一年級基礎課的教學大綱時,我們顯然低估了課程設定的難度,同時也低估了學生的能力。在園林中,用手繪的方式現場取景,面對紛繁的事物,讓學生用渲染這一高度受描繪工具與材料限制的方式去提取,去描繪空氣、光影、自然形態的幾何特徵。記得第一次課程,我是親自參加陸文宇老師主持的教學的,教到一半,我甚至擔心學生無法完成作業,即使對於教師,這個難度也很高。也許最難的地方在於,對象是如此複雜且色彩繽紛,水墨材料的黑白限制與渲染的畫法又必定需要簡潔的處理,在這裡,沒有感覺不行,只靠感覺不夠,教師經常要提醒學生,要超越形象,要看光影,要先渲後染,不要急著染。學生會問,到底要我們畫什麼,老師會說,畫那種空氣的感覺。而每年總有些學生,似乎能夠觸及到宋畫的空氣與空間。

4. 「如畫」展廳:「空間渲染」版塊

根據我對「園宅二元論」這一中國建築基礎類型學的判斷,以「園宅」為課題,建築系的二年級實驗課程已經開課十餘年,早期,當我主持課程時,是一種特彆強調場地現場性的教學,我記得曾經給學生在杭州舊城的拆房廢墟里上課,近些年,課程由青年老師主持,出現了更多不同的興趣點,各有異彩。這也是大綱的要求,在同一課程主題下,每個教師必須有明顯不同的思想與感受方式,雷同就是失敗。這個課程也在向更廣闊的範圍擴展,例如把蘇州園林與建築師西扎的建築混合分析的練習,西扎看過覺得是一種超越,甚至覺得比他自己做的還好。

這個如畫的觀念,顯然更容易對景觀專業產生影響,但從操作的方式看,似乎更感性些。

2 材料

當2003年第一次編定五年制建築本科「實驗建築」教學大綱時,以「材料」為入手的基礎就是明確無疑的。儘管我提出「重建一種當代中國本土建築學」的主張,但我同樣清楚,過早與過度的文化定義都是有害的,我們追求的是一種更加基本也更加廣闊的建築學。因此,「材料」二字之前是沒有前提定義的,只是從建造的常識出發更細地規定為四種材料:1)木類,含竹、藤等,展覽展示了2017年度四年級的材料工作坊作業;2)金屬,展覽展示的也是四年級材料工作坊的作業;3)土、磚、瓦、石;4)合成材料。當這些練習和建築的結構發生真實的關係時,它們就演變成建築的「建構」課程,例如在這一主題版塊展示的關於「何陋軒」的分析作業,以及在樓上展廳展示的木工小凳子作業和土壤分析作業。

從「材料」出發的另一條教學線索和當代藝術有關。2002年,我和一位當代藝術家聯合指導的第一屆建築學生的第一次專業課程就是從「材料」入手,以「建構」結束的。這個課程以不允許使用一切常識中的建築材料的方式去除了觀念前提,構成了基本的超越性和批判性。而這裡展示的素描作業,則構成了一種和「材料」有關的認識和動手接觸的方式。這批教師是一批和「現象學」哲學有關的藝術家,我對此感興趣並邀請他們在建築學院實驗他們的思想是因為他們是直接面對「物」描繪的,是以事物本身的特質與處境氣氛為追尋方向的。大綱的特殊性在於,我不認為素描只是建築師的一種工具,它是一種需要一生伴隨的認識手段,所以,和一般工科半年的教學不同,我要求執行連續三年的素描教學,讓學生養成一種「如畫」的觀察與記錄習慣,這批藝術家居然就這麼做了,而且一做就是十年,當然,這聽上去有點瘋狂。

5. 「材料」展廳局部

不同的教學線索彼此相關,卻區隔分明,從而能互相激蕩,我認為是最理想的教學狀態,這個版塊展示的一年級新生測繪課作業。顯然深受當代藝術影響,但直接顛覆了我們一般對建築測繪作業的印象,可以感受到教師和學生一起向著某個連教師都不甚清楚的方向去探索的精神,這也是我曾經為實驗狀態下的「研究」一詞所下的定義。

3 椅房

實驗建築教學強調建築觀念與教學法的實驗性,但也強調連續性,不斷實驗,一方面指不斷進行新實驗,原創性,另一方面,我認為「課程」之所以成為課程,就需要重複,但不是在同一層次上簡單重複。比如一年級新生上木工課,學做榫卯,最後每人做一張椅子,而按大綱設想,在四年級要重複一次,2017年度就是「椅房」這個作業。題目是我為四年級教學組出的,是從椅子向房子的演變和延伸,但要呈現出好像在演變過程中被卡住的狀態,但要求最後完成的作業不是模型,而是建造性質的木作。我寫這段文字時,學生還沒有完成作業,我甚至不知道學生是否能夠完成這個高難度的作業。曾經有人問我:什麼是你理解的建築學的研究範圍?我的回答是,從一張椅子到一座城市的全部領域。有人也許會問,那房子在哪裡?就這個問題,我同意荷蘭人范·艾克的想法: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大房子,一座房子就是一個小城市。

3. 開幕式現場,部分「椅房」作品

4 批判 / 混響 / 邊緣

在實驗建築五年制的本科教程中,面對這個時代與面對建築學本身的雙重批判性是基本的主題。實際上,學院派建築學的建築形式探討是基於對某種更好社會的信念,一種對學院能力的烏托邦式的自信,而我們真正要面對的現實則是這類烏托邦在全球的破滅,而建築學要面對的基本問題是:在烏托邦破滅之後,我們為什麼,或怎麼樣做建築。在這個學院,三年級的課程直接以「批判」為主題,是因為不想讓學生過早陷入虛無的幻象,而要直接面對現實產生獨立的思考,在中國社會,最直接要面對的是城市和鄉村的分裂,建築學一般只是關於城市的建築學;另一個要直接面對的是傳統和現代的分裂,建築學基本上是站在現代一邊去摧毀傳統的同謀。這些活動以自上而下的大型規劃和開發活動為依託,而一般民眾最直接面對的建築學活動就是圍繞住宅展開的。三年級兩個學期的課程就此分為「城市建築學批判」與「鄉村建築學批判」。2016—2017年度的三年級教學組的幾個老師都有美國和歐洲的留學背景,他們的思路的明顯交集在於對來自使用者的反應的特別「關注」,他們的興趣的區別也是明顯的:基於互聯網的系統性相對於社會生活的自發性,基於個人的選擇相對於社區的共存,基於傳統的類型學相對於現代社會的交叉與混合,基於計算機輔助設計相對於手工建造的社會生活,等等。關鍵是,他們仍然抱有探索的激情。

6. 「批判」展廳局部

從教學進程式控制制的角度,一、二年級分別基於「材料」與「如畫」的課程設置具有明確的限定,那麼,三年級的「批判」主題無疑是強調開放的。而就整個大的課程結構的循環來說,五年級的畢業設計就是一次更大程度的開放。我經常對學生說,這是一次盡情表達的機會。面對現實的殘酷,對一些學生來說,本科畢業設計,恐怕是他們一生中在作業上能夠達到的最高高度。五年級,也是學院教師制度的試驗田,現有人事制度下,教師逐漸形成惰性基本不可避免,要保持教師活力,堅持聘任一定數量的高質量外聘教師是學院成立之初就有的設想。為此,逐漸形成「開放教學工作坊」的結構,在一年級到四年級,採用短期工作坊形式,在五年級,則是全年的。每個教師都有獨立的教學主張,最大限度的實驗性教法,大量的外教。2016—2017年度的教師,一個在職,一個本土教育出身的自由建築師,兩個美籍教師,一個法籍教師。這種結構為學院帶來持續的創新能量、豐富的多樣性和廣闊的視野,例如在鄉村活動的大木作組,其主題是相當建構的,那個作業就出現在「建構」廳門口,而2016—2017年度關於古巴難民的選題就更讓我欣喜,因為我們需要一種真正世界性的眼光。而選題的多樣性也代表著對建築學相當不同的看法,這就構成了一種思想混響的狀態,讓人激動。

7. 「混響」展廳局部

這種混響的力量正在擴展,我們在環藝這個老系的基礎教學中也開始發現真正變革的力量,我們都知道這有多麼困難。這種努力儘管只是從邊緣剛剛開始,但面對一種固化的狀態,任何能夠打破僵局的努力我們都需要。

5 建構

當2003年第一個「實驗建築」五年制本科教學擬定時,要把學生培養成能「像哲人那樣思考,像工匠那樣工作」就是基本的育人宗旨,也是教學路線。所以,材料,上手,直接參加建造,就成為學院的基本課程。如果說,「材料」階段主要是熟悉四種材料,初步掌握加工操作技能,那麼當進入和結構有關的建造課程時,學生就接觸到「建構」的基本概念,而隨之而來的構造、想像、意義,使得學生逐漸理解,「建構」不僅是材料與結構討論,它是關於在這個跨學科喧囂的時代,如何重返建築本身的討論與路徑。實際上,「材料」與「建構」這兩個課程群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我們在一樓「材料」廳里看到的學院第一個學生專業課程就覆蓋了從材料到建構的全部階段,而這一版塊中的「凳山」,也是如此,儘管作為學生的第一個建造作業,單個看都有些幼稚,但從學理看卻包含了建構思考的基本特徵,並顯現出令人鼓舞的多樣性。

在和「建構」有關的教學中,基於實驗建築教學的相近理念,我們很早就和美國羅德島藝術設計學院建築系建立了深刻的聯繫。2002年元旦,我初訪羅德島,考察了羅德島藝術設計學院的工坊系統,並以此為參照建立了建築系最早的木工作坊。2004年,羅德島藝術學院的時任系主任彼得教授來訪,2005年我回訪,並啟動第一個聯合課程。從此,無論各種困難,兩系保持了十幾年的深度教學交流關係,直到今天,我想,對來自羅德島的老師來說,可以在這裡進行最大限度的教學實驗才是最有吸引力的事情。

8. 「建構」展廳局部

如果說建構的唯一前提就是材料,那麼每一種材料就有不同的建構路徑,這種教學線索和經驗在今天的建築教育中仍然是稀有的。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在2010年第一次和法國卡戴夯土建築研究所建立起聯繫就在一個月內飛了三次法國,並在卡戴和格勒諾布建築學院的協助下,迅速建立起一個設備完善的夯土實驗室,可能是中國美院第一個真正能做科學實驗的實驗室。這裡展示的學生作業既體現了材料分析的基本狀態和過程,也同時展示了來自格勒諾布學院的教師和我院青年教師共同指導的開放工作坊作業,一種基於「土」的關於城市的建構思考。

如果說讓建築重返動手,重返工匠與技藝,重返材料與觸感,重返建築本體,已經顯現出「建構」思想最深刻的批判性與抵抗性,那麼,在這所建築學院,將大規模人工建造與根植地方傳統的自然建造的衝突看作當今世界最根本的衝突就使得這種批判與抵抗更有針對性與普遍性。「自然建造」作為四年級課程的主題是我親自製定的,我也親自參與了幾年前的第一次課程指導,現在的教師小組已經全部由年輕教師擔綱,他們充滿活力。

6 書寫

我一直覺得,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造型基礎,比如用素描就很難培養出中國藝術的造型感覺,中國藝術的造型基礎,我認為用書法來訓練更合適。書法的線條感覺和素描是非常不同的,造型以線為基礎和以光影體積為基礎本質上更是不同。所以,2003年的大綱中設置了為期一年的書法基礎課程。為此,我找王冬齡老師的現代書法中心幫忙,王老師的若干弟子在建築系教過書法,一直到現在。我經常欣喜地發現,在學院里,隨處可以看到某個學生練習書法的痕迹,有些已經寫得很不錯,甚至直接提起毛筆寫設計想法。教育就是這樣,潤物無聲,讓我想起多年前和王冬齡老師圍繞書法觀念的長篇對話,感慨系之。

9. 「書寫」展廳:一個由學生開頭,由觀眾完成的現場互動作品

7 觀繪

如何進入如畫的境界?我想,觀繪是必須的過程。在以往建築學的教育里,這通常叫作考察與測繪。用「觀繪」這個詞,不是一個簡單的辭彙替換,而是在意義上很不同。觀不是隨便的看,是試圖看出山水之理的看。繪也不等於測量,而是一種認識和揭示的描繪。兩者能夠自如且自覺地聯繫,或可以說心手相應。

這裡的障礙在哪裡?或者說,當我們面對園林,面對自然的一座山,我們能看見什麼?答案是,我們經常看不見什麼。我們看見一種我們叫園林的東西,叫太湖石的東西,叫山和風景的東西。稍有點思考能力,我們就知道我們活在俗套之中。

10. 「觀繪」展廳局部

也許,當我們真正凝視一個園林,目光緩慢掃過,我們會驚訝地發現我們從來沒有真正進去過。我們仔細觀察一個湖石,會發現它原來是如此不自然,如此奇怪。當我們走入一座山嶺,會發現所有的固定視線都無法解釋它。

這一版塊展示的是景觀設計系的兩組測繪作業,一組試圖用更深更細的測繪讓學生理解一座園林,一塊石頭,但更接近中國的方式和眼光,而另一組則將學生帶到更原初的山林之中,採用一種親身體驗與科學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那種對植物生長與山勢地形變化關係的剖面描繪,說起來很科學,看上去很當代藝術。兩種方式表面上很不同,但他們追問的根本問題也不同嗎?

8 虛無 / 城市

在這一版塊展示的作業出自兩個老師,一位來自建築系,一位來自城市設計系,這很平常,不平常的是,前者對建築的理解經常超出常理,甚至有些虛無,有些不著邊際,例如,用半個學期讓學生寫和建築有些關聯的小說;後者則經常痛苦於城市問題的龐雜,苦於城市設計是一個經常找不到現實著力點的學科。或者說,前者不怕虛,後者苦於虛。

有意思的是說前者寫小說是玩虛,但先寫小說,再畫畫,然後做建築,從文字敘事到形式空間再到建築空間,這條很人文的思考線索是清楚的,重要的是,那種不事先決定什麼重要的態度,例如讓學生把吃飯的行為軌跡記錄成空間軌跡,這看似無用的作業卻形成某種和生活有直接真實關係的鮮活形式,但又抽象的可以。琢磨空間如何從二維變化到三維,就敏感地卡在「二維半」了,這些都是關於實際上的存在的問題。而後者一直試圖讓城市問題成為建築學可以實在操作的問題,但是城市的宏大與複雜與讓人困惑,使得其作業以抽象繪畫和某種機械裝置為表現形式似乎就有了充分的理由。無論如何,在這兩位老師身上都可以看到那種認真的思想者的姿態。

11. 「虛無/城市」展廳局部

最後的問題也是最初的問題,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是建築學研究的範圍?我會說,從一張椅子到一座城市的全部範圍,但真正的關鍵,是要懂得「小中見大,大中見小」的道理。

探索還在繼續,從現在開始,讓我們期待這個年輕建築學院的下一個十年。

讓我們繼續不斷實驗!

(圖片由中國美術學院提供)

版面概覽

版面(本文共7頁)

版面(本文共7頁)

版面(本文共7頁)

版面(本文共7頁)

完整深度閱讀請參看《時代建築》2017年第3期 共識與差異——面對時代變化的建築教學改革,王澍《將實驗進行到底:寫在「不斷實驗——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實驗教學展」之前》,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作者單位: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 王澍,男,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 院長,教授

===================================

本期雜誌責任編輯:張曉春 王秋婷

如有任何有關建築教育的建議、問題或討論等,

標題請寫明前綴【建築教育】,謝謝!

===================================

《時代建築》Time+Architecture

中國命題 · 世界眼光

學術性 · 專業性

時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新浪微博:@時代建築雜誌

內容策劃:戴春

官方網站:timearchi.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驗 的精彩文章:

中國實驗首次登國際空間站 認識空間環境下生物進化規律
系列片《走進國家重點實驗室》,播出在即……
SpaceX公司龍飛船攜帶中國實驗項目飛向國際空間站
酷炫小實驗:變身吧,花青素!
華為已在美國、大陸建立VR-AR實驗室

TAG:實驗 |

您可能感興趣

2022年9新車40萬輛 聰明的雷諾開啟「在中國,為中國」時代
3月3日 1923《時代周刊》創刊
比4G快100倍的5G來了,中國移動宣布:2019年我們將正式進入5G時代
2018年區塊鏈的新時代……
《看臉時代》第175話—朴玄碩的真實身份(02)
中國2018年將建5G試驗網 5G時代中國必然領先全球
厲害了:中國2018年將建5G試驗網 5G時代中國必然領先全球
歷史上的今天——1936年2月11日,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在倫敦上演 。
2018:現金為王時代的來臨
驍龍835+1200萬雙攝+64G僅售2099,被時代遺忘的旗艦機!
NOW!2018年5G時代即將來臨
新時代已來臨:多款5G手機將搭載驍龍 X50 5G NR於2019年發布
時代華商2017年度財報:營收6085.28萬元,凈利潤1018.21萬元
清代青花——從盛轉衰的時代(1644—1911)
日本插畫家、漫畫家 山根慶丈 出生於1990年12月23日,現居大阪,將80年代青年漫畫融入作品,風格十分有時代感。
過了21歲的黃金時代
2018年5G的時代 它不僅是比4G多1G
1080P全高清投屏時代!首款3000元內1080p無屏電視極米Z6開啟預約
看臉時代第177話朴玄碩的真實身份 4-4
《看臉時代》第167話—冒名賬號(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