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美育童書的三個原則及良心薦書
一個最近被細分為「美育童書」的門類越來越得到媽媽們的追捧,其實所謂的美育童書最重要的還是孩子喜不喜歡,或者給他的時機是否合適。你和孩子是否有愉悅的經歷是選擇的考量的核心。
好些媽媽問到如何選擇這類的童書,和天南地北海內外做藝術和美育的朋友專就這個話題聊了聊,提煉出三個選擇美育童書的原則,給你參考。希望大家了解之後可以舉一反三,有雙火眼金睛來好好鑒別各色「美育童書」。
關於藝術
孩子看的不是作品,是故事
知道一幅畫的名稱沒有那麼重要,和孩子的生命產生連接,他才會產生興趣。
孩子看的不是作品,膜拜的不是大師,吸引他的永遠是傳奇、是故事。
其實成年人的學習又何嘗不是如此,做藝術普及的人越來越多,故事講好了,藝術也多少知道了,比如很受歡迎的藝術普及內容「意公子」。
我們這裡講的真真不是以研究和學術的角度,而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可以從更為舒適的角度去親近從自己的生命體驗的角度去理解。
有很多童書創作者嘗試著把藝術家和作品通過故事的方式呈現給孩子,比如這一套《藝術啟蒙故事繪本》,裡面講了德加、梵高、畢加索、馬蒂斯、達芬奇、莫奈、塞尚七位藝術家和小朋友之間的故事,很有代入感。
作為引薦介紹藝術家的小書還是挺有意思的,日後再看到這些藝術家,他們會通過故事更形象地想到,「就是那個被誤以為是園丁的白鬍子老爺爺」來自《莫奈的魔幻花園》,或者那個「住著黃色房子的怪蜀黍」《梵高和向日葵》......
這套書我覺得不太如意的地方就是每個藝術家的性格都描寫的那麼完美,梵高的割耳朵當然是完全不會提及的,其實這才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哇。雖說是講故事,還是不要捏造太多才好。
不要神化「微型畫冊」
引導孩子真正「看到」
最近一些微型畫冊類的美育童書還挺受追捧的,號稱某國人手一本。我一直覺得這種「微型畫冊」根本不應該算做童書。微型畫冊其實比較迎合了父母的需求,比如對於知識的傳遞,那麼出名的畫總要知道叫個啥,是哪個藝術家畫的吧?有個媽媽帶幾個孩子玩耍,用一些印製了名畫的閃卡教孩子記憶每幅畫的名字、作者的名字。
曾經,中國藝術家藝術學子們對世界藝術的了解就來自於畫冊,各種受到印刷工藝無法還原真實色彩,無法印出作品真正的層次和肌理,看不出真實尺寸而產生錯覺。
有個著名藝術家出國之後在美術館看到作品有特彆強的不適感,「看了那麼多年的畫冊竟然都看錯了,蒙娜麗莎竟然這麼『渺小』」。可是整整一代的藝術家就是這麼成長和學習的。
作為非專業背景的我們似乎面對藝術更是無從下手,這時就需要能換換新鮮角度幫你打開腦洞的書。
對於孩子而言,有意思,和他自己的生活有關聯,他才可能真正地「看見」並引發思考和互動。
touchbox的麥格老師推薦了這套LOOK!打開之後孩子們立馬就在家自娛自樂起來。比如這個封面就立刻吸引了他們的注意:
他們興奮地指給我看,問我是不是能看出兩幅畫面,還試著從第三個第四個角度去尋找隱藏其中的畫面。
要知道在書中的引導也大概是這麼介紹的,孩子還沒看文字內容就已經get到了!這套書選擇的每一幅作品都「暗藏玄機」,畫面本身就深含魔力!
要讓好動的孩子對自己不理解的文化作出深刻的解析很難,可是從他們能夠理解的自己也有的體驗入手,比如關於生氣這個情緒,書中也提出了很多小遊戲來配合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是的,哪怕只是關於情緒的表情表達)。
比如「如果臉和身體都不動,你可以只用眼睛表達出感覺么?」這個遊戲的版本就是弟弟表演之後,哥哥猜「憤怒?」弟弟很無奈「明明是賣萌!」
這套書一共有五本《看!身體怎麼說話》《看!畫家也會捉弄你》《看!各種角度看名畫》《看!線條怎麼說話》《看!觀察畫里的光》,作者是不僅懂藝術更懂孩子的有趣的人。
一天早上,我家哥哥在書上看到《美國式哥特》這一幅作品,引發了中斷早餐的討論,這兩個農夫農婦和哥特有什麼關係?哥特到底是什麼意思?什麼樣風格?
書上的文字部分里有提到去尋找畫面里那些向上的長長的線條,弟弟對這個很感興趣在農夫臉上找到好多縱向的皺紋,和哥哥一起又去搜了搜哥特的建築圖片以及延伸的視覺設計,沒什麼結論,關於哥特的印象估計是有了。
這本書上的開腦洞引導換個角度看換個方向去思考,其實就是一個引子,能引發孩子更多的探究才是真道理,只要想我們總能找到更多的信息和資料去不斷深入這個過程。
不要被任何誇張的「神化」言論所誤導,反倒是有機會去美術館看看,近距離地觀察畫面、材質、肌理這些印刷永遠無法達到的效果。就像網路買書再方便折扣再多,有機會還是要帶孩子去書店自己逛自己選,這個體驗對全方位吸收的孩子來說是個極珍貴的過程。
和孩子一起補補藝術史
選一本好書並且長期放在沙發上
對於自己缺失藝術教育的父母來說,還是很想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能夠「補上」這一課。「學霸」如我,當然理解你。在和很多藝術專業背景的媽媽深入溝通之後,我決定隆重推出這本低調實用的書,品質保證的正經《DK少兒美術大百科》,我就不哭訴這個名字有多low了,好像還是英文名Children s Book of Art更貼切。
是的,為了能夠當之無愧地良心推薦,我買了中英文兩個版本!因為中文版號稱專門填補了增加了中國的部分,基本是胡扯,人家英文版本來就有的,我逐一對過,內容是完全一致的。中英文都有的好處其實是可以快速查到比較正確的不同專有名詞的翻譯,挺方便的。
這本書編寫的框架非常實用,有介紹藝術家作品、故事、放大的局部可以細看;還有創作技法的解讀這個效果到底怎麼做出來的,技法後來又怎麼發展了;主題,不同時期不同風格同一個主題的呈現,比如「名作中的夜」這個主題,可以看到梵高的《星夜》和愛德華霍普的《自助式餐廳》一起出現。
這位在北美做藝術教育的朋友用這本書作為自己的「教學參考」,因為實用這本書深得她的厚愛,以此為基礎和主線給孩子們既補了藝術史,又有了創作的主題,關於激發還有很多的探討,對於初學者非常地實用、有引導意義。
他們喜歡岩洞藝術繪畫的起源那兩頁,一頭岩洞壁畫的野牛說「我們在這裡等了15000多年」;還喜歡模仿埃及壁畫的人物跳舞;看到波特羅畫的胖女孩也會記得我們看過這個展覽......你怎麼用其實你說了算!
亞馬遜的英文版讀者有介紹說建議年紀稍微大一點再讀,比如9歲以上,我覺得不管孩子幾歲,家長可以買來自己先讀讀,不同年齡的孩子看到的重點不同,這本作為鎮宅的一本美育書是可以時時翻看的靠譜投資。
想想有這麼一本正經書,放在沙發上,坐下之前要挪開的時刻就沒準打開翻上一頁,我們作為非藝術背景的父母也可以慢慢找到些感覺。
在這個共同閱讀的過程中發生的一起談話、交流、互動、創造,都如此寶貴,你和孩子有愉悅的經歷,很重要。
我家娃小時候去美國社區圖書館這類書也很多,我也急著給他找來梵高莫奈達芬奇......小小的中英文都不利索的娃卻指著梵高的畫說「ugly」......隨著對兒童理解的深入,我深深地鬆一口氣,其實有幾個成年人對著印刷的畫冊真的就由衷地讚歎「畫的好美哇」。
不管是安迪沃霍爾還是傑克遜·波洛克,非洲的還是日本的,不要有分別心,就和孩子一起開放地去了解不同時期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超越畫面去探尋藝術是如何以及是為什麼被創造的,思考和探究藝術對當下生活的意義和連結,激發孩子去創造他們自己的藝術和自己真實的表達。
touchBOX小創客
藝術啟蒙從親子陪伴開始
讓孩子從小開始
善於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
※最火、最帥、最有創意的合影,你喜歡哪一種?
※幾何形,在幾歲的孩子手中,都可以千變萬化
TAG:Touchbox小創客 |
※誰的「畫語」?博物館兒童美育的「道」與「術」
※家庭美育,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審美
※美育教育潤童心,精彩課堂展魅力
※中國古代教育「六藝」中的美育
※觀唐美育空間繪出孩子心中的千里江山
※美學專家談美育:上藝術培訓班的正確姿勢?
※王立華:美育是兒童教育之根
※《胡桃夾子與四個王國》:一部拍給孩子們的美育片
※美育啟蒙繪本推薦
※家庭中的美育
※張鵬:守望傳統是當代美育的根基
※春夏秋都可以玩的自然藝術遊戲-艾米童老師手把手帶你實踐家庭美育!
※呂鳳子——美育與美術製作
※馬良美育——每日一畫
※用美育傳播中國文化精神,央美·魯信全國少年兒童繪畫大賽作品展
※全國政協委員葉小鋼:完善我國美育育人評價體系
※美育︳心之交流的日文繪本
※以美育心,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奠基
※「美育」不怕早?誰來保證兒童化妝品的安全?
※刊文紀念蔡元培 | 從「美育代宗教」到「生活美育」 ——返近代美育之本,開當代美育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