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閑話春秋之一百二十六:仁而不武,無能達也

閑話春秋之一百二十六:仁而不武,無能達也

為方便閱讀,請點擊「自然自覺自在」,關注此公眾號!

公元前605年,魯宣公四年,龍年(丙辰年)。這一年,魯宣公出鏡率較高,春季借著齊惠公的威勢,打著維護道義的旗號,協調莒國和鄭國講和。但奇葩的是,調節關係不成功,不反思自己德行不夠,反而興兵討伐莒國,直接把莒國的向地據為己有,這是典型的「借道義之名,謀利益之實」,魯宣公的人品由此可見一斑,而與之為伍的齊惠公更是老謀深算、陰險狡猾。人性的良知被私慾所蒙蔽,便會以各種陰險自私的方式表現出來。走在陰險狠毒這條私慾橫行的路上,齊、魯兩位國君絕對不會感覺孤獨,舉目國際社會,這種人比比皆是,鄭國的公子歸生、公子宋,楚國的鬬(dòu)越椒都可與之匹敵,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此可見,為「仁」之路,何其艱難?!君子在評價鄭國公子歸生助紂為虐,夥同公子宋弒殺鄭靈公時說:「仁而不武,無能達也。」意思是,有仁愛之心而沒有勇敢地去行動,是沒法做到真正的仁愛的。人人皆有「良知」,但必須「知行合一」,努力「致良知」,最終才能達到孔老夫子終其一生倡導的仁義。

「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秦伯稻卒。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赤狄侵齊。秋,公如齊。公至自齊。冬,楚子伐鄭。」

孔子老先生用58字記載今年6件事,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魯宣公以齊惠公為靠山,出兵討伐莒國,佔領向地。

(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

魯宣公四年,春季,周王朝曆法的正月,魯宣公與齊惠公想讓莒國和郯國講各,莒渠丘公不肯,於是,魯宣公以此為借口,討伐莒國,佔領了向地。

從整個事太發展來看,魯宣公應是借齊惠公之威來調停莒國和郯(tán)國的矛盾,希望他們講和。郯和莒同姓,都姓己,郯國故城在今山東臨沂市郯城縣西南,不知兩國之間有什麼深仇大恨,莒國不肯講和。莒國不買帳,齊惠公很淡定,魯宣公很生氣,那是因為魯宣公懷有私心,高舉正義旗幟,撈取個人利益(「乘義而為利也」)。於是,魯國出兵伐莒,一舉佔領了莒國的向地(姜姓,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淝南鄉境,有說都城遺址位於今山東臨沂市莒南縣大店鎮西南部),這是非禮的。公元前721年,魯隱公二年莒國曾經娶向姜,向姜對這門親事不願意,逃婚回國,為此莒國直接吞併了向國,此時向地又被魯佔領(詳見【閑話春秋】之四)。調停別國講和應以禮,不應用兵討伐。討伐就不能安定,就是動亂。用動亂去平定動亂,還有什麼安定?沒有安定,用什麼來實行禮?(春,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非禮也。平國以禮不以亂,伐而不治,亂也。以亂平亂,何治之有?無治,何以行禮?)

(二)

秦伯稻卒。」

魯宣公四年,春季,秦共公稻死了。

秦共公稻,公元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5年在位4年。有個很睿智的爺爺秦穆公,老爹為秦康公,死後兒子秦桓公榮即位。《呂氏春秋》中所說的「秦三公」,就指的是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此三公基本上保持了秦國的持續發展,也是對當時國際社會「老大」晉國的重要制衡力量。

(三)

「夏六月乙酉,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

魯宣公四年,夏季,六月二十六日,鄭國的公子歸生弒殺了鄭靈公夷。

鄭靈公,姬姓,鄭氏,名夷,春秋時鄭國第十二任第十位君主,鄭穆公之子,故稱公子夷,鄭襄公之兄。公元前605年在位1年。

鄭靈公其實不是公子歸生(子家)殺的,而是公子宋殺的。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楚國人獻給鄭靈公一隻大甲魚(黿,yuán)。公子宋(字子公)和子家(公子歸生)將要進見,走在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動了起來,就把它給子家看,說:「以往我遇到這種情況,一定可以嘗到美味。」等到進宮以後,廚師正準備切甲魚,兩人互相看著而笑起來。鄭靈公問他們為什麼笑,子家就把剛才的情況告訴鄭靈公。靈公聽後不悅,暗想:我不賜予你,無論你食指怎麼動,也是沒用。等到鄭靈公把甲魚賜給大夫們吃的時候,也把公子宋召來但偏不給他吃。公子宋發怒,用手指頭在鼎里蘸(zhàn)了蘸,嘗到味道後才退出去。公子宋這麼輕輕地一蘸,就產生了一個成語「染指於鼎」,還有一個特別的詞「染指」,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或插手某事。

本不條算讓公子宋「染指」的鄭靈公發怒了,要殺死公子宋。公子宋就找子家策劃,準備先下手為強。子家勸說:「牲口老了,尚且怕殺,何況國君?」公子宋就反過來誣陷子家。子家害怕,只好跟著他干,夏季,殺死了鄭靈公。《春秋》記載說:「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這是由於子家權不足以御亂,懼譖(zèn)而從弒君,所以作為「首惡」。君子說:「有仁愛之心而沒有勇敢地去行動,是沒法做到真正的仁(「仁而不武,無能達也。」)。」凡是殺死國君,如果只記載國君的名字,這是由於國君無道;記載臣下的名字,這就是臣下有罪過。

鄭國人要立子良(即公子去疾)為國君,子良辭謝說:「以賢明而論,去疾是不夠的,以順序而論,公子堅年長(「以賢則去疾不足,以順則公子堅長。」)。」鄭國就立了鄭襄公。鄭襄公剛一上任,就準備驅逐他的兄弟們,而赦免了子良,以報答他的「讓國之恩」。子良不同意,說:「(鄭)穆公的兒子都應該留在鄭國,這是去疾本來的願望。如果要離開鄭國去逃亡,那就都離開,為什麼單獨留下去疾(「穆氏宜存,則固願也。若將亡之,則亦皆亡,去疾何為?」)?」於是赦免了他們,讓他們都做大夫。

此事雖起於口腹之慾,然而最終則導致一個國家陷於政權動蕩之中。由此可知,古之聖人「去人慾,存天理」,「克己復禮」實在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雖口腹之慾,縱容它,也會成為日後殺身的隱患!

(四)

「赤狄侵齊。」

魯宣公四年,夏季,赤狄入侵齊國。

赤狄亦作「赤翟」。春秋時狄人的一支。或說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赤狄和中原諸侯各有各的生存法則,赤狄是游牧文化,而中原是農耕文化。古往今來,不同文化一旦形成,普遍採取封閉保守的態勢,而不是開放進取的狀態,因此,自認為先進一步、高人一等的農耕文化,就與游牧文化產生了對立關係,文化的對立,便體現在不斷地戰爭衝突之中。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封閉保守的農耕文化一再被游牧文化所打破、消滅、重塑,充分地證明和昭示人們,尊重多樣性,接受多元化,發展多途徑,實現人與人、種族與種族、國家與國家、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和諧共處,才是人類應該選擇的正確道路。

(五)

「秋,公如齊。公至自齊。」

魯宣公四年,秋季,魯宣公到齊國去。魯宣公從齊國回到魯國。

魯宣公的行動是要告於祖廟的,告廟則必須要加以記載。而記載此事,卻又沒有說明原因。魯宣公此次到齊國訪問,估計有三個目的:一是感謝齊惠公在魯國的「春季行動」中給予的支持(默許就是支持);二是對赤狄侵犯齊國表示衷心慰問和強烈譴責,順便表達一下道義支持;三是繼續與齊惠公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入交流,維護齊魯傳統友好關係,爭取齊國對魯宣公的最大支持。

(六)

「冬,楚子伐鄭。」

魯宣公四年,冬季,楚莊王討伐鄭國。

鄭國真是倒霉催的!處在大國之間,不是被這位「老大」拿來練練手,就是被那位「霸王」拎去試試拳,這種苦難深重的日子,自從「春秋小霸」鄭莊公之後就沒有間斷過。鄭國此次被楚莊王討伐,原因有三:一是去年楚國討伐鄭國沒有能讓鄭國屈服,這次是想把鄭國徹底收服了,但似乎沒有什麼結果;二是鄭國總是首鼠兩端,牆頭草,兩邊倒,哪邊風勁哪邊倒,這讓楚國很不爽。其實不爽的何止是楚庄公,這麼多年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這些個做過「老大」的,那一個爽過?全被鄭國折騰得非常不爽。三是鄭國是楚國北進中原的重要通道,這才是楚國通過不斷討伐鄭國來削弱其實力、最後為楚國稱霸諸侯所用的本質所在。

在楚國討伐鄭國之前,楚莊王先解決了國內一次巨大危機,這就是狼子野心的鬬(dòu)越椒之亂。這件事,應驗了魯國大夫叔仲惠伯的預言:「是必滅若敖氏之宗。傲其先君,神弗福也。」(詳見【閑話春秋】之一百一十二

「子越椒」,鬬(dòu)氏,名椒(jiāo),字子越(或伯棼),楚國前司馬子良之子,前令尹子文之侄。楚國鬬氏出自若敖,若敖傳給兒子宵敖國君之位,其他的兒子即成為若敖氏,宵敖生蚡(fén)冒和楚武王,若敖氏的下一代中有廉、緡、祁、伯比四兄弟,他們和楚武王是一輩,在楚武王時期大放異彩,鬬祁是楚國首任令尹,鬬廉是著名戰將,鬬緡是權縣首任縣長,鬬伯比就更不用說了。鬬伯比生子文(鬬谷於菟)和子良,子文生子揚(即將流星般出場),子良生鬬越椒。

當初,楚國的司馬子良生了兒子子越椒。子文(子良之兄)說:「一定要殺死他!這個孩子,有熊虎的形狀、豺狼的聲音,不殺,必然會滅亡若敖氏了。俗話說:『狼子野心。』這孩子是一條狼,難道能夠養著嗎?」子良不同意,子文卻把這件事當成一件很大的憂心事,直到他臨死的時候,還聚集族人,說:「如果越椒一旦執政,就快點走吧,不要遭到禍難。」同時哭著說:「鬼尚且要求吃東西,若敖氏的鬼不是要挨餓了嗎!」等到令尹子文死去,鬬般(dòu,子文之子子揚)擔任令尹,子越擔任司馬。蒍(wěi)賈出任工正(管理百工事宜),誣陷子揚並且殺了他,子越就做了令尹,他自己做了司馬。子越又討厭蒍賈,就帶領了若敖氏的族人把蒍賈(字伯嬴)囚禁在轑陽(lǎo,楚邑,轑陽即潦河之陽)並且殺死了他,於是就住在烝野(今河南南陽市新野縣,潦河的南端)地方,準備進攻楚莊王。楚莊王用三代國王的子孫作為人質(三王:文、成、穆),子越不接受。楚莊王在漳澨(今湖北宜昌市的當陽市河溶鎮,漳河之濱)用兵。

秋季,七月初九日,楚莊王和若敖氏在皋滸(今湖北襄樊市襄城區西)作戰。子越椒(字伯棼)用箭射楚莊王,力量強而箭鏃(zú)鋒利,箭飛過車轅,穿過鼓架,射在銅鉦(zhēng)上。又射一箭,飛過車轅,透過車蓋。士兵害怕,開始退卻。楚莊王派人在軍隊里到處喊著說:「我們的先君文王攻克息國,得到三枝箭,子越椒偷去兩枝,已經全用完了。」於是楚王下令擊鼓進軍,就消滅了若敖氏。

當初,若敖在?國(也寫為「鄖」,即公元前701年蒲騷之戰的鄖國,亦作鄢國。統治地域,在今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娶妻,生了鬬伯比。若敖死後,跟著他的母親養在?國,和?子(?國國君)的女兒私通,生了子文。?夫人讓人把子文丟在雲夢澤里,有老虎給他餵奶,?子打獵,看到這場面,害怕而回來。夫人把女兒私生子的情況告訴?子,?子就讓人收養了子文。楚國人把奶叫做「穀(gǔ)」,把老虎叫做「於菟」,所以就把這個孩子叫做鬬穀於菟。?子把他的女兒嫁給鬬伯比做妻子(即伯比相好的那位公主)。鬬穀於菟就是令尹子文。

子文的孫子箴(zhēn)尹克黃出使齊國,回來時到達宋國,聽到叛亂消息。有人說:「不能回去了。」箴尹說「丟掉國君的命令,還有誰來接受我?國君,就是上天,難道可以逃避上天嗎?」就回到楚國復命,並且自動到法官(司敗,司寇)那裡請求囚禁。楚莊王意識到子文治理楚國有很大的功績,如果趕盡殺絕,便寒了臣子之心,便說:「子文如果沒有後代,如何勸人為善?」就讓克黃恢復原來的官職,把他的名字改為「生」。

成語「狼子野心」即來自這段歷史和這位鬬(dòu)越椒,狼崽子雖幼,卻有兇惡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習性難改。

讀點春秋,知點禮義。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自覺自在 的精彩文章:

閑話春秋之一百二十五: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建回昏亂,雖大,輕也
閑話春秋之一百一十四: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閑話春秋之九十八:狄泉之盟,信衰誼缺

TAG:自然自覺自在 |

您可能感興趣

《環球精英YOLO》電子周刊總第一百二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