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十大太空發現:太陽系外發現32顆新行星

十大太空發現:太陽系外發現32顆新行星

1. 太陽出奇的平靜或預示下一個小冰期的到來

太陽活動對比圖。

2000年7月,美國宇航局「SOHO太陽軌道望遠鏡」觀測到太陽正處於最活躍期(左)。2009年3月,太陽則像是一個空白的圓盤(右)。

2009年5月,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活動仍然繼續處於極不活躍狀態,甚至是近幾十年中活躍程度最小的,而且太陽也是近一百年來最暗淡的。太陽這種出奇的平靜狀態引發了科學家們的擔憂,科學家們認為這可能會導致下一個小冰期的到來。

上一次小冰期指的是大約在1300年到1850年間全球氣候進入一個特殊的寒冰時期,其中最寒冷的階段出現在大約1645年到1715年。科學家們認為,小冰期與蒙德極小期有關。蒙德極小期是指從17世紀以來記錄到的、30年為周期的太陽平靜期。在蒙德極小期中,太陽圓面上只能觀測到極少數的黑子。在小冰期內,通往格陵蘭島的航道幾乎全部被冰雪所覆蓋,荷蘭的運河全部結冰,阿爾卑斯山的冰河將許多山村吞沒,到1695年冰島附近已沒有任何露天的流動水面。

眾所周知,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約為11年。在當前這個周期內,2008年太陽黑子活動仍處於低谷,到2009年本應該開始活躍起來。但是,科學家們發現,在2009年前90天內有78天太陽黑子活動都很少見,而且這段時間太陽也處於近百年來最暗淡的狀態。科學家們由此認為,太陽如果繼續平靜下去,將有可能進入和當年小冰期時相似的狀態,那麼歐洲、美國和西伯利亞等地區就有可能會驟然變冷,進入不尋常的小冰期。不過,美國亞歷桑那州羅威爾天文台天文學家傑弗里-豪爾也指出,這種小冰期可能不會影響全球所有地區。

2. 綠色「雙尾」彗星現身夜空

綠色「雙尾」彗星現身夜空

2009年2月23日,一顆陌生的綠色彗星罕見地拖著兩條尾巴划過地球上空。2月24日,這顆彗星距離地球最近,然後從此遠去並將永遠不再回來。據觀測者介紹,該彗星除了擁有一條常見的彗尾之外,還有一條朝向太陽方向的逆向彗尾。這顆彗星是中國中山大學學生葉泉志在查閱一批中國台灣鹿林天文台所拍的小行星普查照片中無意中發現的,因此它被命名為「鹿林」彗星。

據天文學家介紹,「鹿林」彗星可能是第一次經過太陽系。彗星外層肯定包著一層外太陽系冰凍環境中的原始冰類物質。當「鹿林」彗星暴露於太陽的光熱之下時,它的冰層物質開始蒸發。這樣,彗星的亮度會迅速增強甚至可能會引起它的開裂。當彗星噴射出氰化物和二價碳時,這兩種氣體就會在太陽的照射下,在太空的真空環境中呈現綠色。此外,由於「鹿林」彗星幾乎和地球軌道處於同一平面,但運動方向相反,因此「鹿林」彗星看起來速度比想像中要快得多。在光電效應下,它會產生在普通彗星上所看不到的第二條尾巴,即罕見的逆向彗尾。

3. 美國宇航局證實月球存在水

美國宇航局證實月球存在水

2009年11月13日,美國宇航局正式宣布,月球隕坑觀測和遙感衛星(LCROSS)任務已經成功地在月球的永久陰影中發現水的存在,而且儲量可觀。

除了上述證據外,LCROSS的紫外線分光儀也提供了月球存在水的證據。LCROSS紫外線數據顯示,月球上存在與羥基相關物質的跡象,而羥基正是水在陽光下分解的產物。據科拉普利特保守估計,由LCROSS撞擊所激起的月球水量應該有24加侖(約合0.09立方米)。

4. 科學家首次發現火星存在遠古湖泊證據

科學家首次發現火星存在遠古湖泊證據

2009年6月18日,由美國宇航局火星偵測軌道器所拍攝的高解析度圖像顯示,火星一條山谷中存在明顯的遠古湖岸線。科學家們認為,這表示當地曾經存在一個與美國尚普蘭湖類似大小的湖泊,該地區將是地球人探索火星遠古微生物生命任務的主要目的地。

本圖是經過藝術加工後的圖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科學家最早從圖中發現了這條湖岸線。儘管火星表面的大多數三角洲都已被風沙所侵蝕,但是這條湖岸線由於被一條山谷所保護,因此現在還保存完好。這條山谷位於火星赤道以北,名為「Shalbatana Vallis」。科學家認為,這條湖岸線是第一個證實火星表面存在湖泊的確鑿證據。據科學家估計,這個乾涸的湖泊大約存在於30億年前。

5. 宇宙中存在比星系還大的粒子

宇宙中存在比星系還大的粒子

2009年6月,科學家經模擬實驗發現,最古老的亞原子粒子(中微子)所包含或環繞的空間可能比數千個星系還要大。

現在,我們都知道中微子是由核反應所產生。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像中微子這樣的粒子的「大小」是由它們可能存在的區域的模糊範圍所定義。科學家們只能通過其他事物(如原子)來探測到這些粒子。對於當今所產生的中微子來說,它們可能存在的區域範圍很小。但是,在宇宙生命中大約137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殘留的中微子的存在區域範圍可能會隨著宇宙的擴張而不斷擴大,擴大到每個中微子都有能夠存在的區域。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科學家喬治-福勒爾解釋說,「我們所討論的是大約100億光年外的中微子。」www.ufo-1.cn 太陽系外探索

中微子不帶電,質量非常輕,現在科學家們仍然無法精確測量其質量。為了測量中微子的質量,福勒爾通過模擬實驗發現,隨著宇宙的擴張,時空結構也一直在牽引著古老的中微子,將中微子的存在區域擴展到一個極大範圍。由於中微子可以穿越宇宙中大多數物質,因此科學家認為這個極大範圍仍可保持完整。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宇宙中最古老中微子比數千個星系還要大。

6. 類地行星或存在液態海洋

類地行星或存在液態海洋

2009年4月,科學家們通過對一顆代號為「Gliese 581d」的類地行星進行測量後發現,該行星比此前想像的更像地球,兩者之間存在許多相似之處。「Gliese 581d」所處的位置非常有利於液態水的存在,即可能適宜人類居住。

4月21日,瑞士日內瓦大學天文學家邁克爾-梅耶正式宣布這一重大發現。據梅耶介紹,「它位於可居住帶,支持生命的存在。在它的表面可能還有一個巨大的海洋。」「Gliese 581d」發現於2007年,是一顆太陽系外行星。最初,天文學家認為它距離其主恆星太遠,氣候太冷可能不適宜居住。但是,梅耶的研究團隊通過測量發現,「Gliese 581d」環繞主恆星一周期為66.8天。這一發現證明,「Gliese 581d」的軌道正處於冷恆星的可居住帶。

由於考慮到「Gliese 581d」質量是地球的7倍左右,因此科學家們認為「Gliese 581d」不可能是單獨由岩石構成。梅耶解釋說,「它可能是核心部分由岩石構成,外面被一個冰層所包圍,表面是大氣層和液態海洋。」質量、水和軌道距離三大因素促成了「Gliese 581d」更適宜人類居住。

7. 火星存在液態水

火星存在液態水

2009年2月,美國「鳳凰」號火星探測器項目組科學家宣布,「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可能已經拍攝到火星上的第一張液態水的照片。在2008年夏天,「鳳凰」號剛剛登陸火星幾天後就傳回照片,科學家從照片中發現探測器的一個支架上存在一些神秘的斑點。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斑點就是水滴所形成的。從表面上看,這些斑點似乎呈現了水珠滴在「鳳凰」號支架上以後不斷增大、融合并滴下的過程。

液態水滴的說法在科學家中間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鳳凰」號項目組負責人尼爾頓-倫諾認為,「鳳凰」號支架上的物質可能是鹽性泥漿,是在「鳳凰」號登陸時濺起並粘上支架的。泥漿中的鹽份會吸收大氣中的水汽,從而形成水滴。據科學家介紹,在寒冷的火星北極地區之所以能夠存在液態水,是因為水中存在大量的高氯酸鹽,這種鹽可以起到防凍劑的作用。

8. 太陽系外發現32顆新行星

太陽系外發現32顆新行星

2009年10月19日,歐洲天文學家宣布,他們近期在太陽系外發現了32顆新行星,使得人類已知太陽系外行星總數超過了400顆。據科學家介紹,這些系外行星質量大小不一,質量最小的行星也有地球的5倍,質量最大的是木星質量的8倍。

在過去五年中,天文學家一直在利用設在歐洲南方天文台的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開展行星探索任務。在此次發現的32顆系外行星中,還包括許多「超級地球」,比如其中有兩顆質量僅僅是地球的5倍,兩顆是地球質量的6倍。此外,這些系外行星的主恆星類型也各不相同,比如一些與木星質量相當的系外行星,它們的主恆星根本沒有多少金屬。此前理論認為,行星一般不會在金屬稀缺的恆星周圍形成。因此,這些行星的發現也顛覆了此前恆星系統的某些規律,天文學家需要重新審視行星的形成理論。

9. 木衛二可能存在類魚生命

木衛二可能存在類魚生命

2009年11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科學家理查德-格林博格等人經研究發現,木衛二可能存在類似於魚類的生命。

如今許多科學家都相信,木衛二表面沒有陸地,而在厚厚的冰層之下存在著一個覆蓋全球的海洋,海洋深度大約為160公里。格林博格的最新研究表明,木衛二的海洋正在吸收大量的氧氣,它所吸收的氧氣量比此前的模擬預測結果還要多得多。科學家認為,這些氧氣足夠支持多種生命形態的存在,從理論上講,目前木衛二海洋中至少應該存在300萬噸類魚生物。格林博格解釋說,「儘管目前還不能說那裡肯定存在生命,但我們至少知道那裡的物理環境支持生命的存在。」www.ufo-1.cn 太陽系外探索

美國伍茲海爾深海生態學家蒂莫西-尚克認為,木衛二的海底環境與地球海洋底部的「熱液出口」具有極大的相似性。眾所周知,地球海底熱液出口處存在著許多生命形態。因此,尚克堅持認為,「如果木衛二上沒有生命,那才是奇怪的事。」

10. 中子星外殼比鋼鐵硬100億倍

中子星外殼比鋼鐵硬100億倍

2009年5月,美國印地安那大學伯明頓分校科學家查爾斯-霍洛維茨領導的一支研究團隊通過最新的計算機模擬實驗發現,中子星的外殼是宇宙中最堅硬的物質,比鋼鐵要堅硬100億倍。

對於中子星的研究,目前還有許多未解之謎,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難題就是關於中子星外殼的硬度。為了測定中子星外殼硬度的臨界點,霍洛維茨通過計算機系統模擬了一種磁場應力和中子星外殼小範圍變形情形。霍洛維茨的模擬實驗結果表明,中子星的外殼足夠抵禦巨大的破壞壓力,它的抗壓破碎臨界點比鋼鐵要高出100億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科園 的精彩文章:

太空梭10大精彩瞬間:太空懸浮球形水滴
那些唯美的天空、你見過幾何?
十大顛覆性科學:大腦下載知識
教你如何「創造」物種
揭秘科幻中的10大離奇理論

TAG:博科園 |

您可能感興趣

太陽系八大行星發現時間表
發現另一個地球?NASA發現了太陽系外的95個新行星!
發現太陽系附近15顆新行星 一顆可能含有液態水
重磅發現!科學家確認,發現了近100顆新的「系外行星」!
小行星的發現歷史
太強!科學家一口氣發現近百顆新行星
科學家在太陽系外行星大氣中發現大量的水
首次發現銀河系外的行星
天文學家發現第一顆太陽系外彗星
美國宇航局發現太陽內部黑子數量減少,或引發新一輪的冰河世紀
美國太空總署發現,超大黑洞迅速擴大恐吞噬整個星系
專家發現一塊太空隕石,稱火星上的火山活動周期長達二十億年?
美國宇航局的開普勒發現近100個新的外行星
天文大事件!迄今最遙遠的超新星爆發被發現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所發現的十大宇宙之謎
太陽系「後院」發現水的存在 距離地球約40光年
地球三十五億光年外發現超大黑洞,質量是太陽的百億倍?
24小時內古天樂連發兩條動態,網友發現亮點感嘆:這太不科學了!
又有新發現?機遇號發現火星上存在水的新證據
太陽的內部發現的證明:上帝在宇宙中擲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