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依賴早教,先做合格家長
很多家長都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投入大量物力、財力尋找早教機構,花錢買教育,花錢買培養。但是,很多家長由於工作繁忙,卻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我們都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合格的孩子,那麼什麼樣的家長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呢?記者採訪了北京兒童醫院心理科專家王愛華。
嬰兒期不要頻繁變更撫養人
不久前,王愛華接診了一位小病人,這個叫做銘銘的小男孩只有4歲,給人的感覺是嬌生慣養長大的。家長說,銘銘每天都要買東西,不管是從幼兒園回來,還是周末路過商店,銘銘總是要拖著家長買東西。
王愛華仔細詢問病史和撫養過程發現,銘銘的父母都是醫生,工作非常繁忙辛苦,沒有時間照顧孩子。銘銘4個月的時候就被送回了老家,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由姥姥姥爺帶。到兩三歲的時候,銘銘要上幼兒園,他又回到北京,由爸爸媽媽帶。
王愛華說,孩子,甚至包括成人的心理情緒問題,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嬰兒期。
在銘銘的成長過程中,由於突然變更撫養人,就出現了兩次嚴重的情感分離。因此,在孩子1歲以內的嬰兒時期,不要頻繁變更撫養人,包括更換保姆,否則形成不了安全穩定的依戀關係,就很難建立安全感,孩子在幼兒園跟其他小朋友接觸交流也會存在困難。
在嬰兒期,有一種叫做「母嬰依戀」的關係正在形成。在這個時期形成一種穩定的、安全型的依戀關係,對日後的情緒、人際關係發展,會帶來非常有利的影響。
同是4歲的濤濤也被媽媽帶來向王愛華求助。媽媽說,濤濤的脾氣暴躁、衝動,愛跟人打架,還喜歡跟人吵鬧。沒等醫生詢問家長平時的相處狀態,媽媽就主動檢討:「估計是我的問題,因為我平時脾氣也不好。」
其實,這種情況非常多見。孩子的情緒管理和行為模式,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周圍人的影響。濤濤媽媽回家後,把工作上的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對孩子高聲呵斥、打罵,或者是採取其他的懲罰方式。
王愛華說,兒童的情緒障礙受後天的影響較大。情緒障礙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不安、煩躁、焦慮等。孩子會不高興,總是哭,哄也不哄不好, 吃、睡都不好,容易出現抑鬱情緒。還有一種情緒障礙,是以軀體癥狀所表現出來的,看似軀體疾病,實際上背後是心理問題。例如不明原因的疼痛,頭痛、肚子痛。
孩子不一定要「外向」,但一定要「向外」
5歲的女孩小薇,總是感到特別緊張、擔心、害怕,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聲音都會感到緊張。原來,小薇的父母對她特別溺愛,整天噓寒問暖,即使磕破一點點皮、受一點點傷,家長就心疼得不行。而且家裡老人每次一生病,全家也都特別緊張,孩子整天在這種氣氛中長大,就會非常膽小。
王愛華說,現在,很多孩子像小薇這樣,在家裡受到特別呵護。王愛華建議家長,在培養孩子過程中,要讓孩子「向外」發展,培養孩子對外界的好奇心、探索心,而不要只關注自己。
讓孩子向外發展
這裡說的「向外」,並不一定指的是「外向」。
家長要培養孩子「向外」發展的能力。不要孩子一有不舒服,家長就焦急萬分,擔心受怕,到處帶他看病。當然,這並不是說不重視孩子的健康。家長應多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接觸大自然,參加有益的體育運動,就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不良情緒的產生。
培養社會適應能力
王愛華介紹,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足夠健康,有一個社會適應標準,即社會適應能力。大多數專家傾向於用這一標準來衡量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無論在學校、家庭還是到了陌生的環境,如果具有調控自己來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就是好的。相反,如果習慣了家裡所有人都在呵護自己,按照自己的要求來,總是要求別人來契合他的需求,這樣的孩子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中,可能總是在碰壁。這是心理健康發展很重要的一方面,家長應引起重視。
要讓孩子建立夥伴關係
對於孩子來說,還有一些其他的心理健康判定的方法,比如懂得規則,不要特立獨行。有的孩子兩周就可以適應幼兒園生活,而有的孩子,過了半年甚至更長時間,還不能跟老師正常互動。另外,要讓孩子樂於建立夥伴關係,這對於再大一點的時候以及成年後,建立比較好的人際關係是有好處的。有的孩子總是在躲,害怕;而有的孩子在跟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就會表現出愉悅。
讓孩子學會分享
孩子還有一個優點是值得培養的,就是樂於分享。不一定是分享東西,而是表現出願意一起做遊戲,分享遊戲過程中產生的快樂。在這個方面,有些孩子主動一些,有些孩子被動一些,有些孩子完全不能。對於後者,就需要干預,要創造環境,讓他得到鍛煉。老人帶孩子的過程中,有些人怕孩子在外面出問題,無法向孩子父母交代,就寧願讓孩子在家待著。如果孩子先天素質好,不會因為這些事情影響發展,但如果孩子先天氣質類型屬於內向固執敏感型,這樣就對孩子發展十分不利。
孩子需要陪伴和情感交流
在小年齡孩子的撫養過程中,為了避免出現像銘銘這樣的心理問題,家長還應注意什麼,應該如何去做呢?
王愛華說,在這個時期,家長應該做到有的陪伴,多建立非「任務型」的陪伴。
什麼叫「非任務型」?現在大多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沒有很多時間來陪伴孩子。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每天至少要拿出一定的時間,跟孩子進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對於小年齡的孩子,容易出現「任務型」的相處。也就是吩咐孩子,必須寫作業、學習奧數、練琴、練球,而不是一起遊戲,一起有情感的聯結。其實,這種遊戲型、「非任務型」的陪伴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種情感上的需求 。
另外,雖然現在有一些理論表明,在1歲以內某個特定時期,女孩會對父親更依戀,男孩會對母親更依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一定要明確把時間段分開。父親和母親,誰有時間誰就陪伴。更多的關愛、呵護和情感聯結,都是兒童時期始終需要的。
前段時間,網路上有種說法叫做「缺失的父親」,這也反映了中國絕大多數家庭的現狀。父母並不是離異,孩子並不是沒有父親,但在家庭裡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或環境當中,父親的角色是虛無縹緲的,因為幾乎見不到。
在現代社會,父母既要有精力照顧事業和自己的生活,又要照顧孩子,任務非常艱巨。但是,既然培養孩子是一種社會責任,家長總是要儘可能調整自己的時間和狀態。孩子最喜歡的就是遊戲, 通過遊戲的方式與孩子交流,不失為一種最好的方法。因為對於很小的孩子來說,家長沒辦法通過講道理的方式來進行培養,只能通過陪伴,通過遊戲過程中的互動,讓孩子在觀察中學習。
為人父母,要有愛的能力
到底什麼樣的家長才算是合格的家長呢?王愛華給出以下建議。
要有愛的能力
千千萬萬的家庭,每個父母的情況都不盡相同,不能說怎樣做就算合格,怎樣做不算合格。但是既然為人父母,是一份社會責任,就要做好當父母的準備。首先是要有愛的能力。
很多父母,尤其是爸爸,自己還整天迷戀於玩手機遊戲,又怎麼能愛孩子,怎麼有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呢?體現愛,可能是以犧牲自我利益為代價的。有了孩子之後,你的生活要有改變,要有所犧牲。大部分父母渴望有一個孩子的時候,更容易主動做到這些。而有些父母是在被動情況下要的孩子,這時就一定要求父母要有愛的能力。
要有知識儲備
現在大家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書籍、微信、宣傳片等等。通過外在的媒體進行學習是一種方式,還可以通過自己的朋友圈,學習已經為人父母的朋友、親戚的經驗,是更簡潔的方式。
選擇自己的教育方式
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和情商,有自己的個性。父母在撫養孩子過程中,需要時刻學習,因材施教。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一定某一種就是對的,不一定要做「虎媽貓爸」,不要推崇「棒打之下出孝子」,需要多了解孩子特徵。同樣的方式,對這個孩子奏效,對另一個孩子可能就不奏效。對於頑皮淘氣、大大咧咧的孩子,多批評他不見得對他有傷害。但是有些孩子特別敏感,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這時如果一味斥責批評,就會讓孩子不舒服。對這樣的孩子,需要去鼓勵,讓孩子建立自信。
悅納孩子
不管孩子能不能滿足你的期望,他始終是你的孩子,你都有責任撫養他,接納他,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讓孩子感到受關注
很多父母覺得沒時間陪孩子,其實陪伴孩子真的不需要那麼多的時間。有可能你工作很忙,有可能你在廚房做飯,有可能你在洗衣服掃地。這時你的孩子在搭積木,你只需要給他一個眼神,讓他感覺到你在關注他。或者每隔一段時間,抱抱孩子,親親孩子,對於孩子表現的好的行為,要及時稱讚。
大人之間避免表象化衝突
還有一種需要避免的情況是,年輕父母和長輩之間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太多的表象化衝突。如果有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儘可能求得一致。不要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和爭執,否則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變得焦躁或油滑。(受訪專家:北京兒童醫院心理科 王愛華)
※運動早教,不是隨便選那麼簡單!
※張梅玲:科學早教 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端午前後,需防兩類傳染病
※保護兒童免遭煙草危害,兩億中國媽媽在第一線
※四歲娃的課外班歷程
TAG:大眾健康雜誌 |
※早教,家長緣何糾結?
※早教有用嗎?想要做好早教,家長的陪伴很重要!
※孩子適不適合上早教班,家長看看這幾點,明白真相再做決定
※告別高收費早教機構,在家輕鬆也能做早教
※告別又貴又亂早教班,真正靠譜有效的早教這麼做
※告別又貴又亂的早教班,真正靠譜有效的早教這麼做
※告別又貴又亂早教班,真正有效的早教這樣做
※做遊戲還有學問?別讓家長的無知耽誤了孩子的早教!
※寶寶早教就是聽音樂?育兒專家:這幾件事才重要,家長別搞錯
※熱議的寶寶早教,別的家長都在紛紛實踐,你該如何對寶寶開展早教?
※家長儘早教孩子這5件事,孩子長大會更加優秀!
※教育是對孩子有好處,但早教卻不一定有用,很多家長還搶著報班
※孩子出現這些壞習慣,家長們應該重視,早教育早改正
※家庭早教有多重要?這幾點家長做不好,花再多的錢也無濟於事
※早教?可以,但請結合實際!
※不去早教班,怎麼在家給寶寶做早教
※早教能否讓孩子變得聰明,家長們要不要讓孩子去上早教班?
※不相信早教的我為什麼讓寶寶上了早教?
※育兒早教:同樣在做胎教,為什麼別人能和寶寶互動,而你不可以?
※在線早教機構瘋狂:一副遏制家長焦慮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