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姜超:央行去槓桿緊縮貨幣 銀行業資產負債表擴張放緩

姜超:央行去槓桿緊縮貨幣 銀行業資產負債表擴張放緩

有沒有縮表,啥時候結束?——講述央行商行報表背後的故事

來源:姜超宏觀債券研究

摘要:

今年2、3月份中國央行資產規模連續收縮,引發市場對央行縮表的猜想,但央行之後進行了澄清。到底該如何理解央行和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金融去槓桿怎樣影響實體經濟?未來經濟和貨幣政策走勢又將如何?

央行主動控表,銀根變相收緊。15年被動縮表,「雙降」刺激經濟。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央行資產負債表唯一的一次持續收縮發生在2015年,當年降幅高達2.7萬億。但2015年的縮表主要是外匯占款下降引起,央行其實是被動的。不過面對經濟的下行壓力,央行在2015年連續4次全面降准、5次降息,提高了貨幣乘數,2015年反而是中國貨幣大寬鬆的一年。17年主動控表,不降准等於緊縮。2017年2、3月份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下降了近1萬億,而外匯占款的降幅卻很小。正常情況下,如果經濟在增長,那麼需要的貨幣量也會增加,所以央行要麼增加基礎貨幣供給,要麼降准提高貨幣乘數。在當前保持法定存准率不變的情況下,央行年初至今逆回購、MLF、PSL等操作存量基本走平,增速相比去年大幅下降,說明央行在主動控制資產負債表的增長。此外,7天期SHIBOR利率從2.5%飆升到接近2.9%的水平,金融機構超儲率下降至1.3%的歷史低位,也說明貨幣政策在變相緊縮。

商行:壓制的不僅是同業,還有信用!央行去槓桿、緊貨幣對商業銀行產生了哪些影響呢?首先,銀行業資產負債表擴張的速度在放緩。截至17年4月底,銀行業資產同比增速從去年底的16%降至13%,南京、寧波、光大、民生等銀行資產同比增速均有下滑,中信銀行總資產相比去年底減少了1800億。從結構上來看,同業業務受到壓制,增速下降。銀行業同業債權同比增速從去年四季度的20%以上降至當前的11%。一季度大型銀行同業資產增幅不足800億,相比去年四季度的7300億明顯放緩,金融業內部加槓桿行為正受到抑制。與此同時,一季度興業、上海、浦發銀行的應收款項類投資均出現萎縮,同業投資的增長也在降溫。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結構變化是,銀行業對實體經濟提供的信用增長也受到抑制。在各部門中,除了對居民部門的債權增速還處於25%的高位外,對非金融機構債權的增速從去年底的10%以上降至不足6%,對政府債權從80%以上降至不足40%。如果考慮到銀行業通過非銀機構向實體放貸,企業部門從銀行體系獲取的信用被壓製得更多。

經濟將會承壓,去槓桿何時結束?在金融去槓桿、貨幣緊平衡的背景下,社會融資增速受到壓制,而貨幣是決定中國經濟運行的最核心指標,從融資到經濟通常存在1個季度左右的滯後期,這意味著下半年中國經濟存在較大的下行風險。去槓桿何時結束?由於金融部門負債率等於負債/GDP,要降低金融負債率,我們認為有兩個目標:一是降低金融部門債務擴張的速度,使得其與GDP名義增速大致接軌,這意味著去槓桿的短期目標是使得銀行總資產增速降至10%的GDP名義增速附近,截至4月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增速已降至13%左右,按照目前的速度,大約還需要3-6個月時間降至10%左右。第二是債務減記,也就是出現金融機構的破產,將政府信用和金融機構切割。在過去幾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中小銀行、保險全面崛起,但其發展壯大依靠的並不是更有效的投資,而是高息舉債,假借金融機構不能倒閉的國家信用,把金融資源投向高風險的房地產領域,製造了巨大的泡沫。因此,為了實現中國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必須補上利率市場化的最後一個環節,亦即金融機構的破產,將政府信用和金融機構切割開來。美歐經濟復甦以及日本長期停滯的差別就在於前者放開銀行倒閉,而後者一直兜底銀行,導致金融市場始終無法出清。

正文:

今年2、3月份,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規模連續收縮,引發市場對央行縮表的猜想,但央行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澄清,縮表主要是季節性因素導致,且4月份開始央行資產規模又開始擴張。到底該如何理解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作為信用創造主要載體的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又發生了哪些變化?金融去槓桿、貨幣政策是怎樣影響實體經濟的?未來的經濟和貨幣政策走勢又將如何?其實通過仔細研究央行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我們都可以就這些問題找到一些答案。

1. 央行主動控表,銀根變相收緊1.1 15年被動縮表,「雙降」刺激經濟

回顧我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歷史,進入21世紀以來唯一的一次持續縮表發生在2015年。央行的總資產規模從15年2月份的34.5萬億一路降至當年年底的31.8萬億,降幅高達2.7萬億。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主要是在美聯儲加息預期和國內經濟走弱的背景下,我國的資本流出和匯率貶值壓力增大,外匯占款急劇減少,而外匯占款是之前央行擴表、投放貨幣的主要途徑。2015年全年僅外匯占款就減少了2.2萬億,再加上再貸款減少的幾千億,基本上可以解釋當年的央行縮表。所以央行在2015年的資產負債表收縮中其實是被動的。

但是,儘管央行縮表了,2015年卻是中國貨幣大寬鬆的一年。這是因為,貨幣的供給不僅決定於央行提供的基礎貨幣數量,還決定於貨幣乘數的高低,而影響貨幣乘數最重要的因素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在外匯占款下降導致被動縮表、基礎貨幣驟減的情況下,央行在2015年連續四次全面降准,存款準備金率從20%的高位迅速降至17.5%,貨幣乘數大幅攀升。與此同時,央行在2015年還五次降息,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從5.51%降至4.3%。所以儘管央行在縮表,2015年M2增速並不低,從年初的不足11%提高到年底的13.3%,貨幣供給實際上是在大規模增加的。

央行大規模寬鬆的核心原因在於經濟基本面,2015年的中國經濟、尤其是工業經濟迅速轉差。2014年的工業增加值增速還有8.3%,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5.7%,但是進入2015年後,前兩月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直接降至6.8%,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降至13.9%。如果15年上半年金融業的繁榮對經濟還有一定支撐的話,而6月份股市異常波動發生後,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所以央行不得不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即使在「811匯改」人民幣貶值壓力增大後,央行在10月份仍然進行了一次「雙降」。

1.2 17年主動控表,不降准等於緊縮

進入2016年後,外匯占款仍在下降,但央行只在3月降過一次准,之後轉向了擴表而不降準的策略。在16年年初的時候,經濟仍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前兩月工業增加值增速直接從15年底的6.1%降到了5.4%。但是為了刺激經濟,央行僅僅在3月降了一次准,之後開始利用逆回購、MLF、PSL等工具投放基礎貨幣,導致央行在16年對其它存款性金融機構的債權增加了將近6萬億,總資產負債表擴張了2.6萬億,所以2016年仍然是貨幣大寬鬆的一年。

那麼,為什麼央行沒有像15年那樣選擇降准來對沖外匯占款的下降呢?實際上,央行在《2015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已經給出了解釋:「降准信號意義較強,有可能強化對政策放鬆的預期,這些在一定情況下都可能導致本幣貶值壓力加大,資本流出增多,外匯儲備下降。」近幾年隨著美國經濟的復甦,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內繼續寬鬆,勢必會增大人民幣的貶值壓力。雖然央行降准和擴表都會增加經濟中的流動性,但降准更像是「大水漫灌」,信號意義過強,帶來的預期效應使貶值壓力更大;而央行擴表更像是細水長流式的「滴灌」,日積月累的「水量」不會少,但不易引起注意。

所以在2016年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是擴張的,但是進入2017年後情況又發生了變化。首先是2、3月份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下降了近1萬億,而外匯占款的降幅卻很小,似乎央行在主動縮表,但是央行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指出這主要是季節性因素導致的。

那麼央行究竟有沒有縮表呢?正常情況下,如果經濟在增長,那麼需要的貨幣量也是增加的,所以央行要麼增加基礎貨幣供給,要麼降准提高貨幣乘數。在當前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即使央行的基礎貨幣走平或者維持低增長,央行也是在變相縮表的,因為貨幣的需求量在增加。從近期央行的貨幣政策操作來看,年初至今逆回購、MLF、PSL等操作存量基本是走平的,增速相比去年大幅下降,這至少說明了央行在主動控制資產負債表的增長。

控制銀根增長而不降准,實際上就是在緊縮!實際上仔細想想,經濟對貨幣的需求和供給都在變化,貨幣供給的變化我們可以通過央行的操作來監測,但貨幣需求的變化我們是看不到的。所以與其關注數量指標,不如更關注於價格等指標。年初以來,7天期SHIBOR利率從2.5%飆升到接近2.9%的水平,金融機構超儲率下降至1.3%的歷史低位,所以央行的貨幣政策實際上是偏緊的。在這種緊平衡狀態下,預計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增速會降下來,這意味著基礎貨幣增速降低,而央行又不降准,相當於變相緊縮。

2. 商行:壓制的不僅是同業,還有信用!

那麼央行的去槓桿、緊貨幣的政策,對商業銀行產生了哪些影響呢?我們不妨看一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近況。

首先,銀行業資產負債表擴張的速度在放緩。截至17年4月底,銀行業資產同比增速從去年底的16%降至13%。從上市銀行數據來看,一季度工農中建交等大型銀行資產增速相對穩定,而南京、中信、寧波、光大、民生、平安、上海、浦發、華夏、興業銀行資產同比增速均有下滑,其中中信銀行總資產相比去年底減少了1800億。可見,金融去槓桿、貨幣偏緊的政策環境對銀行業資產的擴張是有壓制的。

從結構上來看,同業業務受到壓制,增速下滑。如果用銀行業對金融機構債權規模來近似計算同業規模的話,銀行業的同業債權同比增速從去年四季度的20%以上降至當前的11%。

從狹義的同業業務來看,作為資金主要融出方的工農中建交等大型銀行,一季度同業資產增幅不足800億,相比去年四季度7300億的增幅明顯放緩;招商、中信、浦發、民生、華夏、北京、光大、平安等銀行的同業資產規模都是萎縮的。與此同時,狹義同業負債的規模整體也在下降。當然,一季度狹義同業業務的收縮存在一定的季節性因素,但同比增速的下行至少說明了,在資金面整體偏緊、利率高企的背景下,金融業內部加槓桿行為正在受到抑制。

從廣義來看,同業投資的增長也在迅速降溫。在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中,股權及其他投資一項集中體現了同業投資的狀況,主要包含銀行對信託、資管計劃和理財等產品的投資。這一科目的同比增速在去年一季度時曾在110%以上,在去年年底時也有64%,但截至4月份大幅滑落到了30%以下。從上市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來看,一季度興業、上海、浦發銀行的應收款項類投資均出現萎縮。這也說明,受到金融監管影響,之前同業投資擴張比較迅猛、規模較大的銀行在逐步壓縮同業投資。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結構變化是,金融去槓桿、緊貨幣在壓縮銀行同業業務的同時,也在壓制對實體經濟提供的信用的增長。在各部門中,銀行業對居民部門的債權增速還處於高位,4月份同比仍然接近25%,但是對政府和企業部門提供的融資增速卻在放緩。去年四季度以來,銀行業對非金融機構債權的同比增速從10%以上降至當前的不足6%,對政府債權從80%以上降至不足40%。

政府融資是按照計劃進行的,而企業部門的融資對資金面和利率走勢更為敏感,例如從去年12月至今信用債凈融資累計減少了3000億以上,企業貸款也同比少增了4000億。除此之外,銀行業資產負債表中,還有一部分是通過非銀金融機構流向實體企業的,如果再考慮到這一塊的同業投資,企業部門從銀行體系獲取的信用被壓製得更多。

綜合央行和商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來看,因為經濟增長需要的貨幣量在增加,而央行會維持資金面的相對穩定,所以央行、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絕對量持續減少的概率並不大。但是在金融去槓桿和央行緊平衡的貨幣政策下,央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增速會下滑,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緊縮!

3. 經濟將會承壓,去槓桿何時結束?

在金融去槓桿、貨幣緊平衡的背景下,社會融資增速受到壓制,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逐步增大。在今年3月,我們統計的全社會包括政府融資總共是2.53萬億,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6500億,降幅創15年4月以來的新高,4月份社會加政府融資同比仍在下降,而融資的回落是未來經濟的真正風險所在。因為貨幣是決定中國經濟運行的最核心指標,從融資到經濟通常存在1個季度左右的滯後期,這意味著下半年中國經濟存在較大的下行風險。

那麼去槓桿何時會結束呢?從美國的經驗來看,金融去槓桿的核心是降低金融部門負債率,由於金融部門負債率等於負債/GDP,要降低金融負債率,我們認為有兩個目標:一是降低金融部門債務擴張的速度,使得其與GDP名義增速大致接軌。這意味著去槓桿的短期目標是使得銀行總資產增速降至10%的GDP名義增速附近,這樣金融部門負債率就會不再增加。截至4月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增速已降至13%左右,按照目前的速度,大約還需要3-6個月時間降至10%左右。

第二是債務減記,也就是放開金融機構的破產,使政府信用和金融機構切割。從日本、美國、歐洲先後處理金融行業危機的經驗來看,美歐從金融危機中的復甦都經歷了銀行倒閉、政府救助,利率下降,然後經濟復甦的過程,但是日本遲遲不願放開銀行倒閉,也就錯失了救助銀行的時間,以致於利率下降都收效甚微。所以去槓桿的終極目標是放開銀行破產,給銀行業足夠的教訓,改變銀行只會向地產放貸的行為。

在過去幾年,我國利率市場化大力推進,不僅取消了存貸款利率的上下限,還放開了大額存單、同業存單等多種融資工具,但結果是中小銀行、中小保險的全面崛起,而這些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壯大依靠的並不是更有效的投資,而是高息舉債,假借金融機構不能倒閉的國家信用,把金融資源投向高風險的房地產領域,製造了巨大的地產泡沫。因此,為了實現中國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必須補上利率市場化的最後一個環節,亦即金融機構的破產,將政府信用和金融機構切割開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姜超宏觀債券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 的精彩文章:

韓瑜淚崩還原遇性騷擾經過 絕望:沒有人要救我
順豐菜鳥全面恢複數據傳輸 專家:亟須制定跨行業規則
嗶哩嗶哩影業二次元變現遇阻 45%股份僅200萬低價拋售
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 好萊塢群星怒吼無恥

TAG:新浪 |

您可能感興趣

銀行業投資研究報告:整體增長放緩 一季度城商行整體縮表
放寬或取消金融領域外資股比限制,銀行業加碼開放正在進行
銀行業投資機會報告:存款偏離度略提升 銀行資管公司加速設立
招行行長田惠宇內部講話直戳行業痛點,銀行業改革要打破固有藩籬
鄭萬春:中國銀行業改革歷程與趨勢展望
銀行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全球銀行業展望報告:分析數字貨幣發展現狀及展望
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 銀行業如何順勢而為
銀行業現在怎麼樣?「破凈」、資產回表、股權管理壓力齊下…
銀行業轉型與資產負債風險管理新挑戰
華興資本提交招股書:融資40%用於擴展投資銀行業務
外資持股比例大幅放開 銀行業市場化大局已定
嚴監管持續 銀行業資本補充壓力猶存
銀行業能否更加開放?
周昆平:面對全球銀行業大裁員,中國銀行業該如何變革?
銀保監會推動銀行業開放舉措落地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進一步增長,但傳染風險有所緩解
掃描支付已經落伍了,「會話銀行」才是銀行業發展的新趨勢
交銀國際:銀行業首推光大銀行和中信銀行
銀行家論壇:銀行業大數據的價值挖掘與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