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散文:留在腦海的「電影」

散文:留在腦海的「電影」

往期推薦:詩歌:述說母親

詩歌:村莊(外一首)

【作者簡介】羅才梁,涼山州書法協會會員,曾任縣作協秘書長,當過知青,從事中學歷史教學二十餘載。退休後,返故里定居,受聘於縣史志辦公室參與《年鑒》編寫工作。喜書法,好撫琴,時有文章發表。

散文:留在腦海的「電影」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母親喜歡看電影,受她的影響,兒時起,我們幾兄弟也成了電影迷。

五六十年代看電影

五十年代縣城還沒有電影院,放的都是壩壩電影。放映場最先設在「馬家祠」(現圖書館位置),後來又設在「文廟」(現人大常委會對面原黨校位置),再後來就是五十年代末的「大躍進」時期,也不知受哪位「高參」的指點「利廢利舊」,拆古城牆的磚在如今的鑫源市場中部(從前的參將衙門舊址)修建了一座室內有八根木立柱的大禮堂,禮堂後面的空壩則建了簡易體育場。此後電影有時在禮堂放,有時在體育場放,而叫座的影片,前後都在放。

凡新片到,母親總要找電影隊的熟人打聽,只要好看,全家必看不落。吃晌午時,一聽母親說晚上要去看電影,我們就開始激動,飯碗一擱,當哥的就扛上長條凳飛快地到放映場佔位子,遇天氣不好,還要帶上雨傘。儘管家裡生活拮据,但母親哪怕省下小菜錢也要買上兩張電影票,舉家出動,了卻心愿。

曾記得當年影片的生產發行量很少,但好看的,卻很多。兒時看過的電影上百部,至今記憶猶新的有反映革命戰爭時期及民改時期的兒童劇《紅孩子》、《五彩路》;反抗階級壓迫的《白毛女》;描寫清末民間辦學校的《武訓傳》;爭取解放的戰鬥故事片《衝破黎明前的黑暗》、《五更寒》、《銅牆鐵壁》;反特片有《寂靜的山林》、《英雄虎膽》、《古剎鐘聲》;古代傳統劇有《秋翁遇仙記》、《天仙配》、《追魚》、《桃花扇》、《喬老爺上轎》。當然也看過反映新中國運動員生活的《女籃五號》及描寫「大躍進」時期大辦鋼鐵加愛情的《五朵金花》……太多了,數不勝數。

那個年代,人們的思想不複雜,感情也純真,當看到劇中好人受苦遭難,會流淚,悲劇達到高潮時,銀幕下一片哭聲;看到劇中壞人當道,摧殘壓迫窮苦人,觀眾會邊看邊罵;看到好人取得了勝利,也會大聲喝采,拚命鼓掌。

在我看過的眾多影片中,印象最深的要數《古剎鐘聲》,雖然已過半個多世紀,然而許多情節至今仍歷歷在目。該劇描寫的是在解放前夕,某深山幽谷里藏著一座古寺,因寺太小,只住著一老一少兩個和尚,他倆相依為命過著暮鼓晨鐘的清淡日子。一天厄運突然降臨,一個國民黨軍統特務受命潛伏下來繼續與人民為敵,流竄到寺里將善良的老和尚殘酷殺害,冒名頂替充當了「老和尚」。「老和尚」為有人伺候、掩護自己,用美製藥物將十來歲的小和尚弄成啞巴。小和尚雖然保住了一條小命,但從此再也不會說話。悲慘的生活接踵而來,他每天劈柴、挑水、做飯,端茶送湯服侍「老和尚」,還經常遭到打罵……劇情的結尾是解放後,政府開展鎮壓反革命運動,「老和尚」終於被抓,小和尚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散文:留在腦海的「電影」

第二天上學,凡頭晚看過電影的小朋友都在議論劇情。一提起小和尚,同情之心溢於言表;一說到「老和尚」,總是一片罵聲。有位高年級的同學還編了幾段順口溜來羞辱「老和尚」,以解心頭之恨。電影上映約半年後的一個星期天,有幾個操外地口音的顧客到我母親的服裝門市挑選衣服,其中有位高大肥胖的顧客長得與劇中「老和尚」非常相似,母親好奇地問他是不是演過《古剎鐘聲》,顧客微笑點頭。當他們一離開,我和一群小朋友就像炸開了馬蜂窩,跟在他們後面反反覆復地喊:「老和尚,老和尚,拉屎在床上,三天不打整,漚成豆瓣醬。」「老和尚」一行人,一邊加快了步伐,一邊笑著搖手致意。我們卻一直尾隨他們到縣委招待所大門口方才罷休。現在想起這件事,都還覺得好笑,真是童言無忌。兒時的我們,在五十年代就充當了一回如今的所謂「追星族」、「粉絲」。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由於政治的需要,許多優秀影片被封殺了。其罪名是「宣揚個人英雄主義」或「兜售封資修」黑貨,或為「叛徒」喊冤叫屈,或「借古諷今」等等,一句話,對每一部影片都可以找出「一萬個」理由來詆毀。隨著時間的推移,幾乎所有的故事片都被查禁了,取而代之的是八個樣板戲,而每每在放映前還要加一部《新聞簡報》。反反覆復地看這些電影,觀眾膩了,於是進口了一些社會主義友好兄弟國家的影片來放,但這些影片不耐看,得不到審美享受。記得當時坊間流傳著一段順口溜:「中國電影新聞簡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又哭又笑;阿爾及利亞電影摟摟抱抱。」

散文:留在腦海的「電影」

七十年代看電影

進入七十年代,為發展電影事業,國內在很短的時間內連續拍攝發行了許多與「文革」形勢密切相關的國產影片,如《春苗》、《決裂》等。但這類影片太程式化、政治化,唯少藝術化,故上座率很低。於是上邊又引進了幾部反映俄國「十月革命」及「衛國戰爭」時期的影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列寧在1918》。

1971年,我還在米易縣當知青。曾記得有一天,趕場的人回來講,晚上縣城要上映《列寧在1918》。時值秋收打穀子,收工後與幾個知青朋友相邀步行十多里前往縣城觀看。電影院早已是人山人海,座無虛席,過道上擠得水泄不通。汗味、煙味、各種氣體的混合味瀰漫在空氣中,讓人窒息。大家翹首以待,耐著性子看完了加在正片前的《新聞簡報》。新穎的外國面孔及工人武裝起義的戰爭場面終於呈現在觀眾面前。隨著劇情的發展,除了影片發出的聲響外,全場無任何雜音。劇中工人領袖瓦西里的一句台詞:「麵包總會有的!」後來成了人們交際中的口頭禪。在該劇中還有幾分鐘描寫沙俄貴族觀看芭蕾舞劇《天鵝湖》的情節。隨著美妙的音樂節奏,一群著超短裙、露出修長大腿的美女翩翩起舞。此時,全場觀眾都屏住了呼吸,一個個看得如痴如醉,不能自我。突然放映機的鏡頭被一隻大手遮住了,也不知放映員是有意還是無意,透過指縫,銀幕上仍舊還能看到部分不完整的光腿在跳,而「嘣嚓、嘣嚓……」的舞曲仍舊響著。全場頓時嘩然:「退票!退票!」口哨聲此起彼伏。混亂中音樂戛然而止,揚聲器里傳出本地人的聲音:「貧下中農同志們,請大家稍安毋躁,不是我不願意放給大家看,只因上邊有規定,光腳桿舞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黃色東西,不能毒害大家,對不起了!」電影結束,我想所有的觀眾都和我一樣,是帶著遺憾離開影院的。

1973年末,經審查,解禁了幾部老電影,有《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等。儘管是老電影,大家仍不厭其煩反反覆復地看得津津有味。

緊接著,一部由小說《蘆盪火種》改編的新電影《沙家浜》在全國陸續上映,因電影拷貝太少,每個縣城只放映一兩天,故人人都想先睹為快,以至萬人空巷。為滿足廣大觀眾的迫切要求,基於大禮堂白日在開「三干會」,只好在體育場一處公映。當故事情節達到高潮時,天公不作美,突然間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於是臨時改在前面的大禮堂繼續放映。

當通知一播出,全場大亂,大家爭先恐後到前面的禮堂搶佔座位。混亂中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慘劇,兩個鍾姓小孩和一個姚姓小孩在擁擠中不幸被踩倒,死於非命。天亮清場拾得各類鞋襪幾籮筐。

散文:留在腦海的「電影」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後看電影

「物極必反」,這是一個最普通的哲理。1976年10月,文革結束,電影事業勃發了生機,大批50年代的老電影又重新回到觀眾面前,同時還進口了許多優秀的外國影片,如印度片《流浪者》,朝鮮片《賣花姑娘》等。這兩部外國片未到前,北面的西昌、南面的攀枝花已開始放映。城內一些有條件的影迷趕班車前往觀看,回來後逢人便講,見人就談:「看這兩部電影,男同胞要帶兩塊手巾,女同胞要帶四塊;感情脆弱的最好不要看。」輪到縣城上映時,吸取了因看電影踩死人的教訓,採取了在大禮堂,體育場24小時放跑片的措施。當年我看《流浪者》,是抱著睡夢中兩歲大的女兒,在凌晨四時去看的。要帶上幾塊手巾去看電影有些言過其實,過分誇張。但當悲慘的劇情發展到高潮時,觀眾的確難以控制自己的情感,女同胞都哭了,就連我這個30歲的漢子也流了淚。這兩部優秀影片讓觀眾多年被壓抑、扭曲的人性終於回歸,封閉許久的藝術情感得到了升華。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老樹發新芽,國產新片《小街》、《牧馬人》、《芙蓉鎮》、《燕歸來》、《小花》、《廬山戀》,還有《甜蜜的事業》等,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人們對藝術的追求,看電影的熱情又回歸到了五十年代。

散文:留在腦海的「電影」

社會的進步必然促進文化藝術的發展,如今除了電影,五光十色的電視劇也紛紛登台,中國的、外國的,古代的、現代的,甚至還有描寫未來的,爭相比美,看得人們眼花繚亂。現在看電影無須再打著傘,也不必到影院擠出一身臭汗,更不可能再發生為看電影丟小命的悲劇。想看,在家裡泡上一壺濃茶,扭開電視機,立馬就能欣賞到自己喜歡的劇目。只是,也不知怎麼了,近些年看影視,是看得太多了呢?還是劇情過於千篇一律,粗製濫造?或是精品太少?我想,也許是上了年紀較理性的緣故,或淚腺逐漸萎縮了,故情感不易發生波動,很難找到年少時看電影的感覺了!

散文:留在腦海的「電影」

(圖片來自於網路)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小說:雨夜星光(3)
劇本:紅姑(16)
小說:雨夜星光(2)
散文:能不憶故鄉

TAG:作家薈 |

您可能感興趣

總有一部電影的動人場景留在你的腦海里
MISS看電影《紅海行動》,腦海里都是《絕地求生》,吃雞大吉的場景
插畫家腦海中的「夢幻海洋生物」
「讀心術」來了:科學家用腦電圖和AI演算法看到你腦海中的圖像
AR致心:微縮光景,緩存你們「腦海」里的「大世界」
那些音樂一響起,便會在腦海中浮現的電影畫面
與腦海中自己的聲音對話
送給腦海里的你
宮崎駿腦海中的《千與千尋》和你理解的不一樣!
抖音很火的唯美短句,腦海里浮現的,是詩意紛飛的世界
海邊的制服少女,那是沉澱在腦海的思念
愛情測試:前任還活在你腦海里嗎(圖)|心理測試|愛情|腦海_新浪星座_新浪網
足球,和腦海中的黑點
趙雅芝小兒子都出道了,腦海里浮現的卻是「文曲星」許仕林!
張承《淵藪》上線 借歌曲映射腦海中的大千世界
熱血傳奇十八載,哪些畫面停留在我們腦海
萬聖街:把名字簽在後腦勺,小陸:還真是刻在腦海里!
據說,頻繁出鏡的美甲店才能活在顧客的腦海里!| 一點營銷
腦海中記憶最深的五部經典治癒動畫電影,看哭多少有情人
郭娟:父親腦海中的橡皮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