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讀 | 漢族與游牧民族霸主之爭持續過千年,最後是被哪個朝代終結的?

解讀 | 漢族與游牧民族霸主之爭持續過千年,最後是被哪個朝代終結的?



摘自《姚著中國史》姚大中(著),華夏出版社授權首發稿件


歡迎讀者轉載分享到朋友圈,其它公號如需轉載,

請回復『

轉載

』了解事項。




中國歷史演進的雙軌性


文:

姚大中




游牧勢力一經興起,便如澎湃怒潮般不可遏止。周圍定居民族固然對游牧文化的形成有其影響,但待游牧文化獨立成長,卻倒反也對定居民族文化發生反影響。




騎馬技術便是震動全人類的世界性學習項目,其影響的意義,不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競試核子爆炸。




在於中國,當漢族面臨這股自草原加壓而來的巨大力量時,第一個反應,亦即感到必須立刻學習如何適應。











紀元前五世紀中晉國分裂形勢確定之初,趙襄子攻滅勁敵之一智伯而以其頭顱為飲器,




已明顯見到漢族如何感染了西徐亞—胡人風俗。




馬上戰鬥技術與陪伴發明的馬具類,自此迅速導入黃河流域。




紀元前三〇七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個著名的故事,但這個故事說明,這已不是漢人追隨胡人步伐的開始,而是胡化運動高潮,所以蘇秦遊說六國,已有趙、楚各萬騎,燕、魏各六千騎的介紹。




漢人學習胡化,堪重視又須連帶轉變一部分根深蒂固的定居生活習慣,便是所謂「胡服」,一種與傳統漢式寬袖長衣迥異的服裝,配有革帶與革制長靴的窄袖短裝。




還有帶鉤的使用,年代屬於戰國以前的中原墳墓中,從無此類帶鉤出土。鎧甲也是,漢族或前漢族向來習慣所用為笨重的皮甲(犀牛皮),戰國以來才改用鐵制甲胄。




還有,藝術上動物與騎射狩獵圖案的傳入。




軍事學內容也隨之劇變,戰鬥主力由傳統的戰車變為騎兵。




騎術使攻擊力增大,也唯有騎術才能在短時間內集中兵力,而運動戰與機動突擊,均非舊時軍事思想,乃是全新的戰術。












所以,戰國鐵器文化固然影響北亞細亞游牧文化,但「胡化」也對戰國文化產生衝擊,漢族已處於胡化不足以抗拒游牧民族的境地,趙國的帶頭,又因了此一國家的地理位置與標準胡人根據地鄂爾多斯最接近。




這個現象具體說明了一項事實:當此時期,胡人游牧文化非但已能與漢族文化立於對等地位,並且還使文明的漢人在某種情況下不得不低頭。




雖然最早的漢族,也因此而受惠,得在接受刺激下推動漢族文化再向上與再進步。




到漢朝,匈奴文化中大量容納漢朝文化要素,卻又因匈奴世界性活動,而漢族中國得被援引,第一次在歷史上參加了更廣大的世界圈。











漢族定型並建設統一性民族國家的差不多同時,草原上最早的匈奴游牧國家也正在形成,這是對中國歷史的關鍵性認識。




而且,值此世界性游牧文化泛濫北半個歐亞大陸之際,漢族即使不遇到匈奴,也定會遇到其他游牧民族。




恆久上演的「長城內外抗爭劇」,自此揭開了第一幕。




比匈奴歷史更早的羌族,與匈奴同時的東胡,繼匈奴而起的突厥等等,又從而交替代表北方,與漢族共同演出,成為中國歷史的主角,奠定了以後二千年中國歷史雙軌性基礎。




定居社會與草原社會,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一方面並行成雙軌發展,一方面又相互不斷衝突與融和,交織構成了迄於十七世紀清朝的全盤中國歷史內容。




這種情形,正便是亞洲歷史的縮影,而其答案須從地理形勢求得。




今日歷史地理學者翻開亞洲地圖,習慣以亞洲東北部堪察加半島尖端,與阿拉伯半島西南端相接,斜向劃一直線,而區分亞洲為兩大部分。直線以南,包含中國東部與南部、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中南半島、印度半島,以及菲律賓、印尼諸島。

直線以北,包含西伯利亞、蒙古、新疆、中亞細亞、西南亞。這南、北兩大地域並無適當名詞可以賦予,一般稱前一地域為A地域,後一地域為B地域。




A地域便是地理學上的濕潤地帶,這個地域,年雨量最低也在五百公釐以上,最高可達數千公釐,且存在世界最長的河流。

土地表面多耕地與森林,主要栽植的植物為稻,家畜則為牛。




B地域系與A地域強烈對照的乾燥地帶,心臟區在中亞細亞。除裏海與埃布爾茲(Elburz)山脈間的細長帶形平原,河川縱橫,雨量多,同於濕潤地帶而多水田,形成乾燥地帶中的特殊地區以外,其餘地區,年雨量均在五百公釐以下,甚至二五〇公釐以下。沃洲、草原、沙漠間雜(西伯利亞則森林)。主要栽培植物為麥,家畜則為羊。




如上簡單說明的亞洲兩大地域,因自然條件差異,人類經濟基礎暨生活手段,以及社會,文化各方面都發生差別。




所以,亞洲歷史便形成這兩個地域長時期的個別發展,而中國版圖兼有A、B兩地域,也鑄定了相同的發展路線。




要一直待到清朝極盛時代,政治上統一成功,而長城內外之爭與中國歷史的雙軌性,才告一總結。











漢族非必要時不越出長城線,但草原的地理條件永遠是其最大限制,儘管遠征軍一次又一次深入草原,卻沒有一次能作較長時間的佔領,更不必想望統一耕地—草原,或移民往北嘗試漢化草原環境。




惟其如此,漢族登上草原之後,即使一切順利,處理方式也不出兩途:殲滅敵人主力與作一次全面性掃蕩,驅逐游牧民族往更遠處,佔領便告結束;或者,在軍事優勢下,壓迫游牧民族投降,服從漢族領導,佔領也告結束。




游牧民族方面,無論早期投降式進入長城,或後期從侵入發展到征服,其移住長城之內的事實則一,而待到進入長城與人數比他們多過數十倍的漢族共同生活,遭遇命運也相共通。




最初,必須放棄部分機動性,以及修正固有游牧經濟社會形態來學習漢化,才能適應漢族環境。




以後,待不斷調整經濟機能與生活方式至完全適應漢族環境時,他們也已全行喪失機動能力而成為農耕漢族。




這條歷史軌跡幾乎成為公式化,幾乎可以適用於任何附庸游牧民族或征服游牧民族。所以,游牧民族進入漢族中國,結局如同漢族登上草原,不發生什麼決定性影響。











游牧民族移住漢族過程中,堪注意是被放棄與空虛了的原居住草原地區,立刻會有另一批移動性游牧民族填補。或者說,另一類新的游牧民族開始活躍於草原。




這種草原主人遞棒或接力式出現與嬗代,正代表了游牧歷史一大特徵,與定居社會的朝代嬗代為同一意義。




但古代游牧世界主權授受轉移的新陳代謝研究,卻不能如對定居社會的順利,今日給予學術界相當困惑。




前來後往游牧民族的種類以及相互關係,首先便不易肯定,經過幾次移動或征服、通婚或混合,民族血統系譜的辨明,已是棘手問題。




而且,游牧集團政治形態,往往發展為某一部落領導的征服姓氏部族大聯合,混血範圍因此愈為擴大。




再當聯盟領袖死亡而繼位者無力約束聯盟成員,或者,領導氏部族間自行內訌,或者,遭遇無可抗拒的天災或外來巨大壓力時,聯盟都會立刻分裂,支配集團本身也會散成一個個小部落。




一個時期之後,再由新出現的強有力統治者與統治集團重行組合聯盟,再組合的成員可能仍如舊日,也可能加入新的分子。




如果仍由舊聯盟支配者小部落之一統一本族,並進而聯合其他分子,那便是復興;如果由參加的新分子領導,或者原屬舊聯盟的另一成員部族崛起成為領袖,那便是一個新的「朝代」。




一個時期之後,又再解體,又再開

始另一次新的組合與新的循環。游牧民族組合再組合,游牧世界以外的人不容易覺察與區別,於是民族血統以外,又再增加了大聯合成分與性質辨明的困難。




游牧政治集團又無國家或朝代的正式名稱,定居社會用以稱呼的,因此只系所認識當時聯盟領導集團名詞以一概全,這種情況,可以最早雄長飛揚於大草原上的匈奴為例證。




「匈奴」只是代表性名稱,本族之外,凡屬匈奴游牧大帝國聯盟成員:突厥系諸民族、東胡系諸民族、西方系的塞種、今日藏族前身的羌族,還有投奔草原胡化了的漢族,都劃一被稱為「匈奴」。




這些部族當匈奴強盛時代,全體被「匈奴」這個名詞所概括,唯有他們參加聯盟以前,以及匈奴衰退、聯盟破壞,他們自身的民族稱謂才被認識。以後匈奴人一部分投入長城之內,一部分西遷歐洲,這些都不可能全屬匈奴本族,留在草原上的匈

奴人與原匈奴聯盟其他會員民族,或其他新自草原以外加入游牧陣營的民族混合,尤屬必然。




史料中便有十萬餘落匈奴人(也非必全屬匈奴本族)參加鮮卑集團的記錄,自此匈奴草原歷史中斷,匈奴民族名詞,倒反便被鮮卑與其他同時期諸民族所替代。「新」民族中具有匈奴人血統為不言而喻,但血統上如何調整,則不可知。











惟其如此,要確認草原游牧民族間如何分?如何合?完整系統恐怕非歷史界在可預見的期間內能擬定。




愈增加困難的,游牧民族本身都沒有歷史記錄,迄於目前,了解的都只是大概。




同時歐亞大陸遊牧世界有其整體性,自西而東,或自東而西,任何一地區的局部形勢,推進或撤退,都容易影響全體。




歷史時間愈往後移,關係也愈複雜,說明愈增加困難,這是草原歷史所以只能較定居社會簡單的一大原因。




但不論如何,草原游牧民族演進的整體性歷史路線,則是具體而清晰的:一方面,本身的新陳代謝,波濤起伏不停;另一方面,與定居社會間的相互排斥以及不斷鬥爭。




從中國歷史說,當匈奴聯盟解體,便會有草原側翼的東胡系鮮卑與草原背後的突厥,相繼興起接收草原,接替游牧政權,使漢族北面,不但整個都是敵人,也恆久都是敵人,而接觸的地點,則是萬里長城。




長城地區儘管恆久是個戰場,不是漢族越出攻擊草原,便是游牧民族突入侵略漢族中國。但無論長城的出或入,卻都不具有決定性。




漢族不可能在草原上定居,游牧民族進入長城內便會被同化,漢族仍然是漢族,草原游牧民族則是一波之後又一波,兩個世界始終對峙。




十三世紀統一歐亞大陸的蒙古人,雖也一度統一中國耕地與草原,結果卻是失敗。




這種局面的結束,須待長城歷史屆抵二千年的十七世紀來臨。而終止鬥爭並統一長城內外的,主角既不是漢族,也不是草原上游牧民族,乃是接近耕地,同時也接近草原,對雙方都有相當認識和經驗的中國東北境內滿洲人,雖然滿洲人最後同樣逃不脫漢化的歷史命運。



「稿酬作者招募」點擊詳情



點擊底部

閱讀原文

查看

【學堂優品-好書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春秋時代最驚人的詭辯術,一人挑起五大強國紛爭
歐洲面積比中國還大,為什麼人口卻比中國少一半?
麻將里的萬、餅、條代表了什麼?是怎樣發明出來的?

TAG:歷史大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千年古墓之謎:一代霸主亞歷山大,最後的歸宿,竟然成為最大謎團
項羽死後,佩刀遺落民間,幾百年後,被一個少年撿到,成漢末霸主
用金錢稱霸歐洲,這個家族做了百年暗夜霸主,至今仍是首富之一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最後十年,雅典為何最終喪失霸主地位?
十年過後,世界霸主將易位,沒想到是這個國家!
少年成為霸主後失手殺了恩人的丈夫,最後娶了恩人,封她為皇后?
史上最混亂的王朝,雖奪得天下成為霸主,卻讓百姓淪為300年奴隸
這個民族被世界打壓兩千年,改一毛病,幾年功夫就成了中東的霸主
這兩個民族在中國被直接打廢,逃亡歐洲之後,成不可撼動的霸主
金三角最後的霸主與真正的幕後之王:這裡只有生死,沒有對錯
此人本是深謀遠慮的一代霸主,卻被後世嘲笑了兩千多年
《x之力》變種人的戰爭延續到了一百年之後,機械霸主獲得勝利!
丈夫戰敗想和她一起死,躲過一劫後,她成為一代霸主的皇后!
他是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兵敗被困,屈辱求和,最終滅吳稱霸
孫權:我才是三國最強的霸主,笑到最後才是英雄
歷史三位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霸主,第一名強於百萬之師,卻備受爭議
一位比歐洲霸主還牛的中國皇帝,死後陵墓千百年無法被發現!
春秋五霸里哪位霸主是最厲害的?第一位,當之無愧是最強的!
二戰最丟人的國家,昔日的世界霸主,戰後求著被吞併卻被拒絕
手游的崛起 最終哪款遊戲將是最後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