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高考;1977,他們高考
站在2017,回望1977。40年前的1977年,因文革中斷十餘年的高考制度恢復。今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如約而至。
即將踏進考場的你
有什麼想對自己說的嗎?
回憶那年高考
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你有什麼難忘的故事嗎?
4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40年前的那個冬天裡,全中國有570萬名考生在同一時刻走進重新打開的高考大門,雖臨寒冬卻春意盎然,最終27萬名大學生脫穎而出,成為高考關閉11年之後選拔出來的一批精英人才。
由於高考,他們每個人的人生經歷被徹底改寫,而這批人的奮鬥,也改寫著中國的歷史。每一個77級大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高考故事,我們此次專訪了復旦大學數學系77級二班的部分同學,帶你一起回到1977年的復旦……
2015年 拍攝於畢業33周年復旦子彬院前
時代的拐點,新春天的到來
1977年10月,《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宣布中斷多年的高考恢復,全國上下一片歡騰。儘管那個時候,很多人都已經結婚生子,很多人已經開始工作,很多人在田地里干著農活,但還是決定奮力一搏。
1977年的高考,由於備考時間很短,考生原有基礎便顯得格外重要,機遇總是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
1977年,我人生的旋轉門
2016年4月8日,復旦大學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授聘儀式,聘任科技部原副部長、中國軟科學理事長張來武教授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這一次,時隔40年,張來武重回復旦。
1977年高考前,張來武在安徽銅陵老家做倉庫保管員。回憶高考,他總說那是他人生的旋轉門,一個轉身,普通的命運被大時代帶著滾滾向前。復旦的四年,給予了人生最好的養分。畢業後,他陸續在北大、美國讀博,人生從此不同。
「
姐妹倆一起複習考上復旦
趙天白是老三屆初68級的學生,初中一年級還沒讀完就趕上了文革。文革期間父親要求幾個孩子在家自學,趙天白用哥哥姐姐的教材,自學了初、高中的數學、物理,唯獨化學從未接觸過。
趙天白的姐姐是高66級的學生,當得知恢復高考的消息,她覺得自己多半沒希望。不是擔心十多年沒複習功課,而是因為她已經31歲,年齡可能「過線」。
但姐姐還是不願放棄這最後一次的機會,一邊幫妹妹突擊化學,一邊複習。在備考這段時間,姐妹倆白天上班,晚上熬夜學習,最終兩人都成為了77級大學生。
「
一名代課教師的高考
復旦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陳曉漫,從86年留校工作至今31年了。回憶起40年前的高考,感慨萬分。
1973年2月至1977年10月,陳曉漫在安徽安慶老家的一所中學裡教物理、體育和政治,是一名前途未卜、人生迷茫的年輕代課教師。當他親眼看到下發到學校的恢復高考正式文件,內心無比激動,立刻就報了名。
當時,他對別的科目自信滿滿,而為了複習化學,他沒少向他的同事——辦公室對桌的化學老師虛心請教。
「
30歲了,還談什麼考大學呢?
66屆高中畢業生的陳子毅,當時已經在中國國際旅行社上海分社工作了很多年。聽說高考恢復了,他心裡一動,但很快就沮喪了,都已經30歲了,還談什麼考大學呢?直到他在報上看到了關於高考年齡放寬至30歲,婚否不限的報道,這才重燃了高考的鬥志。
陳子毅所在的單位也幫他調整了工作,讓他有較多的時間複習。在臨考前一段時間,每個中學都為自己的各屆畢業生輔導備考,每一場輔導課都擠滿了聽眾,每一個精於輔導的老師都十分受人尊敬,每一個善於答題(尤其是數學題)的備考者都受到人們的欽佩。陳子毅在幫助別人解題的過程中複習了數學;物理化學則是看遍高中時的教科書;政治,則是翻閱了半年的解放日報,選定了若干篇文章精讀。
「
白天出工,晚上組織大家一起複習
74屆高中畢業生王鍵,在參加高考前是一名知青,已經在農村插隊了3年。插秧、割稻、耘田、砍柴樣樣都行,連養魚他都干過。
王鍵第一次聽到恢復高考的消息,是在農田基本建設的工地上,當時將信將疑。正式通知下來之後,他白天出工,晚上複習,還積極組織大家一起複習應考。為了能抓住這難得的考試機會,他們藉資料、抄習題、擠時間看書。
「
考前一個月終於下決心開始複習
曾任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的周舜培,當年得知要恢復高考時,因為身體的原因,她猶豫了很久,直到考前一個月才下決心開始複習。
周舜培從初中到高中十二年的課本,一本都沒捨得丟。課本上紅藍色筆密密麻麻劃著重點,而學習心得和疑問則直接記在空白處。當周舜培重新拿起這些保存了多年的課本,竟好像見到了久違的朋友,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前老師上課的情景、自己的學習體會和領悟都歷歷在目,一切都是那樣的親切和熟悉。
「一擊而中」考入復旦
1977級、1978級大學生,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十分特殊的一個群體。1977年招生的專業較少,有不少專業是1978年才首次招生,於是這些1978級大學生也等於是這些專業的首批大學生。
1977年、1978年的高考,是錄取率極低的高考。1966年停廢高考,1977年9月決定恢復高考時,參加高考的人數為570萬人。經過擴招本科2.3萬人,各類大專班4萬人,共擴招6.3萬人,擴招比例達29.3%,最後錄取了27.8萬人,按考生比例來算,是20.5:1,錄取率為4.9%。也就是說,當時包括了大專生的錄取率,按現在多數省、市的高考錄取線來比較,也都在本科重點線(一本線)以上。
那年,王鍵考的很順利,數學試卷里20分的附加題他都做出來了。時隔這麼多年,他依然記得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日子——78年的2月17日。那天,他買了許多煙和糖果發給大家,知青點上的所有人都為他高興。送行那天下著大雨,仍然有許多知青一路送他到火車站。
「高齡考生」陳子毅回蘭州老家探親,接到單位發來的電報,告知他被複旦大學數學系錄取了。興奮不已的陳子毅匆匆趕回上海,單位為他開了熱烈的歡送會,還派了專車送他到復旦大學。
當了三年知青的張樹人說,當時填報高考志願每個考生只可以填報3個學校,在填寫志願表時自說自話地認為第一志願是不可能被錄取的,不如填得高一點。恰好復旦大學在文匯報刊登的報考目錄上是第一個學校,數學系是復旦大學的第一個專業,於是就順手寫了上去,根本沒有考上復旦的奢望。一個多月後從農場傳來被複旦錄取的消息時,張樹人一度懷疑是弄錯了。
走,我們上大學去
1977級大學生在上大學前幾乎所有人的遭遇和生存狀態都不一樣,每一個同學都可以說出自己獨特的高考故事。
和全國所有77級一樣,復旦大學數學專業二班裡同學的年齡相差也很大,全班入學時共46人,其中6位女生。年齡最大的31歲,最小的21歲。同學們來自天南地北、各行各業。有的人已經是孩子的家長,有的人連什麼是戀愛都還沒想過;有的人帶薪學習,有的人拿助學金讀書;有的人成熟練達,有的人年少氣盛。這種差異化的班級集體,可以有更多的交流。
1977年某高考報名點,父親帶著孩子來報名參加高考
奚樹林班長是班裡年齡最大的,入學前是卡車司機。高考前一天他一直複習到深夜,連生日都忘記了。入學半年後,他的女兒志宏出生了。而18年後,女兒也考進了復旦,成為數學系的一名學生。
在那個物質匱乏、精神亢奮的年代,對理想的追求遠遠高於對物質的追求。科學的春天到來,冰封多年之後的解凍,造就一批富有理想的青年。他們知道「人生能有幾回搏」,在激情燃燒的歲月,在大學綻放出青春的花朵。
班上的才女范明,當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數學系,她說那種感覺大概不亞於"范進中舉"。前幾年,范明寫了長達一萬字的《我的復旦七年》,文中她特別感恩開啟心智、授業解惑的老師們,特別欣賞母校那種"自由而無用"的精神,為自己的一生打下底色,特別懷念80年代初那段純真歲月,雖然青澀、雖然艱苦,卻是一生中最好的時光。
知識改變命運
1982年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這一年,恢復高考後的首批大學生1977級本科生於年初畢業了。從畢業到今天,復旦大學數學專業二班的同學們沒有辜負時代和師長的期待,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不小的成就。
郁義鴻:如果沒有恢復高考,我會在哪裡?最大的可能是繼續「修地球」,也或許享受後來的政策頂替父母的崗位或病退返城,或許進當地的工廠做工……
張來武:從某個意義上說,40年前的高考恢復才是最深層次的改革,是教育的改革。未來,一個民族的希望,同樣需要創新教育。
陳曉漫:沒有恢復高考,就不會有那一代人,也就沒有整整一代人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鬥,77年的高考徹底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范明:如果沒有高考,我想我多半還是會在高考前的大學工作,但那可能是一種被動的、按部就班的人生。
方向:感謝命運之神讓我遇上了77年恢復高考,有幸進了復旦數學系,接受了嚴格的數學訓練,為我以後的讀書研究打下堅實基礎,終身受用。
黃若愚:復旦嚴謹的學風,對我後半生學習、工作和處事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趙天白:感謝我的父親,在全社會都丟荒了知識的歲月里還一直堅持讓知識滋養我們幾個孩子;多虧父親的信心和決心,點燃了我們永不言棄、奮鬥與追求的希望之火。
王鍵:如果沒有高考也許我會成為一個知識農民,也許與大學無緣,靠推薦選送的方式上大學,估計很難落在我的頭上。
劉壯一: 四十年前的那次高考給了我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從此踏踏實實地一路走來,懷著一顆平常心,做著一個平常人, 不亦樂乎。
陸文羽:復旦和數學,一直使我受惠至今,不論是學習、工作、生活、教育。這一切都是因為40 年前發生了那件亊。
錢文潮:我抓住了第一個機會:高考!我後來的一切,都是由那張復旦大學數學系的畢業證書帶來的。
史習誠:當我不再抱有上大學希望的時候,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猶如大地上一聲春雷,驚醒來了我原有的大學夢。
陳子毅:高考是給了我們一個選擇權,一個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利。
奚樹林:我感激恢復高考使我發揮潛能才幹,使自己成為一名復旦人,有了為復旦建設發展出力的機會。
蘇德中:感謝1977,讓我有了機會去圓我的數學夢。我只是喜歡數學,只為了數學,只為了思考數學,只為了思想的自由。
周元齡:忍不住真心感謝小平同志當年恢復高考的決策,為我國以後的發展和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讓我這個當年普通的青年工人有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周舜培:高考不僅改變了我的命運,也改變了我的家庭,那年我丈夫也考入了上海中醫藥大學,真是「夫妻雙雙把學上」!
江曉濤:1977年10月,我從廣播里獲知恢復高考的消息,心中狂喜,馬上報了名參加高考。
如果沒有這個決策,我就不可能上大學,可能一輩子就是一個普通的工人吧。
張樹人:在填寫志願表時自說自話地認為第一志願是不可能錄取的,不如填得高一點,恰好復旦大學在文匯報刊登的報考目錄上是第一個學校,數學系是復旦大學的下面的第一個專業,於是就順手寫了上去,根本沒有考上復旦的奢望。一個多月後從農場傳來被複旦錄取的消息時,好幾天懷疑是弄錯了。
仲儉民:如果沒有高考,中國會多一名優秀的鍋爐工作者。40年前的高考對我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轉折點。一夜間我帶上了巨大的光環。媽媽徹夜不眠。在那時,我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
沈崇聖:1968年,我被分配到染料廠當工人,整天和紅顏料打交道。1977年,我在廣播中聽到大學重新招生,又燃起了希望之火。考進了復旦大學數學系,能學我從少年時就希望學的數學,是最大的幸福。
陳大康:對我個人而言,四十年前的那場高考,是我人生軌跡的轉折點。四年嚴格的數學訓練而獲得的研究思想與方法,使我在中文專業中擁有了獨特的優勢,終至脫穎而出,並有兩部代表作《明代小說史》、《中國近代小說編年史》。
朱惠霖:那年月,喜訊不斷。對我來說,恢復高考,是最大的喜訊。是真的嗎?是真的!不是做夢,而且,這樣的夢,早已做不出了。
今天,近千萬考生準時邁進考場的大門。而四十年前的那一代人,沒人可以預料到今天高考的樣子。唯一可以連接幾代考生記憶的是,跨過高考這扇大門,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感謝那個時代,感謝那次機會!
特別鳴謝復旦數學系77級二班,內容摘自該班以下同學的來稿或採訪:
郁義鴻、范明、方向、黃若愚、趙天白、王鍵、劉壯一、陸文羽、錢文潮、史習誠、陳子毅、奚樹林、蘇德中、周元齡、周舜培、江曉濤、張樹人、仲儉民、沈崇聖、陳大康 、 張來武 、陳曉漫、朱惠霖
編輯 王茜
微信編輯 徐嘯
※假摔、裝慘、賣藝……遇到這樣的「花式乞討」,你該怎麼辦?
※穿越回過去,你可能會收到這樣的六一兒童節禮物……
※世界無煙日:今天,我國又有2700人死於煙草
※晉陞當口高調辭職,公務員不再是「金飯碗」了嗎?
※快賜我一個名字吧,「蛟龍號」親弟弟4500米載人潛水器今日下水
TAG:中國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