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古代「全國統考」前的「自主招生」:貴族世官、九品中正為什麼會失敗?

古代「全國統考」前的「自主招生」:貴族世官、九品中正為什麼會失敗?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轉載到朋友圈。

即便在中國,在科舉制產生之前也有一條非常漫長的道路。從最早的貴族、門客,到軍功、推薦(察舉、徵辟、孝廉),最後是九品中正制,隋唐起,開啟了科舉制度。

最早的時候當然是世襲

如果我們把歷史追溯到周朝,就會發現那個時候的社會和後來的宋元明清完全不同,在制度層面上,反倒更像《冰與火之歌》里的七大王國。和七大王國一樣,西周也是一個封建制的貴族國家。這裡所說的「封建制」指的是其本義,就是「封國土、建諸侯」的制度。它是一個金字塔式的等級社會,而不是後來君權至上的扁平化社會。

在這樣的社會裡,選拔官員自然會傾向於世襲制。這是很簡單的一個邏輯推理。世襲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人們得到一些好處後,會很自然地傾向於把這些好處傳給後代。既然大家地位並沒有本質區別,天子能世襲,諸侯能世襲,我們卿為什麼就不能世襲?大夫為什麼就不能世襲呢?

《聖跡之圖》之《學琴師襄》,明代。圖中,孔子學琴於師襄子,學藝精勤,終悟知琴曲是相傳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孔子「學而優則仕」的理論,給不甘心在家種地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條現實出路,也推動了選官制度的變化

因此,在西周主要採取世官制,這個制度到了春秋時期雖然開始有所鬆動,但依舊佔據主流位置。我們翻翻《左傳》就會發現,許多家族都是世世代代為卿,比如晉國的荀、范、欒、韓、趙、中行,魯國的三桓,鄭國的七穆,齊國的高、國,都是如此。這個時候也不太需要經常從外界選拔官員,讓官員生官員就行了。

世官制其實是個蠻穩定的制度,它具有可預測性,減少了貴族內部的摩擦,很適合一個靜態的社會。但是它沒有能夠永久持續下去。在春秋中後期,它就出現了崩塌的徵兆。問題出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周王朝不再能維持大一統局面,各個諸侯國各自為政,靜態社會變成動態社會,所有的政治實體都面臨巨大壓力。第二個變動來自民間。在西周的時候,只有官學而沒有私學,民間完全處於無知無識的狀態,國君即便想從民間選拔官員也無從選起。但是到了春秋時期,知識開始普及,知識分子呈現爆炸式增長。而這種來自民間的求職壓力也推動了選官制度的變化。

到了戰國時期,世官制度就整體性的崩潰了。

讓官員舉薦官員

漢朝建立後,中國進入了很長的統一期。大一統的帝國再不能像戰國七雄那樣,它需要一個穩定的選官制度。這個制度不僅要考慮到選拔人才的效率,還必須兼顧到政治上的平衡。漢朝本能地選擇了另一個替代方案,那就是推薦制。

蒲輪征賢,18世紀《 帝鑒圖說》彩繪插畫,講述漢武帝劉徹遣使駕車徵聘年老儒者申公的故事,因恐其途中受勞,以蒲草裹了車輪,又用幣帛一束,另加玉璧,以為聘禮,申公感武帝這等盡禮,遂隨聘到京

推薦包括兩種,一種叫辟召,一種叫察舉。辟召就是高級官員可以自己招募下屬,這些下屬就有機會得到朝廷的承認,進入仕途。不僅丞相、三公有這個辟召權,就是刺史、郡守、縣令這些地方長官也有這種權力。在後來的王朝里,地方上的官員不能由一把手任命,必須由中央委派。但是在漢朝,一把手卻可以自己組建領導班子。這樣一來,只要地方長官看中了你,你就有可能成為朝廷官員。

但是更重要的是「察舉」。所謂察舉,是指讓官員們進行考察後,向朝廷舉薦人才。察舉又分成兩種,刺史以上的高級官員舉薦秀才(後來為了避諱改稱茂才),郡守推薦孝廉,所謂「州舉秀才,郡舉孝廉」。這裡的秀才可不是後來范進那種秀才,他們的身份要高得多,往往是現任官員,所以推薦秀才更像是官員系統內部的提拔,而舉孝廉才是真正的選官,一旦被選為孝廉,就可以進入朝廷郎署,從平民變成官員。

舉孝廉就像後來的科舉制一樣,非常的正規。每年都要舉孝廉,而且有嚴格定額指標。西漢的指標是每個郡國兩個指標,東漢的指標是每二十萬人口分配一個孝廉指標。正常情況下,全國一年能出兩百多個孝廉。這個制度聽上去跟科舉制有點像,但是當孝廉不是靠考試,而是靠推薦,就是現在升學裡所謂的「推優」。

崔自默摹陳少梅《二十四孝圖之埋兒奉母》,講的是郭巨家境貧困後擔心養兒會影響到供養母親,便與妻子商議將兒子埋掉,以節省糧食的故事。漢代既然察舉「孝廉」,顧名思義,孝子肯定是會佔便宜的,所以大家行起孝來格外起勁

那優到底怎麼推呢?當然按照規定也有個標準,這就是所謂的「四科」。孝廉至少應該滿足下面的四個條件之一:德行高妙(孝悌)、學通行修(經學)、明曉法令(文吏)、剛毅多略(能從政)。但話是這麼說,但到底怎麼才算德行高妙,怎麼才算剛毅多略?這就憑長官的自由心證了。

那麼我們站在地方長官的角度去考慮,他們該選拔什麼人當孝廉呢?古代長官和現在領導不同,他們技術控制能力比較原始,要想保持地方上的穩定局面,往往要依賴當地上層人士的配合,因此他們舉孝廉時候,不得不考慮「物情」。那推薦什麼人算是合「物情」呢?只有兩種人合適,一種是在當地勢力大,一種是勢力雖然不一定大但口碑好。因此,察舉制導致了兩個結果。

第一個結果是地方大族力量的上升。他們一代又一代向朝廷輸送官員,獲得權勢,然後這種權勢又進一步轉化為在家鄉的影響力,以確保他們的下一代繼續被「察舉」。這樣一來,他們在當地的力量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於是,漢朝出現了權力的地方化。這種權力在關鍵時期甚至可以轉化成軍事力量。

第二個結果就是掀起了打造個人聲望的熱潮。在科舉制度下,你能不能當官主要看考試成績,輿論環境對你影響不大。周圍的人要是都誇你,當然那感覺也不錯,但畢竟不能直接拿來換好處。可是在漢朝,別人誇你「德行高妙」「學通行修」,你就能直接當官。那不用想,你肯定天天琢磨著怎麼讓別人誇你。這個風潮一旦形成就不可收拾。大家都誇獎的人,就成了大名士,然後這些大名士誇獎你,你也能跟著成為小名士。而名聲本身又是做官的渠道。這樣就形成一條牢不可破的利益鏈。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爆炸性地湧現「名士」。這些人極其顯赫,有的名士回老家,送行的車就有好幾千輛。有的名士去世,送葬的有六七千人之多。翻翻《後漢書》,到處都是這些名士的光輝事迹。

除了名士,孝子也雨後春筍一般大量湧現。郭巨也開始埋兒了,黃香也開始扇枕了。當然也有造假的孝子,就像安樂的趙宣。人家守孝都是三年,他守孝二十多年,就住到墳旁的墓道里。然後在墓道里咣咣生孩子。領導本來要「察舉」他,後來發現他在墓道里生了五個孩子,勃然大怒:「你在父母墳旁幹了些什麼勾當!」反而把他治了個「誑時惑眾,誣污鬼神」的罪。

從皇上的角度看,這也是個頭疼的事情,選官選出來一堆豪族和名士,給朝廷添亂。但是除此之外,一時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改善一些細節。比如漢順帝時期,就搞了一個「陽嘉改革」。地方送上來的孝廉,朝廷不直接任命,還要出題考一考,「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勉強算是有點科舉制的影子。但是這個改革影響很小,無法撼動整個社會風氣。

九品中正制

一直到了漢朝崩潰後,中央政府才對察舉制有了一個大改動,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起始於曹魏,定型於晉朝。大家都知道,這個制度導致了門閥的興起,但是在開始的時候,中央政府制定這個制度並不是為了培養門閥,它的本意是要把察舉的權力從地方收到中央。門閥興起是一個計劃外後果。

九品中正制大致說起來是這個樣子:察舉的本質還是保留,但是不再用「德行高妙」之類的標準,而是讓察舉者對人物進行評議,分為「上上」到「下下」九個品級。上上一品沒有人能得到,二品就是最高級別了。而品級越高,入仕時的官品就越高。一般來說,人品與官品大約相差四品。也就是說,如果被評議為「二品」,那麼你擔任的起始官職大約是六品官。當然,這裡有一個問題,誰來「品」呢?如果按照漢朝的辦法,應該是地方官員。但是魏晉朝廷把這個權力拿了回去。它讓中央官員兼任州郡的「中正」官,對人物進行評議。

如果粗粗一看,這似乎和漢代的察舉制也差不太多,但實際上這裡有兩個絕大的不同。首先,在漢代,你是孝廉,我也是孝廉,大家進入仕途的時候是平等的。但是九品中正制給入仕官員劃分了嚴格的等級。第二個大不同是這個品評的權力被集中起來了,尤其被集中在「州中正」的手裡。地方官員要考慮到當地輿論,而州中正是中央官員,在這方面的顧慮要小得多。只要會造勢、會打造個人品牌,漢代草根還經常能逆襲一下,但是在東晉南朝時期,這個途徑就慢慢被關閉了。你守孝三十年又如何?州中正就是不買你的賬,就是給你個七品八品,你能怎麼樣?

《北齊校書圖》卷(宋摹本),北齊楊子華繪,絹本設色,縱29.3厘米, 橫731.2厘米,現藏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描繪的是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人校勘《五經》諸史的情景

讓一個小圈子的人去接著選下一波小圈子,結果可想而知,高級職位很快就變成他們的囊中物,這個小圈子也就成了所謂的門閥。開始的時候大家可能還覺得不公平,但天長日久之後,大家對這種情況習以為常,覺得事情本來就該這樣,潛規則變成了明規則,中正們直接用家譜世系來給人定品級。「下品無勢族,上品無寒門」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當然,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長期過程,在九品中正制剛剛推行的時候,大家是預料不到這個結果的。

「寒門」還不是最糟糕的,他們至少還有擔當低級官職的機會。至於級別更低的「役門」,甚至連被品評的機會都沒有。這樣一來,中國社會又重新變得具有濃厚的等級色彩。但是它和西周春秋的貴族社會還是不同。在封建貴族社會裡,貴族擁有明確的特權,同時對上級和下級也都具有明確的義務。而對於士族來說,一切特權、一切好處,都像是從這個社會系統里臨時竊取來的,因此也沒有產生相應的義務。相對於貴族,士族被免除了責任感。而責任感一旦不存在,榮譽感也就變成了單純的傲慢。士族很快發生了墮落,其墮落的程度遠遠超過了春秋時期的貴族。到了南朝末期,士族已經變成了顏之推筆下的一群廢物,「皆尚褒衣博帶,大冠高履,出則車輿,入則扶持,郊郭之內,無乘馬者。建康令王復,性既儒雅,未嘗乘騎,見馬嘶賁陸梁。莫不震懾,乃謂人曰:『正是虎,何故名為馬乎?』」這樣一群墮落的廢物當然沒有辦法永遠掌控權力,權力最終像沙子一樣慢慢地從他們手中流走,流到了「寒人」的手中。九品中正制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在延續了大約四百年之後,隨著隋唐帝國的興起,這個制度終於消亡了。

當這一個方法也失敗的時候,人們就順理成章地走到最後一步:既然直升也不行,推優也不行,那索性放開了考試,誰考上誰就當官。科舉制的發展終究是不可遏制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上年紀的男性為什麼愛穿白背心?
厲害了,這21根竹簡,最早十進位乘法表,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
為何狄仁傑被稱為中國的「福爾摩斯」而不是包公?原因全是因為他
東北大刀會參謀長,親手砍掉日軍少將腦袋,建國後成科學院院長
真納與現代巴基斯坦的誕生:走向分治,國大黨與穆盟關係變微妙

TAG:國家人文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一位前招生官眼中,美國精英大學裡的招生「亂象」!
美國頂尖大學招生官親授:商科選專業秘籍+帶薪實習全攻略
考前健康「加油」,中大、中科大、對外經貿、華工今年這樣招生!
美國史上最大招生醜聞:代考、身份造假、賄賂招生官!只要有錢耶魯哈佛隨便進!
#Cover:美國精英大學的招生制度,能制衡資本主義和精英統治的遊戲規則嗎?
名牌大學學生在考試和全國競賽中作弊,網友:取消自主招生!
美國大學招生官的認罪書:我們選出的只是平庸和謊言
招生舞弊是巨富和中產的戰爭
美國精英大學所謂的「招生公平」,正在吞噬中產家庭的希望!
中大、華南理工自主招生:共享單車、周杰倫歌詞等入試題
無錫博威體育·楓嵐跆拳道正式啟動,即將全市招生!
招生官說:國際頂級學府需要什麼樣的青年?
斯坦福大學招生舞弊案中的中國富豪
教育部:堅決打擊和防範自主招生作假
美籍華人公開集會抗議:哈佛大學的招生政策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
麻省理工前招生官解讀MIT提前錄取結果:中國大陸學生為何全軍覆沒?
「青少年網癮與治療」第二期全國招生
程瑞教育聯手泰國正大管理學院,現面向全國招生
這裡的門前靜悄悄――內蒙古教育招生考試中心見聞
美政府鼓勵大學招生種族中立,亞裔學生會受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