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年高考你不懂,如今的你是否依然懵懵懂懂?

那年高考你不懂,如今的你是否依然懵懵懂懂?

本文為Alice老師原創,讀完約需2分鐘

朋友公司來了兩個新員工小A和小B,試用期結束後,小B得到留用而小A則遺憾離開。兩人都來自名校,專業背景、學習能力、溝通能力甚至顏值都可謂一流。試用期到兩周時,朋友還感覺難分伯仲。第三周她給兩人安排了一個比較有挑戰的項目,兩人在第四周同時完成了項目。

「那你為什麼只留用小B呢?」我好奇地問。

朋友嘆了口氣停頓了一下說「這個項目對新手而言的確有些難度,但考慮到一周的時間裕度,他們兩人都拿出了不錯的報告我並不意外。不過完成該項目的第一步是盡量全面地搜集資料,雖然這次兩人都按時完成了報告,但我特意讓小A和小B給我展示了下他們搜集的資料,結果…」

小B的文件是這樣的:

而小A的文件是這樣的:

「這個項目看似很簡單,但隨著項目的進行,文件數量會越來越多,如果後期報告主題有變,小B肯定可以在最快時間內整理出一份草稿,而小A則很難。小B的文件分類能力不僅僅表明其知識管理能力很強,更重要的是體現出其良好的邏輯思維,而邏輯思維能力的差距非一朝一夕能夠彌補。」朋友一席話讓我豁然開朗。

「而如果僅僅電腦文件夾還不能體現出差距的話,那晚加班時我去看了下小A和小B的辦公桌…」

結果小A的桌面是這樣的:

小B的桌面是這樣的:

聽完朋友的解釋,自不必說,如果是我的話一定也會做出相同的選擇。職場這些年,我接觸過各色人士,能留下深刻印象的總是少數,那些專業的人士總是有其強大的氣場讓你感受到他們的專業,有時可能就是這樣的一場培訓:

而那些讓我們昏昏欲睡的培訓和交流呢,可能是這樣的:

作為老師的我本能地從教育學的角度去思考人與人之間差距產生的原因。

我們總是說細節決定成敗,可是又是什麼決定了細節呢?

有太多的科學觀察和分析已為我們指明了答案——是習慣!是的,是可怕的習慣,是21天定律,是10000小時定律。

可又是什麼決定了一個孩子的習慣呢?

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是環境。是孩子成長的環境,是家庭,是學校,是朋友圈,是每天接觸的信息。而對孩子的習慣養成影響最大的是家庭和學校的環境。

先來說說學校吧。

學校對一個人的影響往往是巨大的,但也是有限的,且有一定的運氣成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多數人有機會選擇自己的學校,但基本無法選擇自己的老師,因此遇到好的老師就是好運。

相信你讀書時或許有這樣的經歷,一個班級許多學生,大家的學習理解能力總是會有差距,有時真的不是你學不會,而是老師不怎麼會引導。有的老師上課就是很有趣,再枯燥的課程也能像講故事一樣深入淺出,引人入勝。比如這樣:

而有的老師雖然自己懂,但是受限於其邏輯思維能力或形象化的表達能力,上課手段受到限制,可能會是這樣:

尤其在大學階段,往往一節課要講的內容會很多,相當考驗老師的授課能力,於是便會有「院士作報告學生睡成一片」這類見怪不怪的報道。

很多時候作為一名無奈的聽眾聽著枯燥的講座/培訓,我們內心都免不住會爆發出這樣的吶喊:

如果把知識也算作一種產品,其呈現和表達方式即是產品包裝,沒有好的包裝再好的知識也難以讓人從心底接受,而此時還非得讓人去買這個商品就等於是照本宣科、強行灌輸,這樣的學習狀態已不是享受而成了折磨。說到底,自己懂和能讓別人懂壓根是兩回事,讓別人願意聽你講話這本身就是一項強大的能力。因材施教就是對不同理解能力的孩子採取不同的引導方式,你如果遇到這樣的老師就是交了好運。但NB的老師總歸是稀缺資源,因此通俗易懂的教材便尤為重要。讓我們打開了記憶的閘門,回想一下從小到大接觸的教材,一般是這樣的(圖中這張是彩色的,而且有配圖,已經不錯了):

直到有一天,當廣大中國家長們在微博里看到扎克伯格給還在襁褓中的baby讀《量子物理》繪本時,大家頓時受到了美帝教材一萬點的傷害,忍不住想說一句:請問在哪裡可以買到中文版???

有人說如今這個互聯網時代,酒香不怕巷子深,而實際上呢?由於酒種類太多,大家都說自己的酒香,因此真正香的酒反而更難突出了。這個時代的產品迫切需要出眾的展示和表達才能讓人知道,這便是許多公司都願意斥巨資做產品發布會的原因。

在這個時代,一個只懂技術的人或許可以生活的不錯,但要做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必然需要有深刻的思想,能深入理解他人的需求,懂得審美和正確的表達方式,不僅通過語言、文字,還包括設計、演講和展示能力。而其中,語言的力量最為強大。

語言作為人與人溝通最直接和高效的交流工具,其最重要的衡量指標便是「邏輯清晰,簡明扼要」,如果還能輔之以幽默的藝術,那就更是魅力無窮。想想看跨界做手機的羅永浩,以其高超的語(che)言(dan)能力,他不做手機而去做其他產品也一定不會差。

說完了學校,我們來談談家庭吧。

剛剛提到語言能力。You are what you speak!語言是思想的外化,有思想的人講話總能吸引人,即通常人們所說的「思辨」。

那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呢?還是習慣,結構化的思維習慣。

結構化思維可以使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得到更深層次的提升,外化於工作中的結果便是顯得比較專業。

而如何培養一個人的結構化思考習慣呢?

答案依然是環境。

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生活的環境是這樣的:

而另一個孩子成長的環境是這樣的:

你便很容易明白什麼環境更容易使人形成井井有條,邏輯清晰的表達習慣。在這個信息泛濫的大數據時代,尤其考驗一個人搜索、分類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如果你給你1萬元讓你經營著一家小店鋪,或許現在的東西不多,但如果你做的結果是這樣的:

那麼,即使突然給你1千萬,讓你管理一萬件商品,你都很難把店面做成這樣:

這個時代,你要明白如果你做事的習慣還是這樣:

那麼遲早有一天你會被這樣的競爭者無情淘汰:

我不免想起了一本在日本很火的書——小山龍介《整理的藝術》,他提到「你整理的不僅僅是衣櫃,而是你的生活」。

因此,這個周末,如果你還在為沒有合適的活動而發愁。那就對家裡的物品進行一場徹底的清理、分類和整理吧。如果你有孩子,最好讓她/他一起參與進來,因為你會讓孩子明白今天教會她/他整理的不僅僅是衣櫃,而是她/他未來的生活!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作為目前天朝相對最公平的一項活動,多少寒門子弟將在這兩三天之後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祝福考生們。不過更大的考場將在職場、在社會。希望同學們明白未來的路還很長,無論今天他們發揮如何,不拋棄不放棄,堅持勤奮學習和思考的習慣,人生終將精彩!

作者簡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夢想少兒英語 的精彩文章:

TAG:大夢想少兒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