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我的閱讀

我的閱讀

隨看隨想

艾曉明(1953—),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南方周末》閱讀版「秘密書架」專欄從2002年以來,陸續約請一百多位學者,向讀者介紹自己最喜歡的或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書。這一百多位學者,涉及的學科領域很廣;艾曉明即其中之一,她談的是外國文學的閱讀。她的秘密書架上、她的神明,是納博科夫。

文中還寫到作家西西讀《包法利夫人》,法文原著、英譯、漢譯,對照著讀。艾曉明老師要說的是:讀書,要虔誠,要認真,要仔細,要動用我們的脊椎骨。道理其實很平常;但固然極為正確,卻不易做到:因為這個時代人們每每不願意沉默。(任余)

我每年都按系裡的要求,指導十多個學生的閱讀和寫作。這些學生從中學進入大學不久,習慣了那種歸納主題的方法,讀完一部名著,想到的問題往往是,這部作品表現了什麼思想,體現了作家的什麼態度;三五個主題思想、創作意圖之類的概念就把作品打發完了。然後他們的問題是:這個《源氏物語》,有什麼好看的?這個博爾赫斯,我怎麼沒感覺呢?

在解決這些問題前,我通常會推薦他們閱讀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納博科夫是一位多才多產的作家,在小說《洛麗塔》使他致富之前,他也在大學教文學課。我的博士專業原本是中國現代文學,為了享受閱讀,這些年我自動轉行去上外國文學課。我的小說家朋友王小波生前送給我這本《文學講稿》,他說應該像這樣來上課。記得他不動聲色地複述了裡面的一個故事,聽明白後我沒法不笑。納博科夫的得意門生在發下來的試卷里找不到自己的那份,最後不得不找到老師面前,老師變戲法一樣取出她得了97分的卷子,說:「我想看看天才長得什麼樣。」

上面講的是天才老師的一個惡作劇(但願我們能遇上這樣的天才老師),我看了納博科夫出的一些考試題,關於《包法利夫人》,考試題共有18個,其中有這樣一些:討論福樓拜對「以及」(and)這個詞的用法;愛瑪讀過什麼書,至少舉出四部作品及其作者;描述愛瑪的眼睛、雙手、陽傘、髮型、衣著和鞋子。

老實說,《包法利夫人》我是看了,但這些題目我全答不上來,除非帶著這些問題再讀它,至少讀五遍。

……

但是,對於真正的好書,如果不是這樣閱讀,又如何能體會文學想像的妙趣呢?在《文學講稿》這本書上,有朋友讀時畫下鉛筆線的地方,其中有這樣一段話:「風格和結構是一部書的精華,偉大的思想不過是空洞的廢話。」這段話是學生從納博科夫這門課上學到的主要教義。

納博科夫認為,要做一個優秀讀者,並不是一定要參加一個讀書會,或者與書中主人公認同,或者是自己也寫東西,而是:1.須有想像力。2.須有記性。3.手頭應有一本字典。4.須有一定的藝術感。這最後一點,納博科夫說他自己也要不斷培養。他還有一句妙語,朋友在下面也畫了一道鉛筆線:聰明的讀者在欣賞一部天才之作的時候,為了領略其中的藝術魅力,他不只是用心靈,也不全是用腦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讀的」。大家能想到,脊椎骨里有神經,它感知愉悅。實際上有一些優秀的作家,他們首先就是優秀的讀者。

……

我從作家的閱讀里學到閱讀的方法。昆德拉注意到,卡夫卡寫他的中篇《審判》只用了一夜,沒有中斷,也就是說用一種非凡的速度,任由想像所裹挾。這反映在他作品的句法特點上,幾乎不存在冒號,句號也經常沒有。文章很少分段,不強調邏輯性。這在卡夫卡的風格中是實質性的,同時是對德文「優美風格」的破壞。卡夫卡曾說他的書應該用很大的字體印出,但今人卻把這當作一種大人物的任性。昆德拉說卡夫卡的願望有充分的合理性,這樣是為了一個無休止的段落更具可讀性,讀者可以停下來品味句子的美感。昆德拉是在查看了卡夫卡的手稿,對照了法文、德文的不同版本後談到這些的。

我想,也正因為有這樣的讀者存在,卡夫卡的審美意願得到尊重和維護。這樣的讀者,使卡夫卡作為藝術家的獨特性得到珍視,使他不至於被掩飾、被篡改,使他的遺囑永遠成為一種警世之聲,激勵後世的藝術家盡職敬業,繼續文學創造的使命。不僅如此,遭遇了這樣的閱讀,他們的存在被認為是從不孤獨的。

……

沉浸在這樣的閱讀里,從故事、語詞、標點符號、字體……發現一種文學奧秘以及它的流傳,是多麼有意思啊。文學的道路已經有很多人在走了,我們有許多作品需要閱讀,問題是在今天鮮有人願意做一個沉默的讀者,卻都急於做呼嘯的作者。而我欣賞的是,讀者和作者之間,有輕言細語的甚至是沉默的交流,我欣賞對藝術形式無止境的追求;我期望閱讀和寫作都能達到精確和完美的程度。從另一方面來說,像了解自然科學的學科一樣,文學閱讀也需要學習,我們首先要學習如何閱讀。如今流行的出版物,許多都還停留在說是非的階段,說是非當然也是建立理性的需要。然而我們需要的不僅是通用於一般社會生活中的理性,還需要在專業領域裡的理性。例如在文學藝術領域的理性就是需要我們有關於語言、文字的一系列專業水準的極其細膩、極其精緻的感覺、表達和批評。這一切就是所謂的「美」。這個美,其實是多麼難以言喻的東西啊。如果文學藝術不是需要一生來學習,它就不成其為一種事業;如果文章不需要改到作者所有的心力都已用盡,寫作就不值得追求;如果不是這樣的作品,閱讀它也就不值得。

(選自《我書架上的神明》,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

《中國教師報》2017年06月07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徵稿·「作業少」的智慧和勇氣
義務教育向更高水平邁進
合肥:「小河長」巡河知水情 更護水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我的另類閱讀觀——我喜歡,我閱讀;我閱讀,我喜歡
我的閱讀之旅
品讀 我的閱讀習慣
我的閱讀生涯
我的閱讀,你的表演
閱讀是我的情人
從朗讀到有聲閱讀:閱讀史視野中的「聽書」
記錄 我的閱讀史
兒童英語閱讀規劃:從啟蒙閱讀到深度閱讀
閱讀=閱讀力嗎?
沃閱讀
閱讀「悅」讀,從孩子開始
每一次閱讀都是好的閱讀!
梁啟超讀書法,告訴我們從淺閱讀到深閱讀的五步要領
一個閱讀中心和 它營造的閱讀生態
我愛課外閱讀
我們精選了20本最受歡迎的數學閱讀讀物,給愛閱讀的您
好文 我愛閱讀
閱讀伴我成長
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做好閱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