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行善積德 福有攸歸

行善積德 福有攸歸

有一個地方叫前路村,前路村多應姓,而同為應姓,又分蒼丘應氏和長照應氏。歷史上,蒼丘應氏入遷早,人丁旺。長照應氏又分三大房,至清代中期的乾隆、嘉慶年間,長照應氏長房、二房人丁漸漸旺盛。而素不旺發的三房,自道光十二年(1832)天祖公獨資興建「慕義橋」後,人丁大增,人才輩出。直到今日,前路村共有應氏七百多口,其中天祖公後裔超過一半。於是人們說:古人雲「行善積德,福有攸歸」,今天長照應氏三房的旺盛,就是天祖公建橋行善所積下的功德。

話說乾隆年間,長照應氏三房的老幸公,已是兩代單傳。到他娶老婆後,不料一連生了六個兒子。卻因祖業凋零,生活貧困,長大成人的只有三個。單說他的第三個兒子天祖(1760~1840),字仲義,自幼聰慧勤勞。終因家底過薄,及至成家,生活仍然捉襟見肘,終日奔波也只能勉強解決家中一日三餐,難以擺脫貧窮。

有一年冬天,時近年關,天寒地凍。天祖挑柴到壺鎮賣了,買回十幾斤稻穀,拿到上水碓舂米。一邊舂一邊歎息說:「就這麼一點穀米,吃過大年,也吃不過正月半啊!想我天祖,幹事無日無夜,卻混不飽家人的一日三餐,有何面目活在人世啊……!」越說越是傷心,於是解下腰帶,意欲上吊,了卻此生。恰在這時,有過壺鎮市的人經過水碓門口,聽得裡面長呼短歎,悲戚哭啼,轉身走進水碓,忽見有人想尋短見,急忙救下。說來也真是湊巧,救下天祖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的丈人——陳坑村張鼎仕公。丈人見女婿如此寒磣,安慰說:「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過年缺米,明天到我家去挑好了!」

第二天上午,天祖來到丈人家,丈母連忙給他燒爽面卵,丈人忙著給他裝稻穀,又給他一塊銀元買過年肉。天祖公吃飽喝足,便千恩萬謝告別岳父母,興高采烈地挑著兩籮稻穀回家。走過好幾肩路後,看見有幾個小孩正在漳溪捉魚,於是歇下來前去觀看。忽然,一個小孩撈上來一條身透黃色、似鯉不是鯉、似鯰不是鯰的奇魚,方欲倒入魚簍,卻被掙扎掉落溪灘。魚一著地,連連跳蹦而起,小孩急忙想用撈兜桿將魚敲服。天祖見這條魚形狀、顏色怪異,而且蹦跳起來特別的高……不會是什麼神靈吧?當即攔住小孩,護著怪魚讓它蹦回了水中,忽然遊匿不見。小孩哭鬧不肯,天祖便從口袋中掏出那塊銀元給他補償,小孩高興地收起漁具回家,這天祖也繼續挑著稻穀往回走。走啊走,天祖覺得這擔稻穀是越挑越重,拚命用力挑到水口村時,實在是挑不動了。沒有別的辦法,只得雇了一個水口人,把一擔稻穀分做兩擔,往家挑。奇怪的是稻穀分成兩擔,仍然越擔越重。待挑到家中,兩擔稻穀竟都已變得滿滿的了。兩擔稻穀倒進大穀倉,只是薄薄的一層。誰料第二天打開穀倉,金燦燦的稻穀竟然從倉門口嘩啦啦滿了出來。天祖家的奇事被傳得沸沸揚揚,人們認為這是「倉龍」來到他家的結果,並認定他救下來那條奇魚就是「倉龍」。用現代科學分析,這似乎是一件絕對不可能的事。但是天祖公由貧窮變成富翁,而且獨資興建慕義橋是絕對的事實。特別是這個故事,在壺鎮一帶可謂是家喻戶曉,而且流傳了230多年,就這一點而言,應該就是一件奇事了。

自此之後,天祖一家再也不要為吃飯犯愁了。但天祖自有自己的規矩:一是家中的稻穀,除了自己節儉食用和經常接濟實在貧窮的人外,一概不得出賣換錢;二是保持自己辛勤勞動的本分。

有一天,天祖到壺鎮做幫工,天黑下來了還沒有回家。其妻子張氏心裡非常擔心,於是隨手拿了一根扁擔壯膽,火燒火燎地去接天祖。恰巧有一個賊人牽著一隻不知從哪裡偷來的大水牛,走在張氏前面。而這時,天祖也快與偷牛賊相遇了。這賊人本來就做賊心虛,看到前面有人迎面而來,聽到後面又有急促的腳步聲,猛回頭一看,朦朧中還看見那人手持柴棒,認定是追他來了。於是立即放手牛韁,奪路逃跑。天祖夫婦見一人飛奔而去,卻留下一頭大水牛站在路中間,兩人估計定是賊牛,就把牛牽了回來,等待第二天尋找失主。第二天大早,天祖就到村裏養牛戶去問,可大家都說沒有丟失。吃了早飯,又到臨近村子去打聽,也都說沒有聽到過誰丟失了水牛。過了許多天,仍無失主前來認領。天祖只得先給牛做個牛欄,以待消息。孰料在西廂房挖牛欄宕時,挖到了一壇銀子。有了銀子做本錢,天祖決定改行做收購桐白、販賣桐油生意。說幹就幹,第二天一早,他就帶著銀兩,準備到仙居一帶去收購桐白、桐油。當經過馬飛嶺涼亭時,見三個獵人正在涼亭內吵得難分難解。天祖公走進涼亭,問明爭吵原謂。原來這三個獵人共同打到了一隻很大的梅花鹿,因無法均分而爭吵。天祖問他們這只梅花鹿賣不賣,獵人異口同聲說賣。於是雙方議好價錢,一手交銀一手交鹿。獵人們平分了銀子,高高興興回家去。做生意的銀子買梅花鹿了,於是天祖就背著梅花鹿往回走。回到家後,天祖把梅花鹿的鹿茸、鹿鞭、鹿筋、鹿皮、鹿肉等逐一加工為成品,然後送到永康、金華等地出售,首次獲得巨利。本銀多了,生意也越做越順、越做越大,漸漸成了廿三都的首富大戶。

家中富有了,天祖的勤儉持家、行善積德的本質沒有變。為了子孫出息,家族興旺,天祖雇來先生,教育自家以及族人子弟。時有壺鎮呂蔡氏母子若孫三世為善,於嘉慶廿二年(1817)至道光八年(1828)的頭尾12年中,共費白銀八萬四千多兩,在好溪流經縣域的壺鎮、五雲、東渡三大渡口分別建起賢母、繼義、競爽三大石拱大橋。天祖非常仰慕呂家善行,暗下決心要建造村西漳溪大橋。

位於前路村西的漳溪,自古有壺鎮通往仙居大路在此跨過。舊時,溪上只有丁步或架木過往。漳溪屬山溪性河流,溪水枯漲無常。一旦大雨驟下或久雨不歇,旋即山洪肆虐,沖塌橋樑,阻絕交通,甚至給過往行人造成生命財產危害。而在舊橋沖毀,新橋未架的寒冬初春時節,行人赤腳過溪,寒冷刺骨,更是苦不堪言。天祖看在眼裏,急在心頭,苦於資金實力尚待積累,更怕技術難以過關,故遲遲不敢著手建橋大業。

道光十年(1830)隆冬,具體組織建造好溪三大石拱橋的壺鎮呂建盛,特地到前路來拜訪天祖,動員他為首建造漳溪大橋,並聲明在施工技術和管理經驗方面給予幫助。天祖聽後大喜,激動地對建盛說:「我雖年近七十,身康體健,尤其是兒孫盛發,家財富足,遲遲沒有動手建造此橋,恐技術不濟也!今有仁兄諾言,為首倡建不如改作獨資興建,不是更好嗎!」建盛聽後萬分讚賞,建橋大事就此敲定。緊接著,天祖一邊著手買下建橋要用到的土地,並租下溪西一千把田,用作堆放造橋塊石的場所;一邊請人設計施工圖樣。又親赴李弄坑察看岩頭品質,買下宮澤陳氏宗族所有的山塊,開宕取石。道光十一年(1831)秋末,建造大橋工程正式啟動。經過一年艱苦施工後的道光十二年(1832),化費一萬三千兩白銀的漳溪石拱大橋和附屬廊亭都順利完工了。天祖建造此橋,首先是仰慕壺鎮呂蔡氏一門仁義大德;又得到呂建盛的啟迪和大力支持。故縉雲知縣張惟孝將之命名為「慕義橋」,並親筆書寫橋名。旋又要將天祖功德,上報朝廷請旌,卻被天祖婉言謝絕。並告戒諸子孫說:「善而不彰,方為真善。故你們今後一概不準請人為建橋事寫記立碑。」

為了滿足家中子孫住房需求,天祖又用造橋用過的木料,建造了三幢花廳。做大橋、建花廳,都沒有影響他的務農和經商事務,故家中財產日益增多。相傳到三個兒子分家析產時,田產多達七萬餘把(約合875畝)。每個兒子各得二萬把,還剩一萬把作為祭祀公田。直至解放時,天祖子孫們的田產仍然是有增無減。

國人自古相信「善行善報」,撇開神秘的因果文化不說,你在行善時一定可以體會到那種自身價值和給予他人幫助的愉悅;你在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時,一定會感悟到自己的幸運和知足,這些就是你行善時即席的善報。常行善事,為子女作出榜樣,使之潛移默化,成為好人。家有好兒女,不正是大家最需要、最期望的善報嗎?另外,敬人者,人恆敬之;助人者,人恆助之。行善可以互相感染,形成氛圍,這豈不是更大的善報?「行善積德,福有攸歸」、善行善報,相信它、踐行它吧!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虎論道 的精彩文章:

與人為善 天道佑之
修行之人須經大鍛煉
行善不見善,前世有缺欠
五一八天師廟會即將拉開帷幕

TAG:龍虎論道 |

您可能感興趣

行善積德,福有攸歸
心善積德,福有攸歸
積德萬古祥,行善樂有方
行善積德,速得福報
善有善報!一生積福無數,喜歡積德行善的三大生肖
積德行善,行事才能順利
行善積德33句金言 看到必是有福
我讀經文欲修行,行善積德靠算命
劉德華紅了一輩子:積德積善,必有大福
行善積德,無償預測
行善積德,換榮華富貴
銀福閣: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人為什麼要行善積德?
專修念佛並不是妨礙行善積德
7月中旬財星坐鎮,此3生肖積德行善,善有善報,福氣滿滿
10句行善積德的經典名言!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因為善良而有福的4個生肖!積德雖無人知,行善自有天知
行善積德,行善是命運轉化暢通的最佳辦法
口中積德 便是福報
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