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多圖:穿越到清朝去高考,有本事來做做考題

多圖:穿越到清朝去高考,有本事來做做考題

文|陳事美

過去的高考滋味其實更不好受。先不說試卷難易程度與錄取比例,單就落後的交通、通訊就很折騰人,去省城、進京城,沒汽車、沒高鐵、沒飛機。飲食、住宿都成問題,沒有空調這一項就足夠讓你痛苦不已。考試時也同樣如此。但這次我們不談這些,只說說清朝的老試卷。

先看這個,道光年間的鄉試題目。大約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以後,鄉試、會試的考試內容基本就被固定了下來。這相當於考試大綱,如果老師給學生押題,必然是在這個方向內。通常要考三場,第一場考《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第二場顯然是《五經》文章各一篇。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有五道題,每道題還有多個子題。所謂經史時務策,大概就相當於時事政治,測試考生對當前的時局分析能力。

圖1: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江南鄉試第一場題目。《四書》題是「子貢問師……」、「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詩題是「賦得半帆斜日一江風,得風字五官八韻」。

清朝末年,清政府宣布改革科舉考試內容。不僅徹底拋棄了八股文,而且還要求考生緊跟時局,同時要了解外國政治。或許這跟當時國家面臨的內憂外患有很大關係。第一場考試即考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第二場試考各國政治、藝學、策五篇。第三場才考四書五經子集。

1

2

圖2: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庚子辛丑恩科江南鄉試第一場、第二場、第三場題目。

考完後,考官不得直接批閱原試卷,也稱墨卷,需要由工作人員用硃筆重新抄寫一遍,類似複印一份,稱為朱卷。此舉主要是為了防止考官根據試卷的字跡徇私舞弊。原試卷進行彌封、糊名,編成字型大小,蓋上關防印。這與今天的考試程序差不多。

為防止槍手代考,自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開始,要求考生在第二場考試時,要按照考官的要求默寫第一場八股文的部分內容,比如首藝、次藝,或小講、起比。圖4中就有「默寫頭場首藝起講」字樣。

圖3:江南鄉試朱卷(部分)

1901年後,取消了墨卷抄寫朱卷的規定,彌封后直接送交考官批閱。此份墨卷的主考官為內閣學士楊佩璋,副主考官為外務部左丞紹昌。考試題目為「漢武帝時征民有當世之務先聖之術者縣次續食令與計偕論」、「識時務者在乎俊傑論」、「明太祖詔商稅毋定額論」。看過這些考題,你會答嗎?恐怕很多人連考題的意思都未必能搞懂。

圖4: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恩科江南鄉試第一場墨卷(部分)。最左側藍字、黑字均為考官批語。

圖5: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直隸深州士子劉夢樓在癸卯恩科順天鄉試第三場的墨卷。考卷中蓋有「彌封關防印」。在第一張照片中,左上角還有「貝」字,這是地區編號。直隸考生為「貝」字,宣化府考生為「旦」字,承德府考生為「承」,奉天府考生為「夾」字,滿蒙考生為「滿」字,漢軍考生為「合」字,國子監貢監生為「皿」字。

考生在答題時,會遇到避諱的地方,諸如當朝已故皇帝名,在世皇帝名、孔子名等均需避寫。出於人性化考慮,在鄉試、會試期間,考官會給考生提供一份避諱字樣清單,以供參考。

圖6:避諱字樣清單。

如果以上這些都難不倒你,那就來看看終極考試——殿試的試卷。殿試是皇上主考的考試,相當於今天的各省前三名進京再考,這種難度可想而知。時務策的多個考題通常由內閣出題,皇上最後敲定。考生根據策問,發表自己的見解主張。清初策題較短為兩三百字,康熙年間,已達三五百字,至清末時長則超千字。

圖7:嘉慶十二年(1807年),江蘇嘉定(上海嘉定)考生王鳴盛的殿試卷(部分)。

王鳴盛最終殿試名列一甲第二名,列為榜眼,賜進士及第。後來成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吳派考據學大師。

圖8:光緒十八年(1892年)蔡元培的殿試卷(部分)。對,蔡元培,就是那個北大校長。浙江紹興人,人家24歲就參加了殿試。最終名列二甲第三十名,賜進士出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事美文史 的精彩文章:

多圖:清朝高考的考場長啥樣?
清朝學子進京趕考究竟是怎樣的體驗
史上最尷尬:老大變老二、老二變老大
貪腐有時也要縱容,如何正確滿足太監們的貪慾?
什麼樣的官員如牲口?那種狼狽你想像不到

TAG:陳事美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