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學堂丨道醫五臓概要(四)
中國道醫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道醫五臓概要(四)
編輯/中國道醫研究院
點下面鏈接
太極招生
玄門正宗,武當太極拳網路授課班招生啟告!
四、脾臓
無形有質的脾位於中焦,居中央位,在膈之下。有質有形之脾則位於左肋之內。無形有質的脾,在五行中屬土,同樣分為陽土和陰土。 在體元、物元、質元三元系統內,其中的體元,陽性的名為常在,陰性的體元則名為妄意。修身者在慧觀中,當常在以物元形態顯形時,其形似鳳。當其體元以人形呈顯時,則為黃衣童子,又名黃帝。脾的質元是坤之氣,物元則是土之精。脾為心之子,肺之母。外通於雙眉.
口為之宮,脾中陽神常在主陽土信德,從真意。陰神安意主陰土,邪信生慾望,多嫉氣,主情志中的思。因土寄旺於四季主土,故脾為五臓之樞,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形為頰,在液為涎,主肌肉與四肢。脾脈出於隱白,乃肉之本意虞也。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升清和統攝血液。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絡屬於脾胃,脾和胃相為表裡。脾和胃同屬於消化系統的主要臓器,機體的消化運動,主要依賴於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機體生命活動的持續和氣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賴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而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後天之本」。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運化。
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飲食)化為精微,這個精微,在道醫學中是指將飲食中所攜帶的微量天德地氣分解出來,與腎氣相合共同構成營氣。而並非完全是食物本身有質有形的營養物質。因為水與食物在大地上的生成過程中,吸收著天德地氣,成為天德地氣的轉載體,只是質元的屬性中摻人物性本身的信息,需要進行解析。脾不僅能解析化為精微.並且能通過土載四方的特性,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運化水谷。
運化水谷,即是對飲食的消化和吸收。飲食入胃後,對飲食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無形有質和有形有質兩個方面的消化。這個消化過程必須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谷化為有質有形的營養和無形有質的精微。同樣,也有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如《素問.經脈別論》說的「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濁氣歸心,淫精於脈」和「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等等,都是慧觀下的真知灼見。都是說明飲食中營養物質和精微質元的吸收,全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脾的這種生理功能,也即是《素問·厥論》所說的「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的能量,才能使臓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養形營養和養神質元,以節約腎氣儲備的支出,而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若脾的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減退,即稱作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機能即因之而失常,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生化等病變。所以說: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的意義,其一是全面滋養後人形質的功能,其二是節約腎中元氣儲備支出的消耗。使後天系統處丁健康狀態。
運化水液。
運化水液,也有人稱作「運化水濕」,是指脾的質元能量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作用,是脾主運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飲食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多屬於液態狀物質,所謂運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對被吸收的水谷營養中的多餘水分,能及時地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和尿排出體外。因此,脾的運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休內發生不正常停滯,也就能防止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生成。反之,脾的運化水液功能減退,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而產生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則導致水腫。所以,《素問,至真要大淪》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這也就是脾的神運和質元能量弱,虛而生濕,脾為生痰之源和脾虛水腫的發生機理。
運化水谷和水液,是脾主運化功能的兩個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離。
脾的運化功能,不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對於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實際上是對飲食營養,精微轉化,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義,在理論上的高度概括。所以,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說:「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臓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故曰後天之本在脾。」
脾胃為「後天之本」,在防病和養生方面也有著重要意義。如李東垣在《脾胃淪·脾胃盛衰論》中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注意飲食營養,而且要善於保護脾胃;如在患病時,針對病情進行忌口,用藥時也要顧及脾胃等等,都是脾胃為「後天之本」在防病和養生中的具體體現。
(2)主升清。
脾的運化功能,是以升清為主。所謂升清的「升」,是指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故又說「脾氣主升」。「清」,是指水谷中的質元精微和有質有形的營養物質。升清,即是指水谷質元精微等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上輸於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再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敝說「脾以升為健」。升和降是臓腑氣機的一對矛盾運動。脾的升清,是和胃的降濁相對而言,也就是升清和降濁,相對而言,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臓腑之間的升降相因,協調平衡是維持人體內臓相對恆定於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吸收和正常輸布,正如李東垣所強調的脾氣升發,則元氣充沛,人似始有生生之機;同時,也由於脾氣的升發,才能使機體內臓不致下垂。若脾氣不能升清,則水谷不能運化,氣血生化無源,可出現神疲乏力、頭暈眩暈、腹脹、泄瀉等症;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脾氣(中氣)下陷,則可見久泄脫肛,甚或內臓下垂等病症。
(3)主統血。
脾主統血,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難經·四十二難》說:「脾裹血,溫五藏」這裡的裹,即是指脾具有包裹血液,勿使外逸的意思,實際上也就是指脾有統血的功能,脾統血的主要機理,實際上是信德土氣的固掇作用。如沈目南《金匾要略注》說:「五臓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脾之所以能統血,與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密切相關。脾的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而氣的固攝作用也較健全,而血液也不會逸出脈外而致出血;反之,脾的運化功能減退,則氣血生化無源,氣血虛虧,氣的固攝功能減退,而導致出血。但是,由於脾主升清,脾氣主升,所以在習慣上,多以便血、尿血、崩漏等稱作脾不統血。
2
脾的在志、在液、在體和在竅
(1)在志為思。
脾在志為思,思,即思慮、思考,是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如《靈樞·本神》說: 「因志而存變謂之思。」老子曾經指出:「弱其志」,因為五志都是後天慾望的結果。思,同樣是指脾中陰神妄意萌動,而產生超出生理允許閾值的思的質元能量和毒素,達於心神而產生毒副作用的情志損害。正覺正念主導下的思考問題,對機體的生理活動並無不良的影響,但是在妄意的主導下思慮過度、所思不遂等情況下,就能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所以有「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說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妄思能影響內氣的正常運動,導致氣滯和氣結,所以《素問-舉痛論》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從影響臓腑生理功能來說,最明顯的是脾的運化功能,由於氣結於中,影響了脾的升清,所以思慮過度,常能導致不思飲食,脘腹脹悶,頭目眩暈等症。
(2)在液為涎。
涎為口津,唾液中較清稀的稱作涎。它具有保護口腔粘膜,潤澤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分泌較多,有助於食品的吞咽和消化。《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為涎」,故有涎出於脾而溢於胃之說。在正常情況下,涎液上行於口,但不溢於口外。若脾胃不和,則往往導致涎液分泌急劇增加,而發生口涎自出等現象,故說脾在液為涎。
(3)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這是典型的「地氣養形」和「地谷養形」。由於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來營養,才能使肌肉發達豐滿,臻於健壯,正如《素問集注·五藏生成篇》所說:「脾主運化水谷之精,以生養肌肉,故主肉。」因此,人體肌肉的壯實與否,與脾胃的運化功能相關,脾胃的運化功能障礙,必致肌肉瘦削,軟弱無力,甚至萎弱不用。這也是《素問·痿論》所說「治痿獨取陽明」的主要理論依據。
四肢與軀幹相對而言,是人體之末,故又稱「四末」。人體的四肢,同樣需要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等營養,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四肢的營養輸送,全賴於清陽的升騰宣發,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實四肢。」脾主運化和升清,因此,脾氣健運,則四肢的營養充足,而活動也輕勁有力;若脾失健運,清陽不升,布散無力,則四肢的營養不足,可見倦怠無力,甚或痿弱不用。所以《素問·太
陰陽明論》說:「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口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即是說明四肢的功能正常與否,與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和升清功能是否健旺密切相關。
(4)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脾開竅於口,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開竅於口,系指飲食口味等與脾運化功能有密切關係。口味的正常與否,全賴於脾胃的運化功能,也即是脾的升清與胃的降濁是否正常。脾胃健運,則口味正常,而增進食慾。所以《靈樞·脈度》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若脾失健運,則可出現口談無味、口甜、口膩、口苦等口味異常的感覺,從而影響食慾。
口唇的色澤,與全身的氣血是否充盈有關。由於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不但是全身氣血狀況的反映,而且實際上也是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狀態的反映。所以《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內容
玄門正宗,武當太極拳網路授課班招生啟告!
避免寒氣進入人體這八個部位,陽氣才能不被消耗!
常做這幾個小動作,養肝補腎提神
人總要有個信仰,否則何以支撐脆弱靈魂於浮沉!
榮華富貴不是爭來的,是積德來的!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中
國
道
醫
問診諮詢/投稿
微信號:
w18901234567
郵箱:89928269@qq.com
中國道醫
◎ 中國道醫微信平台由武當山道醫傳承基地、中國道醫研究院創辦,秉承太上仙道貴生,濟世度人之教義,以傳承道醫精髓、弘揚道教文化及道家養生文化為己任,使道醫文化更好的為現代社會服務,減少人類疾病,提高健康水準。
◎
宗旨:
援醫入道,以醫傳教,借醫弘道;又援道入醫,以道治心,以術治身,行道施醫。◎
如何關注中國道醫微信平台
① 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醫
"一鍵關注。② 微信搜索微信號:
cndaoyi
③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END·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中國道醫訂閱號
微信號:cndaoyi
更多精彩,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查看。
※每天睡前只要36下,不管男女,別怪我告訴你晚了!
※一位美國華裔醫師的震撼演講:中國人已被西醫弄成藥罐子
※道醫學的歷史淵源!
※道醫學堂丨道醫五臓概要(三)
TAG:道醫 |
※道醫學堂丨道醫的定義
※道醫學堂丨除三毒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大醫」思想
※道醫學堂丨道醫的法道淵源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基本特點
※道醫學堂丨道醫的易道淵源
※道醫學堂丨 道醫基本流派
※道醫學堂丨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序三)
※道醫學堂丨 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序二)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歷史地位
※道醫學堂丨 唐山玉清觀道學文化叢書(序一)
※道醫學堂丨羲黃文化
※道醫學堂丨論醫道同源
※道醫學堂丨陰陽二氣
※道醫學堂丨道醫與其他學科的區別
※道醫學堂丨論和諧
※道醫學堂丨元氣
※道醫學堂丨道醫學的未來發展
※道醫學堂丨黃老學派
※道醫學堂丨孫思邈的道醫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