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夏天的故事:鄧小平、查全性及恢復高考記

夏天的故事:鄧小平、查全性及恢復高考記


蹲馬桶時來點歷史,拉的舒坦!


1948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共產黨戰勝了國民黨 |

只能眼紅中國,歐洲44國為何無法大一統

|

紅衛兵現在都去哪兒了

|

古人拉完屎如何擦屁股

|

古人沒有套套,如何避孕

|

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






來源水煮歷史



1977年冬,關閉了11年之久的中國高考大門再次打開。570萬名學生從農村、工廠、部隊一路風塵趕到考場。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兩季考生達到了1160萬人。高考的恢復,成了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作出這一重大決策的,是1977年7月剛剛復出的鄧小平。







回憶40年前的高考,人們由衷敬佩鄧小平撥亂反正的魄力,也不會忘記一位敢於說真話的知識分子——武漢大學教師查全性,正是他首倡恢復高考,促成鄧小平一錘定音。




查全性(劉念濤攝)




查全性的獨特貢獻: 鄧小平原打算從1978年恢復高考,查全性一番慷慨陳詞,鄧小平改變主意提前一年從1977年恢復高考,幾十萬青年從此改變命運。這一年招生27.3萬人,其中很多人成長為社會棟樑,他們之中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外交部部長王毅。



今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古語說「四十不惑」,於不惑之年回望當年的恢復高考,更有沉鬱厚重之感。高考的恢復,標誌著中國社會從動蕩走向穩定,從只講階級出身到機會面前人人平等。雖然那一年錄取的人數與整個中國人口基數相比微不足道,但其所帶來的深遠意義一直影響至今。




四十年後,當我們回顧中國改革發展的成就,毫無疑問,最初幾年參加高考,走進大學的人已成為主要的推動力量,他們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新思想,新技術,新價值,新共識,他們創造了中國輝煌的時代。他們是現在中國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






一個制度走過了四十年,當它形成一種既定模式之後,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幾乎沒有人會否定恢復高考政策本身的重要性,高考本身,帶給人們的是希望,潛移默化地在心裡種下了通過自己努力改變命運的信念,成就了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光榮與夢想。






每個參加過高考的人,都有著獨一無二的高考往事,有著截然不同的高考感受,大學所接受的新思想構成了他們未來努力的方向,造就了他們對之後人生的態度。




但是,人們知道恢復高考的往事嗎?





恢復高考的歷史背景




從1966年至1969年4年,大學停止招生。大學老師到「五七幹校」,在校學生搞「文化大革命」,然後上山下鄉。這4年是新中國大學教育的空白。




1970年,毛主席指示「大學還是要辦的」,「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1971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決定,高校恢復招生,招收初中畢業經過兩年以上勞動鍛煉的工農兵學員。




從1970年到1976年,也就是到查全性參加這次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之前,這7年按照教育部規定的「自願報考,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查」的十六字方針招生。工農兵學員基本上是好的,他們填補了7年的空白,成為經濟文化建設的骨幹,他們之中也出了很多人才。全面客觀地看,十六字方針有兩個嚴重問題:一是沒有剛性的公平的操作方案,「群眾推薦」往往走了過場,「領導批准」為領導走後門提供了方便。當時還流行「血統論」,出身不是工農兵家庭的子女,基本上推薦無望。另一個問題是取消了文化考試,學員文化程度差異很大。1972年5月,北京市對11所高校搞了一個調查,學員入學前文化程度,相當小學文化程度的佔20%,初中文化程度佔6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佔20%。大學上課,學生80%是初中和初中以下的文化,必須補初中、高中課程。一個班裡,有高中文化的有小學文化的,老師只能就低不就高。大學教育質量可想而知。



1975年, 鄧小平第一次復出,就想到了恢復高考。他開展全面整頓,其中就想整頓大學招生方法和教學質量。他準備在中國科技大學搞試點,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生。誰知,「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一來,鄧小平再次打倒。




1977年7月21日,中共十屆三中全會結束,正式恢復鄧小平黨內外一切職務。鄧小平主動提出分管科學和教育。




鄧小平7月21日才正式恢復職務,查全性他們7月底就接到參加科教座談會的通知,可見鄧小平對科學和教育的撥亂反正多麼著急。7月23日,他在同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負責人張文峰、高勇談話時說:不管招多少大學生,一定要考試,考試不合格不能要。不管是誰的子女,就是大人物的也不能要,不能「走後門」。可見他當時就有明確的恢復高考的決心。






恢復高考



關於恢復高考的詳細過程,下面是摘自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的一篇文章,作者:水水,標題:夏天的故事:鄧小平、查全性及恢復高考記




1977年7月,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等要職。剛一復出,鄧小平就自告奮勇主管科技和教育。7月29日,鄧小平指示教育部召開一次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他說,要找一些敢說話,有見解的、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是行政人員、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才華的教學人員參加座談會,而且這些人與「四人幫」沒有牽連。







查全性,著名電化學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導,中科院院士。在其積極建言下,停止了11年之久的高考於1977年冬季恢復。




在武漢大學,被選中的人是查全性,他當時52歲,是化學系一個普通的副教授。查全性曾回憶:

「我當時既不知道開會的內容,也不知道有哪些人蔘會,會議日期有多長。

『文革』發生後沒機會上講台,我一直在學校實驗室搞科研。因此,事先對會議內容心中無數,所以沒做任何準備。」






  • 劉西堯,時任國家教育部部長,1934年考入武漢大學物理系,他20歲的時候(大二)曾領導武漢大學響應當時北平的「一二?九」遊行活動,大三後從戎,武漢大學肄業。





  • 劉道玉,原武漢大學化學系教師,後被借調到教育部工作,時任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這次會議的籌備者之一。




是查全性的這兩位校友,劉西堯和劉道玉,知道他的才華、能力和率真,邀請他參加了這次會議。查全性是認識劉道玉的,而並不知道劉西堯跟他也是校友。




查全性從武漢坐飛機到了北京之後,是劉道玉親自去接的。唐敖慶,與查全性同住一室,當時參會的時候,他是吉林大學(原東北人民大學)化學系創始人之一。他後來是中國現代理論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並被譽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大化學系,1949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吉林大學校長、國際量子分子科學研究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一任主任等。



查全性,當時只是一個普通的副教授,周圍都是頂尖高手。




這次會議的名稱叫「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主持人,叫方毅,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方毅早年在上海參加地下工作時曾被捕打入死牢,三年後被營救出獄,繼續在湖北革命,當過鄂東特委書記,後在安徽等地繼續革命。方毅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等,中國對外經濟、科技領域的傑出領導人。




出席會議的有吳文俊(數學家)、鄒承魯(生物化學家)、王大珩(應用光學家,中國「光學之父」)、周培源(理論物理學家)、蘇步青(數學家)、童第周(生物科學家,「中國克隆之父」)等33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科學家、教授以及科學和教育部門負責人,堪稱豪華知識精英天團。會議從8月4日開到8月8日,連開5天。前兩天,大家都很拘謹, 「文革」的陰影尚在心頭,只談些專業話題。查全性兩天都沒發言。




8月6日下午,清華大學代表發言了,稱清華現在招進來的學生文化素質太差,許多學生只有小學水平,還得補習中學課程。鄧小平評道:那乾脆叫「清華中學」、「清華小學」,還叫什麼大學!查全性聽到,震動了,他原來列了一個發言大綱,這時候顧不上了,他激動地站了起來,說道:「招生是保證大學教育質量的第一關,它的作用,就像工廠原材料的檢驗一樣,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




當前新生的質量沒有保證,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小學的教育質量不高,而主要矛盾還是招生制度。大學不是沒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現行制度找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們改進招生制度,每年從600多萬高中畢業生和大量的知識青年、青年工人、農民中招收20多萬合格的大學生是完全可能的。現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沒人才,一些熱愛科學、熱愛文化、有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一些不想讀書、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反而佔據了招生名額。」







鄧小平坐在沙發上,此時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身體前傾,說道:「查教授,你說,你繼續說下去……你們大家都注意聽聽他的意見,這個建議很重要。」與會者其實都很激動,其實每個人都想這麼說。第一個開口的人充滿了勇氣,第一個開口的人是個坦蕩蕩的沒有負擔的普通人。




查全性繼續情緒激動地說道:「今年的招生工作還沒有開始,就已經有人在請客、送禮、走後門。甚至小學生都知道,如今上大學不需要學文化,只要有個好爸爸。」




他建議道:入學招生名額不要下放到基層,改成由省、市、自治區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統一考試,並要嚴防泄露試題。考試要從實際出發,重點考語文和數學,其次是物理,化學和外文則可以暫時要求低一點。從語文和數學的成績,可以看出學生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維能力。另外,要真正做到廣大青年有機會報考和自願選擇專業。應屆高中畢業生、社會青年,沒有上過高中但實際達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報考。




他發言的時候,鄧小平在筆記本上記筆記。吳文俊、王大珩等著名科學家均點頭贊同。




開會前,當年的全國高等學校招生會已經開過,「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是當時的十六字方針。1977年高考招生本已成定局。




但査全性破了局。鄧小平問劉西堯:「今年的高考招生改革恐怕來不及了吧?」査全性當下立即插話,「還來得及,今年的招生寧可晚兩個月,要不然又會誤招20多萬不合格的學生,浪費可就大了。」於是鄧小平又問劉西堯,劉西堯說,還來得及。鄧小平沉吟一會兒,說,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過來,今年就恢復高考!







1978年春,北京大學迎來恢復高考後錄取的第一批新生。





查全性第二天被新華社駐會記者戲稱「扔了個重磅炸彈」。8月8日會議結束;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召開第二次招生會議,歷時44天,研究細節方案;10月11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根據鄧小平指示制定的《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人民日報刊發社論《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標誌著高考制度正式恢復;12月23日、24日,舉行了絕無僅有的一場全國冬季高考,11年間積壓的570萬考生,從山村、漁鄉、牧場、工廠、礦山、營房、學校奔赴而來。




鄧小平最初的想法是1978年正式恢復高考,1977年做一年的準備工作。所以1977年參加高考並且獲得成就的人都應該感謝査全性。他在會議中「隱隱約約覺得有一線希望」,仗義執言,讓570萬人得到機會(算上1978年夏季高考人數590萬人,共1160萬人次)。當時物質緊張,印這麼多考卷沒有紙,臨時借調的是準備印製《毛澤東選集》第5卷的紙。







清華大學1977級的學生在課堂上。





恢復高考,其實在鄧小平心中早有計劃。破局必然是一個長期的計劃。社會精英觀局、入局者眾多,解局、破局者少。




1975年,鄧小平領導全面整頓,他對大學招生方法提出:「我們有個危機,可能發生在教育部門,把整個現代化水平拖住了……大學究竟起了什麼作用?培養什麼人?有些大學只是中等技術學校水平,何必辦成大學?一點外語知識、數理化知識也沒有,還攀什麼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還有問題。」他主張搞一些試點,通過考試直接從高中生中選拔一批優秀學生進入大學深造。但當時還有「四人幫」,他本人也在「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中受苦,這些主張是不可能被採納的。




所以當他1977年7月第三次復出,就任的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等要職的時候,他自告奮勇主管科技和教育工作,且帶著明確的目標。在會議召開前的三四個月間,他已經多次與不同人討論相關問題。




1977年5月12日鄧小平同方毅、李昌的談話中說道:普及高中沒有解決水平問題,不考試怎麼行?




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同王震、鄧力群的談話中提到: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辦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要經過嚴格考試,把最優秀的人集中在重點中學和大學……為了應急,應付現在青黃不接的狀況,在一九六六年、一九六七年高中畢業的學生中採取自願報名、嚴格考試、硬性抽調吸收進大學的辦法,培養一批人才,這種意見好。現在要提出問題,提出任務,大家想辦法。(從這些談話中可以看到,在人才匱乏和體制失序的年代,「重點學校」策略極被看重,此外,考試問題,在鄧小平心中口中縈繞已久。重點學校戰略,四十年過去了,如今依然沿用這個辦學思想,可能需要新的破局者。)







1977年7月23日,鄧小平同張文峰、高勇的談話中,提出:

不管招多少大學生,一定要考試,考試不合格不能要。不管是誰的子女,就是大人物的也不能要。我算個大人物吧!我的子女考不合格也不能要,不能「走後門」。




1977年7月29日,鄧小平聽取方毅、劉西堯等彙報時,他指出:有幾個問題要提出來考慮,第一,是否廢除高中畢業生一定要勞動兩年才能上大學的做法?在中小學完成了勞動任務,為什麼還要集中搞兩年勞動?第二,要堅持考試制度,尤其是重點學校一定要堅持,不合格的要留級。對此要有鮮明的態度。第三,要搞個彙報提綱,提出方針、政策、措施。




1977年8月1日,鄧小平繼續和方毅、劉西堯談:

意今年的招生基本上還按原來的辦法。一年準備,從明年開始兩條腿走路,一半直接招生,一半從別的路子來,特別是理工科。

開學時間統一到秋季好。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學校可以搞多種形式,總的目標是儘快地培養一批人出來。今年先過渡一下。




改變世界的,一定是一群人的組合。千千萬萬的變數和因子中,突然出現了一個極好的歷史因緣。査全性的思路很全面,看到多重問題又想到一整套對策,並且還能有應對突發問題,靈活及時地勇於應答,搶時間的技巧和能力極高,也是天性和正義使然。後來,查全性一直在化學領域深耕,成了著名電化學家,中科院院士。







「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這個教育部級別的會議,本來像鄧小平這樣身份的領導人是不會全程出席的,但在那次會議五天安排中,除了半天有外事活動之外,鄧小平都在女兒鄧楠的陪同下參加(註:當時鄧小平耳朵不是太好,需要鄧楠在耳邊複述一遍聽得更清楚些),而且基本上是在聽,偶爾插幾句話,問一兩句具體細節或一些聽不清楚的問題,不做指導性發言、也不引導問題。此次會議的氛圍,讓所有學者感受到了鄧小平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誠意。




此次會議後,還有一系列問題都要考慮細緻、全面。1977年8月18日,鄧小平在教育部《關於推遲招生和新生開學時間的請示報告》上批示:這是經過考慮,為了保證重點大學學生質量而商定的。擬同意。




劉西堯向鄧小平彙報教育部工作的報告中,講到正在召開的全國招生工作會議時說,會上絕大多數同志認為,既從有實踐經驗的工農中招生,又從應屆高中生中招生是正確的。招生涉及到城鄉知識青年和高中應屆畢業生3000萬人,招生辦法又涉及一些方針政策問題,需要考慮周到,以防對當前工農業生產產生不利影響和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引起波動。鄧小平給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寫了一封信,寫道:招生問題很複雜。據調查,現在北京最好中學的高中畢業生,只有過去初中一年級的水平(特別是數學),所以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大學生,須在社會上招考,才能保證質量。如何才能避免大的波動,辦法正在研究,方案擬定後,擬先送請批准。




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任務。查全性只是破了局,具體的執行者和操盤人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那個年代,並不是靠機制能夠自動推進的,定局者,不僅需要有高度的思想認識,也要有解決具體問題的極大的耐心。




1977年9月19日鄧小平同方毅、劉西堯等談話,他指出:

你們起草的招生文件寫得很難懂,太繁瑣。關於招生的條件,我改了一下。政審,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現。政治歷史清楚,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紀律,決心為革命學習,有這幾條,就可以了。

總之,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好,第二是擇優錄取。(鄧小平真的打掉了「個人」身上的沉重枷鎖,推動思想解放,很多人的命運才真的被改變。)




1977年10月20日,鄧小平約見劉西堯、周林等,強調文科的重要性。「北京大學是綜合大學,理科要抓,文科也不要丟掉。自然科學固然重要,要搞好,社會科學也很重要。文科,光有人民大學還不夠,北大文科是有幾處的,搞好文科是很必要的。」(鄧小平的細節之處的規劃,將影響好幾代人。)





1977年高考錄取通知書





1977年高考准考證




恢復高考四十周年來,讓1億多人上了大學,前三十年3600萬人左右,後十年6700萬左右。四十年來,高考經歷了多次變革。而1977年這個夏天的故事,一直在告訴我們,

改變歷史不僅只有大人物,有時候也可能只是順應時代變遷的有勇氣有正義感的普通人,更重要的是,參與者們要非常清楚自己該做出些什麼,等待歷史抉擇,不必苛求完善,先弄出一個局面來,以便後來者完善它。




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評價高考制度?筆者認為,儘管高考有其局限,恢復高考,最大的意義在於恢復了公平。當初從學校走出後,走進工廠,下到鄉間的年輕人們,不會想到還有機會重回校園,成為作家、科學家、領導幹部,他們的命運確實是因這次高考而改變。




但是,當我們注意到5%左右的錄取率,也會知道,真正因為這次高考改變命運的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高考的意義,更多地還是改變了中國不正常的教育秩序,是中國逐步走向正軌的一個標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夏天 的精彩文章:

今年夏天流行雪紡衫,優雅清涼兼顧,彰顯優雅女人味
不會穿弔帶,怎麼愉快過夏天!
什麼顏色染髮顯白 適合夏天的流行染髮顏色推薦

TAG: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