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跟諾獎得主聊了30分鐘,知道了人工智慧搶不走的「飯碗」是哪些

跟諾獎得主聊了30分鐘,知道了人工智慧搶不走的「飯碗」是哪些

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Pissarides),希臘裔塞普勒斯人,目前就職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由於在市場搜尋理論和宏觀經濟方面的突出貢獻,他與Peter A.Diamond、Dale T.Mortensen獲得了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國際金融報》與諾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的對話歷時30分鐘。5月27日16時10分,當他出現在《國際金融報》記者面前時,正是英國紳士的下午茶時間。

一杯英式紅茶、半杯奶、一勺糖,配上兩三塊曲奇餅乾。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與《國際金融報》記者開始對話,話題從全球經濟的「黑天鵝」開始。

談黑天鵝

政府未處理好全球化負面影響

在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看來,2016年全球經濟面臨的兩大「黑天鵝」事件是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

從皮薩里德斯的話語中,能感受到他對未來英國和歐盟經濟的擔憂。「英國脫歐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正在威脅著歐元和整個歐盟。」

而之所以會發生上述情況,皮薩里德斯認為,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是因為沒有處理好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推進全球化的過程中,最先受到衝擊的是沒有技能的低收入人群,但很多國家並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表示。

對於已經走向脫歐的英國來說,2017年面臨的最大問題可能是與自由貿易漸行漸遠,也就是逆全球化。皮薩里德斯進一步指出:「目前,英國脫歐的談判進展非常緩慢,一些談判中的不確定因素勢必會損害英國經濟,導致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預計未來幾年將陸續有更多國際資本、機構由英國遷移至歐洲大陸。」

談人工智慧

其取代的是非常規工作

採訪皮薩里德斯當天,正是圍棋界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潔與人工智慧AlphaGo進行第三場對決的日子。這場「人機大戰」同樣引起了皮薩里德斯的關註: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正是他最近的研究方向。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會不會對勞動力市場造成影響?

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喝了一口茶,回答說,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如果你請AlphaGo和圍棋冠軍為你泡這杯茶,圍棋冠軍泡的肯定更好喝。從這個角度來說,圍棋冠軍的腦子比AlphaGo更靈活。人工智慧和機器人與人類有很大區別,機器人能被訓練做好一件事,而人類是多樣性的,能同時做好幾件事。」

那麼,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會對勞動力市場造成怎樣的影響?

在皮薩里德斯看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更具有專業性,會取代的往往是非常規的技術性工作。比如在汽車行業,有經驗的駕駛員可能被自動駕駛汽車所替代。駕駛員必須選擇路線、避讓行人、判斷路況,現在這些都能由人工智慧進行思考。人工智慧也能進行3D列印,而這本身也不是一項常規技術。

談勞動力市場

更多機遇將出現在健康領域

上世紀30年代,凱恩斯曾作出一個著名預測:在僱傭勞動力得到充分確保後,人們的工作小時數會降低至每周15小時。現在,皮薩里德斯進一步分析,人工智慧和計算機、機器人設備會越來越多地取代人力作,未來人們的工作小時數可能又要重新計算。「面對不斷產生新技術的市場,我們不必懼怕失去工作崗位,反而要熱情擁抱工作效率的提升,因為它能減少我們每周的工作時間。」

雖然傳統的工作崗位可能在某些產業遭受重創,但新工作崗位的出現也是必然。皮薩里德斯相信,新技術還是能夠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輕鬆,能夠在一些行業中催生更多的工作崗位,進而維持經濟體的發展,比如在健康領域和教育領域。

以健康領域為例,看護行業未來的發展機遇不可估量。目前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人們願意投入資金,以便生病時能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保健和看護服務。中國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投入相對較低,但這意味著未來的發展潛力更加巨大。中國目前用於醫療健康領域的支出佔GDP的6%,而皮薩里德斯預計,到2025年,該支出將佔到GDP的10%。

而根據皮薩里德斯提供的數據,在韓國,醫療健康領域目前的就業比例是6%-7%,而2000年只有2%,該比例上升的原因,正是健康領域支出的不斷上升;中國目前只有2%的人口從事該行業,未來可能會出現與韓國相似的趨勢。

談「中國製造」的未來

成功關鍵在新技術

皮薩里德斯跟《國際金融報》記者分享了他最新的研究方向——「中國製造2025」戰略。

這個未來戰略成功的關鍵是什麼?皮薩里德斯的回答十分肯定:是新技術。

皮薩里德斯認為,中國現在是中等收入國家,但人工智慧和3D方面的發展卻可與高收入國家相比,技術創新在中國非常有前景。

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建議,當前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的過程中,要推動服務業增長,幫助那些從製造業轉行的人們找到新工作,就應該由政府提供適宜環境,讓新技術公司在市場中發展壯大。「政府可以通過減免稅收等方式,鼓勵小企業生存發展。對於不能很快轉崗的人員,給予指導,提供就業培訓機會。」

記者 張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金融報 的精彩文章:

4980億!央行放量MLF操作,解讀為「大放水」是你真想多了
到底誰在說謊?分享通信巨額欠款風波背後的股東「戰爭」
上海論壇開幕,諾獎得主透露中國製造2025成功秘訣
餘額寶設欄25萬,擋住了誰?
汽車金融滲透率超30%,年輕消費者更愛貸款購車

TAG:國際金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