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從感知,到意識,再到理性

從感知,到意識,再到理性

意識建立在最基礎的「感知」上:聽見,看見,觸感、聞到等。並且這些最基礎的感知可以相互組合,共同構成人對某事物的意識。

在基本的感知功能層面上,人和其他動物生命體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基於這些感知功能,其他動物也可以形成某種「刺激反應(條件反射)」。

但這種刺激反應,大多是「固定模式」的,即變通和再處理的可能性較小。而人類受到的刺激反應,擁有更加靈活的變通可能。

這個差別的基礎是,人對這些基礎感知的「留存」和後續的處理能力。顯然,只有更長久地留存下來,才能有後續的感知記憶處理和變通的可能。所以,關鍵在於對基礎感知的留存時間。

我們現在假設一種記憶模式:基於成對的DNA,每一束記憶元內在都是由X和Y這樣一對基礎記憶元構成——當X記憶元接收到感知信號後,會傳送給下一個記憶元,同時快速映射到Y記憶元上。

而Y記憶元複製過來的感知信號,也會同時再對映給X:當X上的感知信號消失的速度小於Y再次對映過來的速度時,則信息在XY這一對記憶元上的留存較長。反之,感知信號會在XY上不斷映射,同時迅速消減(即記憶消減)

顯然,大腦里的記憶元的記憶留存時間,會比肌體上的神經元要長久一些:基於這些較為長久的記憶留存,人腦可以進行後續的、負責的記憶處理,並形成過程性的事物發展映像,和概念上的抽象化。

——前者是人類掌握複雜的事物的基礎,後者是進行純粹思維的基礎

那麼,人類留存了那麼多記憶,為什麼不會變得雜亂無章、毫無頭緒呢?

或許剛開始確實如此,所以神話就是原始人類最初的處理對策:模糊化,或超現實處理

但慢慢地,人們開始對照現實,對模糊化的、超現實的處理提出質疑,並進行比對和修正。目的,就是讓留存的記憶更加準確地對應事實。

這個過程,被理解為「理性」的過程。或許,理性正是出自人類對事實認識的準確性把握的本能吧。

在這個準確性校正的過程中,一些思維方式和方法,也被不斷的提煉出來,並被更輕鬆的、熟練的掌握和運用。

由此,對事實追求的不斷量化積累,最終激發了人類理性的質變

當然,並不是說人類整體就此變得絕對理性了。而是說人類在理性認知的可能性上,獲得了巨大的進步。

這種進步,很大部分還來自於文本(文字、圖片、聲音和視頻)的留存——其實這種留存,可以理解為另一種形式的記憶,即脫離了生命主體的記憶。

不管是基於那種記憶形式,其結果都是為了與事實的關聯,即理性。

總結一下,意識建立在最基礎的感知上,多種感知共同構成了客觀事物在意識上的映像。而感知的留存依賴於人類優秀的記憶留存功能。

大量的、複雜的記憶留存,自然要求一定的編輯和整理方式。這些整理和編輯,以事實為基本參照——這個形式過程和結果,就被稱為「理性」。

也就是說,理性是為了處理大量的、複雜的留存記憶,而不斷量化校正,並積累,從而引發質變的自然過程與結果。

文:何為貴 每周更新三論,感謝關注/轉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文化之 的精彩文章:

再論空間:物質與空間的關係

TAG:以文化之 |

您可能感興趣

什麼時候才能意識到,越是討好,越得不到尊重
拿到病危通知的那一刻,我意識到自己從來不是一個好孫女
你是不是還沒意識到嗅覺的重要性?
6種你知道製作過程後就不會再買的食物,平時太大意,根本沒意識到
我們聽到的和意識到並不是一回事。你確定,能控制住自己的大腦?
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是怎樣的感覺?|心理學解釋瀕死體驗
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是怎樣的感覺?心理學解釋瀕死體驗
意識到自己犯錯,該如何是好
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是什麼感覺?
被看見卻又沒有被意識到的刺激可能對人的認知產生影響么?
心理學:自己意識不到,但讓你顯得不成熟的3種行為,你中了么?
直到這一刻,我才意識到自己該減肥了。!
意識不到這幾點,你得減肥到永遠。
人被斬首後還有意識,身體是否可以感到疼痛?
這些癌症是懶出來的,可惜你還沒意識到!
敏銳地感受到他人的恩情並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是修行人應該具備的
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即將死去,是什麼感覺?說出來你都不敢信
人的意識真的可以影響環境?那麼意識可以被察覺到嗎?
意識清醒卻不能動,她的靈魂被鎖死進身體,直到聽到熟悉的音樂
只有經過苦難的人,才能意識到平淡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