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圈層固化的焦慮,怎麼破?

圈層固化的焦慮,怎麼破?

文/脈脈數據研究院 呂文龍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句出自《聖經·馬太福音》的話,被後人歸納了「馬太效應」,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馬太效應是世間最冰冷的規則,卻又無處不在。

人生到底是怎樣被決定的?英國格拉納達電視台從1964年開始,跟蹤拍攝了英國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階層和成長環境的14位孩子從7歲到56歲的人生經歷《成長》系列紀錄片,它如同追問各階層命運的社會學研究報告。有的孩子就讀高級寄宿學校,屬於精英階層;有的出身東倫敦的貧民區或農村山區,算社會最底層;另幾個是家住老工業重鎮利物浦的後代,屬於社會中層。節目通過與孩子的對話,不動聲色地彰顯「階層」在他們身上烙刻的印記。

最初階段,問及孩子們的理想和閱讀計劃。上等階層孩子回答要當議員、要上劍橋的三一學院,會看《金融時報》、《觀察家報》和《泰晤士報》;中等階層孩子稱想做賽馬騎手;底層孩子則甚至未曾規划過自己的將來。相隔50年回頭看,依舊是幾個來自精英階層孩子的人生相對光鮮。他們過著優渥的生活,婚姻穩定。

的確,階層是一個圈子,階層本身就是一個特別好的教育成長環境。底層孩子普遍缺乏好的教育,缺乏計劃和目標;上層孩子一出生,就被家庭規划了一生。

即便如此,個人努力的重要性始終不能被忽略。正如達爾文在進化論中所提出的經典法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正如《成長》系列紀錄片中,依舊有一兩個原本社會底層的孩子算依靠自己的努力奮鬥,躋身真正中產或准精英階層。

金融系統工作的陳宇對階層固化這樣理解,「通過努力,有可能躋身上層社會。這個過程、躋身上層社會這個願景和目標本身確實是巨大動力,能有效推動人的前進和奮發。這是值得讚揚和支持的。「

陳宇坦言,權貴里當然有兩類,一類是幾世累計而成(例如南北朝之謝家),另一類確實是草根出生。所以,「通過努力」,當然能躋身上層社會。只是,「努力」絕非你能想像得到的那種程度,只有Beyond your imagination的更篤實的努力,方才有用。

打破階層固化的努力

自由職業者祁奇對階層固化持樂觀態度:「昨天賣給你黃花魚的人,明天說不定就是你的老闆。」雖然確有客觀存在的成功跨越階層的案例,譬如王寶強等人就是打破壁壘晉陞階層的群體,但這必然只是特殊案例,成功幾率千萬分之一,不能作為常態,更不足以證偽階層固化。

科技行業從業者熊冠群看來,階層固化是必然的,但是需要優化階層流動的機制。上等階層要淘汰落後分子進入低等階層,要把低等階層的優秀分子充分吸收到上等階層。而對於如何來實現這種階層的淘汰和吸收,就需要提供公平,只認能力的社會環境。

階層有差異,但也並非完全無流動與交流。自古,人們已經在通過教育公平、資源共享等方式,去構建打破階層壁壘的流動方式。中國有一個「鯉魚躍龍門」的說法,那就是教育,古時叫科舉,通過科舉入朝為官、光宗耀祖;今日叫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有不少農家出身的學生通過高考改變了人生軌跡,儘力確保教育公平,就能讓階層流動的通道敞開。

殷立超是一位公派海歸,目前在體制內工作。在他看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是國內階層固化最嚴重的地方。階層固化,無法改變。階層分化不要緊,分化以後能夠保持洗牌才更加重要。

清北復交畢業,比不上北京有套房子。復旦大學圖書館管理相關專業,找個好工作同樣不甚容易,甚至可能還需要托托關係。

他同時表示,上海頂尖一類高校里,三百多分的考生照樣有一些,這些考生來自安徽,而不是上海和北京。這些頂尖高校用了別人村裡的地建新校區,就得給當地村主任留名額。

與朋友合夥創業的天津人夏恬這樣感慨:」人想進步,必須打破自己的圈子。圈子會根據你自己隨時變化,比如你上商學院,認識商界精英;參加戲劇社,認識文藝的朋友;去健身,認識喜歡鍛煉的朋友;當你自己更優秀了,社會將對你重新定位、歸類和識別。「

人的焦慮源於沒有安全感,所謂存房子、存錢,就是儲存安全感。夏恬坦言,焦慮我們可以積極看待。因為焦慮,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問題和差距。比如她自己從小焦慮,喜歡更好生活,特別簡單、自己努力。而她也看到身邊有些同學太懶惰,習慣每天抱怨,自己不想辦法提高自己來解決,總喜歡靠別人,想靠老公和公婆解決焦慮。焦慮可以促進你改變,把自己正確歸位、接受現實、重新出發。想過好日子特別簡單,就是成為那個世界的人。

階層固化是存在的,像世襲制度。有的人靠結婚升值,希望嫁入豪門;有的人靠自我升值。良好的家庭成長教育環境會改變人的一生,突破自己的都是內心世界強大的。

知識階層持續的焦慮

常言道,安居樂業。當下持續瘋漲的房價,火熱的房地產,讓多少知識階層望洋興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獎金為700多萬人民幣,卻被人們笑稱在北京都買不上一套十分像樣的房子。

有人這樣發問,自己是一位在上海工作、月入3萬的三十而立的青年人,為什麼還是焦慮?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葉先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你焦慮,是因為你月入三萬的姿勢不對!如果你月入三萬的組成是:月薪1萬,另外四套房子租金2萬。你絕對不會焦慮。

對此,科技行業從業者熊冠群也深類似感觸,現在的就業行情並不算好,清北復交(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通大學)畢業比北京上海有房會容易很多。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在專題報道中稱,「中國中產是世界上最焦慮的一群人」。這種焦慮,體現在高企的房價、稀缺的教育資源等各個方面。

今年5月初,是上海幼升小與小升初的最後衝刺關鍵節點,網名為豌豆媽的女士這樣描述上海的教育現狀,「上海幼升小、小升初,考焦了魔都父母。如果問上海今年升學最大感受,回復一定是一部諜戰大片,旁觀者痛苦萬分,可故事主人公卻是焦躁萬分。」

對於升學,數字始終是家長最敏感的東西,其中暗藏著某種不可控的命運。

令人詫異的是,有些一流學校不在考娃,家長也是學校要考查的對象——職業、寫作水平、情商、親子關係、教育能力;甚至有的學校連外祖父、外祖母的工作單位、職務、第一學歷和畢業院校等信息,同樣作為入學參考。除了名目繁多的家庭背景調查,像陽浦小學還需要讓爹媽也來參加一場考試競逐。杭州育才學校還會考家長寫作文。

不禁有人感慨,你想拼娃,先問問自己拼得過對手的爹嗎?

熊冠群對如此的升學有些詫異:「小孩報個小學,都要父母提供學歷、收入證明,還要參加智力測試。不夠資格的父母生的小孩別人不招。」對此,殷立超表示,「你說的這種入學考核情況,如果有教育局辦公室主任給校長打個電話,你看還要不要這麼繁瑣?」

殷立超進一步表示,「對生源的家庭背景很看重,這在美國學校同樣存在。美國常青藤名校大多都是私立學校,收不收某個生源完全是企業行為。一封校資源委員會推薦信,遠比考生的成績重要。換句話說,家世遠比考生自己重要,人家看重的是校友資源。」

職場焦慮下的人才流動

經過專家統計分析,對自身職業發展產生疑慮的職場人佔到年底職場焦慮人群的73%。晉陞障礙、跳槽幻想、能力焦慮、高薪貧困……職場中這些焦慮的問題,困擾著眾多的都市職場人。伴隨著焦慮,必然會引起工作效率的明顯下降,原因是注意力無法集中、精力減退,思維混亂、理不出頭緒、靜不下心等。

於是職場焦慮下感到困頓的人們,開始考慮逃離和流動,看似山窮水盡之時,換一種活法,能否找尋到柳暗花明的第二人生?

82年出生的黎洋擁有著PHD的高學歷,現在體制內從事信息研究類工作。對於這份工作,他有著自己的憂慮。比如萬一有一天離開體制,在外有沒有謀生的能力?

他一直擔憂,體制內工作要求的技能比較單一,而且對新技術跟蹤也不緊密,而IT本身發展非常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所以這兩年,工作之餘他也和小團隊一起在外邊創業,希望折騰折騰,能夠成功自然再好不過,即使失敗也能夠提高技術能力,怕把自己的「手藝」丟了。信息研究等相關技術,他也談不上十分喜歡,但確乎是他謀生的手段和後盾。業餘時間,黎洋認為畫畫是一種緩解焦慮的方法,自幼學習了近十年的西洋畫,雖然後來因為忙於高考的獨木橋,畫畫中斷了,但現在他又拾了起來,素描、水彩、水粉、油畫,讓他的生活更加淡泊寧靜。

黎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提前賺夠養老錢,相當於提前退休。因為他的終極理想生活還是開個客棧或是有情調的咖啡館,然後繼續慢悠悠地讀書、旅行,與遇見的有趣的人們分享和交換各自的故事。對於階層固化的問題,他並不否認,但並不為之過分擔憂,畢竟過好自己的生活,享受當下的快樂更重要,而不是計較自己正處在正態分布的哪個點上。

85年的李恆是一名設計師,對歷史地理和文化有著濃厚興趣,2009年剛畢業時在廣告公司工作,後來偶然機會去了互聯網公司做商務,隨後又先後轉做了視覺、交互工作。2015年隨著前領導出來做旅遊項目的創業,但創業一年多時間,業務進展並不算順利,並且在他看來旅行產品最佳的融資風潮也已經過去了。事後,他回想起這段創業經歷,更多的是加深了他對旅遊的濃厚興趣。

於是,李恆便又另謀了一家互聯網公司UED(User Experience Design用戶體驗設計)部門的職位。李恆覺得在大公司里做設計,都是分項目、分功能來做,很難全方位鍛煉,因此很多職業素質都日漸退化了。現在他又有著新的焦慮,對未來發展方向多少有些迷茫。他在UED部門去年剛升了交互,然而今年部門結構調整,他又做回了UI視覺。在UED領域,交互是更接近頂層的職位,交互對產品的把握更大、話語權更重。目前,他們部門只有一個從美國歸來的交互,海歸除了交互,還懂技術、做過產品。通過這次崗位調整,李恆也更加看到自己的差距,於是近期剛剛報了一個產品的課程,準備給自己充一充電。

對於階層固化,李恆沒有想太多,覺得天天擔憂這個還活不活了,不想為自己無力改變的事情浪費精力、太累。未來,李恆稱會離開北京,不過他更傾向的是移民。過了30歲,他愈發覺得不想一輩子都這樣過,渴望徹底解放自己,用他的話說,」能力都是逼出來的「。

階層固化雖難變,依然不能自棄

鐵飯碗在新時代也有了新內涵,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到哪兒都有能夠有飯吃,正所謂藝不壓身。

陳然今年29歲,在金融行業做銷售:」階層固化在成熟社會很正常,世界上大部分自然存在的事物都是正態分布,我覺得人類社會也該是類似的,無非是這個正態分布陡峭些、還是平緩些。「

至於每個個體,盡人事和聽天命同樣重要。如果因為階層固化就放棄理想,放棄努力,一方面可能讓自己下滑到更低的階層,另一方面,人生的意義會欠缺。我覺得幸福感就是意義和快樂的平衡,成功應該是平台+機遇+努力,只有努力肯定不夠。不過平台、機遇,這兩個在上等階層,都會更容易獲取;下層獲取相對較難。因為階層本身固化的就是平台和人際圈子(與機遇緊密相關)。

總的來說,陳然對於階層固化會有緊張感,但是不會因為這個過度擔憂,甚至影響了自己的生活。遠期,他考慮在北京獲得更多的打拚成果之後,去更宜居的城市生活。

一個人的苦惱之一是「求不得」。求而不得,輾轉反側。吳旻在一家出版公司做高管,他目前的焦慮並不算多,心煩之處來自家庭,孩子不好好學習、不遵守規矩。工作上他比較得心應手,沒有問題,」這是我之前的勤學苦幹積累的,沒有人天生就會什麼。大多都是要靠自己的勤學苦練,靠積累。不要總懷才不遇,不要總怨天尤人。一個人要有存在的價值,在單位要成為行家裡手,讓單位不敢輕易失去你。

人的短期焦慮,來自某一件特定事情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這很正常。長期焦慮,則一定是想達到的目標、目的,短期內得不到或者壓根兒就實現不了。那就要正確的認識自己,不要給自己硬加砝碼,不要努力去辦得不到結果的事情。

吳旻對階層固化並不否定,但他更加相信——通過努力,一個人的境遇應該會得到改變。除了紈絝子弟以外,很多從小就是一路名校的人,畢業之後依然很努力地打拚。而不愛進取的年輕人,總表現為不愛讀書、沉迷娛樂消遣,好高騖遠,該學習的時間、該積累的年紀,無端花在網上、逛在街上,然後去各種社交網路發帖抱怨。

吳旻提起一句陝西老家的俚語:光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打。過去也有俗語,要想人前顯貴,必須人後受罪。

事實上,不會有絕對公平,寰球同此涼熱。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挺好,每個人都應該依靠智慧和汗水去爭取更大的財務自由,大的來說為了生活得更有尊嚴,從小處講也是為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與文藝 的精彩文章:

TAG:生活與文藝 |

您可能感興趣

階層化的圈層,不必去迎合那些不靠譜的人
青年人,你「被圈層化」了嗎?
「五環外」的拼多多,如何打破圈層壁?
你的世界取決於你的信念|淺談圈層突破之「圈」
在這個「圈層化」時代,讀懂「現實模仿藝術」太難了……
地球表層四大圈層的劃分,生物圈是其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圈層
你還在加速呢,精英圈層早就變道了
上天入地、「康熙」合體、圈層爆款、大數據……優酷春集都說了什麼?
鹿晗的重要時刻:當偶像完成圈層突破,如何給品牌帶來流量以外的價值
你知道該如何構建你的人脈圈層嗎?
怎麼區分地球外部圈層?
成績好顏值高的女孩子都接觸什麼圈層
第二講 地球的圈層結構、地殼的物質循環
圈層爆款、大片網綜,優酷春集又提出了哪些行業大勢?
從大眾到圈層、從長到短,下半場自製劇戰爭怎麼打?
盤點懸疑網劇這四年:從流量拓市、精品運營到突破圈層
魚子醬文化CEO雷瑛:從偶像到親子,我們要做圈層文化的發起者
下一站,圈層電影
真正的圈層絕不僅僅只是人脈
私人定製和圈層營銷,地產界才會的戰術,威馬已經成了優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