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VS現代高考,哪一個更容易考中?
又是一年高考季,毋庸置疑,高考已經成了幾代中國人身上的文化符號。在現代,無數學子揮汗如雨,希望改變人生命運;在古代,參加科舉選拔,「朝田舍,暮殿堂」,也是讀書人的夢想。雖說科舉是選拔做官人才的考試,但與如今的公務員考試相比,一個遴選的是官,一個錄的卻是吏,相當於辦事員。與之比較,高考更接近科舉。古代科舉VS現代高考,哪一個更容易考中?
中國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在明清時期定型並走向鼎盛。明清兩朝,讀書人要通過知縣主持的縣試、知府主持的府試和省學政主持的院試(合稱「童試」),方算是取得秀才資格,可以正式參加科舉考試了。第二級考試是鄉試,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貢院」舉行,折桂的稱為「舉人」。其後才能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會試與殿試。會試主考官多由內閣大學士或六部尚書擔任,殿試則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所發之榜稱「甲榜」,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即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如此層層選拔,嚴苛競爭,難怪寶哥哥要深惡痛絕了。
據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古今譚概》記載: 「嘉靖間,閩中吳小江,督學楚中,所拔入膠庠者,多垂髫士。士之已冠者,計窘,乃竊去頭上巾,亦為垂髫應試。吳公見其額上綱痕。遂口佔一詩,嘲之日:「昔日峨冠已偉然,今朝卯角且從權;時人不識予心苦,將謂偷閑學少年。」(「膠庠」即學校,大意是明嘉靖年間,因督學吳小江力主提拔少年,已行冠禮的考生應試時紛紛改梳少年髮型,頭上卻留有印痕。)
現代高考是分省組織的選拔考試,如果以科舉中的地方考試——鄉試為對照,可以統計出,現代高考是分省組織的選拔考試,如果以科舉中的地方考試——鄉試為對照,可以統計出,明代各地的鄉試錄取率平均在2.2%~6%之間浮動。如據《嘉靖十年山西鄉試錄序》記載,山西省在公元1531年有1425人應試,錄取65人,錄取率為4.6%。如果以明代同一時期不同省份的鄉試錄取率計算,1531年,如果你在順天府(今北京)考試,你的錄取可能性(7.0%)是雲南考生的近一倍;而如果你是1585年的應天府(今南京)考生,你就只有2.6%的希望,比福建、山東、浙江考生更低。
據學者研究(《明代科舉各級考試的規模及其錄取率》,郭明貴),明初的鄉試中式率一般為10%上下,成、弘間為5.9%,嘉靖末年降為3.3%,實際錄取率又低於此。如應天府在公元1370年(明1368年建立)錄取率為54%,在明代前期一般為20%以上,到1603年,僅2.2%的人被錄取。自成化至明末,全國平均錄取率為3.95%。
而據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招生計劃,各省今年步入高考考場的莘莘學子,將有43%~68%的可能進入本科院校學習。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已有40年,高考錄取率也一路走高,從當年的4.8%,到九十年代市場經濟大潮的百分之三四十,如今已有70%以上的學生都能考上大學,與古代科舉的難度不可同日而語。更何況,參加鄉試的人已經是佼佼者:不僅每三年才舉辦一次,而且到明朝中後期,秀才的錄取率已經在10%上下,很多人到六十歲了,依然是童生。
如果以科舉考試中的最高階——會試和殿試計,明清時期進士的錄取比例相對更高,但自1371年朱元璋開啟閉關鎖國(60%)到1850年咸豐帝即位(3.5%),錄取率也是一路走低。如果以科舉考試中的最高階——會試和殿試計,明清時期進士的錄取比例相對更高,但自1371年朱元璋開啟閉關鎖國(60%)到1850年咸豐帝即位(3.5%),錄取率也是一路走低。可見,那時候的「連中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唐伯虎曾參加弘治戊午年應天府鄉試,得第一名解元),較之今日各省的高考狀元,含金量可是高了許多。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成為這個時代無數人的悲觀論調。明代的進士家庭成份是什麼樣的呢?據學者錢茂偉的研究,從永樂九年至成化五年期間,出身平民之家的比例在60%~86%之間遞減。弘治十八年之後,該比例在38%~55%之間上下浮動。在永樂十年,出身功名之家的進士比例曾低至13.2%,而在崇禎十六年(清軍入關的前一年),平民之家的比例也有40.5%。由此可見,科舉這套制度在保證平民階層的上升通道方面,有一定的公共性。
在「人人都愛地圖炮」的時代,想知道古代哪裡最容易出進士嗎?如果將明代24個府進士與人口數對照就會發現,當時的科舉競爭南強北弱。南直隸(今江蘇、安徽、上海等地)、浙江、江西、福建是實力最強的地區,北直隸(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湖廣、四川、山西、陝西次之,最南部的廣東、雲南、廣西、貴州四省最弱。明李賢《古穰集》中有言:「況北方之士,始也不知自奮,必待師長教條之嚴。誨誘之勤,既久且堅,乃克就業,而人才之效可冀」,認為北方人不想讀書。
6月7日,一年一度備受關注的高考作文題曝光,全國卷1的題為從「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等中選擇關鍵詞,幫外國青年讀懂中國。北京卷的題則為「說紐帶」和「共和國,我為你拍照」。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光緒三十年,當時坐在考場上的考生,面對的是「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腦補一下,如果你是考生,想答哪道題?
網易新聞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良心推薦浪潮工作室
※中國小偷一年偷走超市上千億,你家要承擔709元
※如果你從事這些工作,你可能得擔心下自己的飯碗
TAG:網易數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