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親節特刊】懷念父親

【父親節特刊】懷念父親

點擊"三湘文化傳媒"關注我們

作者簡介

田剛,男,苗族,湖南麻陽人,1964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湖南省反邪教協會會員、湖南省懷化市作家協會會員。現任麻陽苗族自治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局黨支部書記、辦公室主任。曾就職於廣播電視宣傳部、鄉鎮黨政辦文秘、辦公室主任和人大副主席。創有2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作品散見於《中國稅務報》《中國文化報》《湖南日報》、《三湘都市報》《凱風湖南》《嶽麓紅楓》《懷化日報》《邊城晚報》《五溪文化網》等數十家報刊雜誌與網站,散文集《筆耕心韻》由團結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

懷 念 父 親

作者:田剛

父親辭世已經十餘年了,然而,時間的流逝並沒有沖淡我對父親的深深懷念,也無法割捨掉父親健在時對子女的那份濃濃的父愛之情。父親那憨厚善良的面容,敦厚結實的身影和助人為樂的良好形象會時刻在我腦海中浮現。父親年輕時勤奮好學,把自學掌握的苗醫文化技術用於義務為湘西廣大群眾解除痛苦,救死扶傷;並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業餘愛好,自發組建民間花燈藝術隊和「紫荊堂」龍燈隊,豐富了湘西少數民族偏遠山區農村群眾的節日精神文化生活,給湘西少數民族老百姓帶來了無比歡樂。至今,父親的民間文化傳奇故事仍然在湘西村村寨寨被傳為佳話。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父親出生在湘西麻陽的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因家裡貧窮,父親只上過兩年私塾就失學了。大伯被抓壯丁後在國民黨縣政府警察局當過事,父親年幼時就幫著爺爺做篾匠工藝養家糊口。解放前夕,已長大成人的父親幾次要求參軍,都遭到了家長的反對。1948年陳渠珍治理湘西時,帶了一名精通中草藥苗醫文化的隨身軍醫,從小就喜歡地方苗醫的父親便斗膽前往拜其為師,經常幫其上山採藥,把脈診病,抓藥配方。因父親心靈手巧,做事細緻認真,苗醫文化技術接收快,得到了醫師和陳渠珍大將的厚愛,短短一年時間,父親就學會並掌握了許多民間苗醫治病技藝。

1949年初,血氣方剛,充滿著愛國熱情的父親以外出做工為名瞞著家人偷偷地加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志願軍,先後參加過舉世矚目的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戰役,將近六年的軍營生活,父親不但努力學習軍營文化科技知識,而且苦練殺敵本領,當過衛生員、戰地報道員和機槍射手等特種技術職務,並多次榮立三等功。在1955年複員時組織上準備給父親安排到縣人民武裝部門工作,但因當時家庭有點歷史小問題而錯過了這個千載難逢的良好機遇。

複員回到湘西農村後,父親堅持白天參加生產勞動,利用工余休息時間上山采點中草藥,晚上身背藥箱、走村串戶為鄉村群眾義診治病。通過幾年的軍營文化熏陶,父親已是能寫會算,能文能武的地方文人。在鄉村先後擔任過赤腳醫生、大隊秘書、生產隊長,還被抽派到外大隊搞「四不清」幹部。他有時喝上幾兩米酒,當眾表演神奇硬功,即用牙齒咬著籮繩將滿籮筐稻穀,從地下沿著九道木梯爬到丈多高的木屋樓上,鄉村院子很多血氣方剛的後生家別說上木梯到樓上,就是站在地上用牙齒咬著籮繩將滿籮筐稻穀都無法咬起來,有的人說父親學得法術,贏得了大家的陣陣喝彩。十里八鄉的群眾家中過紅白喜事也都少不了請父親去幫忙,寫個對聯、當朝台先生陪客講講話。父親為群眾幫忙和治病開藥從來不收一分錢,只是隨家逢行吃個便飯喝杯小酒,表個心意。當年在偏遠山區農村缺醫少葯且文人奇缺的年代裡,父親理所當然已成為湘西少數民族群眾最為尊敬的文化人物,鄉親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田師傅」。

在鑽研苗醫文化方面,父親做到邊干邊學,先後通讀了《本草綱目》等十多本醫學名著,摸索探討出了一套治療疑難雜症的苗醫妙方,堅持2多年如一日為湘西百姓義診治病2260人次,釀製長壽藥酒336劑,治癒跌打損傷患者198例,治癒民間抽搐(精)兒童213例,將上百名抽搐兒童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父親中年後,把苗醫文化毫不保留地傳給了周邊鄉村年輕人,為麻陽創辦「苗醫回春堂」和申報「中國長壽之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父親健在時,湘西地方有些群眾不解地詢問過父親:「田師傅,你幫人治病做好事而分文不取,究竟圖個啥?」父親總是微笑著答道:「苗醫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瑰寶,救死扶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苗醫文化不能失傳,助人為樂的民族精神更不能失傳啊……」

八十年代初,湘西苗鄉部分群眾依靠黨的富民政策脫貧致富,而偏遠山區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是一大盲區,一年想看一場戲都很難。為豐富和活躍山區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年過半百的父親在鄉村帶頭組建了一支「紫荊堂」龍燈隊和民間花燈隊。父親提筆畫出的龍頭和龍身活靈活現,耀武揚威;為搞好花燈排練,父親既當主角,又當配角,還利用晚上加班加點編寫花燈戲台詞,結合宣傳當時的改革開放和富民政策以及地方黨政中心工作,成功地編導演出了《喜迎親》、《戰地黃花》等花燈戲劇。還自編自演《霸王鞭》、《送報文》、《送陽春》等苗鄉群眾喜聞樂道的原生態文藝節目。每逢新年佳節,父親都帶上鄉村花燈隊和龍燈隊活躍地在湘西苗家山寨,把歡樂送進千家萬戶,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曾記得,在湘西麻陽偏遠山區民間花燈面臨失傳的時候,父親帶著兩名民間藝人翻山越嶺,徒步走了40多里山路找到麻陽花燈藝人聶榜榜的二代傳人把《劉海砍樵》的陽戲套路和部分花燈曲詞記載傳承下來,為後來麻陽花燈戲的更新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父親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湘西偏遠山區苗族農民,但他的傳奇故事感人肺腑,驚天動地。那年那月,市裡的編輯記者先後來到我農村的老屋,親自登門採訪,後來不久父親的動人事迹竟然被撰寫成傳奇故事漂洋過海,不翼而飛,先後在《懷化日報》、《三湘都市報》、《中國文化報》等多家黨報黨刊和紙質媒體公開發表。

父親喜愛唱花燈、跳花燈,只要一天不跳花燈,他就覺得心悶頭暈,有時綵排花燈戲時忘記了飢餓,一天時間不吃一頓飯,忘記了疲勞,一晚不肯睡覺,鄉親群眾都稱他為「湘西花燈迷」。直到九十年代中下期,父親帶著他的花燈隊和龍燈隊奔波在湘西村村寨寨,進村入戶送報文、送歡樂、送陽春十多個春秋,精心收集流失在湘西民間的花燈詞曲,並把麻陽上山區跳花燈技藝原原本本地傳給了20多位鄉村年輕人。有一年,因勞累過度的父親突發高血壓中風偏癱,卧床十年後高血壓複發,搶救無效病故。

鄉村群眾都說父親能享有將近八十高壽,是祖宗的陰功做到了位,也是父親本人健在時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為群眾傳送歡樂,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結果。父親雖然沒有給我們子孫後代留下什麼富足財產,但他遺傳的是永遠興盛不敗的湘西苗族文化基因。

每年的清明節,我們都要到父親的墳墓前祭祀一番,以此感恩父親,祈求父輩與列祖列宗護佑中華民族的文化事業繁榮昌盛。並藉此機會告慰他們,目前的湘西麻陽已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冰糖橙之鄉」和「中國長壽之鄉」,也許父輩祖宗們聽到這些好消息後,在九泉之下更好放心地安息下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湘文化傳媒 的精彩文章:

TAG:三湘文化傳媒 |

您可能感興趣

父親的父親節
《父親節憶「父親劫」》
懷念我親愛的父親
父親節專刊 他們的父親
父親節寫給父親的文章
父親節:獻給父親的詩歌《父親這張弓》
父親節!沒有父親的父親節
父親節里憶岳父
父親節:八字論父親
感恩父親節
感恩父親節 父親節快樂
朗誦:父親節,感恩父親
父親節,寫給父親
憶父親—沒有父親的父親節
「父愛如山」感恩父親節
父親節 父愛如山
沒有父親的父親節 父親節的呼喚
烏先玲 懷念父親
獻給父親節‖父愛如山
沒有父親的父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