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袁志鴻道長: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

袁志鴻道長: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

社會倫理是各個時代中約定俗成的道德思想和行為規則。道教是社會的一分子,也是由人組合而成,所以參與社會倫理思想建設是很自然的事情。每個時代的社會倫理都應符合當時的不同變化,所以就有各個時代的標記和特色。當一個新的時代來臨後,就會以新的符合現狀的標準審視和判定原有的社會倫理道德,符合的會被保留,不符合的自然要被革除,這是每個時代都會高度重視的倫理工程和實際任務。

道教的清規戒律對社會倫理持認同態度

封建社會所提倡的「三綱五常」,雖然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並完善的社會倫理思想,而這種形式的確定是因為它適合封建社會現實的需要,所以為當時社會各界所廣泛地接受和使用。在這種社會基礎和氛圍下,作為傳統宗教形式的道教不僅同樣關注社會倫理建設,而且在道教徒和信教群眾中積極推廣倫理規範的實踐。

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是通過清規戒律的條款傳授以及教徒自覺自愿持守奉行的實踐來體現的。道教規範教徒有:三皈、五戒、八戒,在俗男女則有無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老君百八十戒、千二百戒等等。清初王常月在北京白雲觀開壇傳戒,「刪繁就簡,傳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總稱為『三壇圓滿天仙大戒』」。在這些戒律中,道教所要求教徒遵循的除了教義專業的條款以外,其中絕大部分還是社會倫理所規範的內容和精神。

設有這麼多條款,是否會與「無為」、「自然」之教義有違背呢?道教就此早有自己的認識:「昔太上老子宣五千言秘旨,首以『道德』二字名篇。道者天性也,德者人心也;教人盡人以達天,存心以全性;雖未設立有『律』之名,若觀妙觀竅,即所以律心,柔弱謙下即所以律身。」道教的目的就是通過戒律向社會推廣倫理道德思想,表明道教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所謂:「戒者、禁止之辭,益善、止惡、皈真、舍妄之謂也。」當然,在推廣過程中道教徒要承擔起社會倫理道德榜樣的作用。

考證道教全真派初真、中極、天仙三壇大戒的戒律內容,有許多是直接關於維護社會倫理的內容。如:「愛國家」是道教所提倡的社會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道教首先寄希望於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在一定時期內帝王或元首,就是國家的代表,所謂「祝一人之有慶、祈四海之同春」,即是此意。「愛社會」也是道教所提倡的社會倫理道德。道教認為,愛社會首要是表現在維護社會的安定,人民生活之幸福上。所以有「不得妄說災厄、驚懼(人)民」等戒律。這些清規戒律的要求都是與社會倫理思想不相違背的。

道教認為:雖然道教的教義精神與正統「王化」在形式上有所區別,但目的是一致的。所以要求道教徒遵循社會倫理所規範的內容和精神。

以教派形式展示的社會倫理思想

凈明道奉許遜為祖師,稱「許真君」。據說他在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曾任蜀地的旌陽縣令,為治理好地方,他曾撰《八寶垂訓文》,其要旨為「忠孝廉謹、寬裕容忍」八字,意為「忠則不欺、孝則不悖、廉則罔貪、謹而勿失」;「寬則得眾、裕然有餘、容而翕受、忍則安舒。」謂之「垂世八箴」。這是凈明道的立教本旨,也是社會倫理所倡導之內容,可見道教教義與社會倫理並不相背,甚至有助於其不斷完善和規範。

其實,強調社會倫理對道教徒修持的重要作用的教派又何止於凈明道?天師宗道統的相續亦遵循社會倫理,並且特別注重嫡系血統承續的要求。據載:張陵天師在蜀漢之地「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領,不喜施刑,廉恥治民」,「以善道教化」。在祖天師(張陵)將升化之時,「乃以印劍付子衡,戒子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步罡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緒,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其後天師道在傳承中,社會倫理思想即成為其中重要內容。不僅如此,四十一代張正言天師還「集諸弟子曰:『吾家世代以福國、忠君、佑民為本。』」由此足可以見證古往今來道教天師宗的社會倫理道德思想的主張和實踐。

茅山道教上清派,是魏晉之時興起的道教宗系。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茅山上清經系的早期傳人,許多均為由儒而道,由仕途而入玄門;其後,歷代傳人亦均為文化層次很高,在社會中亦很有影響的人物,所以社會倫理思想在該教派中表現得非常突出。至今茅山九霄宮太元寶殿前台階的石欄上,還鐫刻有「在家不孝雙父母,何必靈山見世尊」這種社會倫理氣氛極濃重的楹聯。

南宋之後,金元之際重陽祖師創建了道教全真派,並南下傳道,致使以道教方式修持的各支派流系望風併入全真宗系。面對道教全真派南下傳道的形勢,一直以我國南方為主要活動區域的各符籙教派也由龍虎山張天師領銜,以天師、上清、靈寶諸宗係為主體組合成「三山滴血派」即正一派。正一派本來就深入社會現實,自然強調在社會中的倫理道德思想的展現。而道教全真派主張「三教合一」思想,其中很重要的內容,也是要求教徒注重倫理修持,要求全真道士必習讀《孝經》。全真龍門派「以三教同修,不拘在家出家,『道俗隨緣,葷素方便』,唯重五倫八箴、修身寡過」就是實踐社會倫理的最好例證。

教內著作中的社會倫理教化內容

在我國社會中,儒家思想一直被作為「正統」主流的成分看待,所以從孔夫子到後世的儒生學子,都知道自己負有社會倫理教化的重要責任。他們中許多人都著書立說,表達他們關注社會、維護社會倫理道德、自覺拯救社會人心、積極引導社會民俗的風尚。其實,在道教的許多經典中,也有著豐富的倫理道德思想。

《太上感應篇》、《邱祖垂訓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真經》等等,就是富於社會倫理思想,參與社會世俗教化的經典,其內容為社會普遍熟知和引用。諸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等等,極富哲理。其正面勸諭也很多,「不履邪徑、不欺暗室;……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受辱不怨,受寵不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等等。這些內容既是道教清規戒律所要求和主張修持的,也與社會倫理道德思想完全吻合。反面戒人之不可為之處也有,如:「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滂諾同學,虛誣作偽,……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虐下取功,謅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如是等罪。」這些禁忌的內容不僅是教徒當禁戒,也為社會倫理所不容。

當年邱祖面對教內弊端,曾誨諭徒眾:「粒米文錢,俱皆有所關係,乃世人之膏脂,農夫之血汗,非用心以難消,豈無功而受?」他義正辭嚴地指出:「且莫說爾等後學之輩,即天神有過則謫其位,地祗有過則降其職,神仙有過則墮其塵,鬼崇有過則滅其跡,君王有過則失其國,臣僚有過則加其刑,士人有過則削其名,庶人有過則掠其福,一切過惡各有所歸。」直接明白地告誡門徒:當行正直、勇猛精進,不落邪路、遠避是非。邱祖還要求門人熱心社會公益、修橋補路、戒殺放生、施茶舍葯、慈悲為本、周濟窮苦、尊師敬友、愛老惜貧等等,亦均為社會倫理的敘述和教化。

其餘如《福壽論》、《水鏡錄》、《功過格》、《文昌帝君陰騭文》等等諸多被人熟知的經籍,均屬同類,雖多藉助教旨神言,但實是道教社會倫理思想的參與和理想。表明道教的宗教家們認同社會倫理的人文精神。

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表明夫子仁學,「忠恕之道」的胸懷寬廣,不強人所難;朱子講:「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真乃勸學為官的聖言。太上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可見歷代聖哲先賢都關注社會倫理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疆道教中心 的精彩文章:

還陰債-人生轉運的基礎
人體是一個匯聚日月星辰的神秘宇宙!
推拿「五心」可養精氣神
沒事時看看:相學速成秘訣
紅廟子道觀為中高考生供燈祈福!

TAG:新疆道教中心 |

您可能感興趣

人間正道在教化:理想社會的人道秩序
馬克思主義的「道」與社會主義的「理」
徐泓:何炳棣教授及其《明清社會史論》
人類道德文化的高峰在中國:慧識哲學文化的社會治理平衡模式
王炳忠:台灣難道真要退化為民粹暴力 叢林社會?
試論孟子的 「仁心義路」說與社會管理
立鴻浩志,做社會人
楊明偉:《共產黨宣言》與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的步伐相伴
北京大學王曙光《反思和突破「華盛頓共識」,創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
明清銅鏡——吉銘鏡:反映社會道統觀念,彙集吉祥福祉祈願
吳文藻《論社會學中國化》:費孝通、林耀華、黃迪、瞿同祖的老師,冰心的丈夫
呂德文:縣域黑社會的生存之道
馬克思、恩格斯與烏托邦社會主義
王鴻飛:做民間和社會的《知識分子》,行個人的道德責任
金庸秘密社會中的道德觀
馬克思的社會個人思想
馬克思:藝術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烏克蘭為何呼籲國際社會,阻止俄羅斯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建設?
《斯文》:唐宋之際的思想轉型和社會轉型
叢林之書:人類社會倫理觀念在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