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鐵幕之下,美蘇為什麼都放棄了重型坦克?
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將世界上最主要的軍事力量劃分為兩大陣營。對抗由昔日血流成河的鏖戰變為鐵幕兩側的對峙,熱戰也從本國軍隊的直接短兵相接轉化成小打小鬧不斷的代理人戰爭。那麼,作為現代地面戰場最重要的兵器之一,坦克,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鐵幕兩側緊張對峙的M48與T55,雙方相距不足100米
細數重型坦克的活躍年代,其實也就是從二戰初期開始。從叱吒風雲、讓盟軍聞風喪膽的「虎」式,到重炮摧枯拉朽的IS-2,或是姍姍來遲、戰後就被重定義為中型坦克的M26潘興,反映的都是製造國對坦克這種兵器的用途與調度思路。
何為重型坦克?重,則意味著其噸位絕對不輕,但究竟為什麼重?炮大?裝甲厚?在二戰及其後的十年間,重型坦克即意味著重甲巨炮,其意義就在於強大的火力與優秀的防護,然而要實現這兩點,真的需要這麼重嗎?
二戰期間,提升火力的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就是提升火炮的口徑或者管身長度。前有粗獷的KV-2和IS-2,後有71倍徑的虎王與55倍徑的17磅炮的丘吉爾黑親王。另一方面,防護性能,也主要是以直接加厚裝甲厚度為主。簡單粗暴地加厚裝甲,也使得坦克的噸位直線上升,但其防護性能卻未必有等價的增加。
英國博文頓博物館裡唯一一輛現存的丘吉爾黑親王,
已被修復至可開動狀態
除了最尖銳的火力和防護因素,另一個導致重型坦克之所以「重」的原因也是許多設計的不合理,德國人偏愛的傳動裝置下置設計,變相增加了坦克的高度,極大地浪費了噸位;英國人按照一戰思想設計的丘吉爾坦克,其車體布置極其不科學,原先準備安裝於車體兩側的副炮取消後,車內空間仍然捉襟見肘,且在發動機沒有變化的情況下一再加厚裝甲,致其機動性極其惡劣。
丘吉爾Mk.I,可見其車首的QF3英寸榴彈炮,
車體側面的2磅炮已取消但艙室仍然保留
然而,科技在進步,工程師們慢慢也發現了可以提升火力和防禦性能的同時使得坦克不那麼「重」的辦法。
除了對炮管的尺寸做手腳,炮管的加工工藝、炮彈戰鬥部設計、發射葯能量都會很顯著地影響坦克炮的威力。英國皇家兵工廠的105毫米L7線膛炮可以說是最經典的坦克炮之一,在坦克的發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可以是說是英國作為坦克的發明國的最佳作品。二戰中坦克普遍沒有專用的主炮,都是將牽引式火炮、防空炮甚至艦炮簡單修改後裝車,其設計之初也沒有專門考慮到坦克上應用的細節。L7線膛炮是在20磅炮基礎上設計的專用坦克炮,通過優化發射葯和高效的駐退機構,保留了與更小口徑的20磅炮相同的后座行程,間接避免了對更大尺寸炮塔的需求,同時在管身長度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有著更佳的穿甲深度。採用管身自緊工藝的L7線膛炮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壓,允許使用能量更大的發射葯,以更高的初速發射動能彈以達成更高的穿深。L7在發射後期改進型的M833型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時,可以達到490毫米的RHA穿深(1983年數據),甚至高於口徑更大、炮管更長更重、採用沉重的分裝式炮彈的120毫米M58/L1A1(分別裝在於M103和FV214征服者重型坦克上,來源於美製120毫米防空炮)。
L7線膛炮被廣泛安裝在英制百夫長系列、西德豹1及其衍生車型以及美製M48/M60巴頓系列上,享譽全球,甚至跨洋過海通過義大利馬可尼公司的授權到達了中國。
裝備L7A2線膛炮的百夫長Mk.VII
英國人在炮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鐵幕另一側的蘇聯人則在裝甲防護上取得了突破。設計起源於二戰中T-34令人矚目的小被彈面積和大傾角裝甲設計,這使得坦克可以更容易彈開炮彈,並且在達成需要的「等效厚度」時可以使用物理厚度更薄的裝甲。傾斜裝甲到50年代,更演化出T-54的卵形炮塔設計,作為一個階段性的最優解,這種圓溜溜的「光頭」造型炮塔,被數十個國家不同型號的坦克搭載,並且沿用了半個多世紀,許多直到今日仍在服役。卵形炮塔通過在數學上最小化有效被彈面積的思想,非常有效地在保證防護性能的情況下降低了重量。
東德裝備的T-54A,標誌性的鑄造卵形炮塔
在50年代末期,針對日益流行的HEAT彈藥,蘇聯更在432工程上實驗,並在量產型T-64A上搭載了最早的陶瓷複合裝甲,複合裝甲比起均質鋼裝甲,對HEAT戰鬥部金屬射流的防禦能力更強,但重量卻輕的多。其原因就在於其不同材質的搭配和密度變化不一,能夠有效衰減HEAT戰鬥部的熔化銅金屬射流。雖然複合裝甲的抗穿性能比起均質鋼裝甲沒有明顯優勢甚至更差,但是其重量降低的現實意義和邊際效用卻遠高於那一點點的抗穿能力:強的多的抗破能力、更輕的重量帶來更長的燃油經濟性和更好的機動性,這對坦克這種機動兵種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434工程(T-64A)
除了火力與防護這兩項指標的越近,設計布局的合理化也在顯著降低坦克的重量,同時發動機技術和懸掛技術的改進也在逐漸改善重型坦克為人詬病的機動性差的問題。但是除了這些原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錢。
相對於國家機器火力全開的世界大戰,多種規格不同的坦克同時生產不僅意味著後勤保障維護的繁瑣,軍隊供應鏈壓力的加大,同時也意味著工業資源的不合理分配帶來閑置甚至浪費。在當下以快節奏交戰為主的軍事衝突中,舊日以專職殲滅敵方坦克或突破嚴密防禦陣地為主要用途的重型坦克漸漸失去了其市場,而生產沒有用的坦克是顯而易見的資源浪費。
1955年的美軍M103重型坦克,作為頂樑柱的門面工程,在當時單位造價高達30萬美元,貼現到今天,相當於2700萬美元,可以用來製造3輛多的M1A2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雖然這樣的計算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是已經足夠用來反映重型坦克對軍隊和整個國家機器來說都是華而不實、性價比極低的產品。
所以,隨著時代的浪潮,重型坦克慢慢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而多功能、性能全面、性價比高的主戰坦克則接過了陸地霸主的大旗。簡單的說,科技進步,做到同樣性能,坦克可以不需要那麼重了,而且乾的活可以更多種多樣了,又或者是,同樣重量之下,火力更強、性能更好了。消失的並不是坦克的重量,而是「重型坦克」這種定義劃分,因為它已經沒有太多實際意義了:同樣是56噸,虎式坦克和AMX-56勒克萊爾已經是大刀和機關槍的區別了。或許我們懷念的並不是坦克的重量,而是那個鐵味濃重的年代。
本文來源於網路,如遇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點擊展開全文
※美國曝光罕見高清照片,看完我驚呆了!
※一位海外華人肺腑之言,如此評價祖國,令人震撼!
※戰爭打響!蘋果打響第一槍,正式對華宣戰!
※中國為何不打仗,少將揭秘,南海和釣魚島內幕令人拍案叫絕!
※此文送給70後,就算是哭著也要看完!
TAG:軍事風雲 |
※丘吉爾的鐵幕演說,為什麼會成為美蘇冷戰的開端?
※鐵幕拉下,中東又被封閉
※鐵幕下的最後重騎兵 美蘇冷戰末代重型坦克小傳
※「鐵幕」兩端的美與蘇
※【今日歷史】3月5日大事記,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
※美軍神器「窗帘」——鐵幕,一巴掌拍翻反坦克導彈
※技術鐵幕落下:美大使公然警告德國禁用華為,德國:用不著你管!
※新獨角獸的生存之道:如何突破巨頭鐵幕?
※再也不懼「閃電風暴」公牛防雷插座拆解揭秘安全「鐵幕」
※「維諾納」計劃:一個「照妖鏡」,折射出鐵幕兩端的鬼魅世界
※殷紅色的鋼鐵洪流,一橋若是飛架白令海,冷戰鐵幕變通途
※沙特王儲薩勒曼在美言論堪比丘吉爾鐵幕演說
※俄羅斯憤怒至極,美國欲打造一強大鐵幕,到處修建陸上宙斯盾
※朝鮮已讓世界悟到其做事邏輯 西方全面抹黑的鐵幕被撕開!
※審美觀特輯:新「鐵幕」降臨 中美關係將走向何方?
※孟晚舟被捕的背後,一張針對華為的「5G 鐵幕」正在降臨
※新鐵幕來臨,台灣開始自我鎖島
※冷戰鐵幕之後的大腳怪——蘇聯時代實驗性的巨輪越野車
※巴鐵幕後金主盛讚梟龍 直言投資太值了 巴司令:永不忘恩
※新的冷戰鐵幕已由美國人徐徐拉開,美媒稱莫指望中美談成「大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