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什麼是三寶?三身佛?三法印?

什麼是三寶?三身佛?三法印?

三寶

佛法僧三種為什麼稱為「寶」呢?因為他是指示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解脫系縛,得大自在的導首,極為尊貴,如世間的珍奇寶物,所以稱之為寶,《寶性論》中,用世間珍寶的六種譬喻,來說明佛法僧稱為寶的意義:

(一)稀有義。如世間寶物,貧窮的人不能得到;三寶也是這樣,沒有善根的眾生,百千萬劫不能值遇。

(二)離塵義。如世間的珍寶,體質上沒有瑕穢;三寶也是這樣,絕離一切有漏的塵染,最極明凈,故名為寶。

(三)勢力義。如世間珍寶,能除貧困,醫治病毒等,有大勢力;三寶也是這樣,具足不可思議的神通威力,故名為寶。

(四)莊嚴義。如世間珍寶,可以莊嚴世間,令世間美妙;三寶也是這樣,具有無量的無漏功德,能莊嚴出世間,故名為寶。

(五)最勝義。如世間寶璧,在一切物中最為殊勝;三寶也是這樣,是出世間的無漏法,最極殊勝無上,故名為寶。

(六)不改義。如世間的真金,燒打磨等,本質不能改變;三寶也是這樣,是無漏法故,不為世間的稱、譏、苦、樂、利、衰、毀、譽八風所傾動,恆常不變,故名為寶。《心地觀經》報恩品以堅牢、無垢、與樂、難遇、能破、威德、滿願、莊嚴、最妙、不變十義說明佛法僧得名為寶的意義,結語說:「佛法僧寶,具足無量神通變化,利樂有情,暫無休息,以是義故,諸佛法僧,說名為寶。」

佛法僧乃三寶之稱。

每個人信佛,必須先皈依(歸依)三寶。在歸依前,應必須先了解三寶的大意。否則,莫名其妙的歸依,便不得為真正的歸依。就像我們要考大學,不知大學名稱,那便成笑話。希望學佛的善男信女,求受歸依時,必須明白三寶的大意。歸依師必須把三寶教意的大意傳授于歸依弟子,使他們了解三寶的大意,歸依則受益。

佛法僧三寶,是佛在世親定的戒律,為在家善男信女所明示修行的道路。佛住世時,稱佛為師;佛滅度時,以戒為師,以常為住。佛法僧三寶的功德是真空妙用。佛法僧三寶,是勸人為善,早出苦海,引道眾生入世出世之寶筏,使人能覺悟返偽歸真,改惡向善,可以使家庭人口平安,更可使人間離苦得樂,所以稱為三寶。

三寶分兩大類:

(一)三寶有住持三寶與化相三寶。

(二)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

三寶的種類,要知道三寶的含意: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法是法則,有軌範、使人理解與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僧眾,於事於理,和合相處。

所謂住持三寶與化相三寶

(一)凡是絹綉、紙繪的佛像便是佛寶。

(二)凡是三藏經典,是古大德的佛教徒著述的,便是法寶。

(三)凡是剃髮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寶。

因為佛陀入滅後的佛教,端靠這一類的三寶為繼承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和教義流傳後世,所以稱為住持三寶。

(一)佛陀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涅槃的階段中,佛陀便是佛寶。

(二)佛陀當時對弟子們所傳授的四聖諦法、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寶。

(三)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便是僧寶。

這是佛陀唯有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相狀,所以稱為化相三寶。

什麼是一體三寶

是佛法僧三寶之中各有皆具三寶的功德。

(一)佛有覺照之明,具備了五眼六通,所以稱為佛寶;佛能應機說法,於法自在,故有軌範持能,所以稱為法寶;佛無違諍之過,所以是僧寶。

(二)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所以是佛寶;法的本身,就有軌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寶;法法平等,所有眾生一律平等,所以是僧寶。

(三)僧有觀照之智者,為佛寶;僧有軌持之用者,是法寶;僧為和合僧者之體者,是僧寶。

什麼是理體三寶

是說一切三寶,各有具之三寶。

(一) 從修證上能翻迷成悟,即成為般若智慧,解脫苦,即成為法身:般若為佛寶,解脫為法寶,法身為僧寶。

(二) 從理體(真如)上說,能觀之理為佛寶,所觀之事為法寶,事理一如為僧寶。

三寶有四種性質,不出事理的兩面。事相的三寶,是現實的,此法比較易懂,除非已經開悟,證得了自性的真如、究竟歸依之處。在家居士屬於護持三寶,出家比丘、比丘尼是住持三寶。因此,分為出家在家兩類。佛陀在世佛教以佛為軸心,佛陀滅度後,佛教以僧寶為重心,所以現在以僧寶為歸依之處。故在家三寶弟子要護持住持三寶,供佛及僧,才能得到佛法僧三寶的真正的法益。出家僧寶由釋迦牟尼佛的戒律來管理約束,若在家三寶弟子妄加評說僧寶過失效,罪過很大。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經藏詮定學,律藏詮戒學,論藏詮慧學。

十二部經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經的內容分為十二種類,叫做十二部經。何等為十二?

一、長行:以散文直說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類長,故稱長行。

二、重頌:既宣說於前,更以偈頌結之於後,有重宣之義,故名重頌。

三、孤起: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起的偈頌。

四、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的因緣。

五、本事:是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六、本生:是載佛說其自身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七、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

八、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容易開悟的經文。

九、論議:指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

十、無問自說:如阿彌陀經,系無人發問而佛自說的。

十一、方廣: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

十二、記別或授記:是記佛為菩薩或聲聞授成佛時名號的記別。

此十二部中,只有長行,重頌,孤起頌是經文的格式,其餘九種都是依照經文中所記的別事而立名,又小乘經中無自說,方等,授記三類,故僅有九部經。

三身佛

眾生成佛時有三身,稱為三身佛,三身佛分別為法身佛、報身佛、及應化身佛。

法身佛: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本來具有的,不需要修,只要你悟,悟即見自己本源自性清凈的法身佛。

報身佛:不容易成,需經三大阿僧祇劫,修種種的苦行難行,乃至無善而不成,無德而不就,功德圓滿,方可成報身佛。釋迦佛的報身,稱為盧舍那佛,住在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報身,又是住在華藏世界,各各佛的報身,都是住在華藏世界。報身又分自受用報身及他受用報身,自受用報身無相,就是大菩薩也見不到;他受用報身,大菩薩可以見到,惟是所見的各有不同,十地菩薩見的,是無量大身,其它菩薩所見的,或是千丈盧舍那身。

應身佛: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度之,是為應身佛。應身是以報身為本,所以應身佛又稱為逆佛,所謂從本垂跡,就是這個意思。

應身佛有千百億化身,如釋迦佛有千百億化身,阿彌陀佛亦有千百億化身,化身佛住在凡聖同居土,暫時住的、方便的、不長久的。是故釋迦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便離開這個世界,應度眾生已度盡,說法已完,住世無益。

眾生成佛時,三身佛一時成,無分先後彼此。

華嚴經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上兩句「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是指法身佛,法身佛無相,萬佛一體,無有你我之分,亦無過去,現在,未來佛之分別,更無此土、他土、無量國土之佛的區別,萬佛一體,猶如虛空般的清凈,清凈是一體的,不能說這一邊的虛空清凈,那一邊的虛空不清凈,是故法身佛無男無女、無此無彼、聖凡兩亡、生佛俱泯,是謂不

二法門

「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是指報身佛。

法身清凈,不染一塵,故亦名素法身,眾生迷此,所以有生死,雖則六道輪迴,其性不變,故又名佛性,因在迷不變,常隨眾生流轉生死,故云「法身流轉六道,處處皆聞。」有幸得聞佛法,著力熏修,剎那除卸迷情,得識本來,乃至大徹大悟,悟同諸佛,此時名信解,解法身之理,但解而矣,法身還未出現,必須悟後起修六度萬行,以及一切功德,若有一德未圓,一功未滿,法身亦不現前。

直待萬行已圓,萬德已滿,惑垢盡除,無明業空,法身才全體出現,此時卻又名報身佛,號盧舍那。

簡略而言,悟後從性起修六度萬行,莊嚴素法身,修至功德圓滿,素法身成為萬德莊嚴的報身,報身又化成千百億化身,到十方世界,天上人間,轉隨意法 輪,教化有緣眾,所以壇經云: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原來是一身。

三法印

第一法印是諸行無常。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連續兩個剎那保持不變。佛陀要求我們不要只是談論無常,而要把它作為工具,以幫助我們契入實相,從而獲得解脫的智慧。我們也許想說因為事物是無常的所以才有痛苦。但佛陀卻鼓勵我們進一步觀察一下:沒有無常,生命怎麼可能產生?沒有無常,我們怎麼能夠轉化掉自己的痛苦?沒有無常,我們的小女兒怎麼能夠成長為一個如花似玉的年輕女郎?沒有無常,社會狀況怎麼能改善?為了社會正義和希望,我們需要無常。

如果你很痛苦,那不是因為事物無常,而是因為你錯以為事物有恆。一朵花凋謝時,你不會太難過,因為你知道花開易謝,原本無常。但是你卻不能夠接受你所熱愛的人遭受無常,當她去世時,你會悲痛萬分。如果你看透事物無常的本質,那麼你現在就會盡最大努力使她過得快樂。認識到無常,你會變得積極、慈悲和富有智慧。無常是好事情。沒有無常,一切都將成為不可能;有了無常,每一扇門都為變化敞開著。無常,是我們解脫的一個工具。

第二法印是諸法無我。如果你相信有一個持久的、永恆存在的、獨立自主的「我」,那麼你的信仰就不能被稱之為佛教。無常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說的,無我則是從空間的角度來說的。當我們修習《金剛經》時,愈深入地體察我、人、眾生、壽者這些名相,我們就會發現,我與非我、人與非人、眾生與非眾生、壽者與非壽者之間是沒有界限的。當我們在綠色的原野上漫步時,我們就會意識到,我們是由空氣、陽光、礦物質和水構成的,我們是大地和藍天之子,與其它所有有生命、無生命的事物都有聯繫。這就是修習無我觀。佛陀教導我們要安住於正念,諦觀互即、無我、無常,從而進入三摩地。

第三法印是涅槃寂靜。涅槃的意思是「滅除」 滅除煩惱和名相。人類的三個基本煩惱是貪、嗔、痴。痴是沒有能力理解事實真相,是其它兩種煩惱的基礎。因為愚痴,我們貪求那些會將我們毀壞的事物,並對很多事情感到嗔怒。我們試圖按自己的設想來把握世界,結果我們很痛苦。涅槃,熄滅所有的煩惱,象徵著自由的誕生。當黑暗消失時,光明就出現了;當痛苦消失時,安詳和幸福就會出現。

三災八難

三災:有「大三災」,指水、火、風之災,及「小三災」,即饑饉、疾疫、刀兵之災;

八難:有王難、賊難、火難、水難、病難、人難、非人難、毒蟲難。

「三災八難」,俗稱多災多難、災禍接連不斷為「三災八難」。

「三災」和「 八難」 在佛經上都有確指的內容,與俗語的泛指用法不同。佛教認為,世界從形成到毀壞為一大劫,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周而復始。在「住劫」的後期,眾生行為邪僻,壽命減少,便陸續發生饑饉、疾疫和刀兵等災禍,稱為「小三災」。到了「壞劫」之末,則發生更為可怕的火災、水災和風災,稱為「大三災」。最後的風災,把世界吹得蕩然無存,從而進入「空劫」。

三十七菩提分

三十七菩提分也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覺支等。指佛陀教導眾生修證聖果的三十七種途徑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聖諦的智慧,通向涅盤聖果的道路。分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亦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俱舍論》卷二十五稱:「三十七法順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種以智觀境的方法。世人攀緣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凈、樂、常、我四顛倒,因而有貪愛等煩惱。為治此四種顛倒,以念、慧為體立四念住:

1、觀身不凈,用聞思修所生的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身內腸胃赤白痰等不凈,身外眵淚涎唾等不凈,破除凈想的顛倒;

2、觀受是苦,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者苦,破除樂想的顛倒;

3、觀心無常,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心境生滅無常,破除常想的顛倒;

4、觀法無我,用能觀之智,觀察和覺了五蘊等法從因緣和合而生,沒有自性,所以無我,除破我想的顛倒。

四正斷

四種正確的修行努力:

1、於已生的惡法令斷滅;

2、於未生的惡法令不生;

3、於未生的善法令生起;

4、於已生的善法令堅住和增廣。

於此四法戒勉策勵,精進修習,為了斷惡修善。

四神足

四種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

1、欲神足(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發起的定;

2、勤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由不斷止惡進善力發起的定;

3、心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由心念之力發起的定;

4、觀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由觀想佛理之力發起的定。

「斷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斷除一切障礙三摩地的不善等法,從而轉進修習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觀四法來引發和修證這四種三摩地。

欲等四法,求定稱心、趣定自在,故又稱「四如意足」。佛教認為,修行這些禪定,可得神通變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

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種內在條件:

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

2、粗進根。修學正道及助道法時,勤求不息;

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無他念;

4、定根。攝心於正道及助道法相應不散;

5、慧根。為正道及助道法觀無常等十六行。

這五種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傾動和勢用增上等義,故名為「根」。

五力

五根增長所產生的力用:

1、信力。信根增長可破疑惑;

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可破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長可破邪思;

4、定力。定根增長可破亂想;

5、慧力。慧根增長可破煩惱。

《大智度論》卷十九:「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是名為力。」

七覺支

達到佛教覺悟的七種次第或七種智慧:

1、念覺支。修行者修學出世法時,常念定慧等;

2、擇法覺支。對於諸法的真偽,用智慧加以辨別和選擇,達到去偽存真;

3、精進覺支。以勇猛善心,離邪行真;

4、喜覺支,由於精進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悅;

5、輕安覺支。不斷進修,斷除諸見煩惱和身心粗重,從而輕利安適;6、定覺支。使心專住一境而不散亂;

7、舍覺支。捨棄虛妄諸法而不追憶,心無偏頗。

八聖道支

八種通向涅盤解脫的正確方法和途徑,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見八正道)。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般若五台山 的精彩文章:

這樣利益兒女最有效
現世因果「女尼結婚」視頻謠言自破,扮成尼姑的傳銷詐騙頭目被引渡回國
好人天照應!
拜五爺,全年運氣都旺盛

TAG:般若五台山 |

您可能感興趣

「三法印」是什麼意思?
佛教基礎:三法印,空與苦,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
三法印乃小乘,大乘只一法印?
儒釋道:「三法印」就是印證佛教的標準
印證真理的三種標準——三法印
界文法師:三法印之諸法無我
佛教重要理論:三法印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三法印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及寂滅涅槃,此是三法印
靜波法師:符合三法印方為佛法
界文法師:三法印之諸行無常
457、三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