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城棟:國際體系與國際社會視角下朝鮮半島的安全困境
學人簡介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國際政治系本科生
關鍵詞:國際體系 國際社會 朝鮮半島 安全困境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對朝鮮半島安全困境形成過程和成因的梳理,在理論上對朝鮮半島的安全困境進行解讀。綜合國際體系理論與國際社會理論的分析,本文認為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原因是,核武器這一特殊性武器處理的棘手問題和除了核武器外朝鮮與韓國的國家實力差距過大,以及朝鮮的主體思想意識形態與美國和韓國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之間的對立。本文認為隨著離朝鮮完全掌握核武器的臨界點的不斷接近,這種危機循環的安全困境正在走向終結。如果想要避免朝鮮半島擁核局面出現,那麼中國和美國必須拿出大國擔當和大國責任,必須承受政治與經濟上的風險在朝核問題上進行合作。這是和平解決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唯一出路。
1
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形成過程
1953年朝鮮停戰協議簽署後,朝鮮和韓國逐步將精力轉向了國內建設,朝鮮半島進入了一段和平穩定的時期。在冷戰的國際背景下,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各自扶持其在朝鮮半島的盟友。在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介入下,朝鮮半島保持了長期穩定的安全環境。在這一時期,雖然朝鮮和韓國不時發生摩擦,但是在美蘇兩國實際掌握主導權的情況下都未能改變朝鮮半島的安全格局。
歷史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際環境和東北亞的地緣格局開始出現大的變化。在國際環境方面,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逐步走向緩和。特別是1985年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上台之後,開始在外交領域推行「新思維」政策,逐步從全球事務中脫身。在東北亞地緣格局方面,中國決定推進改革開放政策,開始主動緩和地區局勢;韓國步入了經濟騰飛的軌道,成為亞洲經濟的「四小龍」。朝鮮在這一輪歷史變革中逐漸在東北亞地緣格局中被孤立和被邊緣化。
1991年蘇聯解體,朝鮮失去了主要的經濟援助國。1992年,中國與韓國建交。朝鮮的國際形勢迅速地惡化,國際環境對朝鮮政權非常不利。在國際環境和地緣格局的壓力下,朝鮮開始加強國內集權並選擇了武力自保的安全政策。朝鮮重啟了本國的核計劃,寄希望於掌握核武器來改變不利的局面。
1993年朝鮮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為了穩定韓國和東北亞的安全,美國回應了朝鮮的訴求,以支持朝鮮發展民用核技術的條件換取朝鮮放棄發展核武器的計劃,美國和朝鮮在1994年達成了《美朝框架協議》,朝鮮重新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2001年美國總統小布希上台,美國對朝政策發生轉向,美國開始實行對朝鮮的強硬政策。2003年,朝鮮再次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朝鮮核問題正式成為東北亞安全局勢的首要議題。與此同時,中國也正式參與了朝鮮核問題。在中國的斡旋下,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得以在北京舉行。第一次六方會談確立了通過談判解決核問題的框架共識但是六方會談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2006年在六方會談期間,朝鮮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美國開始對朝鮮進行全面制裁。2008年,朝鮮宣布退出朝核問題六方會談。
朝鮮退出六方會談後,正式宣布重啟核計劃。東北亞安全局勢進入了一個「危機循環」的過程。朝鮮進行核試驗,引發地區安全危機。為了遏制朝鮮的核力量,美國加強對朝制裁。在制裁的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朝鮮再次進行核試驗,並再次引發地區危機。東北亞安全進入一個「危機—制裁—危機」的安全困境。
2
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成因
為什麼朝鮮半島陷入了「危機—制裁—危機」的安全困境之中?並一步步向著朝鮮最終掌握核武器技術的方向發展?對於造成朝鮮半島核危機不斷加劇的責任,各個國家互相指責。美國的主流觀點認為,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原因是因為中國袒護朝鮮,沒有真正地制裁朝鮮,以致使朝鮮能夠不斷地發展核武器技術。而中國的主流觀點認為,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原因是因為美國不願意與朝鮮進行和平談判,是美國咄咄逼人的態度致使朝鮮無路可走。韓國的主流觀點認為朝鮮缺乏談判誠意是造成核危機無法解決的原因。朝鮮則認為美國和韓國對朝鮮政權的嚴重威脅和破壞是迫使朝鮮擁核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各個國家互相推諉責任?致使出現國際社會不作為或難以作為的原因?從最直接的原因上說,這是因為各個國家都有一份自己的朝核危機解決方案並且都不願意妥協或者說妥協空間有限。例如,對於中國來說,朝鮮是中國唯一的法定盟友,朝鮮和中國都是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在政治上與美國合作拋棄朝鮮政權是不能接受的選項。同時,在金正恩上台之前,中國民間輿論對朝鮮保持著同情心理。中國政府在朝鮮核問題上的妥協空間非常有限。對於美國來說,美國不願意承認朝鮮政權,承認朝鮮政權的合法性對於美國政府來說在國內政治中是政治不正確的行為。放低身段,與朝鮮進行對等的和平談判,和美國一貫堅持的自由主義秩序是不相符的,對於美國政府來說也是難以接受的選項。
進一步地追問,朝鮮半島的安全困境既然沒有國家願意主動地承擔責任,那麼為什麼這種安全困境沒有升級爆發武裝衝突,一直存在一種螺旋式循環的過程中。對於這個問題,顯而易見的答案是武裝衝突都是各國極力想避免的最壞的結局。雖然各國都不願意妥協太多,但是在避免出現最壞的武裝衝突的結果上,各國的共識是相對一致的。對於中國、美國、韓國、日本和俄羅斯來說,經濟發展和地區穩定都是共同的利益所在,爆發武裝衝突會使自身難以收場造成非常不必要的損失。對於朝鮮來說,朝鮮是六國中綜合實力最弱的國家,挑起武裝衝突就是自我瓦解朝鮮政權本身。
因此,目前朝鮮半島的安全困境的結構顯得非常穩定,充滿了張力和衝突風險。從直接的原因中總結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首先,大國的利益分歧和矛盾導致沒有國家願意承擔解決朝鮮核問題的成本和風險。中美之間的利益分歧和矛盾為朝鮮提供了生存空間和繼續發展核武器的時間與機會。
其次,朝鮮在實際層面上綁架了韓國的國家安全,以此來脅迫美國的制裁行動和做為談判的籌碼。這是朝鮮核危機爆發時總是充滿張力的首要原因,也是朝鮮半島安全困境顯得異常穩固的關鍵所在。
最後,朝鮮在即將接近擁核目標的情況下,缺乏集體協商的談判意願。解決朝鮮核問題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隨著時間的發展,解決朝核問題的成本越推越高,不斷地增加危機的風險,使各國解決問題的難度不斷增大,這制約了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解決。
3
對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理論解讀
如果從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具體成因出發進一步追問下去,那麼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在理論的概念框架中理解朝鮮半島所呈現的這種非常特殊的結構性矛盾?國際社會在處理朝鮮核問題上會呈現怎樣的可能性呢?筆者認為,國際體系和國際社會這兩個概念框架能夠對進一步理解朝鮮半島安全困境提供有益的幫助。
(一)國際體系理論
國際體系(International System)理論,把國際關係抽象為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系統的內部狀況,把國際關係看成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大棋盤。國際體系理論認為,這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系統有以下幾條運行的規律:主權國家是最主要的行為體;主權國家在這個系統中追求的最基本目標是安全;主權國家間力量的對比是這個系統中最重要的結構,是制約主權國家行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國際體系理論認為要實現國際關係的穩定有兩條最重要的途徑,一條是權力均勢通過國家間的力量平衡來締造和平,另一條是形成穩定的霸權秩序,由霸權國來提供安全的公共產品。
從國際體系理論的視角看,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本質是一個權力失衡的問題。在朝鮮試圖擁有核武器之前,是一個朝鮮權力太小不足以保障朝鮮安全的問題。在朝鮮逐步掌握核武器的過程中,是一個朝鮮權力太大對其他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的問題。在前一個時期,實現國際關係穩定的理論出路是增加朝鮮的權力以平衡其他國家的權力優勢。但並沒有國家承擔平衡手這一角色。而是由美國提供了由霸權支撐的公共產品來穩定東北亞的安全。最後美國沒有嚴格執行了這一選項,朝鮮也並不信任美國的安全承諾,由霸權提供公共產品這條路未能走通。在後一個時期,也就是朝鮮權力過大對其他國家造成嚴重威脅的問題。從理論上實現國際關係穩定的出路是平衡掉朝鮮超出的那部分權力優勢。而現在所面臨的安全困境的本質是平衡掉朝鮮超出的權力優勢不易操作。由於核武器是一種特殊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平衡朝鮮核武器的優勢使朝鮮與韓國達到力量均衡的難度很大。最可能出現的局面是,平衡的力量不足或者平衡朝鮮的力量太多造成朝鮮陷入沒有選擇的餘地,或者是影響到中國的安全利益。國際體系理論的概念框架揭示了朝鮮半島安全困境中,核武器這一特殊性武器處理的棘手問題和除了核武器外朝鮮與韓國的國家實力差距過大的問題。
(二)國際社會理論
國際社會(International Society)理論承認國際體系理論對國際關係的基本假設,也認為國際關係是一個由結構與行為體組成的系統。但是國際社會理論認為,文化結構在國際系統中的作用要優先於物質結構,主權國家對其他主權國家的身份認知要優先於主權國家間力量對比在國際關係中發揮作用。主權國家之間達成的國際規範與國際制度的存在,使主權國家之間不僅僅是一個系統更是一個社會。赫得利·布爾認為,國際社會是指「一群國家不僅在一國的行為是其他國家必須考慮的因素的意義上構成了一個體系,而且通過對話,同意在彼此關係中按共同規則和制度行事,承認它們在維持這些安排上有共同利益而建立起來」。簡而言之,國際社會理論認為主權國家對其他國家身份的認知判斷,即是朋友還是對手還是敵人,比主權國家之間國家實力的對比更優先地在國際政治中發揮作用;國際社會中的規範、規則、制度等文化性的結構會不斷塑造和影響主權國家的行為偏好。因此,國際社會理論認為實現國際關係穩定的途徑是建立相互信任的主體間文化,通過改變身份來締造和平。
從國際社會理論的視角看,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本質是意識形態的對立衝突問題,是朝鮮的主體思想意識形態與美國和韓國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之間的對立。從朝鮮的意識形態立場上講,是美國和韓國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嚴重威脅朝鮮政權的統治,是朝鮮政權的敵人。從美國和韓國的意識形態上講,朝鮮主體思想意識形態是一種極權主義制度,充滿了挑釁性和攻擊性,是一個恐怖的不講道理的對手。朝鮮半島的「危機循環」過程是兩種針鋒相對的意識形態的對立不斷加劇的過程,每經歷一次危機周期這種對立就加深一層。從國際社會理論出發,要解決這種意識形態對立加劇的狀況的理論出路只有進行意識形態的和解,即互相承認對方,如果無法達成和解,那麼武裝衝突將成為難以避免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鑰匙掌握在美國手中,即美國能夠在何種程度上承認朝鮮政權存在,即美國和朝鮮是否能夠達成和解。同時,這也是一個朝鮮如何考慮政權如何長期存在的問題,是繼續依靠武力自保還是選擇其他替代的可能性。
4
案例分析
為了更加具體地從國際體系和國際社會的概念框架來理解朝鮮半島的安全困境筆者選擇了一個具體的案例來分析朝鮮半島的安全困境。筆者選擇的案例是韓國政府的「陽光政策」,想要追問的問題是「韓國政府的「陽光政策」為什麼沒能解決朝鮮半島的安全困境」?
「陽光政策」,是指韓國金大中政府和盧武鉉政府任期內實行的對朝友好的緩和政策。1998年金大中當選韓國總統,在就職演說演講中表示在對朝關係上要實現,「沒有吞併的意圖」,「不准許軍事挑釁」以及「追求和平共存」的三原則。這標誌著韓國希望主動緩和與朝鮮的關係,試圖通過韓朝關係的互動實現東北亞地區的安全穩定。韓國開始與朝鮮進行經濟援助和合作,在文化、民間交往、體育等領域進行交流互動。
在韓國「陽光政策」的推動下,韓朝在2000年成功實現了兩國元首的首次會晤,並發表了《南北共同宣言》。金大中之後的盧武鉉政府繼承了「陽光政策」,在2007年實現了韓朝首腦的第二次會晤,在對朝關係上堅持友好緩和的態度。金正日在韓國主動示好的推動下,也在這一時期短暫地打開了朝鮮的國門,實行了一定範圍內的對外開放政策,吸引韓國資本投資朝鮮,並積極推動民間交往的發展。
但是韓國的「陽光政策」只實現了短暫的南北友好緩和的局面,並未能最終解決朝鮮半島的安全困境。2008年,朝鮮退出了六方會談。2010年,韓國「天安號」事件爆發,緊接著的是延坪島炮擊事件。韓朝關係急劇惡化,韓國的「陽光政策」宣布破產。2011年,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去世,金正恩接替成為最高領導人,朝鮮進入政權交接的過渡時期。韓朝關係進入冷淡期。
韓國政府的「陽光政策」為什麼沒能解決朝鮮半島的安全困境?從直接的原因上講,是因為朝鮮不願意放棄武力自保的安全政策,不願意放棄核武器。韓國釋放的善意並沒能使朝鮮改變政策。為什麼韓國釋放的善意並沒能使朝鮮改變政策?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朝鮮半島安全的主導權不在韓國手中,而在美國和中國這些大國的控制下。這體現了國際體系中物質性力量對比結構的制約作用,韓國無法超越美國和中國的力量主導半島的安全進程。另一方面,是因為朝鮮本身無法承受意識形態的開放對政權本身的巨大衝擊。美國和韓國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始終是朝鮮主體思想意識形態的威脅。這體現了國際社會理論對於文化結構制約作用的揭示。
5
總 結
綜合強調物質性結構的國際體系理論與強調文化結構的國際社會理論的分析,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理解與把握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原因和本質,即核武器這一特殊性武器處理的棘手問題和除了核武器外朝鮮與韓國的國家實力差距過大的問題,以及朝鮮的主體思想意識形態與美國和韓國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之間的對立。通過國際體系理論和國際社會理論這兩個概念框架的分析,對於朝鮮半島安全困境可能呈現出解決的可能性,筆者認為隨著離朝鮮完全掌握核武器的臨界點的不斷接近,這種危機循環的安全困境正在走向終結。如果想要避免朝鮮半島擁核局面出現,那麼中國和美國必須拿出大國擔當和大國責任,必須承受政治與經濟上的風險在朝核問題上進行合作。這是和平解決朝鮮半島安全困境的唯一出路。
參考文獻
[1]肯尼思·沃爾茲著,信強譯,《國際政治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秦亞青著,《權力·制度·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4]張立夫. 朝鮮民族主義與朝鮮半島的統一[D].山東大學,2013.
[5]郭銳,孫衍彬. 「安全困境」視角下的朝鮮半島和平機制[J]. 社會主義研究,2013,(01):148-153+166.
[6]王宇. 中美兩國在朝鮮半島的安全博弈[D].延邊大學,2013.
[7]白明春. 以新安全觀破解朝鮮半島危機方式探析[J]. 大連大學學報,2011,(02):43-46.
[8]吳可亮. 朝鮮半島分裂長期化及其影響[D].吉林大學,2007.
[9]朱傑進. 六方視野中的朝核危機[D].湘潭大學,2004.
徵稿啟事點擊以下鏈接
【專欄徵稿】2017年專欄【國關青年說】下半年徵稿啟事
小編:lt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平台觀點
文章來源:專欄稿件;首發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微信公眾號平台
TAG: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
※【學術邀請】「全球相遇-跨國流動視角下的中國與世界」 國際學術研討會
※泰山功夫傳奇:國際視角講述中國故事
※社評:從中國超大社會視角看中美貿易戰
※全球網路安全技術創新現狀及趨勢—RSA亞太及日本大會體現的全球視角
※梁國安的視角
※包剛升:世界政治——打通比較政治與國際關係的新視角
※趙懷普:「島國心理」——英國對外政策研究新視角
※視角|美國網友聲討本國美食家「辱華」 ,中國網友卻力挺?
※全球史視角下的太平天國
※城市人視角的「非城市」體驗
※宏觀視角下的泰國房產市場
※全球史的另一個視角:從奧斯曼帝國看「帝國」概念
※【國關青年說】羅豪:新世紀俄印軍事合作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基於地緣政治的視角
※陳振鐸:景觀社會視角下的互聯網社會學研究
※工業的反叛:海外媒體視角看韓國男團BTS的成功
※俄衛星通訊社副總編輯:我們看待中國的視角與西方不同
※震撼!國際空間站太空視角看地球:城市燈火與漁船交相輝映
※文化視角:宋詞里的中國庭院
※站在上帝視角俯瞰三國時代的英雄棋局
※不一樣的視角看故宮:從空中俯瞰民國時期的紫禁城 霧氣蒙蒙中的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