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如何應對
研究認為,青春期的孩子常有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逆反,孩子和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會突然惡化,過去非常依戀,跟爸爸媽媽都很親密,現在爸爸媽媽碰他的頭不行,進他的房間不行,碰他的東西也不行,他開始為自己的權力較勁。這樣的孩子在社會上常常有攻擊性,有敵意,帶有批判性,看什麼都不慣,都覺得不好,不完美。實際上,這樣的孩子有完美主義的內心追求,只不過是以否定一切的方式來表現的。
第二個問題是雙向性,青春期的孩子藐視權威,又盲目崇拜,兩個傾向同時存在。比如說,很多追星族都是青春期或者青春後期的孩子,他們內心藐視權威,否定一切,又盲目崇拜;他們有時有極端的道德感,喜歡譴責,有時又極端無視道德,會做一些違背公眾道德的事;他們勤奮,同時又懶惰,遵守紀律,又破壞紀律。在遵守紀律和破壞紀律里都找到快樂,在盲目崇拜和否定權威里都能享受到快樂。其實,孩子的成長動力正隱藏在這種雙向性的矛盾中,不管破壞還是創造,孩子都充滿激情,這是快樂的動力。
第三個問題是追求神秘主義,有的孩子會神神怪怪的,喜歡看偵探片、鬼片,嘴裡會談迷信,包括宗教、十字架,甚至有些孩子會把兩個筆捆成十字架,做禱告。追求神秘主義的背後是對世界好奇,從書本和父母教導中看到的世界太過乏味,孩子通過追求神秘來自娛自樂。當然,其中也存在很多自我暗示的、誇大自我的、獲得超能力的、成為權威人物的青春期夢想。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這些矛盾的現象呢?
這是因為人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內心世界,一個是外部世界,青春期的孩子生活在兩個世界的邊緣。小的時候只是跟父母或者小學同學接觸,跟現實的接觸有限,他的感覺更多來自內心世界,基本上,主要情感、生活都依賴家庭,而家庭本身就是和社會有邊界的。在進入青春期後,孩子要開始社會化了,他知道家庭待不住了,他要到社會去尋找朋友、情感、事業,要學習,要成功。因此,青春期就成了邊界地帶,在這個邊界地帶,孩子有一半是內心的,有一半是外在的,兩方面一直混雜在一塊兒,這就是他的雙向性的來源。
因此,心理學一般認為青春期更好的說法叫「過渡期」,過渡期是流動的概念,它表示孩子正在走過一個階段,處在過渡的過程中,而不是已經形成了結果,它有時間性,不是永遠的,更不是定型的。
家長如何面對青春期的孩子
技術一,要表現出適當的無知。
孩子十歲前,媽媽扮演的是一個無所不能的角色,是孩子強有力的後盾,給孩子安全感很重要。孩子十二歲青春期來了以後,這樣就不行了,孩子十五歲後如果還表現出無所不能,什麼都懂,孩子都要聽我的,就極其糟糕。首先要把自己從權威的角色上放下來,應該說:「媽媽不太知道你們現在想什麼,要做什麼,你需要媽媽什麼樣的幫助,詳細告訴媽媽好不好?」
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權威、尊嚴,往往嘗試著攻擊家庭的成員。我們要做一個選擇,既然孩子不再想當孩子了,自己就要慢慢從家長的角色中引退,在某些家庭,父母也可以來扮演孩子。青春期孩子的價值觀有些看起來是很荒誕,但是要傾聽他、尊重他,孩子就會逐漸變成大人,他慢慢會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
如果家長採取查書包、偷聽電話、偷看日記等方法,結果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孩子為了討好父母繼續扮演孩子的角色,產生了心理學上稱為「退行」的現象,放棄成長的權利,變得幼稚化。這樣的孩子即使能考上清華北大,也是生活中的弱者,只能當一個普通的人。為什麼?因為他放棄了成長的權利,他的情商差。另一種是孩子選擇反抗,因為他覺得如果我不能挫敗父母,我就長不大。很多孩子逃學不是因為不喜歡學習而是為了反抗父母,父母希望他好好學習,他就不好好學習,看父母怎麼辦。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挫敗父母,父母可以替代他做決定,但無法替代他學習。當然,並不是孩子有意識這樣想,而是他不上學引發父母改變了權威的角色,願意開始傾聽並滿足孩子一些心理需求的現象,引發了孩子從這個事件的象徵意義中得出上面的判斷,大約有10%的孩子會這樣做。
技術二,對孩子好奇、保持興趣。
興趣是什麼?興趣是對孩子欣賞的態度,不管孩子做什麼,都要讓他感覺到你對他有興趣。如果在一個部門當領導,對大家保持興趣、好奇,就會是受歡迎的領導,如果滿臉都是價值判斷、好惡,別人跟你在一起就會覺得不舒服。父母要把價值深藏起來,給孩子一個彼此衝突、矛盾、多樣的價值混亂時期,不要忙著幫孩子找到所謂正確的道路,那樣可能適得其反,孩子失去自我的判斷力與鑒別力,不能形成自我的價值傾向,結果是覺得是在為別人活著,為別人學習。讓青春期的孩子品嘗逆反情緒給他帶來的痛苦與麻煩,好奇地、用欣賞的眼光分享他自我選擇的價值觀、美感、哲學概念與邏輯。當然,幼稚在所難免,但這些幼稚的思想打著孩子自己的標識,屬於他自己的天地。尊重這些就是尊重孩子。
家長能做的是提醒孩子社會規則:「你內心如何看世界是你的權利,面對客觀現實的時候要按規則辦事。」這樣做就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內心與現實的邊界意識,讓孩子可以在兩個層面來接納自己。成年人很多心理痛苦正來源於搞不清內心與現實的邊界在哪裡。
技術三,學會對孩子示弱。
示弱就是要善於在孩子面前裝傻。如果孩子遊戲打得好,你要說:「寶貝,媽媽好笨啊,這種事情都不會,你能不能教教媽媽?」孩子肯定會特別高興,當你慢慢地表示出對遊戲感興趣的時候,孩子也許就會慢慢失去對遊戲的興趣。原因是孩子玩遊戲的潛在意義是在有限的環境里尋找與父母分離的空間,如果母親也要玩,孩子的興趣就會大減,當然嚴重依戀遊戲的孩子除外。
我遇到過一個諮詢者,他女兒是哈韓族,家裡擺滿了韓國的東西,韓國影星的照片貼得到處都是,女兒染著黃頭髮,吃韓餐,學韓語。一有韓國歌星演唱會,女兒曠課也要去聽。父親是一個公司的部門經理,非常著急,問我怎麼辦。我就向他建議,你也裝著是哈韓族,也把韓國明星照片貼在卧室里,也放韓國歌星的歌,也裝著學韓語。結果他女兒就把韓國明星照片收起來了,頭髮又變成黑色的了,為什麼?因為孩子需要和爸爸媽媽有區別,他一放韓國歌星的歌,女兒就特煩,「怎麼又放韓國的歌啊?!」知道為什麼?孩子其實是在表現逆反情緒,爸爸不讓我哈韓,我偏喜歡,看你怎麼辦。這表示她在長大,有了全新的自我,如果我們不壓制她,反而認同她,她逆反的動力就會終止。
技術四,不管孩子提出什麼不合理的、荒謬的要求,決不能馬上駁斥他。
對孩子提出的不恰當的要求,要說:「你的想法不錯,很有意思啊,不過我能問一下你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能告訴我你進一步的計劃是什麼嗎?你能告訴爸爸媽媽能幫你做些什麼嗎?」這樣的提問可以幫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拒絕他,他反而會堅持。當你坐下來聽他計劃的時候,他就會發現自己什麼計劃都沒有,需要的只是爸爸媽媽認同、接受他的想法,不一定要實施。如果這時駁斥他,他反倒一定要實施。家長可以先說「yes(是的)」,時機成熟的時候再說「maybe(也許)」,盡量不說「no(不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過分的要求,其實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實現要求,而是要看爸爸媽媽的反應,是不是真的在意他,尊重他。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網路,如有冒犯,請聯繫我們刪除)
——————————————————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個黑洞,因此快樂並苦惱著
彩虹夢想諮詢
官方微信公眾賬號:xlyisheng
關注我,用心傾聽你。把你的心理困惑發給她,會得到很好的答覆哦。
點擊展開全文
※是愛還是慾望?
※科學家揭示做噩夢六大原因
※愛攀比的女人心理更自卑
※自我檢測:你是否強迫症行為?
TAG:心理醫生 |
※青春期孩子家長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如果學生辱罵老師,老師該如何處理?網友:熊孩子的背後必定有一個熊孩子家長
※今日最佳:如何成為孩子家長群里最靚的那個媽?
※女幼師,曬出與孩子家長的聊天記錄,家長的肯定,讓她感動了
※家長總嚇唬孩子家裡窮,不只會影響孩子性格,還會影響孩子前途
※8歲熊孩子將老鼠藥給同學吃,孩子家長:我兒子還小不懂事!
※大齡青年的我去女孩子家相親,看到她的腳後我轉身就跑了
※孩子家長喊話楊冪:要麼道歉,要麼就和有孩子的家庭繼續為敵!
※一年級孩子家庭作業該如何輔導,你的陪伴方式對孩子有幫助嗎
※此人父親收養一女孩,長大後與女孩成親,之後所生的孩子家喻戶曉
※家長的底線,決定孩子人生的高度,面對這幾種孩子家長不能手軟
※一位孩子家長的體驗:我如何用「無微不至的愛」來傷害孩子的
※清朝一男子和妹妹結婚,生的孩子家喻戶曉
※「孩子還小,不懂事」,熊孩子家長你們醒醒吧!
※搞笑段子:你一個女孩子家家留這麼長的鼻毛幹嘛
※孩子家長的困惑:該不該讓孩子學珠心算?
※楊冪遭某孩子家長喊話:要麼道歉,要麼就和有孩子的家庭為敵,網友:三觀不正!
※兒童床上就放了個這東西,女兒同班的孩子家長全都要學!
※讓孩子自己動手,參與家務就是最好的早教附不同年齡段孩子家務清單
※老伴癌症晚期,我帶她到孩子家輪流過,一個月後我和老伴回了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