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導讀:在任何一個時代,士氣都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關鍵因素。士氣低迷的時候,一個武藝超群的猛將手持利器帶頭沖入敵軍陣中,對提升士氣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他們所使用的武器,也和他們一起,被記載於史書之中,千古流芳。

三國時代,湧現了不少能夠身先士卒,鼓舞士氣,最後轉敗為勝的猛將。這其中,身為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遼,便是個典型。

據史籍記載:公元215年,曹操和孫權雙方勢力陷入僵持。孫權趁曹操帶著主力和劉備爭奪漢中地區的時候,命十萬大軍會師合肥,進行包圍。

而留守合肥的主將正是張遼,不過他的麾下只有七千士兵。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上圖:王衛國版張遼

張遼在得到曹操指示後,果斷提出:「我們一定要在敵軍進攻之前發動反衝擊!一舉挫敵銳氣,我們才可以安定軍心守城。成敗在此一舉!」於是,張遼在七千人中選了八百名重騎兵,準備出城作戰。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逍遙津之戰,較為符合原著,但是和歷史有所出入)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上圖:畫像磚中持戟作戰的騎兵

在戰鬥中,張遼身穿鎧甲,手持長戟,一騎當先,沖入孫權的軍陣中,接連殺傷幾十人,並且斬殺孫權麾下兩名軍官。隨後大呼自己的名字,衝破敵軍軍陣後方的防禦,一直衝到孫權的指揮部。孫權的近身護衛竟然被嚇得手足無措,孫權逃走,爬上了一處高地,手持長戟進行防禦。

孫權也是一個能投戟退虎的勇士,張遼身在高地之下,不敢仰攻,於是叱罵孫權,想引他下來與之決鬥。孫權當然不會上當,他在高地看出張遼的士兵其實只有數百人,便下令將張遼軍隊合圍。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上圖:張震版孫權

張遼隨即帶著士兵進行突圍,第一次突圍,張遼只帶出了數十人,依然在包圍圈中的士兵大呼:「將軍是要拋棄我們嗎!」

張遼再次攻入陣中,並且帶領剩下的士兵突圍成功。戰鬥持續了一個上午,孫權軍已經毫無士氣,不敢應戰,專心修建防禦工事。張遼撤回城中後,又帶領數千士兵和孫權軍相持十幾天,逼迫孫權軍撤退。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張遼能夠如此勇武,其本身的武藝自然是個關鍵原因,但是他所用的武器也必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鎧甲和長戟,為何能夠在張遼手上發揮如此大的威力呢?

首先,在亂軍之中能夠全身而退,張遼一定身穿重甲。三國時代的鐵甲種類繁多,上承秦漢,下開魏晉,有裲襠鎧,筒袖鎧等等種類,像鎖子甲之類的國外鎧甲可能這時候也已經傳入中國。

當時防護效果最佳的,莫過於盆領筒袖鎧。直到南北朝時期,三國時期遺留的筒袖鎧依然被皇帝當成寶物贈送給一些將領,可見當時鎧甲質量之高。

盆領筒袖鎧的最大特點就是身甲上方延伸出一個盆領,可以很好的防護脖頸部位,防止敵人對脖子進行砍擊,這種類型的鐵甲在西漢較為少見,應當是三國時期的新型鎧甲。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上圖:身穿普通筒袖鎧的西漢士兵形象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上圖:盆領筒袖鎧

可以看出這種鎧甲的防禦面積相比西漢時代已經大大增加,防護非常全面。

另外根據一些記載,三國時期的很多猛將通常喜歡身穿兩件鎧甲。比如同為曹操麾下的猛將典韋,在一次作戰中就曾經身穿兩層鎧甲,不拿盾牌,改為一手長槍一手投矛(當時成為撩戟),徒步發起進攻,面對箭如雨下,毫不畏懼。

張遼有沒有可能身穿兩層鎧甲呢?小編覺得可能性不大,因為張遼不僅人沒事,馬也一直在運動之中。在沖陣作戰中,最忌諱的便是放慢速度,馬匹一旦停下,面對的就是槍林箭雨。所以古書常形容重騎兵沖陣是「幾進幾齣」。

張遼的坐騎,應當也披掛了馬甲。張遼勇武過人,自身的體重自然不會輕,而加上鎧甲和馬甲,已經非常沉重。如果身穿兩層鎧甲,雖然馬匹可以帶動,但是戰鬥從早上持續到中午,如此高強度、高負荷的運動,馬是受不了的。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上圖:南北朝時期的馬甲

鎧甲再好,也只是個防禦。他所持的戟,才是戰鬥力的核心所在。史書惜字如金,並沒有提及張遼所用長戟的種類。而上面這個視頻中則認為張遼所用的戟為卜字戟。

的確,卜字戟是秦漢時期最為普遍的一種戟,也是秦漢時期的騎兵最常用的兵器之一。小編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到,卜字戟的優勢在於,戟的側向小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藉助馬匹的衝擊力進行殺敵,卻不至於讓沒有馬鐙的騎兵因為反作用力而摔下馬背。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上圖:漢代卜字戟

但是如果結合記載來看,張遼使用卜字戟的可能性卻並不大。

首先,張遼一騎當先,身後是他的部隊,應當採用的是當時常見的楔形陣,即武力好的在前撕開敵人的防線,後面一幫人跟著衝進去擴大戰果。而且張遼沖入敵陣之後,並未撤離陣中進行第二次衝擊,而是一直殺到了孫權軍的指揮部。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上圖:楔形衝鋒

而卜字戟並不適合孤身一人在擁擠的敵軍陣中進行作戰,在攻破敵人陣型之後,要很快撤離,進行下一輪衝擊或者交給友軍。因為卜字戟只能刺擊、啄擊,無法進行劈砍。

刺擊、啄擊殺傷力大,但是其進攻的只是一個點。而劈砍的進攻卻是一個面。明代《手臂錄》說「槍戳一條線,棍打一大片」,便是這個道理。在近現代西方的騎兵軍刀刀法重視刺擊,但是也提到在一對多的情況下,要用不間斷的劈砍去迎戰,而不用刺擊。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上圖:近代西方騎兵軍刀

近代西方騎兵軍刀強調刺擊,所以劍身細直,但是在以一敵多的情況下,依然強調用劈砍應對。

其次,史書明確提到張遼斬殺了兩名孫權麾下的軍官,卜字戟是無法完成斬擊這個動作的。《三國志》儘管惜墨如金,但是也力求用詞精確,不會隨意為之。

綜合來看,張遼用的應該不是卜字戟。其實,當時除了卜字戟以外,還有一種相對少見的戟——雄戟。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上圖:戟的種類

雄戟又稱雞鳴戟、雞鳴鉤子戟,因為造型像引頸高歌的雄雞而得名(一說造型像雄雞的爪子)。這種戟的刺刃是彎曲的,看起來像卜字戟被扭曲了角度。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上圖:雄戟(青銅冥器)

可以看出,這種戟主體部分的有一個長刃,這個長刃一直延伸到戟的根部,簡直就是一個加長的反曲刀,完全可以用來劈砍。而且雄戟的長刃有多個鋸齒狀凸起,形成了鋸子一樣的效果,可以增加切割傷害,如果砍在人的脖子上,可以像鋸子一樣將首級輕鬆割下。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上圖:漢代反曲短刀

另外,這種長戟的尖是斜的,在策馬衝鋒的時候,也可以在馬上持戟衝鋒。卜字戟需要完全將戟橫著進行啄擊,而雄戟則只需要微微傾斜即可,而且卜字戟以小枝啄擊,雄戟則以大枝刺擊,其力道自然有天壤之別。

雖然這種刺擊相比較卜字戟的啄擊,會形成較大的反作用力,但是對於弓馬嫻熟的猛將來說,這絕非什麼大的困擾。

長戟的主體除了一個長刃以外,在小枝的那一面也有長刃。雄戟小枝下方的刃也有一個凸起,增加了鉤殺的威力。啄擊在實戰中是很難做到精確的,對於雄戟來說,如果啄擊偏離目標,靠前則可以鉤殺,靠後則利用主體另一面的長刃進行割殺,確保對敵人造成致命傷。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上圖:雄戟

因為一共三面刃,所以雄戟在當時也有個俗稱——「三刃枝」。從各種證據看,張遼所用的應當是雄戟。

但是,雄戟的製作是非常複雜的,無法大量裝備部隊,只能作為精銳士兵或者將領的私人兵器。目前全國出土過數量龐大的漢代卜字戟,而雄戟即使把青銅冥器算在內,其數量都不超過十個,可見其稀有程度。

當然,戰爭中能夠取勝,兵器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張遼高超的武藝和過人的膽識,還有極強的臨陣指揮能力也都是極為重要的。不過,僅此一戰,張遼猛將的稱號,便已經當之無愧,永載史冊。在唐朝評選的「古今六十四名將」和宋朝評選的「十七史百將」中,張遼都被列為三國第一猛將。

他是三國時期的智勇良將,曾手持兵器大破孫權十萬敵軍?

上圖:張遼形象

註:本文為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原創稿件,作者那誰,任何自媒體或公眾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 的精彩文章:

長柄戰刀是猛將最愛用的武器之一,《武經總要》排在長柄戰刀第一的掉刀,可以一刀斬下馬頭!
易混冷兵器第二彈,這些相似冷兵器的區別你知道嗎?
獨具匠心的設計,這樣的斧頭是不是充滿了野性氣息!
萌翻的蒔繪「脅差」

TAG:中華冷兵器 |

您可能感興趣

曹魏五子良將之首,以八百將士打敗十萬敵軍,令孫權聞風喪膽
五子良將誰掌握的兵權最大?唯一有先斬後奏權力的人不是張遼
此人是曹魏五子良將之首,創八百破十萬戰例,還差把孫權給活捉了
差點生擒孫權,曹操的五子良將之首,有勇有謀
他是五子良將之首,領軍八百大破孫吳十萬軍,令江東小兒止啼
三國演義中,魏國五良將,蜀國五虎將,孫權有哪五大將呢?
五子良將誰掌握的兵權最大?其實不是張遼,而是這個男人!
三國時期曹營的兩大單挑王者,為何都沒有入圍「五子良將」?
趙匡胤唯一沒有解除兵權的開國元勛,忠臣良將潘美為何遭世人唾罵?
三國時期五子良將軍事能力排名怎麼樣?
八百人就敢沖孫權大營的張遼,五子良將之首
劉備的五虎上將,曹操的五子良將,孫權手下的這些猛將完勝他們!
三國有這麼一個人物,他是關羽的好友,曹操的五子良將,差點生擒孫權
他是五子良將之一,是魏國鎮國柱石,他不死司馬懿不會成功篡魏
三國歷經四主的猛將,曹操五子良將之一,逍遙津之戰差點活捉孫權
曹操有「五子良將」,劉備有「五虎上將」,孫權是靠誰立足三國?
呂布臨死之前,留下一良將,後來帶兵擊殺孫權,讓孫權回味人生!
他是曹操手下第一大將,差點活捉孫權,不愧為五子良將之首!
誰才是五子良將之首?曹操時期于禁當仁不讓,曹丕時期張遼第一
五子良將雖然大名鼎鼎,曹操手下卻有4位猛將,曹軍的頂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