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京味蔬菜:用老把式老方法新技術 復活「舌尖上的記憶」

京味蔬菜:用老把式老方法新技術 復活「舌尖上的記憶」

撕幾片大白菜,切兩塊老豆腐,就著白水熬湯——直至今日,65歲的曹華還能記得小時候吃的白菜熬豆腐,「白菜入口即化,回味甘甜」。那是一種叫做「核桃紋」的北京本地蔬菜,直到上世紀80年代,還在北京廣泛種植。但後來,這種個頭小、產量低的北京白菜,逐漸被個頭大、產量高的外來白菜取代。直到最近,才重新恢複種植。

採摘後的京味蔬菜,還必須採用土窖貯存,儘可能保留老口味。

作為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以下簡稱「農技站」)的蔬菜專家,曹華16歲開始跟蔬菜打交道,至今已經49年,他的職業生涯幾乎是近半個世紀的北京蔬菜發展簡史。「核桃紋」白菜、「心裡美」蘿蔔、「蘋果青」番茄……這些京味蔬菜,從深受喜愛,到逐漸消失,再到如今慢慢恢復,曹華是親歷者、也是最適合的講述者。

京味蔬菜,這些記憶中的老味道,牽動著每一個老北京的菜籃、餐桌、味蕾。

1970年代:曾為幾個刺瓜跑遍全城

現在的曹華是蔬菜專家,但16歲參加工作時,還只是個普通的技術員。

「現在的二環外面,那時候都是菜園子。」曹華工作的生產隊在如今的奧運村,祖輩都是菜農的他,順理成章也跟蔬菜打交道。在分別到中國農科院和北京農科院學習後,曹華真正開始懂得用理論指導實踐。可惜的是,那時候蔬菜品種實在有限,尤其到了冬季,由於大棚極少,老北京餐桌上的蔬菜只有冬儲大白菜、土豆、蘿蔔等寥寥幾種。「在生產隊,還算能吃到不少蔬菜的了。我記憶最深的是,到房山區山裡去調研,那邊老百姓到冬天只能吃腌制的杏樹葉。」

因為稀少,所以珍貴,曹華對年輕時吃到的白菜印象極好,「嫩,甘甜,葉多幫少」。「核桃紋」是當時北京種植範圍最廣的白菜,此外,海淀區種植「抱頭青」白菜較多,朝陽區則以「擰心青」白菜為特色。

1978年元旦,曹華結婚。為了籌備婚禮,家裡請了大師傅置辦宴席,大師傅讓從事蔬菜行業的準新郎找幾種新鮮蔬菜。曹華跑遍了當時北京的四大菜市場——東單、西單、崇文門、朝陽門,但因正值冬季,只能找到白菜、土豆、蘿蔔。他打聽到西河沿有一個小菜市場賣大棚蔬菜,趕緊跑過去,買了點金貴的小油菜。又從西河沿了解到蒲黃榆有個大棚,那兒有點葉菜,他奔到蒲黃榆,收了點芹菜、菠菜。

大師傅看了看曹華的收穫,還是搖了搖頭,「能有點刺瓜搭配一下就好了」。北京刺瓜,一種老北京的特產黃瓜,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冬季的「奢侈品」。「古時候,冬天能有新鮮的刺瓜燒個湯,炒個木須肉,那絕對不是一般人家。用油紙包兩根頂花帶刺的刺瓜,在春節,是一份厚禮。」

為了一次「豐盛」的婚宴,曹華踩著自行車跑到當時位於圓明園的海淀農科所,請老同學幫忙。幾天後,老同學用小被單精心包裹了幾根刺骨,送到了曹華家,一再叮囑「千萬別凍著」,足見刺瓜的稀罕。

1980-90年代:高產難兼顧口感口味

有了刺瓜,在那個時代,已經是很上檔次的婚宴。「您別說,刺瓜是香,一掰開,一個院子20多戶人家都能聞著味兒。」遺憾的是,滿院飄香的刺瓜,在進入1980年代以後,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曹華自己總結:「咱們中國人的飲食,從解放後,大概分成幾個顏色階段。一開始是黃色,以雜糧為主,棒碴粥、貼餅子、窩頭;後來還是有了點細糧,大米白面,進入白色階段;再後來,有肉了,有了紅色;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各種顏色都出來了。」

隨著經濟發展,北京城市化加速,人口開始增多,蔬菜生產必須追求產量。農技站蔬菜科科長徐進告訴北京晚報記者:「隨著北京市人口的激增,從八九十年代開始,蔬菜生產都是以高產優先,同時要求抗病好、耐儲存。」以白菜為例,個頭小、葉子嫩的「核桃紋」,顯然不如個頭大、幫子硬的品種符合時代要求。更高的產量意味著更高的收入。於是,北京的菜農,開始用高產、抗病、耐儲存的品種替代京味蔬菜。徐進說:「產量和口感、口味,多數時候還是比較難平衡的。」

此時的曹華,並沒有僅滿足於產量的提升。他去了小湯山,在那裡開始接觸特菜種植。「那時候有一些涉外的賓館飯店、機場航食等等,需要進口的高端蔬菜,一開始是從香港空運,後來開始試點種植,小湯山就是一個點。」

在小湯山,曹華接觸到了黃秋葵、生菜、球莖茴香、水果黃瓜等洋蔬菜。「有些菜最近幾年才進入尋常百姓的廚房,那時候就更少見了。」

進入新世紀:

老把式新技術找回老味道

1998年,曹華進入農技站工作,這時候,蔬菜產量已經不再是難題。

「我們中國人對菜的口味,要求還是很高的,甚至有點挑剔,當產量足以滿足需求的時候,質量和特色開始慢慢被重視起來。」徐進回憶。

2009年底到2010年初,曹華開始與同事們著手尋找合適的京味蔬菜,試圖恢複種植。「這時候,老百姓的消費水平已經提高了,超市裡的高端菜,比如10塊錢、20塊錢一斤的進口蔬菜也有人買。而且,我經常聽到身邊的老北京說,想念以前的老味道蔬菜了。」

第一個被選定的恢復品種是心裡美蘿蔔。為什麼是「心裡美」?是當時火起來的「沙窩」蘿蔔給了曹華啟發。「大魚大肉吃多了,想找個解膩的蔬菜調劑一下,沙窩蘿蔔一下就火了。」沙窩蘿蔔是天津特產,出產自天津兩河交匯區域的「三明治」土壤。而北京永定河沖積平原的土壤,特別適合本地的「心裡美」蘿蔔生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既然要恢復京味菜,就先找『心裡美』。」

最難的是找種子,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09年,近30年時間,京味蔬菜的種子散落在哪兒?曹華和同事們從各級農科院、種子公司和蔬菜老把式那裡,像大海撈針一樣尋找種子。每次都只找到寥寥幾十粒。一開始的恢復並不順利,因為多年保存的種子過於乾燥,澆水稍多就不發芽。慢慢地,曹華開始用「滴」計算澆水量,促使種子發芽。之後,找尋類似永定河沖積平原那種下黏上沙疏鬆肥沃的土壤。種植過程,結合老把式的老方法和生物菌肥等新技術。為了追求最貼切的老口味,講究「不時不食」,「心裡美」蘿蔔一定要在11月初採摘。如果提前一周,雖然蘿蔔的個頭已經足夠,但風味還有欠缺。「北京秋瓜」,一定要在開花後7天採摘,這時候的秋瓜比市場上的黃瓜輕30到40克,但品質卻顯著佔優。採摘後的京味蔬菜,還必須採用土窖貯存,儘可能保留老口味。

2012年冬天,北京晚報記者曾前往朝陽區藍調莊園報道那裡的一小片「心裡美」種植園。「就那兩畝地,一萬多個蘿蔔,原本打算存起來過年再賣的。結果,晚報報道之後,市民們從四面八方過去,瞬間就把蘿蔔搶購一空。」10塊錢一個的「心裡美」蘿蔔並不便宜,但渴望老味道的廣大市民給了農技站和曹華信心。接下來,便是「核桃紋大白菜」、「北京刺瓜」、「北京秋瓜」、「蘋果青番茄」、「鞭桿紅胡蘿蔔」、「五色韭菜」、「柿餅冬瓜」、「七葉茄」等等,至今已有十餘種京味蔬菜恢複種植。市民們可以按時令,在近郊的金福藝農農業園、蟹島度假村、海淀區農科所基地、南宮世界地熱博覽園、金六環農業科技園、鄉居樓農業莊園等50多個基地和合作社找到這些京味蔬菜的身影。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孫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晚新視覺 的精彩文章:

《我的前半生》讓馬伊琍重新審視生活:有時你要醒一醒
鹿晗變肌肉猛男?為拳擊健身第三天:四塊腹肌一改瘦弱形象
泰國女星出家為尼 出家前性感辣照曝光尺度非常大
陌陌年度盛典第二季決賽開戰 吳莫愁點評播主「燃爆了」
舒淇馮德倫曝離婚 據傳兩人已是分居狀態是否為謠言?

TAG:北晚新視覺 |

您可能感興趣

開黑診所屢教不改,近七十歲的「老把式」變為奪命「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