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歷史
走進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歷史
——專家熱議福建海絲文化
光明日報記者 徐暢
日前,「絲路文化起點考察與民間文化生態保護行動」走進福建,來自全國多地的民俗文化研究領域專家與當地學者一起,共同考察了散佈於福建多地的歷史文化遺迹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福建省文聯共同主辦,是「一帶一路」民間文化探源工程的一部分。
海絲文化影響深遠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福建南安九日山文管所原所長鬍家其眼裡,九日山不算大山,但它卻因為「山中無石不刻字」而聞名。「這裡面朝晉江,山下廟裡供奉的海神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海神,山間則留下了大量宋元時期的祈風石刻。信息量很大,涵蓋了新聞要素的5個『W』。還有一些石刻則像現代人發的微博,記錄著古人的狀態。」胡家其年近七十,但以福建口音說起他身後的這座九日山,笑呵呵的,中氣十足。談笑間,這位三十年前棄商從文的瘦小老頭,帶領考察者走進了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千年歷史之中。
除了九日山石刻,漳州的月港古碼頭,泉州的德化古窯和白瓷、開元寺東西塔、北管南音……在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福建,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迹或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烙下了海絲文化的濃重印記,成為當地老百姓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山東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劉宗迪指出,中國不僅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輸出了大量的瓷器、茶葉,還吸收了不少外來文化,「福建一帶農曆七月初七所拜的魁星,原是波斯的神。這種魁星崇拜始於宋代,應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係」。
在福建省民協副主席陳曉萍看來,福建當代的民間工藝之所以如此繁榮,離不開海絲文化的影響。「以泉州為例,在宋元時期,泉州簡直就是宗教的博物館。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宗教均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在當地找到了存在的土壤。而在為這些宗教修橋建塔立寺廟的過程中,福建本土匠人受到了外來工匠的影響,進而推動了當地雕刻技藝的發展。」
民間文化保護要有一定標準可循
通過考察,專家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在考察期間舉行的座談會上,長期研究閩文化的福建省民協副主席、福州市民協主席盧為峰指出:「現在不少古民居和古村落做了改造以後,什麼都好,但總是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華的東西。有的把對聯上下聯貼反了,有的簡體字繁體字亂用,還有的宗祠甚至把祖先族譜郡望弄錯了。」他建議,在保護民間文化的過程中,應制定相應的標準,「比如書寫的時候從右到左還是從左到右,我覺得還是要按照傳統,從右到左書寫。」
中國古村鎮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館學會理事長鄭國珍也表示,市場上因為趨利而產生的偷工減料等問題,讓不少應該代表民間文化的工藝品喪失了原本的價值。比如南平建陽有名的黑釉瓷——「建盞」,有的嚴格按照傳統工藝製造,有的則粗製濫造,擾亂了市場,降低了其應有的藝術價值。「這樣的後果,便是讓辛辛苦苦挖掘出的民間文化走向衰落。而當它毀掉的時候,要想再起來,就是千般萬般難」。
令鄭國珍感到欣慰的是,從挖掘到修繕,到產生文化產業,再到共同服務社會,「以往只是吹吹拉拉彈彈唱唱,與百姓生活掛不上鉤的民間文化,因為不少人的努力,其產業效益正逐漸顯現出來」。鄭國珍介紹:「福建木偶,原來只是欣賞的對象,頂多帶出一個產業。現在,圍繞木偶的雕刻、木偶衣服的製作、木偶器樂的生產打造出了一個產業鏈,繼而又開拓出文化創意的產業鏈。」
「保護包括海絲文化在內的民間文化,只是一種策略和手段。」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研究資料部主任王錦強表示,保護的真正目的,是增強國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子孫後代提供發展選項,為人類未來發展探尋方向。
《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09日 04版)
※浙江紹興遭狂風襲擊 吹翻無數瓷器古玩
※國產電影如何用精品贏得觀眾
※社會實踐: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
※二〇一七亞洲書店論壇:好書店是城市地標
※荊紫關古鎮:傳承千年煥新生
TAG:光明網 |
※探索真正的「活」古都:走進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
※走進比周庄還豪邁大氣的錦溪古鎮,探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蓮花
※走進千年古城 曲阜
※走進史前超文明之謎的探索之路
※走進外灘——海納百川的上海精神
※「藝行上海」走進古鎮七寶:千年文脈下的藝術呈現
※7月里,上海天岑約您走進包裝的藍海之域
※走進五台山黛螺頂之必登大智路
※走進花的世界
※抹上這支口紅,走進張愛玲的海上花世界
※走進百里竹海,開啟綠色生態之旅
※《千與千尋》再上大銀幕,帶你走進宮崎駿的夢幻建築世界
※走進茶的世界
※帶你走進世界最著名的十大海灘之一,美國洛杉磯聖塔莫尼卡海灘
※漫步雲端,共舞懸崖上的芭蕾,走進天下第一缸,世界最長懸廊橋
※走進雲岡博物館,與拓跋鮮卑皇帝們來一次穿越千年的交流
※走進蓮花湖 鐵嶺
※跨過雪山和大海,走進世界屋脊
※跟隨柳岩,走進往日迷情的復古歲月
※網路媒體新春走基層:走進走進蔚縣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