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 清凈僧團
清凈僧團
「迦葉!眾有三種;一者犯戒雜僧;二者愚痴僧;三者清凈僧。破戒雜僧則易可壞;持戒凈僧,利養因緣所不能壞。
「僧」這個字在佛法里是指四個人以上、能夠誦戒布薩的出家團體。[1]
有三種出家僧眾。第一種是犯戒雜僧,這種人根本不守清規戒律。第二種是愚痴僧,這種人看不懂經教,對佛法的義理也搞不清楚。第三種才是清凈僧,這種人不但守戒律,而且有正知見,只要有一條不符合都不能算做清凈僧。
犯戒雜僧很容易因為利益不合而一分為二,乃至分裂成三個、四個團體,到最後變成一盤散沙。而既持戒又有正知見的清凈僧團,別人是沒有辦法用名聞利養去破壞它的。要是有人把犯戒雜僧分裂成兩個,並不是「破和合僧」,因為犯戒雜僧的性質是必然分裂的,並非佛法中的「和合僧」。
「云何破戒雜僧?若有比丘雖持禁戒,為利養故,與破戒者坐起行來,共相親附,同其事業,是名破戒,亦名雜僧。
第一種,破戒雜僧。在佛法里有破戒和犯戒的區別。破戒表示戒體已經毀破。犯戒表示戒體還在,也就是犯的是比較輕的、可以懺悔的戒。這二者的差別很大。佛弟子不能宣說佛弟子身口意的過失,但是出家人破戒時,不在此限。因為他出家戒體已經毀破,應該要還俗卻不肯還俗,宣說他破戒的事由,可以讓他不敢再厚顏無恥地接受在家居士的恭敬供養,也可以減少他人受騙上當。
對在家居士而言,比較重大的戒律是五戒。如果你看到一隻小螞蟻,你心裡想「踩死一隻小螞蟻有什麼關係,反正又沒有果報」,就這樣沒有理由地把它踩死了。這種情況就是犯戒,但還不是破戒。殺人才是破戒。因為殺人是一件很大的事,會讓你的戒體毀掉。
再比如五戒中的「不妄語」,指的是「大妄語」。如果只是撒一點小謊,像在愚人節戲弄別人,把夾心餅乾里的奶油換成牙膏來整人,雖然這也不好,但並不是很壞的事情,最多只是讓人不舒服,還不構成破戒。但是如果你明明不是阿羅漢,卻對別人說:「我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你們都要來皈依我、禮拜我、供養我,這樣會有大福德。」這是神棍的行為。不管在家居士或是出家人,沒有證果卻跟別人說已經證果,或是沒有證初禪[2]卻說已經證初禪,都是大妄語。大妄語就是破戒。破戒的人,他本來守的清凈戒律的戒體就毀掉了。
注意!這裡講的破戒雜僧還有一種情況。即便這個比丘自己守持戒律,但他為了利養和破戒的人在一起,不但默許他們破戒的行為,還要分享因破戒得來的利益。這也是破戒雜僧。
比如你自己守戒律,但僧團里有人大妄語,他跟外面的人講:「我已經是阿羅漢。」甚至跟人家說他已經是地上菩薩,或者已經跟佛平等,甚至超過佛。大家可能覺得這種話很過分,但確實有人就這樣講。你明知道他不是阿羅漢,但他收來的錢你還和他一起在私底下分掉。這在刑事法律里叫做共犯。這種情況也是破戒雜僧。
「云何愚痴僧?若有比丘,在阿蘭若處,諸根不利,暗鈍蒙瞢,少欲乞食,於說戒日及自恣[3]時,教諸弟子清凈懺悔,見非弟子多犯禁戒,不能教令清凈懺悔,而便與共說戒自恣,是名愚痴僧。
阿蘭若指清凈的地方,比如寺廟。「諸根不利」是指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不是很好。「暗鈍蒙瞢」就是對經教的義理也搞不清楚。「少欲乞食」表示這個人還不錯,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別人給他的東西不是很好,他也能接受,並不貪求供養。
但是,出家人的戒律有規定,如果有破戒的人在場,必須把他趕出去,不能讓他在那裡一起聽戒律。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定,雖然沒有跟破戒的人分享利益,也是不如法的。這就叫做愚痴僧。
「云何名清凈僧?有比丘僧,不為百千億數諸魔之所沮壞,是菩薩眾本性清凈,能調如上二部之眾,悉令安住清凈眾中,是名護法無上大師善持律者;為欲調伏利眾生故,知諸戒相若輕若重,非是律者則不證知,若是律者則便證知。
「有比丘僧,不為百千億數諸魔之所沮壞」,這裡講的百千億數諸魔,象徵的是各種煩惱、邪見、惡行、破戒的行為等等。魔的種類很多很多,之前講的四魔——煩惱魔、天魔、死魔、五陰魔,這些都是魔。清凈比丘僧能夠不為百千億數諸魔之所沮壞,這就需要正見。因為有正見的人才不會被煩惱魔、陰魔這些東西所左右。而且,不僅要有正見,還要能夠守戒,才能稱得上是這裡的清凈僧。如果對戒律或佛法正見不了解,就一定會落入破戒雜僧或愚痴僧。
「是菩薩眾本性清凈,能調如上二部之眾,悉令安住清凈眾中,是名護法無上大師善持律者」,如果在一個清凈僧團當中,有一些破戒僧或愚痴僧也加入進來,而原來的清凈僧能夠調伏這些破戒僧或愚痴僧,讓他們在僧團中得到利益。這就說明這個僧團的領導人很不得了,能夠護持佛法,可以稱之為「無上大師」。照理說,只有佛世尊才能稱為「無上大師」,但是菩薩法師能夠做到這個地步,等同是佛陀再來人間。這樣的菩薩法師,也是「善持律者」。「律」是指戒律,「持」是能夠護持,也就是說,他能夠讓徒眾都按照戒律的要求去過僧團的生活。除了出家僧團以外,在家弟子需要遵守什麼戒律,他也都知道,而且能夠清楚地區分:戒相當中,哪些輕,哪些重;如果不是戒律他就說不是戒律,如果是戒律他就說是戒律。
我們之前講過,佛法可以分成三種:正法佛教、像法佛教、末法佛教。從戒律方面來講,末法佛教會有「非律言律、律言非律」的現象,也就是把戒律顛倒過來,不是戒律的被說成是戒律,是戒律的被說成不是戒律。這是末法佛教的特徵之一。比如,出家人不能夠娶妻生子,結果到了末法時代,就有人說「出家人可以娶妻生子」,這就是「律言非律」的情況。有些人主張「在家居士必須禁絕一切的性行為」,但是世尊並沒有制定這樣的戒律,所以這是「非律言律」的情況。「非律言律」和「律言非律」都是末法佛教的特徵。
而像法佛教在戒律上也會有不如法的現象,叫做「輕戒說重、重戒說輕」。比如,把殺人說成是沒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就和殺一條狗一樣,稍微懺悔一下就好了。其實,殺一條狗罪比較輕,殺人一定是比較重的,更重的就是殺阿羅漢、殺父、殺母。把殺人這樣重大的事情,當成是和殺畜生同等的事情,這就是重戒說輕。
輕戒說重的例子,比如有人偷了一塊錢,就被說成「是偷盜,五戒已經毀破」。但其實,偷盜戒對數額是有規定的,也就是說,如果偷的錢比較少,不構成刑事責任的話,是不構成破戒的。想想看,有人偷了一塊錢,警察會把你抓起來嗎?不至於如此吧!當然,偷一塊錢也是不好的,但沒到破戒那麼嚴重。
輕戒與重戒是相對的,「說四眾過」[4]是菩薩戒的重戒,但是相對於七逆罪[5],則是輕罪。在戒律上,這兩個效果不同,說四眾過而毀破菩薩的人,失去菩薩戒體之後,可以重受菩薩戒。但是犯七逆罪的人,不但失去菩薩戒體,此生也不得重受菩薩戒。若是把說四眾過,說成逆罪,即是輕戒說重。反過來說,允許曾經犯過逆罪的人重受菩薩戒,將犯重罪的人按輕戒來處理,即是重戒說輕。重戒說輕和輕戒說重,也是一種破壞戒律制度的行為,只是沒有那麼嚴重,這是像法佛教的戒律觀。
隨順違法、違戒的主張,會使得正法佛教變成像法佛教或末法佛教,所以這等同破法,是最嚴重的業。有正知見的人寧可身犯五逆,也不願隨順違法、違戒的主張,因為身犯五逆只有自身受殃,但是隨順違法、違戒的主張卻會加速佛教的滅亡,使得眾生蒙受極大的苦果。
有的人知道某些行為可能會破法、破戒,就用請示佛菩薩的方法來自欺欺人。例如,某甲有一天忽然覺得,自己可能已經成佛,於是到佛菩薩聖像前面請示:「請問世尊,我是不是已經證得究竟佛果?」然後擲筊(卜杯),結果不是聖杯(一正一反)。但是,他不死心。明天又繼續請示:「請問世尊,我是不是已經證得究竟佛果?」……有一天,終於連續卜得三個聖杯。然後,他對外宣稱:「我已經得到世尊的印可,確實已經究竟成佛了。」為什麼這種行為是自欺欺人?因為佛教是理性的宗教,佛陀曾經在《大般涅槃經》中說過:「於我所說若生疑者,尚不應受,況如是等!」有沒有證得果位是事實問題,即使佛陀當面為你印可,若是證據不足,你也不應該接受。當面的印可尚且如此,何況是在佛像前面的擲筊(卜杯)!
同樣的道理,是律非律、是重戒還是輕戒,必須依三量而定。一個具格的菩薩法師應該懂得正確的戒律,才能領導一個修行團體,不然大家各自去擲筊就好了,又何需布薩和羯摩呢?所以,用擲筊來取代布薩和羯摩,是用迷信來破壞戒律。搞迷信和權威崇拜原本是神棍的作法,到了末法時代大家卻變成見怪不怪。正法佛教重視四依三量,不搞迷信和權威崇拜。二者之間,有明顯的區別。
有的道場,戒律被有權勢的執事拿來做為鬥爭的工具,有人犯了輕戒,卻被認定為重戒,要求他必須依毀破重戒而懺悔,後來發現與戒律明顯不符,主事者便說:「犯輕戒而用重戒的標準來懺悔並沒有什麼不好。」這種說法也是隨順違戒的主張,是破壞佛戒的行為,將正法佛教硬生生地推向像法佛教。這個時候,你要是能夠出來反對,才是勇健的大乘行者,能夠獨立荷擔如來家業。一條牧羊犬,就可以把一群綿羊管得服服貼貼。隨波逐流的人也是一樣,有權勢的宗教師不管講什麼荒唐話,他們都乖乖地聽從,如果大家都這樣,佛法非提前滅亡不可。
清凈僧團里的菩薩法師,一定能夠把重戒和輕戒分得很清楚,把是戒律和不是戒律也分得很清楚。這兩個條件都具足,才稱得上是「正法佛教」的戒律觀;如果有其中一條不符合的話,就會變成「像法佛教」或「末法佛教」的戒律觀。
清凈僧團有三個特徵:一、調伏眾生;二、知道戒相孰輕孰重;三、非律不證,是律應證。接下來,世尊對這三點又分別加以說明。
「云何調伏眾生故?若諸菩薩為化眾生,常入聚落不擇時節,或至寡婦及婬女舍宅,與同住止經歷多年,若是聲聞所不應為,是名調伏利益眾生。
先說調伏眾生。調伏眾生就是度化眾生,讓眾生可以離開三界輪迴,乃至證得究竟佛果。
有的菩薩為了要度化眾生,會到某些聚落去。「不擇時節」,就是不受時節的限制。比如出家僧團需要結夏安居,因為夏天是印度的雨季,這段時間規定出家人不要出去乞食,好好地在一個地方修行,食物供給就由在家居士送過來。但是在家居士就不用受到時節的限制,就算是雨季,也可以到處走來走去。
菩薩有時還會去到寡婦或婬女的舍宅。婬女是指慾望很重的異性,不一定是指女性。因為《大般涅槃經》說:「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說是等名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說是人為丈夫相。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當知是等即為男子。」[6]所以,這段經文講的「菩薩」可能是男性,也可能是女性。而寡婦或婬女則是指不信受大乘法的凡夫,可能是男性,也可能是女性。菩薩能夠善於運用異性對他的愛慕,作為度化的因緣,與他一起同居數年。
佛陀在《楞嚴經》中說:「我滅度後勅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嘆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7]這段經教說,有些菩薩是受了佛世尊的教勅在人間示現為婬女相,隨順眾生的貪慾而度化之。所以,在家居士在性愛方面的戒律,不用像出家人那樣嚴格。
出家人絕對不許,但在家居士則要符合社會規範和善良風俗。在當時的印度,未婚的男女同居是社會所許可的,現在社會的情況也是如此,未婚男女住在一起,大家認為是可以接受的。有人講戒律的時候,認為婚外性行為一概不許可,這與佛經的說法是不同的。佛陀沒有制定的戒律,我們不要說是佛制的戒律,不然就成了「非律言律」。
但是你要知道,用性愛的手段度眾生,只限於在家菩薩,因為這裡講得很清楚,「若是聲聞所不應為」,這裡的「聲聞」指的是出家弟子。
「是名調伏利益眾生」,這樣是為了度化眾生。不過,新學菩薩顯然不適合做這樣的事。要是貪慾很重,缺乏解脫功德,說要度眾生,其實是陷溺在性愛當中,這樣反而不好。所以,這些行為要不要做,需要你自己判斷;但是你如果看到別人這麼做的時候,不要輕易去譴責。
《瑜伽師地論》講:「菩薩處在居家,見有母邑現無系屬習婬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舍不善業』,住慈湣心行非梵行,雖習如是穢染之法,而無所犯,多生功德。出家菩薩為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行非梵行。」[8]這裡講得很清楚,在家居士的行為規範和出家弟子的行為規範是不一樣的。在家居士在這種情況下,做這種事不算犯戒,要是能夠用慈悲的心來做,反而能夠多生功德。但如果是出家人,則是不許可的。大家注意這一句,「出家菩薩為護聲聞聖所教誡」,所以我剛才把「若是聲聞所不應為」中的「聲聞」解釋為出家人,經教依據在這裡。
所以說,出家人不能借口度眾生,就跟一個異性怎樣。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以後如果有出家人跟你講:「我現在為了要度化你,傳你一種無上大法,你跟我抱在一起,親密無間,你就可以證得一個很殊勝的果位」。《大般涅槃經》說,這是絕對不許可的事情。他這種主張是「律言非律」。你一旦那麼做,就害了那個出家人,而且你自己的五戒也毀破了。在末法時代,真的有人做這種荒唐的主張,你要用智慧去判斷。
[1]這個定義並沒有大、小乘的分別。逆罪的「破合和僧」或「破羯摩轉法輪僧」是把一個和合的僧團分裂成兩個,而不是對單一的個人所犯的罪。
[2]一種禪定,需離欲才能證得。
[3]「缽剌婆剌拏,《音義指歸》云:『譯為隨意。』《寄歸傳》云:『凡夏罷歲終之時,此日應名隨意,即是隨他於三事之中,任意舉發說罪除愆之義。』舊雲自恣者,是義翻。然則自恣之言,涉乎善惡,今局善也。故《事鈔》曰:『九旬修道,精練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見過,理宜仰憑清眾垂慈誨示,縱宣己罪,恣僧舉過,內彰無私隱,外顯有瑕疵,身口托於他人,故云自恣。』」《翻譯名義集》卷4 (CBETA, T54, no. 2131, p. 1123, a20-27
[4]「若佛子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梵網經》卷2 (CBETA, T24, no. 1484, p. 1004, c13-18)
[5]「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上、殺阿闍梨、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遮,即現身不得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梵網經》卷2 (CBETA, T24, no. 1484, p. 1008, c1-4)
[6]《大般涅槃經》卷9〈4如來性品〉(CBETA, T12, no. 374, p. 422, b3-6)
[7]《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 (CBETA,T19, no. 945, p. 132, c8-12)
[8]《瑜伽師地論》卷41〈10戒品〉(CBETA, T30, no. 1579, p. 517, c4-11
(本文引自佛學電子期刊《實證佛教通訊》第九期)
註:《大般涅槃經》是佛陀在人間最後一天所說的了義經,闡述常、樂、我、凈涅槃四德,以及眼見佛性的義理。這部經可以矯正流行的錯謬見解,讓學人避開學佛的誤區,直心進入大乘佛法的堂奧。全集下載網址:http://pan.baidu.com/s/1dDw7FhB
隨喜讚賞
TAG:實證的佛教 |
※涅槃是佛教的中心思想
※神秘的南垂小國大理,歷代帝王不建王陵,死後仿效佛教僧人涅槃?
※佛教藝術:瞻禮佛涅槃像
※法統之爭:佛陀涅槃之後怎麼辦
※敦煌《大般涅槃經迦葉菩薩品》手卷
※消罪報:《金剛經》的感應事迹大般涅槃經中的涅槃思想《楞嚴經》是屬於真常唯心系嗎?
※憶念佛陀:《釋迦牟尼佛涅槃圖》賞析
※佛教視頻《釋迦牟尼佛之路》自誕生到成道至涅槃!
※《大般涅槃經》:護法功德成就不可壞身
※涅槃來襲《大天使之劍》三階重生玩法揭秘
※傳世隋人寫經代表作《大般涅槃經》,書法盡現「古勁」之氣
※念佛問答: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會涅槃嗎?
※佛陀涅槃紀念日!勿忘佛恩
※至誠頂禮偉大的佛陀!恭迎佛陀涅槃紀念日
※仁清法師:佛教里講的涅槃 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詩歌《涅槃奇緣》
※綜藝:《奇葩大會》涅槃歸來!
※紀念佛陀涅槃日
※釋迦牟尼涅槃後並未留下佛經?佛教史上的四次集結到底幹了什麼?
※寺廟古籍的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