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鑒定研究|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
在上篇《古陶瓷鑒定研究|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分新老瓷器》文章中我們講了如何區別青釉、白釉、黑釉和紅釉,本篇繼續講一下如何區別其它釉色。
藍釉瓷器
元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明宣德 霽藍釉盤
藍釉器以天然鈷料摻入釉內作呈色劑,在高溫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由元代景德鎮創燒,明代宣德時期發展成熟,同「祭紅」一樣,由於多用作祭器,又稱為「祭藍」或「霽藍」,明宣德時在霽藍的基礎上還創燒出灑藍、天藍等藍釉新品種。最為人稱道的宣德霽藍,其釉色亮如寶石,皆為祭天用器。清代高溫藍釉燒造技術在平穩中有所提高,此時霽藍釉仍以鈷為呈色劑,釉面潔凈平穩,色澤深沉厚重。由於祭天用藍色瓷器,藍釉瓷器的規格都比較高,器型以高足碗、盤、尊等祭器為主。除素麵器物外,還有暗刻花紋和描金彩裝飾。官窯霽藍多有官款,民窯霽藍多是廟裡祭器,均無官款,但有書紀年款的。
明宣德 灑藍釉缽
清雍正 霽藍釉撇口尊
清代康熙時期恢復了明代宣德以後中斷的灑藍釉瓷器燒造,並進一步發展出灑藍描金、灑藍五彩等新品種,其新穎的作品大量外銷至國外。康熙灑藍器以盤、碗為主,胎體輕薄,其釉面呈現瑩潤的蛤蜊光澤,色澤淺淡、清新,猶如灑滿雪花狀,又有「雪花藍」之稱。灑藍器除康熙朝外,在清代其它時期比較少見,光緒朝偶有仿製。
黃釉瓷器
黃釉器也分為高溫和低溫兩種。低溫黃釉是一種以氧化鐵為呈色劑、鉛為助熔劑的低溫顏色釉,最早見於漢代陶器上,顯橙紅色澤,唐三彩中的黃釉即屬此類。早期的低溫鉛釉主要有棕黃色和綠色兩種,其中棕黃釉的著色劑是氧化鐵,綠釉為氧化銅。在歷經唐、宋、遼、元、明、清各代的發展,低溫黃釉的種類和品質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唐 黃釉綠彩執壺
低溫黃釉伴隨著漢代鉛釉的出現而出現,後來在唐三彩及元、明琉璃上都有表現。唐代燒制低溫黃釉瓷器的窯口主要有安徽壽州窯、白土窯,河南密縣窯、鄭縣窯,陝西銅川窯,山西渾源窯和河北曲陽窯等。但早期的低溫黃釉均施於陶胎上,且色澤較差,色調多為黃褐色或深黃色。至明清時景德鎮生產的低溫黃釉已較唐代製品有了顯著提高,將低溫黃釉器的製作推向了一個鼎盛時期,並成為宮廷御用色。此時低溫黃釉器的黃釉多施於光素無紋的白釉器表上,僅有少數萬曆時期黃釉直接施於瓷胎上,隨著時代發展呈色深淺略有不同,基本上趨於明黃色。明代黃釉瓷器以宣德、弘治時的產品評價最高,特別是弘治黃釉,顏色純正,色調均勻一致,釉面平整,猶如塗抹的雞油,恬淡嬌嫩,清澈明亮,達到歷史上最高水平。以後各朝均生產了大量的低溫黃釉產品。
明成化 黃釉盤
高溫黃釉是一種含少量鐵分的石灰釉,在高溫氧化氣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鐵而呈現黃色,代表品種是茶葉末釉。茶葉末釉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1200℃~1300℃高溫還原焰燒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清麗,耐人尋味。茶葉末釉起源於唐代黑釉,最初似因為燒黑釉瓷過火而出現的特殊品種,並非有意燒造。清代御窯廠所產茶葉末釉,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
清雍正 茶葉末釉犧耳尊
茶葉末釉製品多為景德鎮官窯所燒,傳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時期最為多見,燒制最為成功。雍正時製品多偏黃,有茶無末者俗稱「鱔魚黃」,釉色偏綠者俗稱「蟹殼青」;乾隆時製品釉色有深淺之差,黃色中散布黑色小星點,釉面平凈。清宮舊藏茶葉末釉器舊稱為「廠官釉」。
孔雀綠釉瓷器
孔雀綠釉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因其助溶劑中加用硝(一種硝酸鹽的礦物質),所以釉色十分鮮嫩,青翠欲滴,猶如孔雀羽毛般艷麗。孔雀綠釉自宋代磁州窯創燒,元代景德鎮燒製成熟。
元 孔雀旅遊帶蓋梅瓶
明宣德 孔雀綠釉碗
明代孔雀綠釉器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和傳世品分析,永宣時期至正德年間均有燒制,與元代相比製作更精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宋元時期磁州窯製品由於胎和化妝土皆為生燒,胎、釉膨脹係數不匹配,造成胎釉結合不緊密,產生剝釉現象,嚴重者器表釉面甚至全部剝落。而明代官窯製品是在燒好的白釉器上施孔雀綠釉,然後再入窯二次燒成,釉與釉之間易結合,因而極少有剝釉現象產生。到了清康熙時期孔雀綠釉得到進一步發展,無論是呈色、造型還是刻劃裝飾工藝都更為精緻。
明正德 孔雀綠釉青花四魚紋盤
清康熙 孔雀綠釉夔紋象耳尊
茄皮紫釉瓷器
茄皮紫釉是以錳為呈色劑的低溫釉,呈色有深有淺,深者為熟透的紫茄皮色,淺者為未成熟的淺紫皮色。茄皮紫釉器是先高溫燒成素胎,再施低溫紫釉二次燒制而成。這樣燒製成的器物胎釉結合不緊密,時間長後易出現剝釉現象。從傳世品看,明代弘治、萬曆時期景德鎮官窯有製作,多為祭祀用器。清代康、雍、乾三朝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康熙時期更為盛行,其造型多樣,釉面光亮,玻璃質感強,呈色較為穩定,器物表面多刻劃有精細的紋飾,帶有官窯款識。乾隆朝以後燒造有大量的暗刻龍紋茄皮紫釉的宮廷生活用器,多為盤、碗之類。
明萬曆 淡茄皮紫釉暗刻雲龍紋碗
通過以上簡述各朝瓷釉品種,不難看出我國曆朝歷代制瓷業的高超技術,同時也體現出瓷釉給人們所帶來的華麗艷美。但是如何通過對釉面的判斷來區別新老瓷器呢?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鑒別。
釉面的光感
瓷器表面的釉面光滑、光亮,通過對釉面光亮程度的判斷是目測鑒別的重要方法之一。瓷器經過燒制以後,通過目測能感覺出釉的表面有一層明亮的表光,也稱為「浮光、火光、賊光」。一件新出窯的瓷器,整器各方面都表現出一種全新的狀態,釉面凈明新亮,受光線照射後,釉層內的礦物質顆粒年輕活躍,通過釉面反射出來的光波強烈耀眼,飄浮游離,其活力、能量、強度都處在最高狀態。
仿宋龍泉釉鳳耳瓶上的浮光
隨著年代的延長,釉中的各種礦物質在接受自然界當中物理、化學的作用下,逐年的氧化老化,其活力、能量、強度也逐年的減弱,釉層開始老化變舊,釉面開始逐漸的熟舊溫潤。受光線照射後,釉面表光明亮耀眼的強度逐漸減弱,游離程度逐漸降低,呈現出一種玉質感。以上這種變化現象,年代越久遠,變化越明顯。除了特殊情況下因為受到非自然的物理、化學作用出現失光現象以外,其年代遠近與變化程度成正比關係,大致和樹木生長的「年輪」是相同的意思。這種變化現象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用圖像的形式準確描述,但是它是有明確顯示並且是有規律的。正是這種有顯示和有規律的光感變化,給我們對古瓷鑒真斷代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和實踐依據,也給古瓷造假者設置了永遠無法超越的屏障。
現代仿品為了能使得釉面柔和、不刺目,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通常都使用某些方法對釉面做舊去光。據景德鎮瓷窯師傅介紹,釉面做舊的許多老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拋光打磨法,分手工拋光和機械拋光兩種。手工拋打是用綢布或牛皮蘸取磨膏,在新仿器釉面拋打,然後用汽油和乙醇分別清洗拋光部位,必要時可再上點石蠟或川蠟,並用綢布反覆進行拋打,拋打出的光澤比較柔潤。另外還可以用打磨機進行拋光,機械拋光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提高拋光質量,拋出來的光有較好的釉質感覺。打磨後的器物通過用放大鏡觀察釉面,會發現釉面上有無數細如牛毛的磨痕,仔細觀察磨痕會發現磨痕大多是一團團或一片片很有規律的紋路。而古瓷器表面原有的舊磨痕縱橫交錯,粗細深淺不一,新陶瓷則無這一現象。
另一種方法是用化學試劑浸泡。因為瓷釉的主要化學成分為硅酸鹽,通過用醋酸、氫氟酸、硝酸、草酸等能與硅酸鹽起反應的酸液浸泡瓷器就能造成釉面腐蝕,使釉面黯淡,出現混濁感,從而消去「火光」。有的不浸泡,直接用沾酸的抹布反覆擦釉面,也能達到效果。此種手法弊病在於酸對釉面腐蝕過於強烈,使釉色失透,光澤過於黯淡,甚至呈乳濁狀,與那種歲月積累自然形成的光感有天壤之別,在放大鏡下觀察可發現出無數個被酸腐蝕過的小坑。還有將幾種溶液混合在一起使用,例如用醋酸浸後再用茶葉水、草木灰水浸泡等。這樣不僅能消去「火光」,還能作出各種各樣的污漬,讓人誤以為是長期使用所至。
假海撈 仿宋官窯貫耳瓶
假海撈 仿元青花人物梅瓶
當今文物市場上有一種新仿海撈瓷。此類器物通體失亮,彷彿是經過海水浸蝕後的狀況。但實際上也是將新仿器用化學試劑浸泡後的效果,通過放大鏡觀察,器物釉面依然有被化學試劑腐蝕後的痕迹。近幾年來又發現有造假者將仿古瓷——尤其是元青花仿品——器內外壁布滿了小蛤蜊、小海螺的皮,彷彿是真從海里撈取的一般。但據知情者介紹,此類器物是在淺海處下網,將器物放入網中沉入海底,等過一段時間撈出後小蛤蜊、小海螺、沙蟲等就布滿仿古瓷的器身了。也有用膠將海蟲的錶殼或貝殼之類粘貼於器表,值得注意。
仿元青花三顧茅廬人物大罐
元 青花纏枝蓮雜寶紋蒙古包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仿古瓷器的做舊也逐步加入了很多高科技手段。聽某些同行們介紹,當今一些比較高級的仿古瓷器在入窯燒制前就在釉內加入某些化學元素,使得燒成後的瓷器釉面無論光亮與否或是不同時代釉下青花的呈色都可呈現,但觀賞起來仍無法體現出時代的溫潤如玉之感。如何能準確掌握古瓷器釉光就需要我們在日常學習中多看、多比較。
欲知曉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下載《收藏家》雜誌App
※看民國瓷上的摩登女郎時尚秀
※走進海明威的「書房」
※拍賣會上價值千萬的佛造像
※銀行卡收藏的3個關鍵點
TAG:文藏 |
※如何通過器型來判斷瓷器的真偽
※認識紫砂壺該如何判斷紫砂壺的年齡
※如何通過器型判斷瓷器的年代
※如何判斷瓷器的收藏價值
※花觚瓷器如何判斷年代
※如何判斷紫砂壺的好壞?
※如何判斷一把紫砂壺的品質
※收藏瓷器:該如何判斷其價值
※如何通過沁色判斷古玉真偽和年代
※如何判斷小葉紫檀的「油性」
※玩瓷必備:如何從底足來判斷一件瓷器的真偽
※如何去判斷玉雕成品的好與壞?
※如何判斷茶葉的好壞
※如何判斷玉米蛇將要蛻皮?
※教你判斷綠松石是否高瓷
※如何選擇小葉紫檀雅珠,其品質如何區分判斷?
※如何判斷雞蛋是否新鮮
※如何判斷是否有精神分裂
※如何判斷寶寶缺鋅及應對策略
※教你如何準確判斷盆土乾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