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高校供給側改革如何樹「三觀」

高校供給側改革如何樹「三觀」

上世紀末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成績舉世矚目。但同時,在多年的高速增長中也出現了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供給與需求脫節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高校可採用類似於經濟領域的做法,推進高等教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實現我國高等教育未來的均衡協調持續發展。

首先,在宏觀層面,高等學校的布局結構未能很好地對接社會需求。長期以來,對於各類高校和學科的評價基本上都採用學科導向,並據此配置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學術資源。在這種單一的評價體系下,高校受利益驅動,都按照一個模子去塑造自己,政府的資源配置與辦學目標產生嚴重錯位。其次,在中觀層面,高校的專業設置未能很好地對接社會需求。外部原因上,主要是高校尚未感受到很大的需求壓力,專業調整缺乏動力,依然根據自己的學術資源設置專業。內部原因上,高校的學術組織架構妨礙了專業的調整。最後,在微觀層面,高校的課程教學內容未能很好地對接社會需求。目前各類高校均大量存在課程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落後、學生學習意願不強、師生互動缺乏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社會對於大學畢業生質量的不滿。造成課程與需求脫節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學校評價導向及教師教學工作的封閉等原因。

高等教育存在的供需脫節問題,本質上是由於結構性問題引起的。要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內涵發展,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在上述三個層面上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一是在宏觀層面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和相應的資源投入機制。對於處於金字塔尖的少數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言,必須以學科水平作為它們的評價導向,促使它們進入世界一流。除此以外的大多數本科高校應該走應用型道路,始終與社會需求保持對接。對於應用型高校,要改變以往主要根據學術水平為核心的評價體系,採用需求導向。只有當少數高校致力於創建世界一流,大多數高校安心於嚮應用型轉變、建設高水平的應用型大學,我國高等教育的宏觀結構才會趨於合理,高等教育的供給才能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對接。

二是在中觀層面形成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的敏捷調整機制。除了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以外,絕大多數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的首要任務是加快專業調整,改專業設置的學科導向為需求導向,這是高校層面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為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首先要把專業從實體化組織回歸到課程的組合,要按照「學科為體、專業為用」的思路,把基層學術組織的設立邏輯從專業移到學科,由學科提供課程,用課程組合為專業。與此同時,要採用模塊化技術改造課程體系。通過不同模塊的快速組裝,用較低的成本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多品種、跨學科、敏捷化。推進部分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還需要一定的外部壓力。目前正在推進的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是一個很好的手段。

三是在微觀層面推進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嚮應用型人才培養轉變,提高教學質量,最終的落腳點是課程教學的改革,包括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課程改革的成功最終決定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推進應用型高校的課程教學改革,學校要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學習吸收先進國家的經驗,做好頂層設計,實施課程綜合化。在課程綜合化框架下解決課程教學中理論與實踐分離的問題,在一門課程中實現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緊密結合、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要避免實踐類教學環節單獨設課的做法,更不能把課堂教學簡單理解為「理論教學」。產教融合也是課程改革的一個很好的抓手,在課程中引入相關產業的元素,部分內容由產業界人士承擔,學生結合產業需求開展學習。

為課程改革提供動力,關鍵是改變評價體系。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要在教學建設項目上重點瞄準課程建設與改革,少搞那些大而空的專業建設或者培養模式之類的項目,教學成果獎也同樣應該落到實處、聚焦課程。另一方面高校要強化課程改革在教師薪酬計算、職稱評定、先進評選等工作中的分量。在當前,評價教師不是靠課上得好不好,也不看科研做得怎麼樣,而是在推進課程改革方面是否有建樹。(作者:葉飛帆,單位:寧波大學)

《中國教育報》2017年07月10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怒懟」手游牽出監管難題
清華大學:做有思想的行者
「守正創新」大格局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