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為何死在一個17歲的孩子之手?
【青木/文】
魏忠賢最輝煌的時候是跟著天啟帝,也就是明熹宗朱由校的時候。這個朱由校不愛皇權,只愛擺弄木匠活,如果他不是皇帝的話,也許是個不輸魯班的木匠大師,或者是個發明家,據說朱由校做的木鳥能夠像真鳥一樣在天上飛。
可惜錯生在皇家。朱由校登基的時候才16歲,正是童心未泯,又醉心於木匠,於是大權就旁落在了魏忠賢這些閹黨手裡,為了緊握大權,魏忠賢不斷的給朱由校搜集各種木匠技巧書籍,使朱由校無心參政。
但是,這些輝煌都隨著朱由校的一次意外落水而開始走向末路。朱由校最寵愛的兩個人,一個是魏忠賢,另一個就是乳母客氏,在一次泛舟遊玩中,朱由校不甚落水,雖然很快被救起,但是由於落水和驚嚇,留下了病症,一直不見好,朱由校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便傳旨叫自己的弟弟朱由檢進宮,並對朱由檢說:「來,吾弟當為堯舜。」命他繼位。沒幾天朱由就駕崩了,在位7年,年僅23歲,朱由檢隨即登基,這就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
崇禎帝登基時才17歲,但是他比哥哥朱由校沉著冷靜了許多,並不像朱由校一樣貪玩好糊弄。朱由檢的皇位真的和撿來的差不多,如果不是朱由校過早的把自己玩死了,這皇位是輪不到他的。可笑朱由校死前還特意交代朱由檢好好對待魏忠賢和客氏,說他們都是忠臣,可堪大用。朱由檢心裡清楚,但並未反駁病重的哥哥,到現在,恐怕朝堂上下只有他自己還被蒙在鼓裡吧。
登基後的朱由檢,開始並未對魏黨動手,也未對任何一個黨派動手。他知道自己現在是無權無勢,不能著急,必須徐徐圖之。於是朱由檢採取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按兵不動,卻悄悄的把自己宮裡的宮女太監全部換成自己原本府里的可信之人,又在皇嫂的幫助下,避開暗地裡的毒害,然後一步步打穩根基。
魏忠賢開始打算使餿招。他送給朱由檢4個絕世美女,妄圖使崇禎能沉迷女色,但是誰想朱由檢竟然是少有的不好色皇帝之一。收下四個女子之後,朱由檢果然在她們衣帶的頂端搜出了一顆能在空氣中揮發的藥丸,功效是催情。此計失敗,魏忠賢又讓小太監在複壁內手持迷魂香,想使朱由檢不知不覺中招,沒想到又被朱由檢避過去了。
朱由檢如此淡定,朝堂里的勢力卻都惴惴不安,不知道這個小屁孩皇帝葫蘆里賣的什麼葯,心裡很是不踏實。最先坐不住的竟然是魏黨的內部,首先開啟了互撕模式。魏忠賢是個急性子,最等不得這樣的折磨,於是繼續投石問路,想看看朱由校到底是怎麼個意思。
天啟七年十月十三日,魏忠賢的親信御史楊維垣上疏彈劾魏黨的重要人物兵部尚書崔呈秀。崔呈秀是魏黨的五虎之一,是魏忠賢的左膀右臂,魏忠賢的本意是試探,沒想到朱由檢順水推舟,竟然真的處置了崔呈秀。
朱由檢的這一做法,算是使態度明朗化了,朝中各黨紛紛開始彈劾魏黨,而魏忠賢畢竟只是一個太監,眼光還是不夠長遠,他錯把朱由檢當成了疼愛自己的朱由校,於是錯誤又可笑的用了「賭氣」的退步,以為朱由檢會哄他。
魏忠賢先是稱自己生病了, 打算以退為進。沒想到,崇禎竟然來了一個「將計就計」,命他去白虎殿為天啟守靈。魏忠賢乾脆賭氣上疏辭去爵位、誥券、田宅。
本以為崇禎會「嚇到」,就像普通人看見人摔東西、自殘一樣,實際上,對手只會在心裡樂開花。崇禎就全部笑納了,然後順便重新調整了朝廷的人事安排。
後來崇禎開始把魏忠賢的數條罪狀公之於眾,魏黨算是基本倒了,但是魏忠賢卻只是被貶往中都鳳陽祖陵司香。本來可以免去一死的,結果魏忠賢自己作死,在出京的時候,竟然帶了一千多衛兵,四十多輛大車。這陣仗哪是一個罪臣該有的,簡直就是衣錦還鄉啊!
崇禎徹底生氣了,於是一道聖旨,命錦衣衛旗校將魏忠賢緝拿回京。崇禎七年十二月十一日,魏忠賢自縊在一家小小驛站里。此時崇禎登基不過三個月而已,就拔掉了前朝遺留的一個大毒瘤。
不僅如此,朱由檢一上位便把賴在宮裡的客氏給趕出去了,後又抓回來,以客氏脅持皇后,殘虐宮嬪,把懷孕的婢女帶回宮中,企圖混淆皇室血脈為由活活打死了客氏,並且將客氏的兒子、弟弟等在同一天斬首於鬧市,並暴屍街頭。
曾經權傾朝野的九千歲九這樣,在3個月里被一個17歲的孩子收拾得乾乾淨淨,實在是難以相信啊!
閹黨專權:魏忠賢與皇帝奶媽結夫妻共作亂
許多歷史學家認為,中國封建社會最腐朽、黑暗的時期應該是明朝天啟年間。太監魏忠賢權傾朝野,被稱為「九千歲」。許多朝廷官員甘當魏忠賢的鷹犬,甚至當他的乾兒孫,各地還爭相為魏忠賢造生祠,規格竟然與「萬世師表」的孔子比肩!
魏忠賢憑什麼敢這樣胡作非為,專權亂政呢?
入宮明隆慶二年(1568)正月,魏忠賢出生在河北肅寧一個貧寒的農家,也許父母沒有給他取名,人們根據排行叫他魏四。他不讀書,不種田,沒有正業,在很長時間裡,這個日後的「九千歲」都是一個非常標準的潑皮無賴。
據《玉鏡新譚》記載,他不僅結過婚,而且還有一個女兒。在一次豪賭中,他輸掉了自己微薄的家產,而且輸掉了借來的賭資,在洶洶的逼債聲中,生性果敢的魏四帶著幾分憤慨,做出了一個日後影響大明王朝政治歷史的大決定——用《明史·宦官列傳》的話來說,就是「與群惡少博,不勝,為所苦,恚而自宮」,即準備去當太監。
但是,想當太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得自己解決凈身問題,手術、療養、飲食、醫藥等費用,合起來最低也要二十多兩銀子,對一個負債纍纍的人來說這無疑是天文數字。其次,當時的凈身手術師雖有一定經驗,但一無麻醉,二無消毒,不只疼痛難忍,而且死亡率很高,而成年人凈身更是風險倍增。第三,更重要的是,即使凈了身,也不一定能當上太監。
明朝太監人數之多,創下了歷史紀錄。高峰時是十萬,直到明亡時,宮中仍有七萬太監。儘管如此,卻仍然滿足不了無路可走者的求職需求。明朝中葉有一次招收太監,初定名額是一千五百人,蜂擁而來報名的凈身者卻有兩萬多人,最後名額擴大到四千五百人,還是不免有一萬多人落選。社會有一個專門的稱呼:「無名白」,也就是凈了身卻沒有當上太監的人。
面對這樣險惡的前途,魏四的決定實在可以說是鋌而走險。家裡居然被他說服了,連他分家出去另過的哥哥魏釗也賣了家裡的一頭驢,來資助他這次悲壯的冒險。
河北肅寧歷來是出太監的地方。魏四很快打聽到了進宮的門路,和專管招收太監的吳公公搭上了線。然後,他揣著家裡東拼西湊來的銀子,到京城凈身。他的運氣不錯,傷口沒有感染,順利度過了危險期。可是家人帶來的消息讓他發愁:房子已經賣了,全家搬進村邊的土地廟,然而用這點錢作見面禮,吳公公根本不收。走到這一步,魏四的孟浪就已經變成了全家的投資,不能眼看著事情半途而廢,讓他當「無名白」。哥哥魏釗狠了狠心,把僅有的三畝薄田賣了,讓侄子把錢送了來。
這回吳公公收是收了,但能不能進宮,他卻沒有說。秋去冬來,魏四整天窩在京城乞丐們聚集的龍華寺的偏房裡,吃不飽,穿不暖。萬曆十七年(1589)臘月十四日,在龍華寺待了四個月的魏四終於趕上了那一年的最後一次挑選。
這一年,魏四二十二歲。
升遷進了宮,管人事的太監給了他一個新的名字,叫「李進忠」。他被安排到司禮監掌管東廠的太監孫暹手下當差,每天的任務就是早晨起來倒前宮的馬桶,這一倒就是好多年。
後來,他漸漸琢磨出升遷的門道,就開始巴結頗有權勢的東宮近侍魏朝,拿出他燒菜的手藝同魏朝吃吃喝喝,還結拜成了「金蘭兄弟」。魏朝一高興,就常常在秉筆太監王安面前說他的好話,他也不失時機地開始巴結王安,王安一高興,就安排他在儲備糧棉的甲子庫辦事,開始有了些油水。隨後,又安排他主管東宮王才人的膳事。從這時起,他才脫離了底層太監的行列,一年能有個百十兩銀子的「外落」。
他安於現狀,心滿意足,即使做夢,也不會想到日後有人會把整個帝國的權力交到他的手上。
萬曆三十三年(1605),就在李進忠伺候東宮王才人不久,這位相貌平常的才人,居然為太子生了一個兒子,而且是長子。李進忠因為侍候王才人,自然而然也兼管小皇孫的伙食。能承擔如此重任,他感激涕零。對王才人與小皇孫,他有一種出於本性的忠誠與依戀。當時,人們對這位太子並不看好,因為皇帝喜愛鄭貴妃,總想把鄭貴妃的兒子換成太子。但李進忠不管這些,既然是他的主子,他就無條件地忠心耿耿,盡職盡責。才人一高興,就讓他恢復了本姓,改名叫魏進忠。不久,又提拔他為東宮「典膳」,即整個東宮的膳食總監。
按明宮的規矩,后妃不親自撫養嬰兒,皇子是在奶媽、太監和宮女們的照顧下長大的。小皇孫朱由校還未出生,皇宮裡就開始張羅為他找奶媽了,這個找來的奶媽就是客氏。
據記載,客氏原是河北定興縣農民的妻子,當時生下一個女嬰沒有成活。她長得眉清目秀,肌膚白皙,奶汁充足,便被選入宮中。按照皇宮的規矩,孩子長到三歲,斷奶了,奶媽就應出宮回家。有趣的是,朱由校對這個奶媽特別依戀,離開了她就大哭大鬧,不吃不喝,生母王才人無奈,只得破例又把客氏請回宮中。後來王才人死了,小由校就很自然地把這位叫「客巴巴」的女人,當成了自己的母親。
朱由校漸漸長大後,出閣讀書的事根本無人過問,所以他從小就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只是個貪玩的孩子。少年之後,他對木匠活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顯示出了傑出的工藝天賦。從那時起,魏進忠開始刻意地給這個帝國未來的繼承人製造和提供各種新奇古怪、機關巧妙的玩具,並以此博得了孩子的歡心。一老一少的感情也在日常生活的積澱中逐漸穩定而牢不可破。在朱由校的眼中,這個忠誠好玩的老僕,給他鬱悶飄搖的皇子生活注入了非凡的活力,更多的時候,他都願意與這個鬢髮漸白的太監待在一起,這不光是因為魏進忠能給他帶來許多新奇的玩具,最重要的是在與魏的相處中,朱由校真正地體會到了一個人少年時代應有的輕鬆和樂趣。而這種直接積澱自童年的情感,就成了魏進忠日後翻雲覆雨的最大資本。
專權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魏進忠五十三歲。這一年,他的命運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折。
首先,這一年的七月,萬曆皇帝死了,戰戰兢兢做了多年太子的朱常洛終於登基,成了明光宗。魏進忠所在的皇長孫居所一下子成了准東宮。更出人意料的是,明光宗登基才一個月,也一命嗚呼。轉眼之間,由魏進忠一手操持長大的朱由校即位,成了皇帝,史稱熹宗。
一般認為,要想在宮中飛黃騰達,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識文斷字;二是富於心機;三是有強烈的野心。就魏進忠來說,心機和野心不是沒有,遺憾的是,他一字不識。而識文斷字則是進入宮廷權力機構司禮監的必備條件。但是,魏進忠還是很快就飛黃騰達起來,究其原因也有三:
一是,小皇帝朱由校絕對的信任。
據載,魏進忠「形質豐偉,言辭佞利」,能挽強弓,射奇中,有膽氣,家無餘資而敢一擲千金,又善於彈棋、蹴鞠,曾嬉遊於青樓翠袖之間,這些早年的經歷,成了他後來侍奉皇帝的優越條件。對於朱由校這個沒有認真接受過教育的小頑童來說,魏進忠的英俊、膽識以及豐富的社會閱歷,必然會有很強的吸引力。他不只是親密的玩伴,而且是一個足夠讓這個未來的小皇帝仰視的高大的偶像和忠誠的教父。
熹宗繼位時年僅十六歲,可以說是舉目無親,步履維艱。宮內,養母李選侍把他奪去搶來,在「移宮」之後,簡直與他視同仇敵。宮外,大臣們滿口「之乎者也」,咄咄逼人,他們所言之事,所指之人,對於文化不高、涉世不深,而且有些「弱智」的小皇帝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他很難同他們交流,更不必說處理朝政了。每到這個時候,他游移的目光最後總是落在他忠誠的教父身上,魏進忠恭謹謙卑,三言兩語,總是把事情安排得妥妥帖帖。
明代有二十四監,司禮監冠於二十四監之首,領東廠、內書堂、禮儀房、中書房等。司禮監有掌印太監一,掌理內外章奏及御前勘合;有秉筆隨堂太監八九人,掌章奏文書,照內閣票擬批朱。一般入司禮監者須能讀書識字,儘管魏進忠目不識丁,但朱由校還是叫他做了司禮監秉筆太監,並且賜名「忠賢」。小皇帝對他絕對信任而又絕對依賴,是魏忠賢——現在,我們開始叫他魏忠賢了——得以專權的最根本的原因。
第二,小皇帝朱由校絕對信任的另一個人是他的奶媽客氏,客氏同魏忠賢同流合污,狼狽為奸,更加重了他的權勢。
熹宗即位後,客氏被封為「奉聖夫人」,她的兒子封為錦衣衛指揮,給了兩千畝香火田,她成了後宮裡的實權派。
明宮中盛行宦官與宮女結成假夫妻的行為,稱為「對食」。客氏原先和魏朝「對食」,魏忠賢入主東宮膳食後,同這位漂亮的東宮奶媽朝夕相處,他也看上了客氏。他本來就是個無賴之徒,哪裡還顧得上什麼「金蘭之交」、提攜之情,橫刀奪愛,立馬把這個狐媚妖俏的客氏攬入了自己的懷中。
不過,客氏同魏忠賢相好的事,很快就被魏朝知道了。一天夜裡,魏朝帶著幾分酒意,把個忘恩負義的魏忠賢罵了個狗血淋頭。魏忠賢越想辯解,魏朝就罵得越凶,把個清靜的皇宮之夜鬧得個人仰馬翻。
小皇帝朱由校也被吵醒了,魏朝、魏忠賢並排跪在小皇帝面前。客氏知道此事跟她有關,也不聲不響地跪在一旁。
朱由校雖然沒正式結婚,但對男女私情還是能一知半解,他看著這三人跪在一起就覺得有趣。他毫不猶豫地對他的奶娘客氏說:「客巴巴,你別著急,你要誰替你管事,我給你斷。」
客氏裝出一副羞態,低著頭,一聲不吭。
「那叫魏朝替你管事,如何?」
客氏仍是低著頭,一聲不吭。
「那就叫魏忠賢替你管事,怎麼樣?」
客氏好像是不好意思地轉了轉身子,又好像是點了點頭。
看著這有趣的一幕,情竇初開的小皇帝樂了。結果是皇帝做主,魏忠賢和客氏正式結成「對食」,魏朝出局。
皇帝大婚後,因御史劉蘭等人請求,客氏曾被遣出皇宮。但事後不幾天,客氏又被召回。皇帝對大臣們說:「朕思客氏朝夕勤侍朕躬,未離左右,自出宮去,午膳至晚通未進用。暮夜至曉憶泣,痛心不止,安歇勿寧,朕頭暈恍惚,以後還著時常進內奉侍,寬慰朕懷。」
皇帝出此凄苦之言,實在叫大臣們意外。此後,客氏長居宮中,任誰也不敢反對了。
魏忠賢和客氏合流,則朝里、朝外,都是他一家的天下了。
第三,這兩個人陰狠毒辣,不遺餘力地清除政敵,為他們的擅權奠定了牢實的基礎。
魏忠賢的陰狠首先表現在對待有恩於他的「金蘭好友」魏朝身上。首先他以「驚動聖駕」為由,把魏朝發配到鳳陽去守皇家的祖陵;接著,又假傳了一道「魏朝謀反,途中伏法」的聖旨。據《酌中志》卷十五記:「魏朝中途截至獻縣縊殺之。」
太監王安為人正直,在後宮是三朝元老,其地位是不易動搖的。熹宗即位之初,曾秉承父皇遺命,在絹扇上親書「輔朕為仁明之主」賜給王安。這份殊榮,在大內無人能比。
天啟元年(1621)五月,掌印太監盧受去世,這宦官二十四衙門的頭把交椅理應由王安入座,熹宗也下了「隨奉旨掌司禮監印」的上諭。但王安卻書生氣十足,照例地推辭一番。在一般情況下,皇帝都會挽留。可是「客巴巴」進言了。她說:「王公公是皇上最貼心的內臣,也是我們的恩人,年老人體弱多病,司禮監掌印事兒多,他的推辭看來是真心的,皇上不要叫他為難了。」
我們說過,這熹宗本來就是個「二百五」,哪裡分得清真辭假辭?聽「客巴巴」這麼一說,他恍然大悟,就立即恩准了。
隨後,魏忠賢唆使給事中霍維華上疏,攻擊王安埋葬宦官馮保的骸骨,是有意彰顯神宗的過失。接著,魏忠賢又以王安對「驚動聖駕」的魏朝管教不嚴為由,把王安降到南海子當差。
南海子是明朝的皇家林苑,是個安置有罪或待罪宦官的地方。更為惡毒的是,魏忠賢把劉朝派來當南海子提督。
劉朝是什麼人?是在「移宮案」後期因盜竊舞弊被王安抓獲判罪的宦官。正所謂冤家路窄,這裡天高皇帝遠,劉朝按照魏忠賢的部署,不給王安吃喝,幾天之後,等不得王安餓死,就把他「撲殺」了。其餘王安門下,均以「不軌」之名,有的絞殺,有的流放,從此,後宮這一塊,便成了魏忠賢的一統天下。
據傳,「客巴巴」擔心皇帝的妃子產下皇子,母以子貴,導致自己失權和失寵,於是就串通魏忠賢,在後宮大開殺戒。殺了光宗的選侍趙氏;又把身懷有孕的裕妃張氏關進黑巷,張氏仰臉接屋檐流水充饑,竟嗆死;不聽客、魏擺布的吳貴妃深受皇帝寵愛,魏忠賢將其毒死後向皇上稟為暴死;客氏見皇帝同張皇后感情很好,妒忌,慫恿皇上廢張皇后,僅這一條皇上沒有照辦。後來張皇后懷孕了,客氏竟派宮女給她服了打胎葯,使孩子流產。
熹宗一共有過三個皇子,但都在一歲左右夭折,沒有留下後代,後世學者推斷,這大約都是「客巴巴」的傑作。
史載:「帝性機巧,好親斧鋸髹漆之事,積歲不倦。」魏忠賢每每趁熹宗興緻勃勃埋頭幹活時,傳奏緊急公文。熹宗一邊幹活,一邊心不在焉地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既然皇帝聽任大權旁落而無所顧惜,魏忠賢以司禮監秉筆太監兼總督東廠太監的身份把持朝政,就毫無障礙了。
熹宗對魏忠賢的忠誠從不懷疑,對他的褒獎是至高無上的:「爾忠賢之念急公家,勛高磐石……故特舉爾大節,載在汗青,以作楷一時,流芳百世。……朕用是耳目四達,政事肇新。皆賴爾任勞任怨於一身,展經展綸於三事,苦心茂績,軼古冠今。」
屠殺東林黨揭開反魏忠賢序幕的不是久經沙場的朝官,而是一位初入官場的「牛犢」。
天啟二年(1622),新科狀元文震孟上了一道奏摺,指責皇帝沒有真正承擔起經國大任:「皇上昧爽臨朝,寒暑靡輟,於政非不勤矣,而勤政之實未見也。鴻臚引奏,跪拜起立,第如傀儡之登場,了無生意。」這樣直言不諱,一針見血,目標直指傀儡皇上和傀儡的幕後操縱者魏忠賢。振聾發聵,令以忠義自許的東林黨人汗顏。
魏忠賢見疏大怒,立刻下旨,要對文震孟廷杖八十。然而,朝臣們堅決反對,大力救護,文震孟被免除了廷杖,僅被貶秩調外而已。
有了這番「試水」效應,東林黨人躍躍欲試了。
天啟四年(1624)六月,楊漣上了有名的《劾魏忠賢疏》,對魏忠賢進行了憤怒的彈劾。他開門見山地指出,魏忠賢「怙勢作威,專權亂政,無日無天,大負聖恩,大幹祖制」,希望皇上「立賜究問」。
接著,他洋洋洒洒,層層深入,列舉魏忠賢二十四條「大罪」。在內宮方面,楊漣列舉客、魏罪行,如后妃不育、裕妃之死、王安被害等等;在朝政方面,楊漣彈劾魏忠賢破壞明代祖法,肆意擅權,排斥異己,濫封濫賞,傷財害民,等等。
奏疏最後指出:「掖廷之內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都城之內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即大小臣工積重之所移,積勢之所趨,亦不覺其不知有皇上,而只知有忠賢。」楊漣希望皇上立即將魏忠賢就地正法,將客氏驅逐出宮。
這篇奏疏寫得氣勢磅礴,淋漓盡致,很有震撼力。儘管魏忠賢企圖把楊漣的奏疏扣留不發,以消減其影響,然而京城百姓紛紛傳抄,拍手稱快。據吳應箕《留都見聞錄》說,京城百姓「幾於家抄戶誦」,「忠義之氣鼓暢一時」。
楊漣的大無畏精神鼓舞了朝廷內外的正直大臣,奏疏一出,舉朝響應,短短兩天,彈劾魏忠賢的疏奏不下百餘份。由於魏忠賢控制了熹宗,所有奏疏,熹宗都不能過目。魏忠賢見有如雪片似的奏疏,怒火中燒,氣急敗壞,決心進行報復。
首先受到懲辦的是工部郎中萬燝。因為他彈劾了魏忠賢,熹宗不問是非就降旨:「杖一百,斥為民。」有了聖旨,魏忠賢的爪牙們把萬燝打得死去活來,有的太監還用鐵錐在他身上亂戳,四日後,萬燝死去。
天啟四年十月初一,皇帝行祭天大禮時魏廣微遲到,被魏大中、李應升彈劾。魏忠賢非常生氣,說動皇帝把東林黨首領高攀龍、趙南星、魏大中、楊漣、左光斗、袁化中等革職。此後,內閣院部幾乎全部被魏忠賢親信控制,魏忠賢磨刀霍霍,終於可以大開殺戒了。
為了斬草除根,魏忠賢啟動了所謂的「熊廷弼案」。
原來,天啟二年時,明軍與後金作戰,喪軍六萬人,經略熊廷弼被下獄,判斬首。熊廷弼想托汪文言用四萬銀子賄賂掌權的東林黨人以求緩刑,但沒實行。此時,閹黨就用酷刑逼汪文言誣供,說楊漣受賄,汪文言活活被打死,臨死大叫:「哪有受賄的楊大洪(楊漣)啊!」
但是,閹黨捏造口供,逮捕了大批的東林黨人,如楊漣、周朝瑞、左光斗、魏大中、顧大章、袁化中等,關在錦衣衛的監獄裡,錦衣衛鎮撫司頭目許顯純假借皇帝名義,「五日一追比」。所謂「追比」,即用大刑逼他們退贓。實際上六十天就「追比」了二十四次。第一次「追比」後,「諸人裳上濃血如染,獄卒挾持才能移步」;第二次則「股肉俱腐」;第五次,「楊公大號無回聲,左公聲呦呦如小兒啼」;第六次,「楊、左伏地若死人」。先後有六人因酷刑斃命,史稱「東林六君子」。
接著,魏忠賢開列黑名單,用皇帝的名義發布了《東林黨人榜》,上榜的有三百多人,按名搜捕還健在的東林黨人。
天啟六年(1626)二月,魏忠賢假借聖旨,逮捕了東林黨又一批主要人物:周起元、周宗建、繆昌期、周順昌、黃尊素、李應升、高攀龍七人。除高攀龍以「大臣受辱則辱國」,拒赴詔獄,當晚投池水自盡外,其他六人在獄中受盡折磨而死,史稱「東林七君子」。
從個人崇拜到碎屍萬段東林黨被鎮壓後,魏忠賢的權勢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一批無賴投機之人,如傅木魁、阮大鋮等紛紛投其門下,爭當他的乾兒義孫。
大學士、禮部尚書魏廣微,因為同姓魏,托阮大鋮說情,求做魏忠賢的侄兒。內閣首席大學士、身份相當於宰相的顧秉謙,竟然在一次家宴中對魏忠賢說:「本欲拜依膝下,恐不喜此白須兒,故令稚子認孫。」竟無恥到如此程度!
在魏忠賢的乾兒義孫中,較出名的還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讀者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只是一幫流氓打手。不!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是三榜進士,朝中中級以上官僚。如,主管謀議的「五虎」,是以崔呈秀為首的文職重臣,崔是兵部尚書、少傅兼太子太傅,仍兼左都御史。主管殺戮的「五彪」,是以田爾耕為首的武職重臣,他是少師兼太子太師,掌錦衣衛。至於吏部尚書周應秋、太僕少卿曹欽程則只能入「十狗」之列,其聲勢之浩大可想而知!他們為虎作倀,無惡不作,是魏忠賢迫害反對者的急先鋒。
祠,即祠堂,原本是祭祀死去的祖先或先賢的處所。為活著的人建造的祠堂,稱為「生祠」。
天啟六年六月,浙江巡撫潘汝楨上疏:「請建魏忠賢生祠,用致祝福。」熹宗立即准奏,還親賜匾額曰「普德」。生祠很快在西子湖畔建起來了,其規模超過了岳廟和關廟。此例一開,善於鑽營者則趨之若鶩,唯恐落後。在極短的時間內,魏忠賢生祠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冒出,各地都撫大吏、一般商人乃至流氓無賴都起而效尤,他們對著魏忠賢的泥胎五拜三稽首,山呼「九千歲」,大江南北,一片烏煙瘴氣。
明朝規定,秉筆太監不得在城外住或遠出。但魏忠賢卻常常出遊,且每次出遊千騎,隨從上萬,射響箭,有禮樂,百姓焚香,大員側跪,他所穿衣服上龍的紋樣比藩王僅差一爪,顏色比皇袍只遜一色。魏忠賢的生日是正月三十,從正月十五開始,祝壽送禮的每日擠滿乾清宮台階。三十日那天,群臣擁來祝壽,高呼「九千歲」之聲,響徹雲霄。其權勢之重,堪稱登峰造極。
天啟七年(1627)五月,熹宗在西苑湖中蕩舟,不慎落水,既感寒涼,又受驚嚇,染病後醫治無效,於八月死去,年僅二十三歲。熹宗沒有兒子,臨終前召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繼位。他叮囑乃弟說:「魏忠賢忠貞,可計大事。」說罷,才撒手歸西。
朱由檢繼位後,改年號為崇禎。
崇禎帝早就不滿於魏忠賢、客氏專權,因而上台後便要伺機除掉這兩個姦邪。九月,他採取了第一個措施,把客氏趕出皇宮。一些正直大臣看到轉機,開始彈劾魏忠賢。嘉興貢生錢嘉征的疏文,列舉了魏忠賢十大罪狀,曰:並帝;蔑後;弄兵;無二祖列宗;克削藩封;無聖;濫爵;掩邊攻;傷民財;褻名器。
十一月初一日,崇禎見時機成熟,便把魏忠賢召上殿來,命內侍從頭到尾慢慢地把疏文念給他聽。魏忠賢聽罷惶恐不安,立即稱病提出辭職。崇禎帝也順勢下坡,先不重處,只把他貶往鳳陽祖陵司香。但是,魏忠賢不識時務,出京時竟還帶著一千名衛兵,四十餘輛大車,招搖過市,這無疑更加觸動了崇禎帝敏感的神經。他追了一道聖諭,命錦衣衛把魏忠賢緝拿回京。
十一月初六日,魏忠賢一行走到阜城,崇禎帝要將他緝拿回京的消息傳來,親兵作鳥獸散。魏忠賢獨坐在南關的一個旅舍里,聽戶外有人唱道:「隨行的是寒月影,嗆喝的是馬聲嘶。似這般荒涼也,真箇不如死。」他自縊身亡。「詔磔其屍,懸首河間」。初七日,笞殺客氏於浣衣局。魏、客兩家及閹黨人眾,也都被依法處置。
魏忠賢擅權亂政七年,使本來已趨於沒落的王朝更加危急,十八年後,在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打擊下,大明王朝徹底滅亡。
※俄國孕育13年戰機 為何卻引來一片唏噓
※阿拉伯四國宣布繼續制裁卡達 土耳其力挺多哈
※瓦崗七大名將第二名將被唐朝史書抹黑
※印度空軍直升機中印邊境失聯 殘骸竟在這裡
※梁山征方臘死傷慘重,此人沒用原因
TAG:中華戰略網 |
※明朝權勢滔天「九千歲」魏忠賢為何迅速敗於17歲崇禎帝之手?
※李闖王攻進紫禁城,崇禎才恍然大悟,17年前魏忠賢為何說那句話
※魏忠賢為什麼成了九千歲?只因為天啟皇帝有這樣的愛好,令人無語
※盤點明朝閹黨主力的無恥事迹:比魏忠賢大18歲竟然認魏忠賢為爸爸
※魏忠賢為什麼能做到九千歲?因他手中有一利器,連皇帝也難以抗拒
※這個明朝的奶媽到底有多美,魏忠賢為她打架,皇帝因她絕後
※魏忠賢為啥能成為九千歲?他手中有一利器,皇帝也難以抗拒
※魏忠賢為何能成為九千歲?不是他自我吹噓,而是士大夫們捧起來的
※魏忠賢為何進宮?家貧還是因病,「九千歲」入宮原因成謎
※史稱「九千歲」的魏忠賢為何揮刀自宮,自願入宮做太監?
※奸臣魏忠賢為挽救明朝做了2件「大好事」,為何他也救不了明朝?
※魏忠賢為什麼鬥不過崇禎皇帝?
※魏忠賢為什麼一直被醜化?
※魏忠賢為明朝做了什麼?為什麼如今學者說,功大於過?
※「大奸大惡」的明朝太監魏忠賢為何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手握實權的魏忠賢為何不敢自己稱帝?
※崇禎除掉魏忠賢為何如此容易?本身就非常簡單,崇禎自己搞複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