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轉筆和折筆,二王筆法就學懂了大半!
(毛筆/Mr.foto作品)
幫主:「說什麼縱橫牽掣,談什麼鉤環盤纖,我就想安靜的寫兩筆!」
辯才天 (辯才天女心咒)
如來雲水月
敬善媛
00:00/04:02
筆法說難,有些難,筆法說簡單,其實和騎自行車一樣,能控制毛筆合理的運行即是可以駕馭得了鋒毫。
但,書法並不是那麼簡單,如果你說書法就是寫字,那也就是說,書法的價值便是記錄、傳遞信息,如此一來,和洋文有何區別?最大的限度也就是花體漢字,也沒有逃出美術字的範疇。
上回說審美理想,就是因為總是有人追求寫出蒼茫的渾厚感,也總是有人想寫出娟秀的小清新,還有人想縱向借著酒勁兒表達瀟洒和狷狂,也有人想在夜裡寫出沉靜和優雅......
這麼一說來,書法又是藝術的,一個關乎內心的藝術。
那為什麼要臨帖,我想,除了「正手腳」之外,也要學習古人如何表現優雅,如何表現蒼茫,又如何表現出陰陽哲思...
書法雖是個人的審美表達,但幾千年的傳承,對美的表達,似乎是有「固定的格式」的——審美的範式。比如王羲之那樣的書法,就是中和之美;蘇軾那樣的書法,便是書卷氣息;趙孟頫那樣的書法,便是溫潤典雅...
因此,那些「匠心獨運」的江湖字也就難登大雅之堂,更別說傳世了,因為他們根本不懂書法審美的門道!
蠢不可及的江湖書法
關於筆法的技術,有人說是「遲筆、疾筆、逆筆、順筆、澀筆、倒筆、轉筆、渦筆、提筆、啄筆、罨筆、?筆「,也有人說應該是「落筆、起筆、走筆、住筆、疊筆、圍筆、回筆、藏筆」.......各有各的說法,其實,無非是強調的側重和理論視角上的不同,而完全可以化整為零,找到最基礎的「三板斧」,然後不斷的組合運用。
轉和折,似乎可以貫穿到用筆的起、行、收各個階段。
折筆見方
折筆,常常是由兩個方向完全不同的兩筆連貫合并而成,使得毛筆筆鋒直接由一側換到另一側,涉及到起筆、行筆和收筆:
轉筆見方
如果轉動毛筆筆桿,理論上可以有360*n個角度,但常見的有三種「轉法」
首先就是不用轉,也就是入筆即是中鋒:
第二種情況,則為藏鋒逆轉,行草書中的藏鋒起筆,多和筆勢有關:
第三種情況,則類似切筆,但不是切筆之勢,是側入後將筆鋒轉為中鋒,這種情況在二王筆法體系中經常見到,就是所謂的絞轉用筆,寫不好就容易尖滑:
這種絞轉用筆,也存在於行筆過程中的鋒面逐漸轉換,有時候觀察線條邊緣的光滑度就可以看出筆鋒的「扭絞」:
與絞轉所不同的另外一種轉法,邱振中教授認為是平動之轉,是沒有通過轉動筆毫,而是讓筆鋒一直保持在點畫中間行走的狀態,所以最常見的便是鐵線篆。
這種篆書主要是因為只用到了筆鋒的鋒穎,在轉彎處會通過「斷接」的方式,讓筆鋒的受紙面保持不變。不過在行草書中,也有類似的平動線質出現,但在起止處還是能看到筆鋒的中側方圓:
線條中段的運筆過程中的平動也是晉唐筆法的一個特徵,線條中段是很飽滿的,因為沒有那麼多的提按動作,所以會顯得古樸厚重,唐以後的書法在這方面尤有改變,用提按代替了平動和絞轉,加快了書寫效率,但似乎又走到了「古質而今妍」的「輪迴」當中。
也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在以上三種類型的轉和折用筆當中,起筆、行筆和收筆加入「平動」或是「提按」,都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效果。
而中鋒與側鋒,無非是在轉與折的過程中,因為受力而來回「搖擺」;翻折也便是在完全鋪毫的狀態下折筆,筆毫成扁狀,兩個面相換。
毛筆的基本狀態大致有這些,只不過需要你不斷的提高各種筆鋒狀態下的控制能力。
——《筆法與章法》讀書筆記(2)
題圖攝影:Mr.foto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本文首發於書法臨帖幫微信公眾號(lintiebang),歡迎關注。
點擊展開全文
※一張圖,看懂15種藝術流派
※筆法系統中的五大內容
※楷書不具有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
※隸書如何寫,才能用筆厚重、格調清新?
※格調不夠,技術來湊,你若將就,怎麼優秀?
TAG:書法臨帖幫 |
※提筆 頓筆 蹲筆 駐筆 衄筆 挫筆 搶筆 轉筆 折筆——這9個筆法是這樣寫的!
※起筆與收筆、提筆與頓筆、轉筆與折筆、方筆與圓筆、藏鋒與露鋒
※鬧了半天,書法創作中的「搶筆」和「折筆」原來是這麼回事
※趙孟頫難得一見的厚重行書《陋室銘》,60多個字折筆如斧劈,是學書者學習折筆不得多得的好帖
※寫書法,如何中鋒折筆?
※趙孟頫難得一見的厚重行書《陋室銘》,學習折筆不可多得的好帖!
※先把折筆的基本功基本功練好,再談書法!
※折筆,看王羲之他們是如何處理的?
※重點突破:隸書折筆八法
※蔣介石書法有兩處不足:折筆太明顯,散鋒稍輕飄
※書法,教你如何中鋒折筆
※折筆,是檢驗書法的重要標準!
※怎樣在折筆處依然保持中鋒?
※啟功臨《蘭亭序》線條瘦勁有張力,折筆見長,不一樣的蘭亭韻味
※古人折筆細節分析——衡量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