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評‖明心見性,萬法歸一

書評‖明心見性,萬法歸一

1.

記得偶像李漁曾在《閑情偶寄》里說過一句話,叫做:武士之戈矛,文人之筆墨,乃治亂均需之物。

看起來雖是對社會層面感慨,實際上還是對人。因為在我看來,社會之所以成為社會,與純粹的自然劃開界線,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人類能夠從禽獸家族中另立門戶,走上獨立進化的道路。倘若某一天世上沒有了人,哪裡還有什麼社會可言?

如果單從物理形態上看,社會無非是人與人的集合,就像把一本本書堆放在一個地方,自然就成了圖書館。但社會和圖書館畢竟不同,即便把孔子的《論語》和老子的《道德經》碼在一起,《論語》還是《論語》,《道德經》還是《道德經》。但人和人哪怕相隔天涯海角,卻可以發生互動,形成一層層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聯繫。

一個人就是社會網格中的節點,如同晶格中的離子,被無形的關係和責任固定在某個位置,對整個晶格發生影響的同時,也在平衡位置上自我振動。

不自由中內嵌著自由,自由之外又有所限制,這既是個人的矛盾,同樣也是社會的矛盾。要知道,作為發展的內在動力,矛盾雖然永遠不會消亡,但必須加以約束,否則很難說人類會不會把自己也滅掉。

這些約束矛盾的東西中,就有思想文化。

一般而論,中國傳統文化,有儒、有道、有佛。儒道先起,佛學後入,但無論如何,通過三者慢慢的自我完善,猶如鼎之三足,共同支撐著社會的平衡。雖然中國歷史上也經歷過五胡亂華,蒙元踩踏,滿清入主等大的動蕩,但和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不同,這種文化傳統始終沒有徹底折斷。

遍體鱗傷竟不能死,修復之後竟更堅韌,這種神奇現象每每讓現代學者,尤其讓現代西方學者感到驚奇,甚至目瞪口呆。

西方國力的強盛固然讓古希臘文化以及從古希臘子宮裡誕生的現代西方文化風行世界,但西方學者既尷尬又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在於:何以如此輝煌的古希臘文化曾經「死亡」了千年之久?擁有世界眼光的學者繼而又在對比中發生另一個疑問:何以中國文化,能夠抗得過一次又一次危機?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引發西方漢學熱情的一個原因,但對於不了解中國的西方人來說,他們眼中的秘密對於我們,也不是玄而又玄的東西。

因為儒釋道雖然有競爭對峙的一面,但競爭的內里也有互相支撐,灌輸生氣的一面。除非某一天把三家全部消滅,否則有一家存,其他兩家就不會死。而要想把三家全部消滅,這種事件在過去的2000多年裡,似乎一次也沒有發生過。

儒釋道三家可以互送生氣的現象,首先說明三家有著共融的某些介面。這些介面或許很複雜,但就我現在淺薄的認知,道家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

因為道和儒的有很多的共融性,尤其是道家中的黃老一派與儒家,都是以社會為主體。道和佛同樣也有很多的共融性,因為道家中的老莊一流和佛家,又主要以個人生命為主體。據說達摩東來,心生歡喜說:東土有大乘氣象。似乎早就預見佛學在中國必能紮根繁盛,而這個大乘氣象主要是道家培育的。

所以,你會發現很多修禪的和尚、居士往往也會去讀老莊,以老莊參佛,有些修道的道士也會去讀佛經,以佛性悟道。

馮學成居士的《禪說莊子》系列,應該算是第一種,以參禪立身心,用禪之鏡,反觀神奇的莊子。

2.

在我看來,對比研究算是門檻很高的一種活動,因為你要在對比中說出個一二三來,還要說的有道理,至少需要對兩家皆有心得。這就像研究《金瓶梅》和《紅樓夢》,如果不把《金瓶梅》和《紅樓夢》各自看上十幾遍,對兩者都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對比工作就很難開始。如果不能說而硬去說,說出的東西也只是一片汪洋文字。

對兩者有系統的認識,也只是可以入場的門票。至於說的好不好,尤其是莊子和佛學這很艱深玄妙的東西,單有認識還不夠,還需要有個人對生命的某種體驗。

馮學成先生大概是有這種資格的。從簡歷上看,1949年出生的馮先生,當過知青下過鄉,蹲過監獄吃過牢飯。自20歲結識海燈法師後,幾十年來佛門之中殷勤參扣,隨後才開始出入傳統文化經典。最近幾年又往來講學,比如大學、論語、老子、莊子。《禪說莊子》系列大概上講座上的講解整理而成。既是講稿整理,面對的是大眾讀者,自然和關起門來自己參悟有所不同,首先要做到通俗易懂。

坦白說,我對佛學的東西,有過興趣,但一直不濃。要說認識,大概介於0到0.1之間。之前粗粗讀過馮先生的《禪說大宗師》,只覺得與南懷瑾先生差不多的啰嗦。這次承朋友寄來一本《禪說齊物論》,20萬字,我斷斷續續讀了三個周,直到昨夜才看完,而答應朋友的讀後感也是一拖再拖,直拖到自己不好意思方才起筆。因為我自己讀了近一年的《齊物論》,與之前瀏覽《禪說大宗師》相比,自然不能不多出一分心思。

既然是講《齊物論》,必先從文本入手。總體來說,這本書主要是對文本的解釋。因為解釋尤為詳細,一字一句都不遺漏,即便對「地籟」里的各種聲音也能用生動的例子闡明,所以對有意讀《齊物論》的人,應該算是一個簡易的入門。

然而,僅有翻譯解釋,還不能稱為著作。翻譯只是語言的拓印,更重要的還要有言外之意的捕捉和闡發。《禪說齊物論》的特別就在於他是以禪入庄。

為何以禪來說庄呢?可能是作者本身是參禪的人,對佛學有著精道的理解,這從書中隨處可見的佛門故事和公案里可以看出。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莊子的語言風格和思想,用儒家的視角觀看,有時候顯得非常怪誕。比如「物無非彼,物無非是」一節,在孔孟那裡就很難說的清楚。但用禪來解說,就相對容易的多。同樣,莊子對「與接為構,日以心斗」人間情態的描寫,「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心靈狀態的刻畫,這在破除貪痴嗔等七情六慾,從而明心見性的禪宗來講,更是順風順水,駕輕就熟。

前面提到,研究莊子還需要有個人的生命體驗,方能入得深,嘗得味。大概馮先生也有同感,因為書中除了以禪解之外,還有許多他個人經歷感悟,比如雲南大理著名的風花雪月,馮先生的耳朵是親自享受過的,對「萬竅怒號」有著一般人無從有過的感受,所以說的更加形象。

自魏晉至民國,解庄者不下百餘家。我所知以佛解庄者,前有僧肇,後有釋德清,民國章太炎似乎也以佛理寫過一部《齊物論釋》,自謂千金不易。由此看來,馮先生的《禪說齊物論》也算一脈相承了。

一道推薦指數:3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輕芒APP 的精彩文章:

來自鹿特丹星球的問候
讓孩子脫胎換骨的暑期書單
10月末必看的硬漢電影,好萊塢動作大師橫掃小鮮肉!
影帝製造機曹保平:堅守自己的電影道路
願你們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壞蛋

TAG:輕芒APP |

您可能感興趣

這是一篇書評吧
書評——明朝那些事
這是第一篇書評
本篇書評無法評價本書
書評與書話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孫子兵法》書評
不止看見柴靜——《看見》書評
一種書上架一本?倫敦書評書店:目的是為了陳列更多的好書
不是書評的牢騷
你的書評,是輾轉於書頁間的美好
書評 | 一切孤獨都將歸於平靜
董其昌小字行書《梁武帝書評》,讓書法淡到了極致!
你好,舊時光 書評
書評:《每天都做一件自己害怕的事情》
《與神對話》都講了些什麼?書評家對此書反饋如何?
你絕對從未見過如此無聊的書評
《古今書評》「皆善能書」的著名書家,逐一點評各家,短語概括!
書評 收穫在書外
《聽見未知的記憶》書評,悲慘而略帶俗套的設定
有趣而無用的簡單書評